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恐轨车站入口,俟河清乎未期典故?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鲨鰡。
于时曜灵俄景,继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赏析]《归田赋》选自萧统《文选》卷十五。作者张衡是我国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归田赋》这篇抒情小赋是张衡晚年的作品。当时汉安帝去世,顺帝幼弱无能,宦官把持朝政,祸乱朝纲。张衡屡次上书伸张正义,并未得到支持,心情郁抑,“仕不得志”,最终恐为宦官谗害,所以有意离去罪恶渊藪,以求独善其身,因作此赋。
这篇小赋首先叙述自己退隐归田的缘由。起首两句“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张衡在京都为官时间已经很久,但又觉得自已没有高明的策略辅佐当代君主,故萌发退隐的思想。“徒临川以羡鱼”,“感蔡子之慷慨”, 借用“临川羡鱼”、“蔡泽入秦为朝”的典故,感叹自己有理想而无法实现,表明心中不得志之状。“俟河清乎未期”“谅天道之微味”,两句真实地表现了作者归隐的客观原因。
东汉自和帝始,至顺帝时,政治更为黑暗。据《后汉书》载,张衡任侍中时,顺帝曾问他天下最痛恨的是哪些人,“宦官俱其毁已,皆共目之”。虽然张衡巧妙应付过去了,但“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具谗文”。正是在这种危机四伏的情势下,他不得不“常思图身之事”,下决心“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离开污浊的官场,不再参与社会上烦忧的事务。
下面作者从多方面描写归田之乐。开头写归田后放浪山水的乐趣。张衡以充满诗意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田园的美好风光。仲春季节,时和气清,原野上草木繁茂,是何等生机勃勃。各种鸟儿上下翻飞,百啭千啼,又是何等自由自在。在这春光骀荡,生意盎然的原野上游览,真是赏心悦目。这与
官场的黑暗险恶,形成星明的对比,表现出作者无限欢娱的心情。其次描写自己射鸟钓鱼的闲逸乐趣。作者把脱离官场,归隐田园,比作龙归大泽,虎放深山,可以从容吟啸。更有“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这种超尘脱俗,毫无拘東的自由生活,何其乐也。再次描写了归隐后的高雅情趣。夕阳西坠,月上东山,还沉浸在悠游之中,乐而忘返。直到想起老子“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的告诫,才回驾茅舍之中。“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弹琴读书,挥毫作文,又别有一番乐趣。最后,用两句议论作结,“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如果一个人能超脱尘世,荣辱之事何足道哉这个结论简洁明了,画龙点睛,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这篇小赋,紧密扣住“至乐”二字,逐层展开描绘,主题鲜明,层次结构自然清晰。作者先叙述归隐的缘由,继之从多方面描写归隐之乐,既有赏景之乐,又有射钓之乐,还有弹琴挥毫之乐。最后篇末点题,表明作者脱离仕宦,不甘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而向往田园生活的情趣。语言清新自然,骈偶并用,对仗工整,节奏明快。对春日自然景物的描写生动逼真,用词新丽,四字一句,简练明快,读来甚感轻灵流利。如“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落云间之逸离,悬渊沉之钞鲴”两两相对,十分工整。汉代大赋是散体赋,间有骈偶的甸式,像这样大量使用对句,从赋体演变发展的过程来看,透露出散赋至骈赋风尚转变的消息。此后,东汉抒情小赋不断涌现,《归田赋》对魏晋抒情赋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有哪些怂人?
第一怂人当然是918前后给张学良下不抵抗命令的蒋蚣蚣了。
本来不抵抗源泉正是蒋蚣蚣本人,但是一些五纵拼命哀嚎哭诉,企图抹黑张学良,但他们还没洗白完蒋,棺材又被泼红油漆。五纵还来不及反思,当年918前后给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甚至整个局部抗战时期蒋给其他人不抵抗的电报命令又全被对岸公开,真可谓自打自脸。现在大家看看这些电报。来,大家好好收藏!!
