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咆哮,雷达是如何被干扰的

  • A+
所属分类:轻松一刻

金属咆哮,雷达是如何被干扰的?

谢邀,这得从雷达波是什么来说起了,很多人认为雷达波是一种电磁波。这样的认知就是“王八排队——大盖(概)齐”了。

早期的雷达的确是不断的发出雷达波进行目标探测的。

其最核心的部分一个是雷达屏幕,另外一个是偏转扫描技术:

那个时候整体的雷达逻辑图如上图所示,垂直和水平偏转发生器接到了电磁铁上面,这个电磁铁和雷达的转轴传感器相连接并同步旋转。

雷达波经过门电路进行过滤,高于阈值的信号会触发显示屏标记出一个光点。

(大家赚到了耶,如果这张图在二战的时候给小日本,怎么着也可以换个县长当当)

而显示屏则使用了长辉光显示屏,当电子束被打到荧光屏上的时候,光点可以较长时间显示。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这样的老式雷达仅仅依赖于电磁波,并不会滤波也不会有任何计算功能,因此是最不容易被干扰的。但是这种雷达有分辨率差,作用距离近无法滤除背景信号等等一大堆的缺点。

新型号的雷达则不一样。新型号雷达采用了载波调制技术。

一个雷达脉冲被放大后,可以发现是由很多的高频波组成的这些调制后的脉冲是附带有编码信号的。

同时雷达波会在多个信道内同时(或轮流)发出,以形成多路的载波编码。这些编码可以精确到纳秒级别,因此雷达的探测距离分辨率可以达到一米甚至10厘米的精度。

但是有一个问题就产生了,这么杂乱的雷达波,雷达怎么能够识别出来。他们再也不是回波信号一高屏幕上爆出一个亮点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于是就有了滑动窗口的设计:

几组信道上的相位在同时探测到的时候可以取出0或者1的状态。这样信道之间就可以形成数学加密编码。通过这些数学编码的计算就可以识别出目标的特征信息。——这是现代雷达系统的精要。包括现在的相控阵雷达也需要用这样的编码机制来进行不同单元之间的信号区分。

如果细心的读者似乎应该能看出问题来了,如果在这些“信道”上同步的播放出杂乱的无线电信息,那么滑动窗口机制就不会取得正确的信道加密编码,因此雷达就被干扰了。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使用了大量苏军雷达

这种雷达是早期的采用多信道编码技术的雷达,但雷达的密码板是固定的插板电路

电子侦察机很容易的就可以得到这个雷达系统所能发出的信道编码规律。

于是就会在电子战开始的时候针对这些雷达的信道进行填充干扰,用无用的噪音将苏联早期的雷达系统的信道填满。这样雷达就被干扰了。

不过现在的第四代雷达系统所有编码都是软件完成的,如果雷达发现被干扰了可以自动的切换信道和编码规则。所以现在电子战飞机其实想干扰雷达也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

小时候你听过的哪些童话故事?

最匪夷所思的童话故事难道不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话说我们诗仙李白同学,小时是一个读书不用功的熊孩子,有天他逃学闲逛,路过一条小溪,看到一个老婆婆在小溪边磨铁棒。

小李子问老婆婆你在搞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

小李子一瞬间就如同醍醐灌顶,返回学校,悬梁刺股,发奋用功成为「五道杠」的三好学生。

像什么「囊萤夜读,凿壁借光」,起码还可以说是用最机智的办法利用有限的资源,但是谁会干「铁棒磨针」这种蠢事?

