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姜维台词,同样是投降为何吕布和于禁身负骂名

  • A+
所属分类:轻松一刻

三国杀姜维台词,同样是投降为何吕布和于禁身负骂名?

我是生活问道。喜欢我,关注我!

投降对于无论是对一个国家或是一支军队抑或是个人来说,都是具有贬义的。而且,越是乱世越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

《三国演义》中这样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即便是忠义无双的关羽也有过降曹的经历,无论他日后如何的过五关斩六将,投降这个污点是无论如何也洗不掉的,不过能把投降演义的这般铁血范,也只有关羽关二爷了。

同样的,今天的四个主人公也在投降这件事上遭遇了不同的解读,那为什么同样是投降还有这么大区别呢?我和朋友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吕布

吕布出场就是戴着光环的“人中吕布”加上董卓赠送的赤兔马,后人就送了他“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无上高光美誉。

其实这个称谓的“马中赤兔”是带有嘲讽的。吕布原本姓吕,这是他的本家姓氏,吕布为了谋取好的前程投靠了荆州刺史丁原,这也符合时代特征,毕竟“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毕竟军功是实现人生抱负的一个途径。但是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吕布在投靠了丁原后,立刻拜了丁原为义父,因此,吕布又叫“丁布”(倒过来就是布丁了)。

李肃做为吕布(丁布)的同乡,深谙其人其德,“……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吕布拱手来降,可乎?”李肃向董卓索要了赤兔马做为给吕布的见面礼。

果然,吕布见到赤兔马,就已经忘记了所谓的大义了。李肃和他开玩笑说经常和你父亲来往,吕布知道他说的是谁,很不好意思的说:“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

很多人都会误解吕布,说这不是吕布还是很有羞耻心,是非观的吗?他也知道认作别人做义父不是很光彩的事。

恰恰相反,吕布并不是因为认义父而感到惭愧,而是因为认的这个义父官职低微(其实荆州刺史已经是封疆大吏),昔日同乡李肃都能高高在上而惭愧。因此,当李肃提出去为董卓做事的时候,吕布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并且杀了义父丁原做为投靠董卓的见面礼。

在那个时代,其实认义父也属于大家可以理解的范畴,例如刘备就认了刘封为义子,关羽认关平为义子。但是义子反噬义父的大逆不道之举,这就属于十恶不赦,为人所不齿的行径了。

吕布为了最快的达到想要的地位和财富,投靠董卓之后立刻改投董卓名下认作义父。“三姓家奴”由此成为了大家对他的共识,更是由张飞之口喊的尽人皆知。

吕布因为一匹赤兔马投降了董卓,自己又何尝不是一匹任人骑乘的赤兔马呢?因此,吕布的改弦易主背负骂名一点也不奇怪了。

我们再来看看于禁

鉴于刘备的五虎上将(历史上没有,小说中杜撰的)威名,曹操为自己的部下也做了个荣誉的封号,称为“五子良将”,而于禁则是五子良将中的佼佼者。

于禁跟随曹操的时间在武将中仅在乐进之后(夏侯惇、夏侯渊属曹操本家,不计在内),属于曹操资本的原始股。

于禁第一次展现谋略是在回援濮阳与吕布直接交锋的时候。曹操和吕布的第一次交锋以失败告终,于禁在军队失败,士气低落的时候建议利用吕布娇胜必傲的心理提出突袭,果然大获全胜。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帝许都,第一次对部下进行了正式的封赏,于禁与乐进、徐晃等都被封为校尉。这个时候于禁的官职并不是很出众。

真正让于禁展现出过人之处是在曹操宛城战张秀之时。由于曹操的失误,导致了张秀的反叛,作战中大将典韦、大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遇难。曹操遭遇自起事以来最大危机,甚至连自己的原始资本青州兵都出现了骚乱。