1、济南惨案后蒋向日方福田彦助求饶:
“自本月三日之不幸事件发生,本以和平为重,严令所属撤离贵军所强占设防地域。现在各军已先后离济,仅留相当部队借维秩序。本亦于本日出发,用特通知贵师团长查照,并盼贵军借固两国固有之睦谊,而惟东亚和平之大局。不胜盼切之至。”
2、918事变第二天蒋命令张学良不准抵抗:
“接沪电知日兵昨夜进攻沈阳。日以我军拆毁铁路之计划,其借口如此,请向外宣传时,对此应力闭(避)之。近情盼时刻电告。”
3、918事变第三天蒋向所有部下通知,消灭请愿抗战活动:
“沈阳日军与我冲突,我正严重交涉中。各地方切不可有激烈及报复暴举。免人更有所藉口,使外交益陷困难。应力持镇静,严守秩序,请兄负责维持为要。”
4、还是918事变第三天,蒋要求张学良撤到长城以南的塘沽:
“瀛眷及尊府家属想均已安全离沈。遥深系念。请代慰问。再青岛海军,鄙意可迅予集合塘沽。因在青或恐与日舰发生万一意外,集合塘沽,则在各国军舰监视之下,较为安全。请即酌行。”
5、蒋通知驻防烟台的刘珍年,如果遇到日本进攻,先划出一地逃跑:
“日军侵鲁,已提出国际联盟。此时我国应上下一致,严守纪律,确定步骤,勿为日人借口。勿作轨外行动,以待国际之公理与国内之团结,须为有计划之举动。如果其海军登岸,则我方划出一地,严阵固守,以待命令,此时须忍耐坚定,静镇谨守之。
6、1931年10月7日,蒋要求叶楚伧帮助日舰买菜运货上船:
“日海军又来镇江,增加一艘。请注意,如其水兵上岸买菜等事,最好分与其交涉,由当地警局为其代买送船,以免纠纷。”
7、1933年4月6日,蒋告知:如再有侈言抗日、不知廉耻者,立斩无赦,希各懔遵。
8、蒋命令何应钦放弃北平准备交给日寇:
“北平附近之部队应即全部星夜徒步撤离,仍须防止借口挑衅,力避冲突。”
9、蒋因日方要求向张学良告知准备把于学忠撤职,张学良不肯,但蒋最终逼于撤职
三国时代四大恶人都有谁?
魏晋时期,有一个叫李康的士人,写了一篇文章叫《运命论》,这篇文章是讨论国家动乱与士人之间的关系,李康运用历史事件与人物,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则善恶书於史册,毁誉流於千载。
意思是:那么将善恶都写在史册上,诋毁和赞誉也将流传千载。确实如此,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所做的事,经过史书的记载,流传于千年之后,所以我们都知道历史人物做了哪些事,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是一段黑暗的乱世,乱世之中,各种行为层出不穷,尤其是作恶行为。
如果要选出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四大恶人,你知道都有谁吗?
董卓
一、董卓
董卓这个人排在四大恶人之首,相信没人反对,因为董卓的恶是全方位的,而且针对任何人,史书上评价董卓是有史书记载以来,最坏的人,董卓有以下罪行:
1、无故废立皇帝,并毒杀废帝及太后。
皇帝是一国之君,是天下的象征,岂容一个臣子凭借自己的喜好而废立?董卓仅凭自己喜欢刘协,就废除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而且是个人独自决定的,并以武力强行废立。
废立皇帝之后,董卓为了断了大臣的念想,还把废除的皇帝刘辩给毒杀了,然后又毒杀了皇帝的母亲,也就是太后,这种行为超越了良知。
2、放纵士兵在京城及各地烧杀抢劫。
董卓控制京城后,就像土匪进了城一样,放纵自己手下的士兵在洛阳城内抢劫财物、奸淫妇女,无恶不作,把洛阳城搞得乌烟瘴气,不仅仅是洛阳城,董卓的士兵到任何一地,都是抢劫一通。
董卓无恶不作
