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英语和汉语的区别,中国的汉语拼音字母是否来源于英文字母?
大家都可以看得出,我们中国的汉语拼音和英文的字母不但长得像,就连排列顺序都是一样的。那么,汉语拼音与英文字母是什么关系呢?它的来源又是什么呢?
其实,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都出自“拉丁”字母。最早是一个叫“腓尼基”的地方创造了字母,之后又被希腊人拿去改造了一番成为希腊字母,其后又演变成了拉丁字母。
在明朝末年,有一些西方来的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为了宣传上帝,他们就学汉语,当时为了学会汉字,他们就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字。后来为了学汉字方便,有位外国人干脆编写了一本书,书中用拉丁字母为各种汉字注音。
这样,这些外国人学汉字就方便多了。后来意大利传教士据此编写了一部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字的字典。
清末,中国开始着手研究为汉字注音的方案,选择方案时历尽波折。
有段时间曾一度有过模仿“日文假名”来作为汉语拼音的想法。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普及百姓的义务教育,终于选定了“汉字拉丁化方案”。也就是说:
汉语拼音和英文都同样是出自于拉丁字母。只不过一个是用来拼写英文单词的;一个是用来为汉字注音的。
这就是中国汉语拼音的来源。于上世纪1958年“汉语拼音”进入小学教科书,开始在全国普及推广。
解题至此。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谢谢!
音乐百科我们是否清楚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差别?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中西音乐的差别主要提现在文化上的差别,文化上的差别造成了审美的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主要表达的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西方音乐文化以深刻严肃见长,提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音域比较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达。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别,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
中西音乐功能上的不同,其根源即在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别,这个差别是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享受。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完美的语言吗?
汉语和英语,是世界上使用地区和人数最广泛的语言文字系统的两种。我基本以这两种语言作为思考的基础。
首先,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要说明文字,就要涉及语言。显然汉语是一种单音节语言,由声母和韵母组合成单独的“字”音,当然也有一点例外,比如“儿”化音,就带有一点多音节语言的特点。而英语和日语(通古斯语系),是典型的多音节语言。也就是通过组合多个不同轻重的发音形成含义。
其中英语的常用词还是不少的单音词,比如I, you, he, do, go, come,和汉语有点像,但日语则较少单音词,比如你(阿拉塔),我(哇塔细),好(哟西)。多音节语言天然的适合用拼音文字来表述,因为记录下声音就完成了记录语言的任务了。这种拼音文字的特点是非常便于学习,只要学会字母表和拼音发音,就可以使用了。汉语拼音也是小学生最先学会的“文字”。