危难之际,于禁临危不乱,率众安营据守,协诸军主动出击张秀。在于禁的舍命搏杀之下,张秀大败,逃到了荆州刘表处。

曹操评价于禁:“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并加封于禁为“益寿亭侯”。

于禁虽忝列五子良将序,但并不是以武艺出众而闻名。曹操更看重的是于禁的临机应变能力,于禁每每被委以重任,可以看出于禁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真正改变了于禁人生的是于关羽的对决。

关羽策应刘备在汉中攻势,率兵攻打樊城的时候,曹操没有征求部下的意见,直接点将于禁。于禁欣然应允,并要求曹操为他指派一员前锋。这说明,于禁知道自己的优劣势,同时对与关羽作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庞德的主动请缨为这次出征埋下了隐患。庞德原为马超手下,马超后来降了刘备,庞德没有跟随马超,而是归降了曹操。

虽然于禁怀疑庞德的忠心,但由于曹操的信任,于禁只有接受现实,带领庞德出征。将帅不和从一开始就为这次作战埋下了隐患。

果然,庞德依仗曹操信任,并不服从于禁调度,一心只想杀了关羽证明自己的忠诚。而于禁的目的不是主动出击打败关羽,而是立足于防守,让关羽无功而返,静待东吴的合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曹操对于庞德的信任,让于禁感觉到了信任危机,因此,对于不服从调度的庞德同样处处制肘。

于禁错误的把兵屯于罾口川,让关羽借大雨水淹七军。

兵败让于禁他瞬间心灰意冷,因为这次兵败不同以往,很有可能将陷曹操于万劫不复的境地。而这次兵败主要原因是因为于禁刚愎自用造成的,这也让于禁失去了拼死一战的勇气。再有,于禁属于曹操手下元老,对于关羽心中始终心存敬畏。几个原因叠加。也就不难理解于禁为什么要降了。

于禁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人尽皆知,谁也不会想到陪伴曹操九死一生的于禁会投降。曹操甚至因此都想要迁都避祸,可见于禁投降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多大。曹操也感叹道:“于禁从孤三十年,何期临危反不如庞德也?……”

因此,于禁背负骂名也不足为奇了。虽然之后于禁又回到大魏,但是始终无法摆脱投降的丑闻,终于郁郁而终。

张辽与张郃

说完两个背负骂名的,再来看看两个因为投降而名垂青史的。碰巧的,这两位都姓张,一个张辽,另一个张郃。

张辽一生征战无数,从军之路也比较坎坷,先是从丁原处,又随吕布投到董卓手下,董卓被铲除后依旧跟随吕布,是吕布手下八猛将之首。

虽然吕布骂名满天,但是张辽拼死相随。后来吕布被擒,在曹操感召之下归顺曹操。

归顺曹操的张辽每战必前,战袁绍、攻乌桓、驱辽东、平叛乱,功勋卓著,尤其是合淝一战,险些生擒孙权,“张辽止啼”讲的就是这件事。

张辽以降将身份死后获谥号:“刚候”,也是对他一生最好的写照,忝列古今六十四名将。

张郃归顺曹操前默默无闻,原是冀州刺史韩馥手下,袁绍攻取冀州后,率部投降袁绍,虽然名为河北四庭柱,但是依旧没有显著功绩可炫耀,也并没有受到袁绍足够重用。

归顺曹操后,张郃展现出了出众的军事能力,跟随曹操屡立战功,但是丢失汉中也负有不可推卸责任。夏侯渊战死后,接任主帅位置主管陈仓,封为“荡寇将军”。

真正让张郃大放异彩是在三国后期对蜀国的作战,张郃以高龄之身身先士卒,屡次击破蜀国的攻势,尤其是街亭一战从根本上粉碎了蜀国对大魏的攻势。自街亭被张郃占领后,虽然蜀国又发动数次对魏国的进攻,但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

公元231年,张郃在一次追击蜀军的作战中被流矢射中膝盖而死。谥号:“壮候”。

观张辽、张郃的一生,虽然也是投降另主,但是根本的不同在于无德从有德,天下大势,顺流而为。

或许,这就是张辽和张郃能受人尊重的原因!

