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欧洲战争2,二战时苏联为什么没有趁机拿下土耳其?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红军击败了德军,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经过战争历练的苏联红军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苏联也成为世界上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大国。
二战后期,苏联不仅将德军赶出了国门,而且还解放了东欧各国,一直攻入德国境内。苏联红军在东南欧一带一直打到了巴尔干半岛,将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些国家置于苏联军队的威慑之下。苏联军队已经打到了巴尔干半岛,而且陈兵在黑海一带,但是却没有趁机拿下土耳其。
土耳其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土耳其扼守的土耳其海峡是一条重要的国际交通。1936年,有关国家达成了相关协议,黑海沿岸各国除航母之外的军舰可以自由出入,非黑海国家的军舰的限制则更多。苏联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土耳其海峡,航母却无法使用土耳其海峡。
历史上,俄罗斯和土耳其曾经多次发生战争。土耳其的衰落也伴随着俄土战争,俄罗斯做梦都想打通土耳其海峡。苏联自然希望趁机拿下土耳其,或者趁机讹诈土耳其。苏联之所以“放过”土耳其也是基于现实情况的选择。
一战期间,奥斯曼土耳其加入了同盟国,但是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失败之后的土耳其,失去了大部分领土,领土范围仅限于亚细亚半岛和伊斯坦布尔附近一带。凯末尔革命之后,土耳其建立共和国,并没有参与二战。二战中的土耳其始终是中立国。
既然土耳其是中立国,中立国的相关权益就应该受到保护。二战中,欧洲有不少中立国,比如西班牙、土耳其、瑞士等国家。二战时,不仅苏联没有进攻这些中立国,德国也尽量避免进攻一些中立国。《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之后,各国组成了反法西斯同盟,打击非正义的法西斯国家。
反法西斯同盟攻打纳粹德国是正义的战争,但是如果趁机进攻中立国,战争的性质可能就会发生改变。当时苏联不仅没有进攻土耳其,也没有进攻其他国家。
二战后期,为了打败法西斯国家,美英苏三大国多次召开国际会议。三大国召开国际会议,一方面商讨如何打败法西斯国家,组建战后国际新秩序;另一方面三大国也划分了势力范围。众多国际会议中,雅尔塔会议最为重要,战后的国际格局称之为雅尔塔体系。
根据雅尔塔会议,确定了三大国的势力范围。美苏两大国占据主导地位,英国则处于从属地位。虽然英国已经衰落,但是也在雅尔塔体系中分得一杯羹。根据三国的相关协议,土耳其和希腊被划入到了英国的势力范围。当时红军的力量确实非常强大,由于土耳其被划入到英国的势力范围之内,苏联也不能随意推翻自己同意的协议。
如果苏联出尔反尔、不同意已经确定的协议,美国和英国也可以出尔反尔。苏联红军虽然强大,却也难以阻挡英美联手。这也是为什么苏联会止步于德国,没有趁机出兵西欧的原因。二战后期,美国已经研制出原子弹。美国投放在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不仅是炸给日本人看,也是炸给苏联人看。
苏联当时也确实被美国的原子弹镇住。二战结束之后,苏联尽量避免和美国发生直接冲突,只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努力恢复经济和国家实力。苏联放弃占领日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整体实力不如美国。即使到了朝鲜战争时期,苏联也尽量避免和美国发生冲突。
苏联当时也想扩大自己的利益,前提是不和美国发生冲突。二战结束之后,苏联曾经希望从土耳其方面得到一些利益。曾经以武力为后盾威胁土耳其政府,要求在土耳其海峡设置军事基地,企图控制土耳其海峡,出现了所谓的土耳其危机。
土耳其危机爆发之后,土耳其首先向英国求救。英国难以单独对付苏联,便向美国求助。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中宣读了舆情咨文,后人称之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一般被认为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美国开始援助土耳其,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了4亿美元的援助,并派相关军事人员前往希腊和土耳其。
在美国的支持下,土耳其政府顶住了来自于苏联的压力,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并且彻底倒向了美国。土耳其有美国撑腰,腰杆子自然更硬。苏联当时并不敢和美国撕破脸,政治、军事讹诈失败之后,并没有付诸军事行动。
土耳其有美国和英国撑腰,苏联自然不能说拿下就拿下。虽然苏联很想拿下土耳其,但是却实在难以下口。苏联基于现实情况的考虑,并没有携战胜之余威趁机拿下土耳其。
西方历史之父是谁?