其次,李白是那种才华横溢的性情中人,但毅力、忍耐、恒心跟李白好像不搭边。

为什么给李白的启示不是:「铁棒磨针」是费力不讨好的蠢事呢?老婆婆可能是十八岁就在这里磨磨到八十岁,

熬出这碗「毒鸡汤」是出自宋人祝穆,记载於他的地理学著作《方舆胜览》:

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今天,四川江油还真依据这个典故像模像样的搞起了「磨针溪」的景点:

我小时候真的以为,古代的针都是这样的磨出来的,纯真童年被这种「毒鸡汤」给骗了。长大后,我还专门为造针的事查阅过很多文献,其实中国古代就是「拉丝」的办法造针,也就是冶金学上所谓的「冷锻拔丝」的工艺,然后用钢锥打孔,制造针鼻子。

明代成书《天工开物》记载有制造钢针的工艺,大体上是三个步骤。

清刻板《天工开物·中篇·锤锻》

《天工开物·锤锻·针》记载造针的三个步骤:

1、拉丝——凡針,先錘鐵為細條。用鐵尺一根,錐成線眼,抽過條鐵成線,逐寸剪斷為針。2、打孔——先鎈其末成穎,用小槌敲扁其本,鋼錐穿鼻,複鎈其外。3、钢化——然後入釜,慢火炒熬。炒後以土末入松木,火矢,豆豉三物罨蓋,下用火蒸。留針二三口插於其外,以試火候。其外針入手撚成粉碎,則其下針火候皆足。然後開封,入水健之。

《天工开物·》说的「鐵尺一根,錐成線眼,抽過條鐵成線」就是描述「冷拔丝技术」。

华觉明先生《中国古代金属技术》一书中记载的古代拔丝技术:

引自:華,覺明. (1984). 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页435

《天工开物》说的「铁尺」相当于今天的「拉丝板」,「拉丝板」上大小不同的孔,可以拉出粗细不等丝:

拉丝板

中国历史最早的广告贴画,就是宋代的绣花针广告,也就是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铜版:

广告词释文: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这个广告说明当时的针用钢条造的,针对小贩批发,针对个人零售皆可,说明当时钢针已经在规模化生产。

背后的原因在于什么?

黄金的影响因素众多,美元指数和美债实际利率是最受认可的两种用来观察黄金价格的变量。除此之外,风险事件、通胀以及黄金的供需情况理论上与金价相关,这些因素可能在某段时间呈现出与金价有规律的相关性,但从长期来看,这种相关性并不稳定。

黄金的本质是储备货币,黄金的金融属性、避险属性、抗通胀属性最终都可以回归到储备货币的本质:从金融属性上看,如果把黄金看做储备货币,以美元计价的金价就是黄金兑美元的汇率,而汇率很大程度上是由利差决定;避险属性方面,储备货币本身具备避险属性,例如在新兴市场风险上升的情况下,投资者会选择美元、日元进行避险,而在美国市场风险上升的情况下,投资者会选择黄金进行避险;同样,货币本身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抗通胀功能,比如新兴市场国家在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情况下,投资者会选择用美元货币进行保值来抵抗通胀,而当美国存在高速通胀预期时,投资者也会买入黄金来对抗通胀。

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利差是美债实际利率:

此前提到黄金的本质是储备货币,金价的本质是黄金兑美元的汇率,那么汇率的大小应当是由黄金与美元的利差决定的。不考虑市场因素,持有黄金并不会产生利息,假设黄金的实际利率为0,但是考虑到黄金的抗通胀属性和长期与油价的正向关系,黄金的名义利率不为0,而近似于通胀水平。美元已经有10年国债利率作为其实际利率,美元的名义利率等于通胀加上美债实际利率,所以美元黄金的利差就等于美债的实际利率。美债实际利率越高,美元与黄金的利差越大,美元升值而黄金兑美元的汇率贬值;美债实际利率越低,美元与黄金的利差越小,美元贬值而黄金兑美元汇率升值。这也与现实中黄金与美债实际利率的反向关系吻合。

但是金价完全由美国的实际利率决定也并不完全准确,有时也有实际利率还算较高但黄金价格已经开始上涨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市场受预期主导,决定金价的因素不是简单的实际利率,而是预期的实际利率(预期实际利率=预期名义利率-预期的通胀率)。可以看出,预期的实际利率由两个因素决定。当降息预期较浓时,预期实际利率下降,这时是利多黄金的,如果降息预期不浓而市场的通胀预期较强,则预期的实际利率降低,此时也是利于黄金,但黄金价格是否持续上涨要看当时实际利率的水平和预期实际利率的强弱来共同决定。