比如在颍川郡阳城县,董卓手下的士兵遇到当地百姓在举行“二月社”的赶集活动,结果董卓手下的士兵一顿烧杀抢掠,把百姓杀了当成敌人获取战利品,并砍掉首级,把妇女财物全部抢走,这种事令人发指。
3、董卓残酷对待反对派、朝中大臣及俘虏。
董卓掌控的朝廷,但凡有人反对他,就遭到打击,袁绍反对董卓废立皇帝,只能逃跑,后来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时,董卓杀死了袁绍的叔父,当朝太傅袁隗以及袁绍留在洛阳的所有族人,御史扰龙宗见董卓时,忘记解佩剑,被董卓所杀,洛阳令周晖从外地回来,一言不和也被董卓所杀。
至于行刺董卓的校尉伍孚则是当场被杀,董卓还杀了张温、周毖、伍琼等大臣,董卓肆意杀害大臣,而且是随意的,除此之外,董卓残酷对待俘虏,董卓在一次宴会上,把数百名北地郡的降兵杀死,然后再割下舌头,砍掉手脚,挖掉双眼,放在锅里煮,而董卓本人在宴席上面不改色,其他人则吓得面如死灰,这就是董卓的行为。
董卓是首恶
4、董卓强行迁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灾难。
董卓从提出迁都,到从洛阳迁到长安结束为止,总共时间是2个月,也就是说完全没有准备时间,整个朝廷完全就是乱作一团,在从洛阳到长安的路上,有无数的人因为病痛而死,还有饿死的、累死的,被董卓手下杀死的,死的人不计其数。
在离开洛阳前,董卓手下把几百年都城的洛阳全部抢光,然后一把火给烧掉了,可惜了朝廷很多东西就这样毁在董卓手中,尤其是藏书、文史资料等,毁于一旦,对于文化上都是浩劫,可见董卓有多坏了。
5、罗织罪名,在长安城内任意夺财杀人。
董卓迁都长安后,任命了一个叫刘嚣的司隶校尉,刘嚣的职责就是罗织罪名、夺财杀人,刘嚣设立了“为子不孝、为吏不清、为臣不忠、为弟不顺”的罪名,按自己的喜好来判罪,看人不顺眼就安一个罪名,然后夺财杀人,搞得长安城怨声载道。
王允联合吕布杀董卓
董卓从189年控制朝廷,到192年被吕布所杀,短短三年中,直接或间接死于董卓手上的人不计其数,所以引起了天下人的公愤,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起兵讨伐董卓,最终董卓也因为树敌太多、失去所有人的民心,而被王允联合吕布所杀,说董卓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排位第一的恶人没人会反对。
二、曹操
曹操的恶主要体现在屠城、杀降和杀名士上。本来曹操是一个政治家,按理说不应该做这些不利于政治稳定的事,但曹操偏偏这么做了,让人难以想象,也许这也是曹操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吧。
1、屠城
《三国志》关于曹操屠城的记录就有7次,规模比较大的是曹操因为父亲被杀,攻打徐州陶谦时,每攻下一个城池,就进行屠城,《后汉书》说曹操攻打徐州屠杀了数十万人,泗水为之不流,除此之外,曹操还曾经屠过雍丘、彭城、邺城、柳城。
恶人曹操
夏侯渊屠过兴国与袍罕,曹仁屠过宛城,这都要算到曹操头上,明显是曹操不约束部将,或者默认屠城这种行为,这明显是不得民心的行为,难怪百姓看到曹操就要逃走,宁愿跟随刘备也不愿意投靠曹操,曹操这种行为简直就是恶人。
2、杀降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袁绍手下有七八万投靠曹操,投降了就算是俘虏了,但是曹操居然把这八万人全杀了,不知道曹操出于什么目的,收编这些人让他们分散去屯田也好啊,干嘛要全杀了,这些人都是河北子弟,曹操将来要攻占河北的,这会导致百姓的怨恨,这就是恶人的行为。
3、杀名士
曹操还有个恶行,就是喜欢杀名士,只要得罪了自己,不管是谁,曹操都会杀了这个人,那么曹操到底杀了多少名士?