央视版三国演义有哪些原创情节?

1,更改了貂蝉的结局,剧里突出了貂蝉为国舍身、报王允大恩的一面,并安排她在董卓死后远走,而不是随吕布漂泊。

2,在周瑜死后安排了一段赵云和诸葛亮的对话,借诸葛亮之口说出瑜亮之争并非周瑜心胸狭窄,而是恨诸葛亮之才不能为东吴所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周瑜的形象。

3,把周瑜和小乔塑造成一对神仙眷侣,小乔貌美聪慧,理解周瑜的政治抱负,周瑜也爱妻爱子,丰富了周瑜的人物形象,是戏里少有的爱情戏但是点到为止,一点不腻味。

4,诸葛亮收服姜维的时候,提前把姜维的母亲接了出来,这段好像也是剧版原创?增添了一丝温情啊,

5,姜维之死也进行改编,本来死无全尸被魏军剖腹,剧里对手说了蜀国灭亡非将军之罪后姜维才瞑目,并下令厚葬姜维,不知道改的好不好,但总算忍心看了。

老三国还有哪些优秀改编呢,据说有些文言文台词也是编剧原创,只是水平不错混入其中一般也看不出来了

三国杀中你觉得最好用的武将是谁?

《三国杀》出来这么久了,武将的强度划分一直是玩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游戏更迭了这么久,强度自然又有新的变化,今天小球球给各位说的这些武将,都是值得入手的高强度武将。

那么,小球球就来说说《三国杀》中的武将的强度划分又有哪些(强度榜不算国战,国战有单独的体系)。

在评强度的时候,小球球并没有把所有的神系列列入进去,尽管他们有的或许强度并不高,主要还是说说正常的武将吧。

超然地位武将:

传闻新八神之上,又有一个超然地位的武将,俾睨众生,没错,那就是唯我孙大将军孙策是也。

如果你是小白,不太会玩,好嘞,选他就对了。言归正传,先来说说新八神:

新八神

徐氏,刘琦,戏志才,钟繇,张让,王基,鲁大师,sp袁术

新八神中例如之前的陈琳,陈宫都已不在,主要在于武将更迭过快,导致强度跟不上。

当然,现在的版本,只有新八神远远不够,例如平民双神将也是占有一席之地。

平民双神

李丰,马良

这两货都是集辅助和过牌率于一身的武将,就李丰而言,可以说技能比凌操要稳定,还可根据时局做出相应的储粮,一次四张牌让他的手牌质量也极高。

而马良自然不必说,神辅助一个,自身强度和过牌率也高。

三核

王朗,荀彧,步练师

总体而言,三核的变动不大,这几个武将的技能机制在那儿放着,即使版本再怎么变,打法都特别灵活,有些人觉得荀彧不行了,事实上,荀彧不论是补牌还是控场都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和技术空间,最主要的是操作主动权在自己手上,灵活控场,所以小球球认为他上三核问题不大。

菜刀三绝

界关羽,界黄忠,界黄盖

三个人中,个人认为界关羽是最灵活的,界黄忠输出是最高的,界黄盖则介于两者之间各有兼顾。

界关羽真正强的是义绝,可以说是界马超的加强版,对敌人可以废被动,对友军可以回血,还能对敌人友军施放防桃,缺点主要还是手牌缺了。而界黄忠的爆发是真的强,配上烈弓专打各种不服。而界黄盖可以把废牌换三张牌,红杀直接杀,爆发性也强,但整体介于其他两将之间,属于比较中庸的一个。

