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平(隋朝开国功臣的结局都是什么)

  • A+
所属分类:轻松一刻

杨广平,隋朝开国功臣的结局都是什么?

“开隋九老”是清代小说《说唐》中的概念,指的是隋朝开国的九大功臣,他们分别是高颎、杨素、贺若弼、韩擒虎、鱼俱罗、杨林、伍建章、定彦平、邱瑞,其中前5位是真实历史人物,后4位是小说虚构角色。

不得不说,在大唐的遮掩下,人们往往会忽视隋朝,其实隋朝也是人才辈出、精彩纷呈的时代,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认识一下“开隋九老”。

大隋第一相——高颎

△高颎,《独孤皇后》剧照

高颎(jiǒng)是大隋最强宰相,没有之一,更不接受反驳。如何理解高颎在隋朝的地位,请参考姜太公之于周武王、管仲之于齐桓公、萧何之于刘邦、诸葛亮之于刘备、荀彧之于曹操、张宾之于石勒(后赵组合)、王猛之于苻坚(前秦组合)、刘穆之之于刘裕(刘宋组合)等等。这些著名的军师智囊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辅佐君王成功开拓大业,居功至伟,无可取代。

高颎童年时,家中有一棵大柳树,百尺余高,繁茂如盖,乡里老人都说这家将来必出贵人。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耳熟?

是了,蜀汉创始者刘备小时候家里有一棵大桑树,也是富贵之兆,二人这点很相似。

不过高颎的家境和仕途都要比刘备好得多,刘备那是真的穷困潦倒、难以出头。而出身渤海高氏的高颎17岁便踏入仕途,作了齐王宇文宪的记室。后来表现优异,积累功勋,逐渐升迁。

之后,高颎这一生的伯乐出现了,那就是隋文帝杨坚。杨坚当时任左丞相,把持北周朝政,企图篡位夺权,因而广招党羽贤才,其中最看重的便是高颎。高颎也没令杨坚失望,力表忠心,全力辅佐,很快便成为杨坚身边的重要心腹。

后来杨坚称帝,建隋代周,任命高颎这位得力心腹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后来又加了个左卫大将军。高颎这妥妥的是实权宰相,杨坚对他的信任真是无以复加。

为何说高颎很被杨坚信重?

这一点单独解释一下。要知道隋唐官职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三省六部制。在三省中,门下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起草诏令;中书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落地过审的决议。而在尚书令虚置的情况下,高颎兼任尚书左仆射和纳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兼任中书省和尚书省的长官,权力极大,若不是皇帝信重之人,岂能委以如此大的权柄。

高颎也的确才堪大用,他平叛乱、修律法、筑新都、灭南陈,新生的大隋迅速地强盛壮大起来。杨坚可谓知人善任,在宰相高颎的精心治理下,大隋的国力蒸蒸日上,在军事、政治、法律等各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说大隋的开国元勋中,高颎居首位,当之无愧。

△隋灭陈,成一统

可惜高颎的下场不太好,最后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先是因为得罪了独孤皇后,结果被这位堪称“史上最强枕边风”的独孤皇后好一通抹黑,从此杨坚就不待见高颎了,当然这里也有高颎位极人臣引起杨坚猜疑的因素。

至于为何会得罪独孤皇后,主要是因为两件事:

1、高颎正妻去世,独孤皇后热心地想为高颎续弦,让杨坚代为转达,结果高颎以老迈寡欲为由拒绝了独孤皇后的好意。被浇了一盆冷水,独孤皇后自然不太高兴,但也不好发作。结果不久后,高颎的爱妾给高颎生了一个男孩。要是一般人不会觉得有什么,但是独孤皇后特殊,这是位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坚决维护一夫一妻制,对于娶小妾、宠爱外室的男人都没有好脸色,好多官员因为不忠于正妻而被独孤皇后忌恨,而后向杨坚打小报告。所以高颎拒绝续弦在独孤皇后看来就是袒护妾室,于是高颎被狠狠地告了一状,吃了瘪。

△杨坚夫妇,《独孤皇后》剧照

2、高颎支持太子杨勇,并且坚定地公开表态储君应该“立长不立幼”。而杨坚和独孤皇后都更看好晋王杨广,想要易储。如此一来,高颎便成了需要被清除的阻碍。这件事能看出高颎还是太耿直了,臣子掺乎到储君之争中向来是没有好结果的。当然高颎本身的处境也挺尴尬,他的儿子娶了太子杨勇的女儿,这使得高颎无形中被绑定在了太子的战车上。

