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中游成吉思汗,蒙哥真的是无能的蒙古大汗吗?
蒙哥虽然确实是死在了钓鱼城外,但这并不意味着,蒙哥本人很无能。
相反,历史上真实的蒙哥,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领袖。正是因为他的存在,蒙古帝国暂时避免了衰落的趋势,并且得以继续扩张,最终成为了那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
毫不夸张地说,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的缔造者,而蒙哥则是蒙古帝国走向极盛的领导者。至于说蒙哥最后战死在钓鱼城外的结局,这其实也不是蒙哥本人能力不行,而是一个意外,同时也是因为当时南宋的科技手段,实在是太强了。
想要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回顾一下蒙哥的一生。
公元1209年,蒙哥出生于漠北草原。蒙哥出生的时候,蒙古帝国已经开国了。但当时的蒙古帝国,地盘还仅仅只局限于北方草原。虽然已经开始逐渐向外扩张,但是整体上其实还没有那么强大。
蒙哥的父亲托雷,是成吉思汗的第四个儿子,而蒙哥则是托雷的大儿子。就在蒙哥出生的三年之前,成吉思汗刚刚在斡难河畔,召集草原部落的首领开会,被大家公推为成吉思汗,同时正式建立了蒙古帝国。
而蒙古帝国建立之后的三年里,成吉思汗则是对蒙古帝国内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不但开始施行军政合一的制度,而且还制定成文法典,建立由成吉思汗直接统领的‘怯薛军’。也正是经过成吉思汗这样一番改革之后,新生的蒙古帝国,才真正强大了起来。
如果说,斡难河畔刚刚建成的蒙古帝国,还是一个部落联盟性质的东西。那么等到蒙哥出生的时候,这时候的蒙古帝国,已经是一个完整而且合格的强大国家了。
随着蒙哥的出生,蒙古帝国扩张的脚步,也开始逐渐加快。就在蒙哥出生的这一年,蒙古大军第三次进攻西夏,并且成功围困了西夏首都,迫使西夏不得不臣服于蒙古帝国,变成了蒙古帝国的仆从国。
而接下来的十多年里,蒙哥一点点长大,同时也亲眼见证了蒙古帝国横扫天下的整个过程。
公元1211年,蒙哥三岁的时候,成吉思汗率领十万蒙古铁骑,在野狐岭之战当中,大破四十万金国大军,并且歼灭了二十多万金军主力。此战之后,原本强大的金国,被瞬间打得由盛转衰,此后在面对蒙古帝国的进攻时,只能被动挨打,直至灭亡。
公元1214年,蒙哥六岁的时候,蒙古大军彻底包围了金国首都,迫使金国不得不迁都开封。
公元1217年,蒙哥九岁的时候,蒙古大军第一次西征,并且在接下来的一年之内,彻底灭掉了称霸中亚的西辽政权,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了中亚。
公元1219年,蒙哥11岁的时候,成吉思汗亲率麾下大军西征,进攻花剌子模。经过四年的战斗后,直接灭掉了整个花剌子模,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了印度河流域。
灭了花剌子模之后,成吉思汗留下了长子术赤,以及哲别等大将镇守中亚,并且继续向西扩张。此后的几年里,这支蒙古大军直接打到了克里米亚地区,逐渐接近欧洲。
而成吉思汗率兵返回之后,则是继续进攻西夏。最终在公元1227年这一年,彻底灭掉了西夏,再次扩大了蒙古帝国的版图。
但也正是灭掉西夏的这一年,已经六十六岁的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的过程当中病逝。这一年,蒙哥19岁。此时的蒙哥,已经开始直接参与战争,并且在多次战争当中,成了一名可以独挡一面的猛将。
不过,随着成吉思汗去世,接下来的蒙古帝国,却走到了一个关键节点。
既然成吉思汗已经去世,那接下来,蒙古帝国的大汗宝座,到底应该由谁来继承呢?
成吉思汗一生一共有八个儿子,但后面四个都不是正妻所生,没有继承权。而正妻所生的四个儿子里面,老大术赤和老二察合台,又因为种种原因不适合接班,早就被成吉思汗否决了。
所以,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主要就是考察老三窝阔台,以及老四托雷。而按照草原的传统制度,本来应该是由年纪最小的儿子,继承父亲的一切。如果按照这个制度执行,那就应该由蒙哥的父亲,也就是老四托雷来继承蒙古大汗的宝座。
但问题是,经过长时间的考察之后,成吉思汗却并没有选择老四托雷,而是选择了老三窝阔台。之所以会选择窝阔台,原因其实很复杂。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成吉思汗认为,以后的蒙古帝国,治理天下比打天下更重要。相比之下,老四托雷骁勇善战,但却不善于治国。而老三窝阔台,则更擅长治国。
所以,成吉思汗去世之前,就已经把窝阔台立为了继承人。但同时,成吉思汗却又把蒙古帝国的大半军队,都交到了托雷的手上。
如此一来,当成吉思汗去世之后,自然不可能不出问题了。
手握重兵的托雷,此时自然对大汗的宝座有所觊觎。所以,托雷便以草原传统为借口,认为蒙古帝国的大汗,不能完全由成吉思汗本人来指定,而是要由草原各部推举。因为托雷手握重兵,窝阔台也无法直接翻脸,只能暂时任由托雷监国。
但是接下来的两年里,窝阔台却利用自己灵活的手腕,争取到了更多人的支持。两年之后,因为老大术赤已经去世,老二察合台又全力支持老三窝阔台。所以在最后的投票大会上,窝阔台胜出,正式成为蒙古帝国的第二任大汗。
托雷的这次败选,对于蒙哥来说,无疑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如果托雷此时能够顺利夺得大汗的宝座,蒙哥将来大概率也可以顺利继承汗位。但正是因为这次败选,让蒙哥的命运,变得命途多舛起来。
在这次选举结束之后,正式成为大汗的窝阔台,对整个蒙古帝国下达了命令,要求全力出征,一举灭掉金国。此后的两年里,蒙古大军步步推进,最后终于灭掉了金国。在这个过程当中,托雷的嫡系人马,被消耗了不少,窝阔台也借着这个机会,让自己的威望更上了一个台阶,彻底坐稳了大汗的宝座。
不过,就在金国被灭,蒙古大军撤退的途中,托雷却忽然暴毙。对于托雷的死因,史学界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据说在撤退途中,身为大汗的窝阔台,忽然得了一场急病。而按照草原巫医的说法,此时必须找一个窝阔台最亲近的人,替窝阔台喝下一碗符水,可以把窝阔台的疾病带走。