土豪三突

关索,留赞,弥衡

这三个武将都是突突神将,但对于普通玩家而言,皆是可望不可及,关索不必多说,没一个废技能,有爆发,能屯牌,不断杀,强度爆表。

留赞要弱一些,但自身刷牌能力也很强,而弥衡这个一秒五喷的男人,可以说真正是打破了平衡,如果第一轮没乐住或者带走他,或者他先手,那几乎非死即残,也是很多土豪的最爱,丝毫不需要考虑任何技术,只需要手速。

上面这些武将,在这个版本,都有许多亮眼的表现,所以小球球把他们进行了一个分类,当然或许对版本理解不同,也有可能和各位的想法不一样,例如针对貂蝉,界刘备等传统强将未做排序,但这些将整体都属于排名靠前的强将,也欢迎小伙伴们补充啦~

诸葛亮空城计是否被司马懿识破?

曾经听过一个笑话:一律师退休后,儿子接过了他久而未结的一个案子,结果仅仅用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结案了。

儿子向父亲邀功,父亲无奈的摇摇头说:“老爹指着这个案子,供你上了重点高中,又让你成了法学博士,还指望这个案子再培养孙子呢!结果你把财源给断了。”

这个退休的律师就是司马懿。而那两家打官司的就只有诸葛亮一家。哈哈!你别笑,其实就是这样的。

诸葛亮的一生,所有的亮点与能力、所谓的聪明与智慧,只不过是用来成全司马懿的。

司马懿对诸葛亮说:“小样,整不死你,是不能整死你,整死你就不好玩了,历史就没意思了!”

为了让历史添点彩头,为了让曹氏公司连续不断地给司马懿发工资,对司马懿来说,诸葛亮就是他最大的客户。

司马懿太能熬了,俗话说“仁者寿,智者长”,司马懿不是一个仁者,但绝对是一个智者。

分析司马懿,我们应该从后往前推。

智者——司马懿

公元249年过年时,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亲信大臣全跟了去。

而老司马懿病入膏肓,当然没有亲近少帝的机会了。

而曹爽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一帮人一出城,太傅司马懿的病全好了。他披戴起盔甲,精神抖擞,带着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率领兵马占领了城门和兵库,而且还假传太后的诏令,撤了曹爽大将军的职务。

就凭这智谋,诸葛亮能比得了吗?

其实,司马懿是三国后期卓越的军事家,其精明老练,堪称三国第一。

历史上公认司马懿是诸葛亮的克星。

因为诸葛亮北伐最强的敌手就是司马懿,诸葛亮也曾经使用离间计让司马懿失去兵权,可是以后就没有以后了。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10万至渭河南岸的塬上,司马懿率军过渭河背水筑垒同诸葛亮相持。

诸葛亮为准备长期作战,屯田于五丈原。这期间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均不应战。

诸葛亮给司马懿送来一些妇女的衣服,羞辱司马懿不是男子汉。

司马懿心中虽恼,却强坐笑严:“孔明视我为妇人耶!”接过衣物,厚待来事,继续坚守。

就不给你打!熬死你。想笑话我?可在司马懿看来,谁笑到最后谁才是赢家。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于是,司马懿仍坚壁高垒,静待最佳时机。

善猎者不急,善渔者慢拉。

司马懿的忍,当然不是消极的,他在忍的同时,就像是一只捕猎的猛虎走着猫步,捕捉着猎物的信息。

蜀军使者言,“丞相夙兴夜寐,乏二十以上皆系览也。所啖之食,日不过升”。一番话,把诸葛亮的一个重要消息透露给了司马懿:“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司马懿由此推测诸葛亮不久于人世。

不过多疑的司马懿也有可能明白,这条信息是假的。不管怎么样,真也好,假也罢,坚守以待总不会出错。因为此时的司马懿就算有胜算的把握,他也不想一蹴而就,他还要等待自己后方大本营里可能出现的危机。

因为功高盖主,少帝曹芳和权臣曹爽会时时刻刻“卸磨杀驴”。

这也是“空城计”中,司马懿为什么不进犯已是空城的西城的原因。

其实,诸葛亮也审时度势,知道司马懿的处境,诸葛亮之所以敢唱空城计,也知道司马懿不会消灭自己,那样司马懿就失去在魏国的作用了。

诸葛亮的反间计

曹操在世时,一向对司马懿很有戒心。他曾对华歆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

呵呵,真是笑话,你曹操不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天下的吗?

