- A+
熵增怎么读,如何评价海龟交易法则这本书及其作者柯蒂斯费思?
最推荐的交易入门书籍,没有之一。
这本书是我见过的将搭建交易系统这个工程讲得最详细最完善最明白的书。
想做系统化交易,这本书就是最好的入门读本,它能将小白从“寻找必胜的入场点”这个死循环中解救出来,让初学者明白,入场点只是交易众多过程要素中的普通一个,远不是全部。事实上入场点并不那么重要,只要能自由设计出场点和资金管理体系,随机开仓都能在统计意义范围内做到数学上的必然盈利。
这本书的精髓在于教你搭建属于自己的完整交易系统,而不是那个用来举例的海龟大法。
具体到海龟大法,这个存在争议,我个人也深入研究过,但目前为止并没有从理论上论证出它的盈利必然性,也就是说,它对市场的统计规律依赖性还是比较强的,如果遇到非规律的极端行情,也是可能出现严重亏损甚至系统爆仓的。
当然,海龟这种趋势交易在理论上比震荡交易更保险,出现极端不利行情的可能性低得多,因为震荡有很多种演绎方式,而趋势只有一种,制造趋势只需要一个方向的力,而制造震荡需要两个方向的力,并且还要求这两个方向的力势均力敌,条件太苛刻了。故而基本面上的外部事件通常只会造成趋势,不会直接造成震荡,亦即在基本面维度震荡行情的熵更低,趋势行情是个熵增过程,基于爆仓来自于熵增的底层逻辑,趋势交易更安全。
虽然逻辑上没能论证海龟大法的盈利必然性,但统计结果上已经能够证明海龟大法长期运行的前提下在几乎所有具有投机价值的品种上都是盈利的,这已经很足够了。
题主在提问中提到了主观交易和量化交易之间的问题,这个倒是有兴趣说两句。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主观交易和量化交易是不相容的。主观是强势基因,任何包含主观判断的交易方法,不管主观判断在其中占的比重大小,它都是主观交易方法。就像在清水里放了糖,无论糖的多与少,你得到的都是一杯糖水,不可能又是清水又是糖水。
因为两者不相容,所以对于主观还是量化,无非是个人选择而已,海龟交易法选择了量化模式,这是设计者的选择,跟设计者对交易的理解是否欠缺无关,并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证明一个人如果对交易的理解很充分了就一定会选择主观交易。
另外,这里有必要提醒一下题主,海龟交易法的设计者是传奇交易大师理查德丹尼斯,不是书的作者柯蒂斯费思。你如果质疑费思尚且有得说,如果质疑丹尼斯,这就很难让人信服了,毕竟丹尼斯的投机成绩单摆在那里,你说他理解很欠缺,言下之意你理解很充分,那你的投机水平如何?取得了多大的回报率?持续了多少年?
题主可能对主观与量化存在一定误解。量化交易是一套逻辑方法,并不一定落在纸上或者电脑屏幕上。
比如你的交易方法是在RSI、MACD、BBI三个指标中有两个出线多头信号就做多,反之做空,你觉得这属于主观交易还是量化交易?
事实上这就是量化交易,本质上你只是在量化计算指标的数量,虽然这个动作因为只涉及3以内的加减法所以不需要用电脑来计算,但这依然是量化的,你的主观感受并不能左右计算结果,无论行情出现多少次,或者换了谁来算,都不会影响最终结果,所以这是量化交易。
真正的主观交易,是不带数量计算的,仅凭主观感受。但人的主观感受是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和自身环境影响的。比如,你今天早上点开新闻APP,看到的前几个新闻都是关于巴西矿难的,那么你极可能会在今天接下来的交易里倾向于做多铁矿石,即使面对同样的交易信息,你也会更容易往多头方向下判断,这就是主观交易的不稳定性。
不稳定的方法,很难取得长期的成功,所以历史上有名的主观交易大师们也很少有能善终。
认为量化的方法死板,只有两种解释,要么是你选择的量化方法确实太简陋没有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要么就是你自己水平不够没看懂这个量化方法的大巧不工。
人如果实现了永生会怎样?
我说两句大家参考。
谈到人类实现了永生,那就要先说明“永生指的是什么?”。我们把永生定义为可以大致健康的存活一百万年吧。之所以定义为“一百万年”,是因为和宇宙时间的历史相比,一百万年足够短,短到不违反宇宙的基本法则,比如说熵增定律,所以是可以实现的。
这样,题主的问题就变成了“人如果平均预期寿命是一百万年会怎样?”。
答案是:会天翻地覆,会面目全非,会让三观尽毁,会有无限可能!总得讲:会更美好!