被杨坚夫妇忌惮,高颎哪能有好,最后被罢黜为民。高颎心态倒是挺好,毕竟只是罢黜,没有要命。后来隋炀帝杨广时,高颎被起复为太常卿,高颎依然是那个耿直的高颎,每每出言劝谏杨广的一些不合理举措。孰不知杨广本来就认为高颎是太子党,高颎一片忠心却难以令君王买账。最后有人进谗言诬陷高颎,杨广顺势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高颎处死。一代名相可惜下场凄凉,令人唏嘘。

大隋名帅——杨素

“臣只怕富贵来逼臣,臣却无心谋取富贵。”

这是杨素曾经对答北周武帝的话,话说得真牛,可见此人性格是颇为自信高傲的。

△杨素,《独孤皇后》剧照

杨素出身弘农杨氏,最突出的地方在于他的统兵能力,用“将”形容他已不准确,他与后来的大唐李靖、李绩等一样堪称名帅。灭齐之战、攻略淮南、灭陈大战、击破突厥,杨素几乎参与了所有重大战役,并且战无不胜。杨素统军军纪极严,不听号令者皆斩,同时他又能保全军士的每一分功劳,恩威并施,因而军士们往往乐意用命。

虽然杨素一度出任尚书右仆射,与高颎共同执掌朝政,但是比起治国能力,杨素不如高颎多矣。

然而杨素的结局比高颎好,得以终老在任上,这是因为杨素懂得揣摩上意,更会讨人欢心。结果就是杨坚和独孤皇后都很满意杨素的会来事,所以高颎被罢免后,杨素便接替成为尚书左仆射。到了隋炀帝时期,由于杨素当初帮助杨广上位,所以杨广表面上对杨素依旧优待。

不过,杨广的疑心病一点儿不比他父亲杨坚轻,位极人臣的杨素引起了他的猜忌。杨素那么人精自然知道这一点,不想活得苟且还拖累家族,于是生病了也不吃药,最终病死在任上,享年63岁。

勇猛有谋,恃功而骄——贺若弼

贺若弼乃是将门之后,骁勇善战,少有大志。他曾参加历次重大战役,屡有谋略,功勋颇多。不过贺若弼这人有一个性格缺陷,那就是功劳一多,就开始鼻孔朝天了。贺若弼眼见杨素担任尚书右仆射,与高颎同为宰相,便忿忿不平,竟出言说高颎、杨素都是酒囊饭袋,只有自己才应该做宰相。事实上,贺若弼的才能明显矮此二人一头,他能如此大放厥词,还真是飘了。高颎就不像他这么张狂不实际,在推荐贺若弼出任江淮镇守时还称赞其“文武双全”,你看高颎多有格局。

后来贺若弼每每口吐怨言,多次被惩罚,仍是屡教不改,隋文帝杨坚念在他功劳多的份上,始终没有动真格地惩罚他。但是杨坚惯着他,杨广却不惯毛病。可能是早就看这位嚣张跋扈、说话难听的功臣不顺眼了,给他定了个“诽谤朝政”的罪名,同高颎、宇文弼等人一起处死。

贺若弼的父亲贺若敦当年就是因为乱嚼舌头,被北周权臣宇文护赐死。临终前,贺若敦用锥子扎破儿子的舌头,告诫儿子谨记不要逞口舌快,以免惹杀身之祸。不过看样子老父亲的苦心都白费了,遗传是很强大的,贺若弼最终和他父亲一个下场。

生前上柱国,死后阎罗王——韩擒虎

韩擒虎是大隋名将,也是将门之后,他还是大唐军神李靖的舅舅。韩擒虎与贺若弼都是沙场宿将,一路行来皆是功勋卓著。灭陈之战时,二人还互相争功,不过活捉陈后主的功劳还是落在了韩擒虎的手里。然而韩擒虎却安心武事,晚年得以善终,不似贺若弼那般好高骛远、口出怨言,这便是对自我认知的差距。