但是作为单音节语言的汉语,想要直接完全的使用拼音,就困难的多了,因为音节少则同音词(字)较多,如果只是记录读音,想要快速的理解其含义是比较慢的,不信的人可以试试读小学生教材上完全用拼音来写的文章。因此汉语的伟大祖先们,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发明了汉字,结合了声音和含义创造了汉字。现代汉字中,形音字占大多数。
由于需要为不同的含义所表达的发音表示上不同的文字,汉字的数量便几何级的增长,到今天也有数千个常用汉字,对比几十个字母的文字可谓天壤之别。汉字虽然难学,但是也有其特殊的好处,就是形意结合,一旦掌握,阅读速度比拼音文字快很多。
例证是,作为粤语作为母语的我,在阅读没有书面语支持的香港中文报刊时,都发现要以粤语读出来才能理解,阅读速度大大低于普通话写的文章,这里已经刨除了因为正体字(繁体字)的因数,因为从小就看香港流入的读物以及常年的看香港英文台的翻译字幕。同时,汉字还起到隔绝语言承继对文字变化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汉字轻易理解千年前先贤的文章,但在拼音文字系统上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少数专家才能做到。因为千年前的语言发音早已变化了很多,而汉字则因为形音结合而稳定。
虽然很多汉字读音在古代已经不同于现代,但是字本身的含义却一直沿用了下来。更加特别的是,古代汉语学着们,发明了文言文,一种几乎完全脱离语音的文字,让思想得以原封不多的传承。这就是单音节语言和音意文字结合所产生的文明瑰宝。这种特点有保存文明的优秀之处,也有难以辨认和书写的缺点,一体两面无法分割。
其次,汉语和英语、日语的语序各有其特点。汉语的主要语序是主谓宾,和英语一样。而日语的语序是主宾谓,非常特别(日本程序员会抱怨参数列表为啥要放在函数名字后面吗?)在主语序上,中国人学习英语并无困难,然而,在修饰语的语序上,英语和汉语就有极大的不同:英语习惯实词在前,副词和定语(从句)在后,比如:The women how borned you is your mother.而中文的说法则是:生你的女人是你妈。英语的这种特点,让使用者先关注主要实词,把含义的主题结构先了解,然后再理解细节的修饰,实际上有利于对复杂意群的快速理解。
相反汉语需要先在大脑中缓冲“什么的什么的什么。。。”一大堆定语,最后才来一个实词,理解整体含义要相对慢一点。当然,这样的语法也体现了对于细节细腻感性的特点。不过作为技术文档和严谨描述,显然英语语序更具优势,因为汉语在描述同类含义时,也提倡分成多个从句,先说重点后述细节的写作方式。两种语言各有特点,可以说无分优劣。英语也有把简单的定语加诸实词之前,比如my people, my dream。
最后,关于介词和时态。汉语没有复杂的介词惯例,也没有词格变化。而英语则有这些。这些特点可以大大降低多音节词汇的数量——词汇数量过多一直是这类语言的一个问题。汉语因为可以随意的添加一些单音节组合词汇,就算望文生义也可以理解。
比如说电话、汽车、互联网,而英语则必须通过造词来描述:telephone、auto、internet。然而,组合词的形式的随意性又带来了新问题:不严谨的词汇。比如大陆使用的“硬盘”就是台湾的“硬碟”,而香港人则直接用英文“hard disk“了事。
汉语在表达词汇的丰富上空前绝后,但是这种艺术气质也造成了汉语大量的”文字游戏“,甚至充斥着法律、医学等需要精确严谨的地方。
要想总结汉语和英语的优劣,特别是”用作“计算机语言的优劣,个人觉得既困难又无必要,正如CPU指令本质是一串数字,你可以记作MOV,也可以记作“移动”。然而,为软件的生产效率计,输入字母显然比文字要省事,同样,严谨的词汇也能减少代码编写的错误。比如if关键字,汉语就可能被记成“如果”“如”“若”“如若”“若是”“假设”……
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民族科学发展固然需要以民族作为基点,但也需要先研究清楚自己和别人。长处缺点都要掌握,才能得出科学的观点。相反,科学的怀疑、实证、开放、严谨的态度,才是民族振兴最需要的。
才能达到跟汉语一样听懂没压力?
我来!
题目中“跟汉语一样听懂没压力”的意思我想大概可以理解为:能够轻松通过英语音视频获取信息,包括听广播、看剧、听书、日常/专业场景沟通等。
按照我自己的体会,跟“听懂汉语一样”大概就是“不需要大脑刻意去进行英翻中,抓取英语声音信息非常敏感”。
放到日常生活中,差不多就是逛YouTube毫无压力,甚至英语视频是首选的输入源,不管有没有字幕;
随便一本有声书拿起来就能听(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的喜马拉雅频道“晚听英文”,每天会更新一个有声小说的章节),即便会有生词;