曹丕即位后,司马懿一度被重新重用,青云直上,做到了骠骑大将军。

等司马懿又熬没了曹丕,曹叡做皇帝时,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垒,在战场上成为诸葛亮的劲敌。

几番较量,诸葛亮颇感吃力,于是就利用曹叡对司马懿的猜疑,使了点“坏”,把这堂堂的司马大将军拉下了马。

诸葛亮先使出“反间计”,他派人到洛阳等地散布司马懿谋反的谣言,同时又四处张贴司马懿兴师废君的榜文告示。

曹叡信以为真。而朝中司马懿的同事们,也纷纷落井下石,欲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吧!见不得别人好。

幸亏大将军曹真知道司马懿是个难得的人才,上奏力保,司马懿才侥幸捡了一命。但他那显赫的职位自然是没有了。

这件事应该让司马懿清醒了很多。

如果诸葛亮这计策能够要了司马懿的命,可能诸葛亮的伟业就成功了,可偏偏司马懿没丧命,只不过是上一边呆着去了。

风云变幻,没了对手的诸葛亮出祁山伐魏,曹魏上下,没有一个人是诸葛亮的对手。眼看曹魏江山危险,而诸葛亮离梦想越来越近了。

如果诸葛亮不伐魏,司马懿可能永远没有机会了。国家危难,是用来成全英雄的。

司马懿又复出了!

唉!真是败也诸葛成也诸葛,这一次诸葛亮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高手之间的较量都是心照不宣的,所看的就是谁先把谁熬垮。诸葛亮显然熬不过司马懿。所以,真正成全你的从来不是朋友而是——对手!

因此说,我们要尊重对手。比方说教育就出自于苦难,要是温室教育永远出不来知道拼搏和感恩的孩子。比方说许某馨、李某一。

空城计中的较量,真实意义是这样的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说的是公元228年,诸葛亮与司马懿大战于街亭,诸葛亮命令马谡守街亭,由于马谡自高自大,不按套路出牌,又不听王平提出的意见,结果被魏将张郃打败,街亭失守。

司马懿率大队人马,随后浩浩荡荡兵临西城门外,蜀军势若危急。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 ,诸葛亮摆出了“空城计”。也正是这一异常情景,司马懿兵退四十里,途中还受到赵云的袭击。

因为这个空城计,让诸葛亮一下子从人提到了神的地步,但事实真如《三国演义》所说的那么神吗?

司马懿是何等的人。经历过大起大落,他何尝不明白,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能临危被任命为“平西都督”,从某种意义来说,要全靠诸葛亮的“功劳”。

因为在满朝文武中,只有司马懿可在疆场上与诸葛亮一较高低。

有诸葛亮在,他司马懿就在朝廷中有他的作用,政敌也奈何不了他。

在“空城”里诸葛亮虚张声势实则势单力薄,这时候虽然是歼灭他的大好时机,但老于世故、深谋远虑的司马懿,这时候却不能不考虑许多战场以外的东西,比如,一旦魏军大获全胜灭掉蜀国后,自己生死存亡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空城计》这一出 ,空城计是说诸葛亮屯兵阳平城时发生的故事,但诸葛亮初屯阳平城时,司马懿还在宛城为荆州都督,不可能与诸葛亮交锋。

后来司马懿由此攻蜀,又值霖雨,没有打成,在这前后,就没有在阳平交兵之事。

根据司马懿的智慧来看,就算是真的有空城计,老于世故的“人精”司马懿,又如何断然地决定不进“空城”,放诸葛孔明一马,岂不是给自己留出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吗?