韩擒虎还有一个值得一说的事,便是他死后广被称为阎罗王。据记载,他病重临死前,邻边的老妇看见他的门下仪仗队很盛大,同王宫一样,老妇人感到奇怪便上前问。队伍中间有人回答说:“我们来迎接大王。”说完人又忽然都不见了。又有人病得很厉害,恍恍忽忽走到韩擒虎家里说:“我想拜见大王。”左右的人问道:“什么王?”那人回答说:“阎罗王。”韩擒虎的手下侍从想打他,韩擒虎制止道:“我生前做到了上柱国,死后能做阎罗王,这就很满足了。”从此生病不起,没几天就死了。

这些事被记录在正史《隋书》韩擒虎的本传中,这类内容在正史中是比较少见的。

帝王之相,重瞳猛将——鱼俱罗

鱼俱罗是隋朝猛将,二十岁便加入禁军,在灭陈之战、攻打突厥、镇压叛乱中作战勇猛,屡立功勋。

然而,这个人始终不受隋炀帝杨广待见,因为他的眼睛中有两个瞳孔,称为“重瞳”,这种特征在古代被认为是帝王之相,史书记载有重瞳的包括晋文公重耳、霸王项羽、北齐建立者高洋等人。因而,深信鱼俱罗有帝王命的杨广,寻了个由头杀了他。

要我说鱼俱罗还真是苦命,明明一直为老杨家卖命,却因为相貌这样的理由而被猜忌杀害,真是滑稽又可悲的事。

赤胆忠心靠山王——杨林

从杨林开始都是小说虚构人物,不过我个人还是蛮喜欢杨林这个角色,觉得这个角色塑造得挺成功。

杨林是隋文帝杨坚的弟弟,杨广的叔叔,武器很特别,是一对囚龙棒,打翻可不少英雄好汉。杨林一心忠于隋室,替君主南征北讨,平乱天下,可谓劳苦功高。可惜隋炀帝将摊子搞得太烂,老王爷有心振作,却是杯水车薪,最终在截击各路反王时被罗成用回马枪刺死。

杨林的历史原型多被认为是杨爽,杨坚的异母弟,有统兵才能,屡立战功。不过这杨爽25岁就去世了,在人物形象上与老王爷杨林还是差距甚远的。

铁骨铮铮忠孝王——伍建章

为了不赘述,我们把小说和评书综合起来探讨。忠孝王伍建章在当山洼一战,连挑南陈十几员上将,冲出重围,叫来援兵,救了隋朝一干君臣,端的是极厉害的猛将。后来杨广弑父篡位,伍建章上殿骂君,搞得杨广下不来台,结果被恼羞成怒的杨广抄家灭族,只剩下儿子伍云召和侄子伍天锡,两人后来分别成为隋唐第五、第六条好汉。

双枪老将——定彦平

定彦平早期为大隋创下诸多功勋,后来年事已高便辞官退隐。他是罗成的义父,不过罗成这个义子确实不孝,忽悠定彦平传授自己单枪破双枪之法。事实上,当时杨林攻打瓦岗寨,罗成帮瓦岗,定彦平帮杨林。结果在两军阵前,罗成用忽悠来的新技术打败了自己的老干爹。说起来,定彦平还真是认了个白眼狼。关于定彦平的结局,剧本不同说法也各异,总之好一点儿的还是退隐,最坏的就是被杀。

昌平王——邱瑞

邱瑞是秦琼的姨夫,尚师徒的义父。此人为官清正,刚直不阿,后来看透隋朝君臣嘴脸,投靠了瓦岗。在打铜旗阵时,劝降义子尚师徒不成,一怒之下冲撞过去,不慎触柱身亡。

以上就是开隋九老,你最欣赏哪一位呢?

杨广平南陈打突厥开驰道筑长城凿运河?

柏杨先生说的,杨广此人有大头症,一个表现是不允许臣下提出不同意见,轻则免官,重则杀头,导致最后言路彻底断绝。二是好面子,因为朝鲜王没有来觐见他,在国疲民弊的前提下,争意气,三次功伐朝鲜均无功而返,甚至最后国内内乱爆发,他还是坚持先打朝鲜。三是好显摆。每次从大运河下江南,数千个民夫为龙舟拉纤,中国历代帝王除了石虎,高齐这些奇葩外,稍微正常的帝王,没有这么残民已逞已欲的。或许他在科举,运河开凿等方面确有创新,但上不听忠言,下不惜百姓,随着自己的大头症可劲折腾,完蛋也是迟早的事。

难以翻案的人或事是什么?