美元指数与黄金的反向关系由实际利率传导:

黄金除了与美债实际收益率保持反向关系外,同时与美元指数保持了反向关系,但从之前的逻辑上看,黄金与美元指数并没有直接的反向逻辑。

这一点需要从美元指数的定义上分析,美元指数是美元相对于一篮子货币加权比例下的强弱,其中欧元和日元占据的权重最高,分别为57.6%和13.6%,基本上说明美元指数是由美元和欧元、日元的强弱决定的,而美元指数和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保持负相关,说明美元指数强弱大部分受欧元影响,更具体来讲是受美元和欧元的利差影响。如果欧元的利率保持稳定,那么美元指数和黄金都是有美债利率决定的,这便构成了美元指数与黄金的负相关,它们都是通过美债利率来间接传导的。

由于美国的预期实际收益率与欧元、日元等美元指数主要权重货币之间存在着利差,因此黄金的决定因素又成为美国相对欧元、日元的预期实际利率,即相对预期实际利率(相对预期实际利率=美国的预期实际利率-欧元、日元预期实际利率)。因此,黄金价格的变动除了看美联储也要看欧央行和日本央行,不过,由于欧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变动到美国预期收益率变动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对金价的变化也存在一定偏差。

黄金价格的其他影响因素:

黄金作为储备货币,利差只是决定其基本面的一个主要因素,实际上还有其他因素在影响它的价格,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因素就是其避险需求。当市场风险可以用美元来对冲时,市场并不会选择黄金的,只有当市场风险无法用美元对冲时,黄金的避险需求才会上升,例如2016年英国脱欧,当天美元指数和金价都有明显上涨。因此,并不是所有的风险事件都会刺激黄金的避险需求,新兴市场危机并不会刺激黄金的避险需求,只会刺激美元的避险需求,反而打压黄金。所以市场上一发生风险事件就容易联想到黄金的避险需求的逻辑是有待商榷的。

当美元资产风险上升的时候,黄金避险属性才会彰显,当VIX波动率指数快速上升的时候,金价会明显上涨。VIX波动率指数也可以用来衡量大部分的事件是否能够刺激黄金的避险需求。此外,避险需求对于金价的提振是非常明显的,它的强度有时候甚至会强于美元走弱对于黄金的影响,所以在很多时候黄金不仅仅是跟随者美债利率和美元指数走的。

黄金价格受美国实际利率和上述的避险属性影响,但是避险需求对金价的提振作用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风险事件都会引发黄金上涨。当市场风险可以用美元来对冲时,市场并不会选择黄金的,只有当市场风险无法用美元对冲时,黄金的避险需求才会上升,例如2016年英国脱欧,当天美元指数和金价都有明显上涨。因此,并不是所有的风险事件都会刺激黄金的避险需求,新兴市场危机并不会刺激黄金的避险需求,只会刺激美元的避险需求,反而打压黄金。

从地缘冲突和战争的角度来看,黄金在避险的需求下价格变动并不明显,2011年的叙利亚战争爆发后两个月黄金仅上涨4.66%,恐袭等时间对金价影响同样十分有限,911时间当天黄金上涨5.71%,1个月后下跌1.79%。所以市场上一发生风险事件就容易联想到黄金的避险需求的逻辑是有待商榷的。

长期来讲,黄金确实是可以用来对抗通胀的,尤其是09年金融危机以来,黄金的走势和美国CPI增速基本吻合,黄金的走势和油价的走势也是基本一致的,这都印证了黄金的抗通胀能力。但是短期通胀对于黄金的影响是多个方向的,这是因为通胀还通过利率的途径影响金价,通胀背后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而不是通胀本身。如果按照抗通胀属性,通胀和黄金是正相关,尤其是在通胀处于比较高的时候相关性更明显;但当处于温和通胀的时候,通胀的上升会提升美联储加息的概率,导致打压金价,从而形成反向关系。

朋克的精神是什么?