纵观司马懿的行为 如果说西拒诸葛亮等战略,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那么,他多次装病,韬光养晦,奇诛曹爽,则显示了他善于抓住机会的谋略。

唐太宗李世民曾评价他说:“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司马懿不愧是三国时期杰出的谋略家。

关羽那位被称为虎女的女儿最后嫁给谁了?

关羽是个女儿奴。当年,孙权向他提亲,关羽大骂:“你那狗儿子,配不上我的虎女。”但女儿的命运,让他悔恨不已。

在正史中,关羽一共有3个孩子,其中2个儿子,1个女儿。

俩儿子分别是关平、关兴,女儿名字不详,暂且称之为关氏。

正史与《三国演义》的记载

在史书中,关羽的女儿的记录很少,唯一的正史记载,就是孙权提亲这件事。

据《三国志》记载,孙权想要和关羽结为儿女亲家,求娶他唯一的女儿。但是关羽不肯,还辱骂了孙权派去的使者,拒绝了这场婚事。

“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国演义》中的情节,也算是有史料依据的。

在《三国演义》中,孙权也向关羽提了亲,他请的使者是诸葛亮的兄弟诸葛瑾。

这个片段出现在《三国演义》的第75回。

孙权想让儿子娶关羽的女儿,目的是拉拢关羽,两家合力破曹。

关羽一听,破口大骂:“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家的“虎女”怎么能够嫁给你们家的“狗儿子”!

这一句话,不仅拒绝了联姻,更是直接讽刺孙权是狗。

而这,也是题目中“虎女”的来历。

瑾曰:“特来求结两家之好。吾主吴侯有一子,甚聪明,闻将军有一女,特来求亲。两家结好,并力破曹。此诚美事,请君侯思之。”(《三国演义》第75回)

在《三国演义》的故事线中,孙权一直喜欢用婚姻大事来算计筹谋。

此前,他把亲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想夺取荆州,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此后,他又派人把妹妹骗回家,差点把接班人刘禅顺走……

在关羽眼中,孙权这人诡计多端,不讲武德。

他应该很疼爱女儿,也看出了孙权的不怀好意,当即勃然大怒,痛骂孙权。

关羽的怒火,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

诸葛瑾“抱头鼠窜”,把关羽的话原封不动告知孙权。孙权更是生气,直接召来部下准备武力夺取荆州。

《三国演义》:瑾抱头鼠窜,回见吴侯,不敢隐匿,遂以实告。权大怒曰:“何太无礼耶!”

以上,就是关羽女儿的全部记载了。

此后,在《三国演义》中,再也没有出现虎女的任何信息。

她最后嫁给了谁,结局如何,史书并没有正面的记载。

不过,我们可以从民间传说和史料的细枝末节中去猜测一二。

民间传说——关三小姐与蜀国名将的爱情

在民间传说中,关羽的女儿有名有姓,叫做关银屏。

她的年纪最小,排行第三,大家也称呼她为“关三小姐”。

在民间传说中,她的师傅是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

关羽死后,她为了给父亲报仇,逃到成都,跟随诸葛亮一起平定南蛮。在这个过程中,她嫁给了蜀国名将李恢之子李遗,与他们一起南征,最后定居在了俞元。

乍一看,这个故事幸福美满,郎才女貌。

只可惜,这一传说,并没有任何正史可以佐证,只能被视为大家对关羽女儿的美好期待。

从关羽及他儿子的结局来推测,我认为,关羽女儿的结局,应该不会太好。

关羽及其儿子的结局

公元219年,关羽败走麦城,带着十多人出逃。然而,在距离益州不远处的临沮,他遭遇了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不幸身亡。他的长子关平,被擒后遭到杀害。