刘禅,小名叫做“阿斗”。刘禅是刘备的嫡长子。刘禅也是三国时期在蜀汉之中,继刘备之后的第二任皇帝。说起刘禅我们最先想到的是那句“扶不起的阿斗”,印象中的刘禅一直被人们理解为昏庸无能之辈,让诸葛亮忙前忙后的操持政务,刘禅只会贪图享乐。但真正的史事却并非如此这般。

诸葛亮辅佐刘禅时包揽了大部分事务,导致刘禅的在外形象被误认为“无能”。

1.刘禅敬重诸葛亮。

刘备去世后的早期,因为刘禅的不熟悉政务,诸葛亮不厌其烦的帮助刘禅操持了大部分的事务。这让很多人误认为刘禅是个无能之辈。其实刘禅不和诸葛亮争执,也是为了稳定朝局,为了遵循父亲刘备临终前的教诲。刘禅待诸葛亮如同自己的亲生父那般的尊敬,即便是诸葛亮动用大量人力多次北伐,刘禅心中不满,但也依然尊重诸葛亮的决定。

2.刘禅并非无能之辈。

其实刘禅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般昏庸无能,刘禅在四十多年,其中的三十年是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自己治理国家。刘禅靠自身才识能把持朝政这么久,没有让自己的决策性有太大的失误,证明刘禅身为君王,依然是个不错的明君。而且刘禅还是历史上唯数不多能够善终的帝皇。

刘禅是贤良的明君。

1.刘禅懂得分权制衡朝政。

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便观察朝政让大臣们分权制衡,尽最大的可能减少朝政的偏向,也避免影响到朝局的变化。这样聪明的方法,也证明了刘禅并非碌碌无为之辈。只因三国时期英雄豪杰倍出,才让刘禅的聪明才智显现得不是那么的耀眼夺目。

2.刘禅很少杀臣子。

在公元223年刘备过世,刘禅身为刘备和甘夫人所生的嫡长子顺理成章的继承了蜀国的王位。刘禅在位期间并没有像其他朝代的帝王一样嫉妒贤臣的才能,将他们都杀之而后快。而是依然礼待诸葛亮,重用各种贤臣,有事就同诸葛亮商量。由此可见,刘禅是一个值得人们敬仰的明君。

3.在魏国兵临城下时,刘禅为了百姓安危选择投降。

刘禅选择投降魏国,很多人不解刘禅的做法,认为他很是无能才把刘备和诸葛亮打拼下来的基业拱手让人。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刘禅是为了顾全大局,为了自己的百姓免受战乱带来的苦果。

在刘禅投降之后,司马昭设酒宴款待刘禅。这时司马昭问刘禅:“思蜀否?”刘禅吃回答:“乐在此,不思蜀也。”有人认为刘禅是昏庸才会有如此言行举止,但有也人认为刘禅是大智若愚,司马昭实在试探刘禅是否有复国之心。而刘禅地回答既保住了自己的命性,也保全了自己的子民。

结语:

刘禅小时候就接受皇家的优良教育并苦读各种典籍,为人也颇为贤良。而且还学习各种骑射之术强身健。虽说刘禅并不愚笨,但其才能还是不及刘备和诸葛亮。刘禅能选择放权于诸葛亮也是了了蜀汉政权大局着想。刘禅可能自身也明白自己的才识不如诸葛亮,但刘禅确实不是一个昏君,只是他的父辈和诸葛亮的名声太过显赫。

本篇由小编执笔所书,

原文盗搬者必究其责。

在下:“写红尘作梦语”,

感谢各位看官的赏阅。

双探绑架范小媛是哪集?

在《漫威电影宇宙》的电视剧《神盾局特工》的第一季第五集中,发生了一起双重绑架事件,范小媛就是被绑架的其中之一。这集的标题叫做“双探”,因为两位特工史戴菲和西芒被派到印度去试图阻止黑客团伙Centipede的行动并打击他们。

然而,他们的任务并不顺利,因为Centipede派出一位神秘的战士(后来被称为“世纪大兵”)来与他们作战。

同一时间,范小媛和另一个男人一起被绑架了,且他们被要求制造出Centipede需要的某种药剂。

后来,范小媛被营救出来了,但她的遭遇令人心酸,也让特工们深陷其中,不得不披星戴月地进行斗争,才能终止Centipede的恶行。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