朋克精神是诞生于英国七十年代的一种时代潮流主宰风格,在青少年中尤为盛行。朋克精神信奉“我对社会不满,不是为了改变社会而是为了超越社会”的精神准则。

英国的工业革命后,它的辉煌在二战中似乎散发暗淡。整个英国经济萧条,失业率日创新高。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团废墟中出现了当时连垃圾都不如的闪耀的文化复兴。

它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朋克复兴。

最早的朋克,完完全全是贬义词。是上流社会,或者普通人对流氓的蔑称。就像中文的“混混”“小流氓”。这并没有错,因为掀起巨浪的青年正是这样一个群体,60到70年代的英国谁也想不到这样一群“punk”竟然创造了今天的奇迹,甚至连这群“先祖”们也想象不到。

由于经济暗淡无光,失业率上升。整个英国死气沉沉。毒品,酒精等也烧得极旺盛。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的青年抱着极大的不满,用赤裸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与英国历来的绅士形象反差极大,毫无修饰,赤裸裸的脏话辱骂着创口满布的社会。没有任何旋律的噪音,反社会,反人类,不讲文明,极端的因素融合成了最初的“朋克”。

最初的“朋克”并没有具有内在的内容,他只是一种发泄方式。就像你在商店买了个假货,你对着天大骂脏话等。没有任何含义。最早的“朋克”们站在大街上敲打着毫无节奏的鼓点,弹奏着噪音,嘴里喊叫着对社会,对政府的不满。每个人都厌恶地避开他们。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最初的“朋克”们产生了与社会不两立的行为方式,想法很简单,既然你们不喜欢我们,那么我们就做我们,你们也不要想影响到我们。

而后这些噪音,这些赤裸裸背着英国历来绅士形象的行为,激发了越来越多对社会不满的人的情绪,有画画的,有玩音乐的,有服装的,有工人,有农民,一部分正常群体里面的人,在令人反感的社会基调下,抛开了虚伪的服饰,加入进了“朋克”的队伍。

他们的努力,给朋克付与了肉体。如果说“流氓”们制造朋克的灵魂,那么这些“正常”的人群,制造了朋克的血肉之躯。他们从噪音中,找到独特的演奏方式,并且大量引用了摇滚的鼓点,贝斯,电吉他的音乐成分。让朋克音乐从噪音,演变成让人振奋的歌曲。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社会听到不满,赤裸裸的不满。而不是报纸新闻里那修了又补的社论。

随着朋克音乐的兴起,朋克思想已经被定位。它一点也不深奥,很简单。用我的话,用我想说的话,说我的不满。用我的行为,用我想做的行为,去引发人群的共鸣……

灵魂和肉体的出现,注定了他有外壳。

西装革履,这英国的象征让朋克思想影响下服装设计师大为喜爱。抛弃了传统的稳重感。民族风极强的的苏格兰格子上加入了红黑的强烈色彩。摇滚的元素下金属更是不可少。哥特的熏陶中惨淡的装也成为了朋克自己的元素。加入了更多的街头因素,废旧,烂,破,成为了朋克的外壳。

当这股风刮起来以后,甚至没人想象它能像龙卷风一样袭卷整个大不列颠。在最初的朋克思想基调下,更极端,更赤裸的也出现了。反对一切,反社会,反宗教,甚至反人类。雌雄同体,崇尚废物,毒品酒精。让朋克显得更加疯狂,荒诞。

朋克像一个废品堆里面的闪耀的钻石,激起了更多人的关注。朋克也像一个巨大的猛兽不断强大自己,吞噬金属元素,哥特元素,摇滚元素,一切可吞噬的。并在时间的洪水下发展至今。

如今的朋克已经不是真正的原始朋克。那无光的极端时期虽然已经被如今华丽的元素掩盖,出现了流行朋克,摇滚朋克,重金属朋克,哥特朋克,说唱朋克……他们或许已经完全不一样,甚至互相不承认对方。

但无可否认的是,“用自己的声音说自己的话”这至高无上的“信条”洗礼着每一个朋克爱好者。

值得一提的是,朋克精神的发展慢慢的出现了偏失,大家都在关注和体现自己个性的东西,难免忽略事物本身具有的价值。特别是孩子们,90后的非主流就是朋克精神的体现之一,却缺少了原本的精神内涵---为了正确而正确。

美国迟迟未参战?