当时在整个大军当中,就数托雷这个弟弟,和窝阔台关系最近,自然要由托雷来饮下这碗符水。而诡异的是,托雷喝下这碗符水之后,窝阔台竟然还真的痊愈了,但与此同时,托雷却逐渐病重,最后在归途当中病逝了。
没有人知道,托雷喝下的那碗符水,里面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所以直到今天,也没人能够说清楚,托雷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但毫无疑问,托雷的死,对于蒙哥的命运,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整个蒙古帝国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自此之后,窝阔台在蒙古帝国内部,可以说是一家独大,再也没人能和他竞争汗位。而对于蒙哥来说,局面瞬间就变得棘手起来。
这一年,蒙哥仅仅只有24岁而已。
随着托雷的去世,24岁的蒙哥,瞬间被推到了历史的中央。
此时的蒙哥,仅仅只有24岁,根本无法完全继承托雷的政治遗产,以及掌握的军队。而蒙哥的几个弟弟,则更为年幼,更没这个资格。面对托雷遗留下来的巨大遗产,很多人都开始围了上来,打算分一杯羹。
在这其中,身为大汗的窝阔台,自然也不能免俗。窝阔台甚至提出,让自己的长子贵由,去迎娶托雷的遗孀,也就是蒙哥的母亲,唆鲁禾帖尼。让侄子去迎娶自己的婶婶,这种事情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无疑是极为荒诞的。但在蒙古帝国的时代,这事儿却合理合法。
不过,蒙哥的母亲唆鲁禾帖尼,倒也算是一个女强人,并没有让窝阔台得逞。非但如此,唆鲁禾帖尼还尽力保护托雷的遗产。一方面笼络很多原属于托雷的下属,让大家继续支持托雷的儿子们;另一方面还让蒙哥借助窝阔台养子这个身份,进一步取得了窝阔台的信任。
对于窝阔台收养蒙哥这件事,这里我们得稍稍做一下解释。据说当年托雷还在世的时候,当时托雷和窝阔台之间,还没有因为争夺汗位而闹僵。因为一些原因,托雷为了表示对自己的哥哥的友好,直接就把自己的长子蒙哥,过继给了窝阔台,让窝阔台来抚养。
所以,在蒙哥长大的过程当中,有一段时间其实是被窝阔台和窝阔台的妻子养大的。
总之,在母亲的支持下,再加上曾经作为养子的身份,24岁的蒙哥,最后终于还是继承了父亲留下的大部分遗产。除了大片的封地领土之外,还保留了大部分的军队。
对于这样的蒙哥,窝阔台虽然仍然有些忌惮,但也不好再多说什么。而接下来,窝阔台则是用上了自己的手腕,试图去瓦解托雷一系的力量。
首先,窝阔台提出,由各房的长子率领各房的军队,向西方进攻。老大术赤那一脉,由术赤的儿子拔都负责统领;窝阔台这一脉,由窝阔台的长子贵由统领。至于托雷这一脉,自然就是由蒙哥来统领了。
在窝阔台的命令下,各方的长子纷纷带领军队,踏上了西征的道路。而随着蒙哥离开,原属托雷那一系的力量,又开始变得群龙无首,更加方便窝阔台分化瓦解。
与此同时,窝阔台还正式下令,指挥蒙古大军进攻南宋。随着窝阔台一声令下,蒙古帝国和南宋长达数十年的战争,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蒙古和南宋的战争,我们暂且放下不提,先说蒙哥这边。
公元1235年,蒙哥率领麾下的军队,正式踏上了西征的旅途。这一年,蒙哥27岁。
此时的蒙哥,处境无疑极为被动。在西征的路上,蒙哥不但要时刻提防自己的军队被当成炮灰,同时还要小心来自后方的威胁。
但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下,蒙哥却靠着自己的努力,硬生生地扭转了局面。非但没有被消耗,反倒还积攒下了大量的资本,为后来重新夺回大汗宝座,奠定了基础。
蒙哥西征的这段故事,实在是太长,在这里我们只是简单来介绍一下。简单来说,在这场西征的旅途当中,蒙哥展现出了超强的军事才能,多次立下战功,在西征军当中建立了巨大的威望。
非但如此,在西征过程当中,蒙哥还和自己的堂哥拔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两人还都比较排斥窝阔台的儿子贵由,硬是把窝阔台那一脉的力量,搞成了西征军当中的少数派。
最终,这场西征打了好几年之后,一口气打到了多瑙河畔,差点就推进到了西欧。当时的西征军能取得如此大的战果,蒙哥的个人才能,无疑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就在西征军逐渐打到欧洲腹地的时候,后方草原却忽然传来了一个消息:作为蒙古帝国第二任大汗的窝阔台,忽然去世了,据说是因为喝酒太多,硬生生把自己给喝没了。
随着窝阔台去世,蒙古帝国再次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接下来又该由谁继承汗位呢?显然,此时的蒙哥,还不具备回去抢汗位的资格,因为窝阔台那一脉的力量还很强。
所以,在这之后,窝阔台的长子贵由,迅速率领自己麾下的军队,返回草原争夺汗位。不过,贵由继承汗位的道路,也不算太顺利。所以,窝阔台去世之后,先是由窝阔台的正妻皇后,也就是贵由的母亲监国数年。在这几年当中,贵由的母亲争取了各方面力量的支持,最后终于把贵由推上了大汗的宝座。
但讽刺的是,贵由即位不到两年之后,就同样去世了。而贵由去世之后,蒙古帝国的大汗宝座,再一次出现了空缺。
而此时的蒙哥,却已经彻底羽翼丰满,拥有了夺回汗位的资格。
自从窝阔台去世之后,这几年当中,蒙哥其实也没闲着。一方面逐渐撤军,将自己的力量撤回托雷一脉的封地,也就是靠近中原地区这边。另一方面,蒙哥私底下也在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积攒政治实力。
而等到贵由去世之后,照理来说,接下来的大汗宝座,应该由贵由的儿子来坐。但因为贵由的几个儿子,都比较年轻,没有资历无法服众。而窝阔台一脉的其他几个孩子,又无法团结起来,反倒是开始内斗,一起竞争汗位。
这样的乱局,就给了蒙哥巨大的机会。
此时的蒙哥,不但独自统领托雷遗留的所有势力,他的几个弟弟,也都极力支持他。而远在欧洲那边的拔都,因为之前西征结下的友情,也全力支持蒙哥竞争汗位。
最终,在拔都的帮助下,蒙哥成功召集了蒙古各部的首领,公开进行投票大会。虽然老二察合台一脉的人,以及老三窝阔台一脉的人,都拒绝前去参与大会。但结果,因为蒙哥能力确实比较强,而他的母亲唆鲁禾帖尼,威望又极高,再加上拔都的全力支持……
所以最后,蒙哥顺利通过了投票大会,成了蒙古帝国的第四位大汗。