可以理解不同口音的英语,比如印度音、法国音、墨西哥音等,即便开始的时候需要适应,但是会很快习惯带口音的英语发音;
国际惯例,先放结论:
1.从现在开始养成精听和泛听的好习惯;
2.积极课外阅读,搭配词汇学习;
1.精听&泛听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光精听,学习的过程太强调“事无巨细”,容易让人半途而废,感叹“什么时候是个头”;
只泛听,又容易找不到重点学不得法,浪费时间;
所以对我的学生,我一直强调“精听和泛听缺一不可”。
所谓精听,关键在于“精”,可谓“每一个单词、语法、哪怕标点符号都不能放过”。
我推荐采用英语专业四级的dictation方法:
先整体聆听一遍短文,掌握大意;
然后断句,暂停,把听到的内容写下来;
每句话放两遍;
最后再整体聆听一遍文章,不断句不暂停;
这个过程完毕以后,再打开书对照原文纠错。
值得注意的是:纠错的过程必不可少,尤其是没听懂的地方,包括语音变化、生词等等;另外,由于精听强调“彻底搞懂”,所以不太适合长度超过两分钟的文章,不然精力高度集中加上课后的学习,容易让人感觉精疲力尽。
建议选择《新概念2》或者《赖世雄美语从头学》中级这样长度的文章。
如果是自学,强烈推荐赖老师的《美语从头学》,课文解释详尽还配有赖老师的播讲,比你自己钻研不得法或者上网找不靠谱的解析强多了。
按照自己的水平,去选择对应的材料,不要刻意拔高,否则得不偿失浪费时间,最好是保证盲听第一遍就能够理解70%以上的内容,每篇文章(100-120字)的生词控制在5个左右。
说完了精听,再来聊聊泛听。
精听虽好,可是有几个缺点:因为大多数教材,所以学的都是书面语言应用面较狭窄;
而且因为是教材,发音标准吐字清晰,容易“宠坏”学生的耳朵,导致后期听不懂五花八门的英语口音;
最后,多次重复一个东西容易让人失去兴趣,很难坚持!
这个时候,泛听就显得很重要了。
我敢说: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学得很认真,但是用得很少,或者太过于斤斤计较!
特别是讲到语言,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磨耳朵、泡脑子”,对于有些当前不是那么重要的东西不要过分纠结。
教育学上有个著名的心理研究:现在不懂的东西可能在后面就突然懂了。
小学三年级听不懂加法减法,可是初中回头看就感觉简单得一匹。原因?
无非就是:量的积累引起了质的变化。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而我观察很多英语学习者,一天到晚都在“埋头苦学”,可很少去使用,比如去听书!
泛听中最好的方法就是:按照分级阅读体系听故事,一个难度一个难度往上升。
比如海尼曼、牛津阅读树、兰登等等;
这就跟我们当初学母语一样,一天到晚就是听爸爸妈妈讲故事看故事书,你说我们当时一定100%理解吗?不一定!但为什么要继续呢?就是因为这是个“泡脑子、磨耳朵”的过程。
如果你只是每天花1-2个小时做精听,我保证你的水平会提升很快,特别是应付考试听力;
但是一旦投入到日常生活中、真正的语言场景中,你会发现特别难受,尤其是语速、发音习惯、场景、环境噪音等等,都会阻碍你的“听力理解能力”!
因此,我在对所有学生的课外任务中都布置了“泛听作业”!
最常用的就是《黑猫》的分级阅读书。
图侵删。
这套书好就好在成体系,语言难度逐渐上升,每个书里面搭配理解练习题目,对于词汇积累和阅读能力提升大有裨益;
而且故事情节有趣,很多都是欧美小朋友从小听到大的耳熟能详的故事,保证语言的原汁原味;
同时朗读绘声绘色栩栩如生,还搭配了背景音帮助理解故事(比如《佐罗》这个故事中就有很多马蹄声、刀光剑影的声音)。
泛听怎么听?
根据自己的水平,比如词汇量和语法储备,选择对应的级别,如果实在不会就去蓝思阅读看看,或者闭眼从入门级开始,反正是泡脑子磨耳朵。
然后,利用一切可支配受限制时间,比如走路、坐车、等车的时间,去听!
听故事就行,换句话说:如果知道故事大意和情节,就没必要去纠结生词,大胆往下听就是。
听了大概3-4遍后,可以打开书看看,确定自己的理解是对的:一般来说,我接触的中国孩子阅读能力都高于听力理解,如果听能够理解一大半,看的话理解只会更多。
在看的过程中,不需要去查每个生词,或者干脆不管生词,反正早晚有一天在精听中会学到!如果要查单词,只查阻碍情节发展的单词,比如课后练习中的重点词。
做完这一步后,就关上书,再听几遍,把盲听没听出来的内容重点听听。
过几天/几周,又可以拿出来回听,反正就跟听相声一样,或者干脆当背景音放着都行,听歌也是听!