二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和亚洲,说实话,和美国没有半毛钱关系,他们也没有理由掺和进来,除非这里面有巨大的利益,或者可以让他们在未来,获得巨大的回报。

这也是为啥二战前期,美国的孤立主义集团如此强大的原因,他们有理有据地阐明了美国采取中立政策的原因,怼得那些主战派哑口无言。

不过美国还是有清醒者的,罗斯福总统就清楚地认识到,一旦法西斯主义占领了欧洲和亚洲,那对美国来说,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为此,罗斯福认为,必须要在参战之前,积极地做一些准备工作,以此应对即将到来的麻烦。

一、援助各国。现在很多人排斥美国,没办法,他们如今要跟咱们打贸易战,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不断转变的,一切都是利益关系罢了。

二战的时候,美国总统罗斯福意识到法西斯集团的危险以后,其实已经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们是站在反法西斯联盟这一边的。

那么美国是怎么行动的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各国的援助。

第一,对英法的援助。早在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动手的时候,罗斯福就曾经表态:英法,可以得到除了军队和贷款外,美国的任何援助。

当英法和德军交火以后,罗斯福也曾经偷偷提醒英法两国,要打就打防御战,而不是进攻战。为啥?这种哀兵战术,可以最大程度地打动美国人,说不定他们就同意向英法提供军火了。

没办法,在老美那边,罗斯福一个人说了不算,主意还得大家来拿。那时候孤立主义集团的实力强大,罗斯福也只能偷摸地计划自己的想法。

与此同时,美国开始扩大飞机产能,甚至邀请法国使团到美国来,商量采购飞机的事情。这在无形中,就已经表明了美国打算支援英法武器的事实。

1940年,美国参战前,法国就已经累计从美国这儿买走了2000多架战斗机。由于当时美国处于中立状态,所以不能明目张胆地干这些事。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两家代理公司之间在合作。

比如说,罗斯福就曾经给陆军、海军部,将可用的枪支弹药,转交给某个代理公司,随后再由这家公司转卖给英国。因此从1949年6月到10月,从美国运到英国的武器大概有这些:97万支步枪、20万支手枪、8.7万挺机关枪、1100多门大炮等。

同时双方还签订了一个协议,美国答应在1942年4月前,交付14375架飞机给英国。1940年9月,美国向英国移交了50艘驱逐舰。为了给人家一个交代,英国也大方地将纽芬兰、百慕大、加勒比等地的英国海空军基地,租给美国99年。

第二,对中国的援助。在亚洲战场,美国也是积极支持中国方面的。1937年7月7日,日军正式侵华。老蒋立马派人去美国拉赞助,可日本人坏啊,居然把海岸线给封锁了。这么一来,即使拉到了赞助,也没法送到国内来。

美国人也在算账,他们认为,如果美国支援中国继续抗战,那么战火就烧不到自己那儿,如果中国放弃了抵抗,那么日本就会直接对美国开战。

因此1938年11月,美国批准了2500万美元的桐油贷款。而且罗斯福给老蒋出了个主意,中国照样可以购买美国的军火,但是可以先运到香港和越南,再转移到大陆。

当日本宣布承认汪伪政权的时候,罗斯福立马答应给老蒋批复1亿美元的贷款。同时决定从中国采购价值6000万美元的黑钨、锑和锡。到了1940年12月,美国又特地从英国订单上,调拨出100架战机支援中国,以此保证滇缅公路这条补给线的安全。

当然了,最出名的援助,当属陈纳德上校支援中国建立了一支相对完备的空军力量。1941年8月,陈纳德和他招募来的200多名美国飞行员,以私人机构的名义,成立了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队,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飞虎队。