假如人能比较健康的活一百万年,大家想一想,这和永生有什么区别吗?也许,对于已经能活一百万年的人而言还是有区别的,但对于人生百年还往往是奢求的我们而言,一百万年和永生真没什么区别了。
大家要知道:可以活一百万年的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我们的一切,在他们眼里都是只个笑话。
有人说,如果人都活一百万年,那地球撑得住么?有人说人要是都活一百万年,那现在的学习工作这么努力还有意思么?有人说,如果人都活一百万年,那人不成了神了么?……
其实,对于真能活一百万年的人而言,我们今天的全部困惑都是笑话。就像我们现在也许不知道马路边的草丛里那一群蚂蚁在怎么想,但我们知道它们蚂蚁想的到的东西,对我们智人而言都是笑话,寻常都不值得瞥上一眼。
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生活虽然也有各种不幸,但我们的生活一定比蚂蚁强多了——虽然蚂蚁未必这样想,未必有能力想得到。对我们而言随随便便的一件事,比如说散步走个三公里,对蚂蚁而言都是无法完成,也无法可想的奇迹。所以,除非你非要认为蚂蚁的一生比人的一生更精彩,要不然我们说,人均预期寿命一百万年总得讲会更美好,这是不会错的。
好了,最后,推荐大家读一下《裂生说的奇点预言:你已永生!》。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精神熵增怎么念?
精神熵增拼音念:jīng shén shāng zēng
如何理解信息论它代表了人类对世界认知高度的最高境界?
所谓信息,通俗的理解就是消息、讯息、资讯。这样的理解没有问题,但对我们探寻信息的本质没有多大帮助。不过如果我们想要找一个关于信息的标准定义,会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以说,目前国际上并没有对信息是什么有标准和公认的定义。我们可以先参考几个比较权威的定义:
《韦氏字典》(美国):信息是用以通信的事实,是在观察中得到的数据、新闻和知识。
信息论创始人香侬(C.E.Sannon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数学家)认为:"信息是不确定量的减少","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对信息论作出特殊贡献的美国数学家维纳(N·Wiener)说过:"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就是信息。"
美国Whatis权威网站定义:信息的含义与接收方上下文有关。一些信息可以被转化成数据,并传递到下一个接受者。
法国物理学家布里渊(L·Brillouin)认为:"信息是原材料,知识是思维对信息的加工的产物。"
《Fortran 程序设计》(谭浩强):简单地说,信息是表现事物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这种形式应当是能够被人类和动物感觉器官(或仪器)所接受的。确切地说,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通过物质载体所发生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中所包含的一切可传递和交换的知识内容。
还有人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我们可以发现,对信息的定义可谓五花八门,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可以得到自己的定义。如果我们想要探寻信息的本质含义,以上的定义中,除了信息论创始人香侬的定义外,其它大多数定义都没有什么帮助。
但是香侬的定义不是很好理解,什么叫做“不确定量的减少”?“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是个什么概念?要理解这些问题的实质,我们必须首先明白“信息”这个词在香侬的信息论中是个怎样的概念。
在信息论中,一条信息,包含有一定大小的信息量,信息量的单位叫“比特”。一本五十万字的中文书,信息量约为250万比特。把这样一本书转成电子文档,并经过压缩处理,保存在电脑里,就是一个约为350KB的文件。信息量越大,所占用的电脑硬盘资源就越大。然而,所谓的信息量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世界杯的比赛中,进入决赛阶段的32支球队,理论上谁都有可能问鼎冠军,假如我错过了看世界杯,赛后我问一个知道比赛结果的观众“哪支球队是冠军”? 他不愿意直接告诉我, 而要让我猜,并且我每猜一次,他要收一元钱才肯告诉我是否猜对了,那么我需要付给他多少钱才能知道谁是冠军呢? 我可以把球队编上号,从 1 到 32号, 然后提问:“冠军的球队在 1-16 号中吗?” 假如他告诉我猜对了,我会接着问:“冠军在 1-8 号中吗?” 假如他告诉我猜错了, 我自然知道冠军队在 9-16 号中。 这样只需要五次, 我就能知道哪支球队是冠军。所以,谁是世界杯冠军这条消息的信息量只值五块钱。用香侬的说法就是,得到答案所需的信息量是五比特。当我所做的判定越多,猜对准确答案的可能性越大,同时对“谁是冠军”这个问题的不确定性越少。因此,香侬说信息是“不确定量的减少”,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我们发现,所谓“比特”,就是我们判定或分别的次数,而信息量,就是我们需要判定或分别次数的多少。对于计算机的二进制系统来说,作出一次“0”或者“1”的判定,就是一个比特的信息量。反映在电路上,有时是电路“开”、“关”的区别,有时是电压高低或有无的不同状态,有时可以是三极管的通断。这些判定,本质上来说都是两种不同状态的区别或分别。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的本质就是分别。没有分别,就无所谓信息,而需要分别和判定的次数越多,则表示信息量越大。