从临危受命继承父亲的政治遗产,到重新夺回大汗宝座,成为蒙古帝国的第四任大汗。这期间其实仅仅只过了19年而已。从整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蒙古真的是文武双全。既能在战场上领兵打仗,战无不胜;还能拥有超强的政治手腕,笼络人心。
这样的蒙哥,如果说他是无能的话,那真的是太冤枉他了。
不过,既然蒙哥这么强,那为什么还会被南宋干掉呢?这就要说到蒙哥上位之后,和南宋的战争历史了。
蒙哥即位之后,因为之前的那些原因,导致蒙古帝国内部有了分裂的倾向。拔都那一脉,因为全力支持蒙哥,得到了蒙哥的承诺,有了更大的自主权。而察合台和窝阔台那两家,虽然在斗争当中落败,但还保留了自己的封国,只是自此之后,不愿再听从蒙哥的调遣了。
而蒙哥这边,为了重新树立大汗的威严,也重启了对外的战争。一方面,蒙哥让自己的六弟旭烈兀,指挥一部分军队向伊朗和叙利亚的方向扩张。这场远征,后世史称旭烈兀西征,差点直接拿下埃及,一口气攻入非洲。
另一方面,蒙哥自己则是亲自带队,继续进攻南宋。
相比欧洲那边,南宋虽然向来以孱弱闻名。但此时的南宋,其实并不算弱,甚至可以说非常强。
这个说法可能很矛盾,但当时的情况,确实就是如此。
南宋整体上,确实不算太强。因为南宋继承了北宋重文轻武的传统,导致南宋的军事力量,一直不太强。但问题是,当年窝阔台在位的时候,曾经征讨过南宋。在和窝阔台在位期间,南宋也针对蒙古大军的进攻方式,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战法。
这套战法,具体来说,就是以守待攻。南宋军队虽然在正面战场上,很难击败蒙古铁骑。但是在防守上面,却相当出色。后来,南宋更是依托长江和四川地区的复杂地形,组成了一条超长的防线。
在这条防线当中,南宋可以凭借长江天险的优势,彻底顶住蒙古铁骑的进攻。蒙古大军虽然强悍,但是却不擅长水战,而南宋在水战方面就非常出色了。而在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又充斥了崇山峻岭,同样不是骑兵施展的好战场。
所以,整个窝阔台时代,打了好多年,都没能彻底攻破这条长江防线。而到了贵由时代,因为蒙古帝国内乱,南宋甚至还收复了一些失地。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原因,当蒙哥进攻南宋的时候,面对的几乎就是一个超强的龟壳。那条长江防线,在冷兵器战争史上,几乎已经强到极致了。
非但如此,到了战争后期,南宋还开始逐渐点亮了新的科技树,将火药这种新式科技,用到了战争当中。当时的南宋,虽然还没发明出枪械这些东西,但是却已经发明出火药武器的雏形。
也就是说,蒙哥进攻南宋的时候,不光需要面对崇山峻岭和长江天险,以及南宋修造多年的坚固城池,甚至还需要面对新式的火药武器。这样的南宋,想要完全打下来,难度无疑是极大的。
所以,当时的南宋,进攻能力或许真的很拉胯,但防守能力绝对强到极点了。如果不是因为南宋内斗太严重,即便到了后来的忽必烈时代,元朝能不能彻底灭掉南宋,都是一个问题。
而面对这样的南宋,蒙哥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在蒙哥看来,想要单纯靠人海战术,去攻破这条长江防线,无疑是不可能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辟多个战场,从多个方向袭扰南宋,分散南宋的力量。等到南宋力量消耗得差不多了,自然就有机会突破长江防线。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蒙哥还派忽必烈绕道南下,直接灭掉了大理,占据了云贵高原。此后,蒙古大军便可以分成三路大军,分别从长江中下游、四川地区以及云贵方向,分别进攻南宋。
在这三个方向当中,四川地区无疑最好打。因为云贵那边属于蛮荒之地,蒙古铁骑不适应那边的气候。而长江中下游,则是完全硬拼水战,同样也不是蒙古帝国擅长的领域。
唯有四川这边,虽然充斥了崇山峻岭,但却还在陆战的范围,就算有水也不像长江中下游那么多。再加上之前的战争当中,蒙古帝国其实已经有过拿下四川腹地的先例。只是后来因为内斗问题撤军,导致南宋夺回了四川而已。
所以,蒙哥便决定,由自己亲自负责四川战场,希望能够从这里打开突破口。
但接下来的事情,就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当蒙哥带兵推进到钓鱼城一带的时候,蒙哥忽然就战死了。对于蒙哥的死因,史学界一直有很大的争议。有人说蒙哥是死于瘟疫,也有人说是因为开战的时候,蒙哥所处的位置太靠前,被流矢所杀。还有人说,蒙哥是被南宋发明的新式火器命中,最后战死在钓鱼城外。
这几个原因,不管哪一个是真的,显然都是真正的意外。蒙哥虽然战死在了钓鱼城外,但这却并不是他本人指挥能力不行,或者蒙古大军出现了溃败,而是纯粹的意外。
但这个意外,却彻底改变了历史。
正是因为蒙哥战死,旭烈兀收到消息后很快撤退,没能攻破埃及,正式攻入非洲。而忽必烈同时率军后撤,选择回去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也让南宋又多存在了十多年。
纵观蒙哥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蒙哥其实是一个很出色的大汗。正是因为他的领导,蒙古帝国才得以继续扩张,逐渐走向极盛。至于蒙哥的战死,那纯粹就是一个意外。像这种意外,其实并不能说明蒙哥本人的能力不行。
为啥有人说华夏文明史也是一部战争史?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并不为过,因为战争史就是文明史的一部分。人类历史上的战争,无不集中反映了当时国家、民族或者部落最高的技术文明水平;国家、民族或部落的组织动员水平、军事指挥水平以及国家、民族或部落精神面貌。华夏文明史作为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当然也是一部战争史了。
一、华夏疆域领土的扩展就是一部战争史
华夏疆域领土的扩展主要通过两种路径实现的,一种是由内向外的领土扩展,即以黄河中游为中心通过战争向四周扩展领土;一种是由外向内纳入的领土扩展,即外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将自身民族统治的领土“陪嫁”带入中原。