曹操的三大恶行:屠城、杀降、杀名士
有边让、孔融、华佗、陈宫、许攸、崔琰、杨修、吕伯奢,还包括荀彧的死也与曹操有关,杀名士的行为让曹操被天下人骂,也被天下人视为恶人,曹操完全可以心胸宽广一样,即使名士冒犯了,把他们下监狱或者流放也行,或者贬官也行,干嘛一定要杀呢?这就失了民心,视作恶人。
曹操的三大恶行加在一起,杀死的无辜百姓算是最多了,只是董卓的恶是全方位的,曹操的恶主要体现在杀人上,算起来董卓比曹操更恶,曹操只能屈居第二。
三、司马懿
司马懿这个城府极深,而且有鹰视狼顾之相,但为人却极其低调,善于隐藏自己,所以司马懿的恶一直被深深隐藏,其实他也算一大恶人,他的恶主要有两方面:
1、屠城
司马懿的屠城是在远征辽东公孙渊之战,司马懿打败了公孙渊,攻破了城池,然后下令把城池中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屠杀,这一次就屠杀了七千多人,并筑成京观,彰显自己的功绩,然后司马懿把公孙渊政权中公卿以下的官员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二千多人,整个平定辽东之战,不算战争中杀的人,司马懿光屠杀就杀了一万多人。
司马懿深藏不露
司马懿这个屠杀手段并不比曹操差多少,而且司马懿的恶行隐藏得比较深,他屠杀起政治对手来,更是不择手段,残酷无比。
2、残杀政治对手
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中,以欺骗的手段迫使曹爽兄弟投降,然后又违背诺言,让人以谋反罪起诉曹爽,然后把曹爽整个家族以及曹爽手下的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人的三族全部诛杀,这些人都是大家族,光这一次就诛杀了五千多人。
除了曹爽之外,司马懿对付王凌也是极其残酷,凡是参与王凌一党反对司马懿的全部被诛杀三族,就连自首的人也不放过,还派人挖开王凌与令狐愚的坟墓,暴尸三天,还逼死了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这一次行动又杀了不少人。
司马懿手段残忍
司马懿不掌权则己,一掌权就是一个很可怕的人,曹爽对付司马懿没想过要杀人,但是司马懿对付曹爽连三族的人都杀了,司马懿打破了当时政治的常规操作,政治失利可以下野,但司马懿直接要命,影响了后世的朝代,所以司马懿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人。
几十年之后,晋明帝司马绍听大臣王导讲了司马懿的事迹后,羞愧得把脸伏在床上说道:如果像您说的那样,晋朝天下又怎能长久呢!连后世子孙都认为司马懿是个恶人,更何况别人呢?
四、袁绍
说袁绍是恶人,估计很多人都出乎意料,也不能理解吧,没关系,正面告诉你原因:
袁绍的恶行是:引发汉末外戚与宦官火拼和屠杀宦官。
袁绍挑起外戚与宦官火拼
袁绍这种恶人是文人式的恶人,因为他导致了汉末外戚与宦官的火拼,导致了天下大乱,就是袁绍引发的,东汉末年,汉灵帝去世后,大将军何进掌权,袁绍建议何进诛杀所有宦官,一个不留,何进听从了,但是何太后不同意。
于是袁绍又蛊惑何进召地方军进入洛阳,以逼迫何太后同意杀尽宦官,这是两个馊主意,第一个馊主意导致何进被杀,天下混乱,第二个馊主意导致董卓进京,控制朝廷,为害天下,要知道始作俑作就是这个袁绍,你说袁绍是不是恶人。
天下就是袁绍凭借一己之力搞乱的,宦官已经存在几千年了,有好人也有坏人,只需要杀掉几个为首的宦官就行了,干嘛要把所有宦官全杀了,你要把所有人全杀了,那宦官能不狗急跳墙地反抗吗?
袁绍诛杀了所有宦官
宦官们在走投无路之下,假借太后之命召何进入宫,何进一进入皇宫,就被宦官所杀,何进一死,朝廷失去约束与控制,然后袁绍、袁术蛊惑何进部下一起率军部入皇宫,诛杀了所有宦官,无论男女老幼,只要见到没有长胡子的就当作宦官来杀,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两千多人被杀。
这就是袁绍的行为,不是恶人是什么?这其中有很多人就是被冤杀的,等袁绍把宦官杀尽了,那边董卓率军入城了,控制了京城,迎来了董卓这个更大的恶人,罪魁祸首就是袁绍,所以说袁绍也是恶人,他是出乎意料的恶人。
张昭张纮周瑜虞翻等人为什么愿意跟着孙策混?