信息的本质是分别,而佛家说现象世界就是我们因一念无明,产生分别执著而生成。现象世界因分别而有,现象世界的本质不就是“信息世界”吗?正是如此,现象世界是由我们的分别执著心而起,其本质上没有任何实在性,就像我们所作的一个梦,梦里的世界看起来与现实世界一样真实,我们一样可以感受到快乐和痛苦,但我们知道,梦里的世界本质是空,完全是我们自心的显现。同样的,现象世界也是我们真如自性的显现,其本质和我们的梦境一样,是完全的“空”。仅仅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虚妄分别,现象世界才得以生成,现象世界其实就是我们无明分别而成的“信息世界”。正因为现象世界这种“信息”的本质,我们完全可以从信息的角度来描述整个现象世界。
我们可以尝试从佛学的角度来理解著名的熵增原理。
物理学上有三种熵。克劳修斯最早从热力学的角度论述了熵增原理,即,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的。克劳修斯熵是热力学的概念,因此克劳修斯的熵增原理可以表述为:在一个绝热系统中,热量总是自发的从高温物体传导到低温物体。后来波耳兹曼从统计学的角度重新定义了熵,从统计学角度,熵增原理则可以表述为:在一个孤立系统中,系统总是自发的向可能性更大的方向发展。或者说,系统发展的趋势总是由有序向无序转化。这种表述也很好理解,一件精美的瓷器,做起来很费工夫,可以要破坏它却是轻而易举。一间房子,如果没有人居住和维护,很容易破败。世间的一切现象都符合这种自发的由有序向无序转化的趋势。
第三种熵就是香侬所提出的信息熵,信息熵的含义比前两种熵的含义更广。从信息熵可以推导出波耳兹曼熵,从波耳兹曼熵又可以推导出克劳修斯熵。因此,我们只需对更本质的信息熵进行探讨,另两种熵只不过是信息熵的一般表述而已。
熵增原理在信息学里的表述叫做最大信息熵原理。此原理的通俗表述是:任何一种现象,在非主观的情况下,总是倾向于朝不确定性最大的方向发展。或者说,一般情况下,现象的发生和变化总是朝可能性最大的方向发展。举个例子,我们掷骰子,得到一点还是六点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都是1/6,掷的次数越多,点数越会按这样的概率发生。假如我们发现,随着掷骰子次数的增加,得到六点的概率大增,比如增加到1/2,我们说,这违反了最大信息熵原理。因为根据最大信息熵原理,掷骰子所得的点数应该朝不确定性最大的方向,也就是1/6的概率发展,而不是往1/2的概率的方向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判定有人作弊。
前面我们说过,信息在本质上就是分别,信息量越大,表示分别或者判定的次数越大。根据最大信息熵原理,任何现象总是朝向不确定性最大的方向,也就是信息量最大的方向发展。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最大信息熵原理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从佛家的角度来看,这点非常好理解。现象世界本来就是因无明分别所成,现象世界存在的根本前提就是我们自己的分别念。我们自己察觉不到在深层次的分别——生灭,但现象世界正是由这种细微的分别识所形成的幻象。只要我们还有现象世界的幻象,就说明我们的分别识还在不停的分别之中。因此,无止尽的分别就是这个现象世界形成的必然原因,现象世界也必然因此带有因不断的分别而导致的某种属性。不断的分别,从信息学的角度看,就是信息量不断的增加,反映在现象界,就是现象总是朝不确定性最大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最大信息熵原理,也是熵增原理的根本原因。
最大信息熵原理是比物理学熵增原理更基本的原理,实际上,许多物理过程都可以从信息的角度加以描述,而这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这个现象世界本质就是一个“全息的世界”。
选自《科学论道》。
是否真的存在智力超常的天才?
有,而且很多。有超常的记忆天才,超常的算数天才,超常的音乐天才……。他们超常的智力,只能表现在一个特定方面,全方位的智力天才是不存在的。俗话说;上帝造物,为你打开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关上了一扇窗。意思就是说,你在某个方面智力超常,必定在另一方面智力超低下。是不是很神奇?譬如棋圣们,他们对一定规则下的棋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天才能力。当他们面对真正的战场时就会傻眼,因为战局始终处在形势复杂多变,战机稍纵即逝的环境中,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取得战争胜利,恐怕棋圣们要祈求上帝为自己打开另一扇窗了。
生命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的超常智力,只能表现在一个特定方面。由于人脑中特定的区域,异常活跃,从而就会使相对应于这一区域的特定智力表现超常。同时,一个人的思维习惯,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