日军轰炸了香港,又切断了滇缅公路运输线,使得世界的援助很难进入大陆。为此飞虎队所开辟的驼峰航线,完美地解决了物资供应的问题,可以说是抗战时期的大功臣。

很多人现在在网上嘲讽,说飞虎队都是雇佣兵,拿钱办事的。说实话,这些人是真不带脑子,黑也得有下限啊。那时候如果没有驼峰航线,怎么解决物资补给的问题呢?飞虎队是在美国参战前就成立的,当然不能以美国政府的名义建立,但美国政府在背后做出的努力,其实也应该得到肯定。

第三,对苏联的援助。不对吧?美苏之间不是仇人吗?这就是我说的,国与国之间,其实都是利益关系。苏联在二战初期,跟德国是一伙的,德国在入侵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苏联也在积极地入侵波罗的海三国、芬兰等国,尤其是后来他们一起把波兰给瓜分了。

没办法,当时大家利益一致,都需要对外扩张,所以就成了盟友,还签订了一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过到了1941年6月份,德军突然对苏联发动了闪电战,从此苏联被迫成为了反法西斯联盟的一员。

原来和苏联关系很紧张的美国,忽然也转变了态度,开始积极支持苏联对抗德国。美国首先撤销了苏联价值3900万美元资产的冻结令。

到了1941年9月,苏联对英美开出的物资清单,大部分都得到了满足。按照约定,除了大量粮食和医药外(约价值10亿美元),英美还需要每月向苏联提供400架飞机、500辆坦克、1256门反坦克炮、5000辆吉普车等军事装备。

1941年10月30日,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价值10亿美元的援助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了苏联。就连斯大林都曾经感叹:如果不是租借法案,那我们可就要战败了。

二、建立美洲防御体系,保卫西半球的和平。其实二战爆发前,美国已经相继从美洲不少地区,撤走了军队,他们打算实行睦邻政策,让身边的小国家,感受到平等的待遇,至少没有武装干涉。

到了二战爆发以后,美国发现德国对拉丁美洲的渗透,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希特勒当局对拉丁美洲的投资,已经达到了10亿美元左右。而且,他们会利用一切方式,阻断美国和拉丁美洲其他国家的贸易。

因此,二战爆发以后,美国很担心德国会在拉丁美洲撕开一个口子,以这里为基础,滋扰美洲世界的和平生活。

从1938年4月开始,美国便开始向拉丁美洲各大共和国的防御组织,提供了大量军火,以此让他们保证自己国家的独立性。不能出现类似捷克的苏台德地区的悲剧。

此外,美国在参战前,还向拉丁美洲各国,提供了利息极低的贷款,额度都非常大。而且还不断采购这些国家的矿藏,以此变相支援这些国家增强实力。

当然了,美国也不是救世主,他们这么做,主要目的就是防止拉丁美洲上出现德国的据点。只要能避免战火烧到自己家门口,给点钱不算什么。

总结:美国也在积极备战。别看美国没有参战,其实他们早就计划好了参战后的一切事务。所谓世界大战,大多数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尤其是类似美国这种大国。

1938年5月,文森海军扩充法授权大量增加海军吨位,大概是原有基础上再增加20%左右。此后美国又开始组织了大规模的海军演习和空军演习。

1939年4月,美国通过了海军航空基地法,宣布在阿拉斯加、波多黎各、夏威夷、帕尔米拉等地区,建造11个空军、潜艇基地。

1940年6月22日,国会通过,并且由罗斯福亲自签署,拨款40亿美元,扩建海军力量。本应在1941年毕业的海军学生,直接提前5个月参加工作。而且海军新兵训练中心,每个月都会增加5000名新兵学员。

原本美国只有28万常备陆军,可到了1940年5月,一向对陆军抠抠搜搜的国会,忽然大手一挥,决定投资17亿美元扩充陆军。首次扩充,将陆军从28万提高到了37.5万人,后来又紧急增加到了90万人左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很显然,美国在参战之前,早就已经秣兵历马,就等着一个机会触发战争,到时候一切就都派上用场了。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