导语
“乱世出英雄,英雄要抱团!”东汉末年遍地英雄,都想一家独大,都怕自己的地盘被抢了。于是“鸟择良木而栖,人择君子而处。”孙策并非豪强贵冑,仅凭几百人马起家,投奔袁术,袁术识货,认为孙策非比寻常,上奏朝廷任命孙策为“怀义校尉”。袁术经常感叹:“使术有子如孙郞,死复何恨!”所以后世儒将辛弃疾的“生子当如孙仲谋!”(指孙权)可能把孙氏两兄弟名字搞错了。当孙策在江东混得风生水起时,自然少不了那些天天寻找“良木”的英雄豪杰前来投奔。问题中的几个人,都是东吴的非凡人物,但是投奔的理由各不相同,且听在下一一道来:
(周公瑾火烧赤壁)
一,周瑜
字公瑾,庐江舒县人。周瑜这个人颇有大家公子气概,而且是典型的“高富帅”,不但有1.8以上的身高,而且另一“高”是指出身高官家庭。根本不差钱,不缺德.。当孙坚率领大军前往中原讨伐董卓时,随军家属子女都来到了安徽的舒县。
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时年仅十六岁周瑜的豪华车队前往驻军营帐,拜会也是年仅十六岁的孙策。两个帅哥刚一见面,就被彼此的气质所折服,顿生相见甚晚的感觉。
(手执宣花斧的孙策)
两个少年年龄彼此只差一个月,孙策为大,而且志趣相投,酷爱音乐,都有远大抱负,于是彼此结为生死之交。
五年后的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由于父亲去世,21岁的孙策接过父亲的枪,誓将革命进行到底。他决心从江北打回老家江东,但是,在汉末,江东地盘很大,它包括现在的浙江、福建、江西三省的全部,江苏、安徽的江南部份,人口达到三、四百万。孙策只有一千多步兵,几十个骑兵,恐怕没有走到江东,路上的土匪都会把他们绑了票。
关键时刻,只有周瑜才配称:“你我弟兄,绝不冒充!”他千方百计筹措巨资,招募军人,打造船只。当孙策在乌江口渡江时,队伍已经猛然增长到五、六千人。孙策正是凭借这个力量,横扫江东,打下东吴基业。
所以我不赞成用“混”字表述周瑜投奔孙策的举动。周瑜是深明君臣大义的君子,而不是贝风使舵的投机分子。
二,张昭
字子布,彭城(今徐州)人。幼儿好学,尤擅隶书,与琅邪人赵昱、东海人王朗同时出名。这是一个具有“反潮流”精神的名士,当地举他为孝廉,他拒绝了,却经常和以口舌呈利的王朗搅在一起讨论以前君王避讳的问题,经常踩朝廷言论红线的张昭,连大名人陈琳都经常赞赏他。
汉代末年天下大乱,徐州一带凡是有点办法的人纷纷避难杨州。张昭见势不妙,随众南下,怎么解决前途问题,现在不是“鸟择良木”的问题,江东只有孙策一家独大。
当然,张昭毕竟不是泛泛之辈,恰好此时的孙策刚创立基业,于是任张昭为长吏、抚军中郎将,待张昭如多年朋友,所有军政大事,都委托给他。“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三国志·张顾诸葛布传》
三,张纮
字子纲,广陵(今天的杨州)人。他的命运和张昭近似,都是“心比天高”的人,一般的政府公务员工作根本打不上眼,后来也是到江东避难,他早就晓得孙策颇有大哥气质,豁达开朗,善于接受意见,又善于用人,所以孙的府邸门外,士民都愿意为孙策所用,心甘情愿为他卖命。
当张纮投奔孙策时,马上就被任命为“政议校尉”,参加讨伐丹扬的战斗。建安四年,孙策派张纮到许昌的朝庭上奏章,张纮被留在中央工作。当曹操听到孙策死讯后,想趁机进攻孙吴,拿给张纮劝住了,理由是不符合古化“礼不伐丧“之义,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不要趁火打劫!”孙策总算没有看错人!