当荆州将士得知关羽身亡,六神无主,成了一堆散沙。

此时,孙权直接占据荆襄地带,俘虏了关羽一众将士的妻子。而关羽麾下的士兵,则四处逃散。

《三国志》: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在荆州的关家人,都不会有好的结局。

唯一逃过此劫的,是关羽的另一个儿子关兴,此时的他,正在蜀汉的中心——成都。

关羽女儿的结局推测

前文提到,无论是正史还是《三国演义》,都没有记载关羽女儿的结局。因此,我们也只能进行推测了。

关羽身亡时,关氏应该还没有婚嫁,那么她只有2个去处:要么,和父母、大哥一起待在荆州;要么,和二哥关兴待在成都。

结局一:在荆州,关氏凶多吉少

自古以来,战败方的家眷都没有好结局。

史书上说,孙权俘虏了关羽麾下将士们的妻子,她们将面临什么可想而知。

史书中没有特别描述关氏的去处,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关氏属于女眷,不必特殊记载。

在三国时期,女眷的记载很少,连东吴郡主、刘备夫人孙尚香,也只在关键事件中有只言片语。

关氏虽然是关羽的女儿,但到底和军事要情没有任何关系,可能在史官眼中,就不必特殊记载了。

如果是这样,那么她的结局,大概率是落到孙权手上,被杀,或者被随便赐给了某个部下。

第二种可能是,关氏趁乱逃出了荆州,无法记载。

在《三国演义》中,能够隐约有“虎女”之称的人不多,孙尚香算一个。孙尚香的武艺,不管是在演义中,还是在正史中,都是被公开认可的。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关羽之女,应该也会点功夫,存在趁乱逃跑的可能。

如果她能够逃出去,那么,她的结局就真的成谜了。

毕竟,天下之大,何处都可容身。

结局二:在成都,命运可能更惨

如果关氏在成都,那么,她不会沦为阶下囚,靠着关羽女儿的身份,也能过上稳定的生活。

只可惜,我认为,她如果在成都,可能也逃不过命运的捉弄。

公元263年,蜀汉被灭,关氏全家全部被杀。

《三国志·关羽传》裴注引《蜀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从史书来看,此时,关兴早已去世,孙子关统也无子去世,只有一个关彝,但他到底什么时候去世的,史书上并没有记载。

《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中的关羽传记的最后一句话是:

追谥羽曰壮缪侯。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而在《三国演义》中,关彝是在蜀汉灭亡、魏军烧杀抢掠过程中身亡的。

换句话说,在蜀汉灭亡的那一年,留在蜀地的所有关家人,全部被杀。关二爷,也在这一时期彻底绝后了。

如果此时,关氏还活着,年纪应该是六七十岁。

在古代,这个年纪已经儿孙绕膝。

就算她侥幸活下来,亲眼看着国破家亡、亲人被杀,悲哀与痛楚可能比当时父母兄长在荆州去世还要沉重。

写在最后

上面的2种结局,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一种,即她在荆州。

关羽去世后,刘备伤心欲绝,专门给关羽的儿子关兴加官进爵。如果此时,关羽的女儿也在成都,她应该也会得到安抚和善待,并出现在蜀汉史书的记载中。

然而,我并没有找到相应的记载。

张飞的2个女儿,先后嫁给了刘禅,还成为皇后。如果关羽的女儿还活着,就算没有嫁给刘家人,应该也有其他好去处,并最终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载。

因此,我更倾向于认为,她并没有在成都,而是跟着父母、大哥一起在荆州。

如果是真的,花样年华的她,看着破灭的城池、得知父兄被杀的消息,不知是否还有勇气和命运相抗争。

忽然很感慨,我们现在的时代多么幸福且美好。

《醒世恒言》里有这么一句话:“忙忙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正是: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宁可当一条太平时候的狗,也不要做乱世时期的人。

因为乱世之中,国破家亡的苦,是每个人难逃的宿命。

哪怕你是关羽的女儿,也很难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