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华夏民族,是因为至今3000年前的夏朝的建立。位于西北方黄帝部落与位于中原地区炎帝部落争锋,炎帝部落落败融入黄帝部落,形成黄河中游最初华夏民族。华夏民族的居住领土疆域范围大致为:西起现今河南的西部与山西南部;东至山东;北起河北,南至现今的湖北。按照《尚书·禹贡》说法:“东渐于海,西被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商朝最初是在现今山东泰山一带生活居住,商汤打败夏桀后建都河南商丘,后迁入殷(今河南安阳)。商朝的活动范围大大超过夏朝,疆域东北至辽宁,南抵江淮,西北越过太行山进入山西地区。
周武王武力取代商纣王后,分封列国,各诸侯国纷纷抢占地盘,扩大疆域。由于周王分封之地大多为无人之地,依靠各路诸侯用心开疆拓土,最终形成了远超夏朝的疆域。北方封国燕已到达了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范围还可能到达了巴蜀。
历经春秋,到了战国,处于边远之师的秦国崛起,秦王嬴政武力统一六国,继承了六国全部疆域,将领土范围进一步扩大。秦驱逐匈奴,征服百越,将河套地区和岭南、闽越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将战国的燕、赵、秦长城重加修筑和连接,其疆域东至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回归线以南,北据阴山至辽东,面积约为三百万平方公里。
汉代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继承和巩固了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制度,通过与匈奴的战争,以及与南越的战争,又一次扩大华夏地理面积,第一次将河西走廊及西域、还有南海纳入华夏领土范围。华夏疆域最远处东抵日本海、黄海、东海暨朝鲜半岛中北部,北逾阴山,西至中亚,西南至高黎贡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领土面积最大一千五百万平方公里,比较稳定的控制面积为约666万平方公里,从而奠定了今日中华地理基本版图。后代各朝的领土范围基本上都是汉代领土面积的扩大或缩小。
二、中原王朝的更迭就是一部战争史
现今华夏的每寸土地,可说都是当时的君王领袖带领各自的子民通过武力打下的;而前朝的灭亡与后朝的建立,更是用士兵与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
在近代以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王朝的延续依靠家族继承;而王朝的更迭无一例外都只能依靠武力战争征服,胜者为王败者寇,从此又开始下一个王朝,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无一例外。
华夏的历史上,有两个外来民族统治中国近300年。一个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一个是满人建立的清朝。蒙古人先是联合宋灭了金国,后又灭了西夏,最后灭了汉人建立的王朝南宋,实现了用武力入主中原的梦想。
满族原是诞生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少数民族,在努尔哈赤带领下建立了地方政权后金,在与明朝的的对峙中逐渐强大。满人联合蒙古人,通过战争打通了关外通向中原的通道,于1644年入关并迁都北京,统治中原268年。
这两个王朝入主中原,是落后的游牧文明对先进的农耕文明的征服,既给中原大地带来了深重灾难,又给中原大地带来了广阔的领土疆域。元朝第一次对西藏实行有效统治,将其纳入国土范围,第一次设立了专门管理西藏事务统治机构宣政院;清朝的疆域更是广大,除了传统的汉地18省外,还将东北、蒙古、新疆以及西藏均纳入了华夏版图,为当今中国奠定了辽阔疆域。
可以说,在中国的大地上,近代以前的华夏文明史,本质上就是北方的游牧文明与中原的农耕文明相互交流的历史,这种交流有时候是和平的,有时候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这种用战争武力交流的方式,某种程度上也使汉族的血液充盈了少数民族野性精神与文化张力,让汉人的精神面貌更加富有朝气与生机。两种文明的交汇融合和平实现最好,但历史往往选择战争方式作为不同文明交汇融合的催化剂,实际上使得不同文明的交流、交汇与融合更有效率。
三、战争毁灭文明也同时传播文明
战争对文明的毁灭比比皆是,例如对精美建筑的毁坏,(项羽火烧阿房宫)对历史典籍的毁灭,特别是战争不分青红皂白对知识分子的屠杀等等。但也要看到,战争也带来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例如游牧民族饮食被汉人吸收,语言被汉语消化转换成新词,还有新的宗教的引入传播等等。
就华夏文明来说,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战争,无论是汉人打败游牧民族将故地纳入中原范围,还是游牧民族打败汉人从而在中原建立政权,均实现了民族的大融合与两种文明的大交融。但就融合的效果来讲,实际上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汉人作为被统治者的这种少数民族的主动融入,远比汉族建立的王朝统治汉化游牧民族效果要好的多。因为前者对少数民族来说是主动融入,后者是被动融入,前者融入的效率要高于后者融入的效率。
同时,战争还带来了文明的传播。例如北方少数民族作为马背上的民族,骑马打仗用的马镫就为汉人建立骑兵,保卫国土立下汗马功劳。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为了国家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就是向北边的游牧民族学习骑马打仗的生动事例。蒙古西征时期,蒙古人将华夏的医术、纺织、制陶技术以及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传播到中亚与西方;同时经由丝绸之路,阿拉伯数字、西方的农作物种子、音乐以及宗教等传入中国。要是没有成吉思汗及其后人统治中原,用武力战争征服中亚与欧洲,打通中西方商路,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就可能要晚百年甚至几个世纪。
襄阳凭借什么条件扛住蒙古大军那么多年?