四,虞翻
字仲翔,会稽余姚(今天的杭州)人。虞翻年轻时在会稽太守王郞的手下任功曹(一个小吏)。其实王郎是孙策讨伐会稽时的手下败将,虞翻眼看城头变幻大王旗,也是无语,孙策占有会稽后,仍然对虞翻官复原职。
孙策喜欢打猎,而且是轻车简从,虞翻劝他不要轻率地便服外出,这样使负责警卫工作的亲兵很为难,身为将军这样作不庄重,没有威严。孙策同意虞翻的看法,但是他只有到郊外原野去,才能集中精力考虑国家大事。
(孙策与太史慈之神亭搏战图)
虞翻总的来讲,还是仰慕孙策的个人魅力和军政实力,因为南下江东后,只有孙策这棵大树可以有作为,所以在孙策时候,他官至富春县长。
但是,这个人对为人处事有点差劲,而且有一股名士风流的意气,他对被俘回来的于禁、糜芳很瞧不起,经常为难二人,甚至不知天高地厚的对新主孙权和重臣张昭口出恶言。
孙权不是孙策,一气之下,把虞翻流放交州(今天的越南中北部和我国的雷州半岛),十多年后死去,时年七十岁。
后记
上述几个人都是孙吴的功勋大臣,尤其是周瑜,但是,由于太优秀了,周帅哥于36岁时病死征途。其它三位,除了虞翻因言获罪外,都是善始善终。
前的异体字怎么写?
异体字
偂
前 qián
〈动〉
(1) (本义:前进)
(2) 同本义 [go forward;go ahead]
前,进也。——《广雅》
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相如视 秦王无意偿 赵城,乃前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罗敷前致词。——《乐府诗集·陌上桑》
听妇前致词。——唐· 杜甫《石壕吏》
狼不敢前。——《聊斋志异·狼三则》
驰而前。——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孔子下车而前。——《庄子》
(3) 又如:前却(进退);前迈(前行,前进);前旌(仪仗中前行的旗帜)
(4) 引导 [guide;lead]
尸谡祝前。——《仪礼·特牲礼》。注:“犹导也。”
张若、 謵朋前马。——《庄子·徐无鬼》
(5) 又如:前王(古代举行仪式时在前面引导帝王);前马(在马前引导或护卫)
(6) 进见 [call on (sb.holding high office)]
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诏引前。——《魏书》
(7) 通“翦”。剪裁 [cut;trim]
无前则徵多,徵多故富。——《韩非子·八经》
词性变化
◎ 前 qián
〈名〉
(1) 前面,与“后”相对;正面 [ahead;forward;front]
在前上处。——《诗·邶风·简兮》
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周书·克殷》
近出前后。——唐· 柳宗元《三戒》
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三则》
恐前后受敌。
(2) 又如:前队(前锋);前途(前面;前边);前件(前已述及的人或事物;逻辑学用语。与“后件”对称。假言判断中规定条件的判断叫“前件”,以前件为条件的判断叫“后件”);前行(前锋);前和(枪的前额);前轨(犹前辙);前军(先头部队)
(3) 与“后”相对,时间在先 [ago;before;former]
我未之前闻也。——《礼记·檀弓》。注:“犹故也。”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纪赞》
前知其如此。——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前时之闻。——宋· 王安石《伤仲永》
前人之述。——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说前代事。——清· 周容《芋老人传》
(4) 又如:前倨后恭(先傲慢,后谦恭);前光(先人的光辉);前番(前一次;上一次);前埭(上次);前限(前次的限期);前半三世(前半生);前家(前妻);前家儿(前妻之子);前星(指太子);前行(旧时美称吏员);前绪(前人的功业)
(5) 预先;事前 [in advance;beforehand]
可以前知。——《礼记·中庸》。注:“亦先也。”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答司马谏议书》
(6) 又如:日前;生前;午前;前知(预知;有预见;事先知道);前算(事前筹划);前虑(事前的谋虑);前觉(犹先觉)
(7) 目前 [present]
事效见前。——《汉书·严助传》。注:“前,目前也。”
(8) 通“箭”。箭竹 [China-cane]
有竹前檀柘之壤。——《管子·山国轨》
◎ 前 qián
〈形〉
(1) 从前的 [former;previous]。如:前部长;前主任
(2) 未来的 [future]。如:前景;前程;前途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