把精听和泛听结合起来,才是提高听力的正确途径。
2.词汇扩充
不要傻啦吧唧背单词书!
不要傻啦吧唧背单词书!
不要傻啦吧唧背单词书!
如果你不是特别有毅力、急于考试、闲的没事,就不要单纯手捧单词书去背。
都2019年了,词汇学习要有方法。
首先,扩大词汇量的最好方式就是大量泛读。
这个论点,只要你没疯有过几年教学经验或者自己本身英语水平就不错,你就不会反驳。
泛读和泛听的内容最好是同一个。
这样不仅锻炼听力,也练习了阅读,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至于原材和方法,也和泛听差不多。
不过因为是用眼睛看,所以难度可以稍微比泛听大一点,比如泛听只能听懂《黑猫》的level. 1,泛读可以从level. 2甚至3开始。
因为我的经验告诉我:大多数同学因为长期浸淫在考试阅读理解的刷题中,阅读能力和词汇量其实还可以!
差的主要是听力,这也是本篇回答重点讨论的。
在泛读中发现的生词(不要每个都查!)一定要查字典!
在泛读中发现的生词(不要每个都查!)一定要查字典!
在泛读中发现的生词(不要每个都查!)一定要查字典!
为什么?
一个单词不是只知道中文意思就够了,还要听发音模仿发音,看看固定搭配和例句的用法,最后如果有心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加深对单词的理解,最好是积累一下同义词和英英释义。
一般来说,基础的常用词汇(比如牛津3000词)一定要按照这个方法来学习。
掌握到3000个单词,已经可以覆盖84%的素材理解了,如果是到6000,基本上可以理解90%的主流信息。
注意,这3000个单词就好比是盖楼的基础,学得越扎实越好,特别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要留心注意。
在泛读掌握3000-4000的基础上,就可以开始学科英语学习了。
大多数同学的词汇量不够,或者很难提升,是因为把英语的词汇只局限在“语言”的领域,而忽视了语言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掌握更多的知识。
什么意思呢?
如果你不读国际学校不用英文版的教材学习数理化地基历史政治生物……你很难在简单的通识素材中碰到以下的单词
anti·oxi·dant
ˌcompound ˈeye
me·tab·ol·ism
al·ka·line
bi·car·bon·ate
chlor·ide
aqui·fer
ˌplate tecˈtonics
ˌcomplementary ˈangle
hypot·en·use
rhom·boid
ver·tex
ˌNational ˈSocialism
ˈpush poll
……
这些都是我国际学校读书的学生教材中的单词,所以为什么国际学校的孩子一般词汇量的广度要大于普通学校的孩子,就很好理解了。
同理可得,在听汉语的日常对话和普遍场景的时候,大概只需要1000多个汉字即可,可是稍微有点文化素质和教育背景的场景中,对于汉字的要求是呈指数式增长的。
看到这里,你大概也理解了为什么我会特别强调“学科英语”的重要性:这可是扩充词汇的利器!
而且这个阶段可以开始系统学习词根词缀,因为学科英语的单词大多都比较难,祖先和拉丁语日耳曼语有些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如果能够积累一些常见的词根词缀,那么善莫大焉。
比如有机化学命名法中的“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对应的英语命名规则就是以下的前缀
甲meth- 乙 eth- 丙 prop- 丁 buta- 戊 penta- 己 hexa- 庚 hepta- 辛 octa- 壬 nona- 癸 deca-
献丑了(´͈ꄃ `͈
推荐word power made easy
中文译作《说文解字》
搭配韦氏词典绿色的那本,可以搭建一个比较系统的词根词缀体系,如果再配合大量泛读和学术英语的学习积累(包括看书和听课),那么词汇上18000-20000并不是一个难事。
这两本书是我现在手上的医学专业学生的必备,他们普遍词汇在9000-10000,目标就是20000,这样考博出国才会有底气。
最重要的是:这个单词扩充的过程无痛,且爽!
最后涉及的特别专业领域的词汇扩充,比如医学分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就没必要了。
祝
学得愉快!
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区别是什么?
你知道口语中“厕所”到底是bathroom、toilet、restroom还是lavatory吗?