蒙宋战争确实称得上旷日持久,在蒙古人征服南宋的战争中,耗死了两位大汗,也正是蒙古帝国的汗位之争,导致了蒙宋战争的间断性与持久性。所以不论哪条战线,都可以说抵抗蒙古大军许多年,比如西线的四川和东线的江淮战区。襄阳则处于中线,它也是战争间断性的受益者,当然,这座号称天下之腰膂的坚城堡垒,也着实让蒙古人吃了不少苦头,但要真以为襄阳阻挡了蒙古军六年,未免有些简单了。
蒙古特色的战争阶段
蒙古人从金国手中获得河北、山东地区后,便与南宋有了接壤,我们知道二者合作的基础就是“联蒙抗金”,南宋不惜打开国门,引蒙古军从西线借道。这条线路是托雷带队,以三万兵马沿四川推进,经大散关到达汉中,由汉中顺汉江直下,经安康、襄阳、到达唐州、邓州一带。这与北边由山东、河北、山西南下的窝阔台部队形成夹击,成功卡死了金国的首都汴梁城(开封)。
托雷借道的时候,南宋已经察觉了联蒙抗金带有唇亡齿寒的威机,所以在山东地区开始发动对蒙古人的骚扰。托雷的嗅觉足够灵敏,他在进入汉中之后,并没有孤注一掷的将全部兵力投入汉江一路,而是留下一路军队调头进攻四川边界,以此缓解东线的压力。待蒙古灭亡金国后,因人口太少,无力在已征服地区维持稳定的政权,故将大军撒回了北方,在黄河一带留下了大量的空城。像是湖北西北部、河南西南部的唐州、邓州等地更是无心留守,所以这些地区都成为南宋“联蒙抗金”的战果。
但黄河一带是南宋最想控制的区域,尤其是故土三京——东京汴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蒙古人于北方的控制力虽然不高,但保留着对三京的控制权,南宋便在蒙古人北归时,主动发起了袭取三京的战争,但结果就是惨败,这也成为蒙古南征的最佳借口。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窝阔台大汗开始南征宋朝。当时,蒙古人南下攻宋主要有三条通道,第一条是西线陕西、四川交界的蜀道;第二条是中线河南、湖北交界的南襄隘道;第三条是东线江淮平原大通道。
窝阔台的战争思路与成吉思汗非常相似,他的南征与成吉思汗的西征,都采取了协同作战的分线路推进模式。他令次子阔端走西线蜀道攻打四川;三子阔出走中线打襄阳;大将口温不花和史天泽走东线进攻江淮。
西线方面,阔端从大散关进入汉中,击溃宋军后进入四川盆地。此后的几年内,四川遭受了蒙古军队的大范围蹂躏。蒙古人甚至直达长江口,进逼湖北,只不过由于蒙古人没能建立稳定的政权,四川才能在蒙古人蹂躏过后,重新被南宋控制。
中线方面,襄阳起初是被攻克了,只不过东线战场推进受阻,中路军向东路支援,放松了对长江中游的压迫。宋廷决定趁机收复荆襄,以大将孟珙为安抚使发动反击,一并收复了襄樊地区诸多城池,向北一直攻占到信阳、南阳一带。在孟珙的建议下,宋廷于襄阳重建军事重镇,形成对南襄隘道的控制,占据了中线的主动权。
东线方面,攻势是最猛烈的,蒙古人在江淮地区烧杀掳掠,造成了社会经济的极端凋敝,但在名将杜杲的阻击下,蒙古人始终没能渡过长江天堑。
公元1241年,窝阔台突然去世,由于成吉思汗挑选继承人破坏了“幼子守灶”的传统,各路南征军都要赶回草原参与“忽里勒台”大会,以推选出新的大汗,所以蒙古人对南宋进攻的第一阶段宣告结束。宋朝的疲弱形象在这一阶段的战争中有所改变,蒙古人撤退后,四川在名将余玠的镇守下,于关键地带建立一系列的军事城堡,格局都类似于钓鱼城、海龙屯,以步步防守的形式牵制蒙古人的进攻;荆州地区如上面所说,在孟珙领导下,建立了完备的防御体系,江淮地区也重新修整了依托河湖水系的防御体系。
蒙古人在解决汗位问题后,又开始第二阶段的南征,这一次蒙哥汗的战略更胜一筹。在他的策划下,于西线通过与吐蕃人的合作,1253年出兵攻灭了大理国,然后令忽必烈绕往北边进行攻击,西南地区留下兀良合台,降服了云南全境,迫使安南(越南北部)称臣。由于西南线路被打通,蒙古人可以从两湖盆地对南宋形成进攻,所以北方的忽必烈并没有选择重镇襄阳为切入点,而是选择了旁边的鄂州。南北两条线路的夹击,本可能终结大宋的国祚,但蒙哥突然死在了钓鱼城下,再次引发了蒙古的汗位之争,南宋再次“偷得”20年国祚。
襄阳之战的另一种理解
蒙古人再次处理完汗位问题后,蒙宋战争才算是进入决战阶段,这个阶段中,襄阳绝对算得上是最核心的战场。我国的襄阳与樊城经历了合合分分的历史,有些时期这两个城市会有一个统称——襄樊。这种连体城市蒙古人并不是第一次见,在西征的途中,匈牙利也有一座类似的城市,名叫布达佩斯。佩斯城与布达城分据多瑙河两岸,布达位于河西,背靠山地丘陵;佩斯位于河东,地处平原,两城中间由吊桥链接,方便军队以及物资的调动,是合二为一的军事攻防体系。出则一马平川,匈牙利骑士可以借助地形优势奔腾于佩斯城外的平原之上,入则可退守坚城,甚至是以多瑙河为屏障退至布达城。
襄阳与樊城也是一样,这两座城市单独存在都是一座坚城,中间夹着汉水,总体上可以称“跨连荆豫,控扼南北”,地势险要,互为支撑。公元1267年十一月,南宋降将刘整向忽必烈进献攻灭南宋的策略——“先攻襄阳,撤其捍蔽”。这个策略的解释就是“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从地里上看,襄樊属于南阳盆地的最南端,这里打通后,经南襄隘道进入江湖盆地,彻底控制长江中游,从而可以形成水路向东的压制,这样一来,南方、北方、西方三条战线足够灭掉南宋。
既然战略已定,那么战术就完全可以参照西征军攻打布达佩斯一样。当初蒙古人面对这座连体城市时,是以诱敌出城的方式,将贝拉四世的匈牙利联军调出佩斯城,聚歼之后,又以重型投石机敲开佩斯城的城墙,占据了多瑙河东岸。此后蒙古人是计划等多瑙河冰封时,在踏过天堑攻打布达城,而同年春天,窝阔台的突然离世终止了这一军事计划,拔都在东归的途中选择了就地建国,所以金帐汗国就立在了匈牙利的旁边,布达佩斯重新合二为一。
到了南宋的襄樊,蒙古人采取了同样的战术,在襄樊二城周围修建城围,时不时的引诱宋军出城作战。蒙古人能够在外围迅速建立军事体系,得益于吕文德允许蒙古人在樊城外围建立榷场(贸易区),这些“榷场”切断了襄樊的陆上粮食补给线。可南宋的军队比贝拉四世有耐心,因为两城之间还有汉水补给线。当蒙古人反应过来时,便加大了对汉水沿途的布防,从1269年开始,彻底封锁了汉水。宋廷的对策依旧是欺负蒙古人水战实力不济,此后的五年间共动用15万次水军,于汉水强攻8次,有一次还射伤了蒙军副统帅刘整。
而蒙古人并没有傻傻的等着宋军的水军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而是将征服区的汉人组织起来编练水师,形成了河道中的阻击力量。随后又在城西万山、城东灌子滩修建沿江堡垒,架设投石机和巨弩。吕文焕组织了一万人试图摧毁万山的沿江堡垒,但还被张弘范击败,宋军主力被迫全部退守,整个襄阳城彻底陷入了重围。所以襄樊的守军并没有抓住机会,几次不痛不痒的出击还都惨败而归,当水陆两路补给都被切断时,襄樊注定没了活路。
战争初期,宋朝的大型床弩架设于城头,这种器械的射程几乎与蒙军的中型投石机相同,所以蒙古人起初并不急于强攻城池。从水陆两种防御工事来看,蒙古人的中型投石机其实就是围点打援的。比如汉水上的补给船队,它们最害怕的就是沿岸的投石机,沿岸的投石设备并不投掷巨石,而是投掷“震天雷”,一种炸开后迅速燃烧的“炮弹”,这种装备几乎使粮食送来都烧糊了。
而在主航道后,蒙军的战船也是以火攻和拍杆为攻击方式,他们的船只不大,外部用兽皮包裹,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和防御性。他们接近宋军的大船后,向床上射出火箭调头就跑,宋军的火箭则打到兽皮上就被阻燃了。后来宋军的船队根本不搭理这些蒙军船只,加快速度向前冲,沿途重在躲避从天而降的震天雷,好似一个闯关游戏。
这种战争模式一直持续到蒙军从中亚地区调回了重型投石机,也就是当年摧毁佩斯城城墙的大型设备。蒙军将这种设备首先用在城防较弱的樊城上,樊城上的角楼一个个被摧毁后,便排除了床弩的威胁,蒙古人向城池发起围攻,很快便入城打起了巷战,最后将樊城彻底解决掉。吕文焕见樊城丢了,也就动摇了死守的信念,选择了投降。
这里可以看见蒙古人一直在等待,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寻求速战速决,所以造成一个错觉就是襄阳城很坚固,围了六年才拿下。其实襄阳与樊城确实具备防御条件,但不至于将蒙古人阻隔六年,忽必烈在这场战争中间阶段称帝,建立了元朝,这就意味着宣布正统地位,所以襄阳就已经被视为国土,他的这个举动是经略汉地长久以来学会的治国之道。
战争相持阶段,宋元边境的人口有相当规模归附了元朝,蒙古人此时已经改变了掠夺式的以战养战,他是以相持的方式,用汉地资源拖垮南宋朝廷,此时的南宋已经穷到滥发纸币的程度,战争的方式有许多种,以财政优势进行持久战就是一种,而且是最容易瓦解一个政权的方式。襄阳沦陷后,一年的时间鄂州沦陷,再过一年建康失守,继而临安被困,南宋灭亡。这就是一种财政崩盘的惯性,并非纯粹的军事打击。
综上所述,蒙古人只是到了忽必烈为汗时,才完全变了样,以从未有过的消耗战模式灭亡了南宋。由此来看,其实襄阳的坚固与否意义并不大,他在蒙宋战争中的特殊光环,是由忽必烈对战争态度的转变而造成的。这里也有一个政治因素,忽必烈在与阿里不哥的正统之争中失去了部分蒙古王公的支持,汉地是他最佳的经营场所。事实也是如此,当蒙古帝国分崩离析后,忽必烈的势力范围就剩下岭北行省、新征服区域,以及汉地了。
蒙古大军经历了几次西征?