“汽油”应该说gasoline还是petrol?
“薯条”应该说fries还是chips?
“垃圾”应该说garbage还是rubbish?
“秋天”应该说fall还是autumn?
我读书的时候一直很疑惑,为什么英语里会有这么多的同义词呢?
为什么做题的时候有时候是meter,有时候是metre?
为什么dialogue也可以写成dialog?
这些疑问就被我搁置了,直到我上大学才明白: 这是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差异问题啊!
中国的教育是把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混杂在一起教的,所以才会出现口语词汇有很多同义词,同一单词有两种拼写方式,但从来没人和我们解释过,更别说搞清楚了。。。
霸气的英国女王在twitter上说了,根本没有什么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只有 English(英语) 和mistakes(错误)
可人家是女王,也只有她敢说这个话。
虽然都是英语,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差别真不小
先说说拼写:
1.美式英语里通常将英式英语里的字母组合our中的u省去
favourite /favorite;
neighbour / neighbor;
colour / color
behaviour /behavior
2.美式英语常用z代替英式英语里的s capitalisation/capitalization recognize/recognize
3.构词时,英式英语中单词最后的辅音字母要双写,而美式英语则不需要
traveller / traveler
labelled / labeled
4.英式英语有些单词动词和名词存在区别,例如practice/practise在英式英语中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动词,但在美国,不论动词名词都是practice
5.一些单词在英式英语中以re结尾,但在美式英语里则变为er
如centre/center;
metre/meter
theatre/ theater
6.部分单词在英式英语中以gue结尾,但美式英语中以g结尾,省略掉了后面两个单词
dialogue/dialog,
catalogue/catalog
7.英语中某些以-ence为结尾的单词,在美语中改为- ense结尾,读音仍为[ns]。
英语拼法 美语拼法
防御 defence defense
犯法行为 offence offense
执照 licence license
托词 pretence pretense
我记得曾经老师告诉我,在国外说厕所不是WC,而要说bathroom或restroom
但其实这只是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常见说法,虽然这个单词的意思是浴室和休息室,但其实指的是厕所。
而在英国,厕所一般说的是 toilet和lavatory
鬼知道toilet在美式英语里指的是马桶哦
另外说个搞笑的段子:
如果你在英国看到subway,那肯定是赛百味,或者普通的过街地下通道
英国人的地铁是tube或underground,虽然它不一定在地下
橡皮在美语里是eraser,在英式英语里是rubber,你要是去美国说要买rubber,别人可能会给你一盒避孕套。。。
最后列举一些不规则的、但非常常用的在英美英语中不同的词汇。
Pavement在英国是指人行道,不走车的,在美国指的是可以走车的硬化铺设路面(如果搞混了,很容易开车迷路的)
Bill在英国是账单,在美国是纸笔
下面的词汇,前者为美音,后者为英音
汽油: gasoline, petrol
出租车: cab, taxi
薯条: fries, chips
(美国的薯条是fries,薯片是chips;英国的薯条是chips,薯片是crisps)
垃圾: garbage, rubbish
排队, line, queue
果冻, jello, jelly
(jelly在英国是果冻,在美国是果酱)
裤子 pants ,trousers
(pants在美国是泛指一切裤子,在英国意思是内裤,美国的内裤是underwear)
糖果 candy, sweet,
公寓 apartment, flat
草稿 draft ,draught
运动鞋 sneakers, trainers
最爱 favorite ,favourite
足球 soccer, football
地铁 subway, underground
停车场 parking lot, car park
碟子 plate , dish
玉米 corn ,maize
水龙头 faucet, tap
商店 store ,shop
支票 check, cheque
手电筒 flashlight, torch
电影 movie, film
花园 yard, garden
电梯 elevator, lift
一楼 First floor ,Ground floor
标签 tag , label
罐头 can, tin
背心 vest, waistcoat
尿不湿 diaper, nappy
罐头can , tin
饼干 cookie,biscuit
电影 movie,film
秋天 fall,autumn
衣橱 closet,wardrobe
预定 reserve, book
这下终于搞明白为什么英语里有那么多同义词了吧~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