成吉思汗统合蒙古诸部,然后反叛金朝并最终凭借威名赫赫的蒙古铁骑将金朝踩到了脚底,从此这个崛起于漠北的蒙古走向了铁蹄践踏欧亚的道路,经过几代人的经营,蒙古版图横跨欧亚,无敌于世界。
蒙古曾经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西征,分别是成吉思汗西征、窝阔台西征、蒙哥汗西征。
一、成吉思汗西征
辽朝皇室耶律大石在辽朝即将被灭时,率军出逃,最终在叶密立城称帝,由此建立了雄霸中亚的西辽帝国。蒙古兴起时,西辽却已经逐渐没落,1218年成吉思汗命大将哲别领军讨伐西辽,计擒屈出律,后来西辽权贵纷纷归附蒙古军,西辽灭亡。
当时逐渐取代西辽称雄中亚的花剌子模国,正值兴盛时期,于是打起了蒙古的主意。成吉思汗虽然也对花剌子模国有想法,但是他并不想这么快与花剌子模国发生军事冲突,毕竟当时还在攻打金朝,于是想以贸易的方式争取缓冲期,所以派了使臣和商队前往花剌子模国。蒙古的使臣和商队在到了花剌子模国后,被以奸细的罪名杀害。成吉思汗听闻商队被杀的消息后,怒而亲率大军讨伐花剌子模国。成吉思汗亲征花剌子模,哲别作为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名将自然不会缺席,哲别领军诱花剌子模主力,然后成吉思汗再兵分四路,成吉思汗领一路,察合台和窝阔台领一路,术赤领一路,阿剌黑领一路,历时五年,最终灭了花剌子模国。
二、窝阔台汗西征
窝阔台在即位以后,中原大势基本已定,南宋在蒙古看来只不过是在负隅顽抗,为继续扩展帝国利益版图,窝阔台决定继续向西推进,于是窝阔台命拔都、贵由、蒙哥等皇室成员领本部军队开始征伐欧洲。这次西征,蒙古征服了钦察、斡罗斯、匈牙利,基辅罗斯诸国。
三、蒙哥汗西征
蒙古人真是放不下对土地的执念,窝阔台已经完成了欧亚帝国的建立,蒙哥汗在即位以后却并不满足于此,所以决定再次向西挥军,以旭烈兀为统帅攻取波斯。旭烈兀先灭木剌夷国,再灭黑衣大食,最后灭了叙利亚,这次西征也是完美收官。
蒙古的三次西征可以说得上是非常顺利,蒙古铁骑一路向西,人挡杀人,神挡杀神,几乎无往不利,也正是因为这三次西征,方才有了震慑欧亚的蒙古帝国。虽然蒙古铁骑打下了万里疆土,但是在治国方面明显经验不足,没有想中原王朝那样有效实行中央集权,这么大的版图仍然在玩草原那套,致使政权和军权分散在各位皇室成员手中,在窝阔台死后手里有兵权的皇室成员已经开始觊觎汗位,在蒙哥死后更是上演了一场夺位大战,当然最后是忽必烈赢了。也许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忽必烈即位后改国号为大元,开始实行中原王朝的政治体系,当然此时的蒙古帝国实际上已经分裂了。
人吃多了不消化,胃会难受,国亦如此。
如果刘邦朱元璋李世民努尔哈赤耶律大石赵匡胤同处一个时代?
那必然是刘邦。
历史有太多的必然,所以才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也有太多的偶然,所以才有历史英雄人物,他们在微观上改变着历史。这个问题就如同那“关公战秦琼”是没有意义的。一方面这些君主所处时代不同,环境也不同。刘邦时代的江南与朱元璋时代的江南地区那是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他们所面对的敌人是不同的,刘邦遇到的是袭灭强秦的项羽,赵匡胤遇到的大部分都是南方的小政权,统一过程中难度完全不同。那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能假设除了他们之外,其余割据势力都是弱鸡菜鸟,各个势力都应当保有历史上一众文武大臣。再细细分析,耶律大石起于西域,努尔哈赤起于辽东,刘邦起于汉中,李世民起于太原(黄河以北),赵匡胤起于中原,朱元璋起于江南。这些竞争者原来不是随意指定的。这个问题等价于哪里作为根据地最适合建立帝业。于是我们需要再追加一个假设:各个地区的人口经济大抵相同。
这样我们便可以开始一场虚拟争霸。
最早爆发冲突的可能便是刘邦和李世民争夺关中(今陕西中部)的战争。谁占据了关中谁就可以占据潼关及秦岭的险峻,坐观中原势力火拼做收渔翁之利。双方在人和上基本势均力敌,李世民善战阵,刘邦善用人,双方差距不大。天时上差别也不大。最大的问题便是在地利上。刘邦从汉中起兵,经过秦岭便是关中。李世民要跨越太行山,越过黄河,补给相对困难。所以真实历史中,李唐也是轻装简从奔袭关中。再加上刘邦汉中附近没有什么强大的势力。而李世民南边有赵匡胤北边有努尔哈赤。没有办法在关中长久作战,出现对峙局面就必须无奈撤退。原本所占城池也会被刘邦逐步蚕食。这样刘邦便可以东据潼关,西守玉门,北屯河渭,南取巴蜀。慢慢消化这些土地,立于不败之地。
一方彻底占据关中也将导致西域的耶律大石丧失称霸天下的机会。因为无论是他进攻刘邦,还是刘邦攻击他都必须穿过浩渺沙漠,茫茫戈壁去对阵以逸待劳的敌人。而且这样的远征必然致使大军补给困难,军队战斗意志丧失,一般的小势力还好,遇到强大的势力便是致命的。无论是汉武帝时期的攻击大宛国还是初唐攻高昌一路上都是需要西域各小国提供粮草补给。所以耶律大石出局。
退回河东的李世民是否会一蹶不振?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关中之战他是因补给不足而撤退其主力未丧,完全有实力扼黄河以守,控制整个黄河以北地区。这样仅仅会遇到辽东的努尔哈赤。那么这次pk胜负如何?让我们先来看看努尔哈赤。他是建州女真人,一生统一女真,建立后金。算是一代枭雄。但是这个人刚直有余,战略不足。历史上努尔哈赤成立后金后基本上只懂得战斗与抢劫。既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又缺少明确的政治目标。这样的势力终究要的是财帛,属于流寇。清末名将僧格林沁死在了流寇捻军赖文光手中。强极一时,最终还是死在了李鸿章稳扎稳打的战略下。李世民却不同,其人不但有敏锐的洞察力,优秀的战略眼光以及强大的战阵指挥能力。而且按照历史情况,汉人的军队在国朝初年会迅速成长,爆发出不弱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战斗力。就像当年曹操奇袭乌桓。李世民未尝不可消灭努尔哈赤,彻底统一整个河北。所以,努尔哈赤出局。
在黄河以北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刻。地处中原向南扩展赵匡胤将会遭遇向北扩张的朱元璋。(如果赵匡胤北上,势必遭遇江南无强敌的朱元璋从后包抄)。两者交战,天时上北方的士兵更加健壮,而且更适应中原的作战。地利上朱元璋战事吃紧或者稍有差错可以选择退保江淮依水固守,拥有充足的战略纵深。而赵匡胤早已经退无可退。而且地处中原真正的死战之地。随时有可能被河北或者关中之敌从后偷袭。人和上,赵匡胤仅仅能算是一员有能力的统帅,战术素养极高。但是,朱元璋却是位战略大师,再加上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我认为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赵匡胤出局。
当然朱元璋要想轻取赵匡胤是非常困难的。最有可能是在李世民控制黄河以北后大军南下。面对获得少数民族骑兵助阵的李世民,以步兵为主的朱元璋只能放弃中原大部,退守江淮之间。
到了这个阶段基本上就是天下三分。刘邦占据关中巴蜀,朱元璋占据江淮以南,李世民占据河北中原。这样的割据局面很像两晋南北朝时期,前赵后赵东晋间的对峙,前秦前燕和东晋间的对峙,东魏西魏与南梁之间的对峙,北周北齐与南陈之间的对峙,谁也轻易奈何不了对方。对峙状态的长久保持,将导致战争红利消退,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这个时候就是看谁的先“爆炸”。刘邦以黄老之术治国,守卫关中巴蜀之固,手下文有萧何曹参,谋有张良陈平,武有韩信彭越,再加上刘邦这人最是脸厚心黑。需要担忧的仅仅是西域派来的小股部队,国家最是安稳。李世民以儒术治国,控制着河北中原大片平原,再加上手中拥有大批骑兵可保安稳。手中文有房杜,武有秦琼尉迟恭,帅有李靖、李绩,战略战术水平最强。最大问题就是刘邦和朱元璋都会将李世民作为战略目标。战争的减少,女真族必然出现骚动不稳。朱元璋以重典治国,控制着江南地区,手中谋有刘伯温,武有常遇春,帅有徐达,朱元璋杀功臣灭敌将厚黑程度略逊于刘邦,灭陈汉,败元朝其战略水平次于李世民。所要面对的问题最少。
按照历史“分久必合”的原则。三家中必有一家现行瓦解。而占据中原的李世民最有可能被其他两方合并。因为李世民所面临的问题最多,所对峙的敌人最强,军队的构成最复杂,治理方式最中庸。所以李世民出局。
李世民出局。获益最多的应该是刘邦。因为中原平原地形,朱元璋终究缺马,而刘邦有凉州产马地更有可能获得中原与河北之地。
到了此时,刘邦基本完成了对于朱元璋的战略包围。刘邦虽然战略上不如朱元璋,但是他善于用人,只要是对的战略他总会遵从。此时只需要精兵两支,一支在山东,一支在湖北,一支水军驻在四川。今日从山东攻击建业,朱元璋来防则退。明日湖北的部队袭击江夏(长江中游,近武汉附近),朱元璋来防则退。水军不断出三峡袭击长江两岸。迫使朱元璋的军队疲于奔命,处于战略劣势。按照朱元璋的战略水平不难发现这样下去,其会自行瓦解,现在要么在沉默中灭亡,要么在沉默中爆发。最好的选择就是率主力北上进行决战。这便成为了综合国力的比拼。刘邦地盘大势力强,而且采用黄老之术,藏富于民,战争潜力更大。朱元璋采用重典治国,军在城还好,主力一出,战争一起内部必乱。后院起火,前线如何能保证胜利。如果朱元璋做偏安之主。刘邦可以按照晋伐东吴,隋攻南陈的方式最终击败朱元璋。所以最大可能是朱元璋出局。
最终统一天下的应当是刘邦。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是在人员安排上还可以再细致。就比如加上秦始皇控制关中,河北追加汉光武帝刘秀,长江以南追加刘裕,并将努尔哈赤这个流寇换为皇太极这位王者。这样各个势力之间更加平衡,推演起来更有意思。
这便是我的看法和推断过程,有什么思虑不周之处大家可以提出来一起讨论。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