公元前480年,在小亚细亚的西南海滨,有一座古老的哈利卡纳苏城,故事的主人公希罗多德就诞生在这里。这个时间正好是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逝世的前一年。
希罗多德的父亲是一位有名望的奴隶主,而他的叔父则是当地有名的诗人,在这样的家族环境里,希罗多德注定会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本人从小就非常好学,从开始识字起就博览群书,并且对史诗类书籍情有独钟。
俗语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公元前461年,希罗多德家庭突遭变故,他的家族因反对波斯的统治者而遭到迫害,叔父被杀,他也被迫移居爱琴海上的萨斯岛,这一年希罗多德刚不到20岁。
在萨斯岛待了几年,到26岁的时候,希罗多德有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于是他成了一名旅行家。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他的足迹往东到过阿拉伯半岛,往西到过意大利南部,往南到过埃及,往北到过黑海北岸。10年左右的时间,他的旅行生涯基本上都是边通过行商维持生计边考察各地文物古迹,同时也采集和搜罗各种民间传说和历史轶事,并做了整理记录。
结束了旅行生涯之后,希罗多德来到了希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雅典。其时正赶上雅典空前繁荣的发展期,适逢其世,希罗多德凭着自己渊博的学识很快便结识了雅典的伯利克里、索菲克勒斯等社会名流,成功地在雅典站稳了脚跟。随后在这些朋友们的协助下搜集了大量史料,并盟生了写一部完整叙述希波战争历史著作的想法。
几年之后,希罗多德随着雅典移民来到意大利南部的滨海之城图里伊,开始了他的写作。这个时间比西汉司马迁写《史记》的时间早300多年。希罗多德以自己毕生的努力写成了一部《希波战争史》,后世人简称为《历史》,被称为西方第一部历史著作。
希罗多德在撰写《历史》时采用了历史叙述体并创立了历史编纂体例,开创了历史学的新生面,因此被西方史学家奉为正宗,希罗多德也被誉为“西方历史之父”。
二战中苏德战争前苏联陆军有多少个师?
冷战期间,北约和前华约缔约国双方各在欧洲部署了2万辆坦克。
前苏联在80年代中期的时候,据说共有27个“合成集团军”,每个集团军装备坦克1300—2500辆;装甲车1800—3600辆,故推算前苏联陆军共有坦克约55000辆,装甲车约60000辆。
1981年,美国国防部出版的苏联军事力量》说,苏联有180个师,480余万人,华约其他国家还有53个师。
可见冷战期间,统计苏联的陆军师比较容易,因为这个时候军队编制变化不大,但是苏德战争时期,为了适应战场需要,经常改变军队的编制,“招兵买马”非常普遍。
事实上,苏联在1939年解散了坦克军,不久,苏联下达了建立9个机械化军的命令,每个军共有坦克1000辆,新建机械化军约相当于原来的2个坦克军。
两年后,苏联决定再组建20个机械化军。
如此,苏德战争期间,苏联陆军兵力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到底有多少个师,这个得分三个方面来说。
其一、苏德战争之前的时候,苏联已经拥有27个机械化师,其中18个坦克师,9个摩托化师,1941年2月,苏联决定再组建20个机械化军
战前,苏联已经肯定了大型机械化兵团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据一九三五年的调查,苏联每师团所配置的武器,轻机关枪250挺,重机关枪60挺。平射步兵炮,曲射炮各九门,野炮三十六门,野战重炮十二门。
在机械化方面,红军特别注重机械化。
这是企图以最少牺牲,来获得最大胜利。据一九三五年的调查,苏联共有坦克车5000余架,铁甲汽车3000余架,其他还有装备完整的铁甲列车,步兵汽车,辎重汽车等。
事实上,当时坦克车队是红军最值得夸耀,也是最新装备之一。
据一九三五年的调查,有五千架坦克车,配备於六个坦克联队。十四独立坦克大队,十四独立坦克中队里面。
非常巧合的是苏联最初的27个机械化师,到二战结束,就演化出27个“合成集团军”了!当然这是后话,咱们先来看看苏联在二战初期的情况。
1940年6月,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正式确认重建机械化军的必要性,苏联曾根据西班牙战争中的错误经验,在1939年解散坦克军。
不久,苏联就下达了建立9个机械化军的命令,其编制为每个军辖2个坦克师、1个摩托化师,共有坦克1000辆。
1939年撤销的坦克军,只拥有560辆坦克,因此,新建机械化军约相当于原来的2个坦克军,1941年2月,苏联决定再组建20个机械化军。
与此同时,苏军对坦克的使用原则也有了突破。
战争初期,苏联的坦克和飞机明显不足
在苏联,长期以来,其一个步兵师拥只有89挺重机枪,轻机枪81挺,完全没有装甲车辆和高射武器。
直到1935年,1.3万人的步兵师才有57辆坦克,96门火炮,180挺重机枪,354挺轻机枪和18挺高射机枪。
1932年,苏联才刚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机械化军,其中包括两个机械化旅和一个机枪步兵旅,共有坦克500辆,装甲汽车200多辆,以及其他武器和技术装备。
到1933年,红军已有2个机械化军和9个独立的机械化旅。1939年曾一度取消了大规模机械化装甲兵团的编制,而以坦克旅或装甲旅为装甲部队基本建制。
到战前不久,重又开始效法德国,而组建了坦克师!
其二、到战争爆发时,苏军一共拥有29个机械化军,共编有61个坦克师,31个摩托化师,苏德战争中后期,苏联军队变化比较大,只能通过几个具体局部战役,来窥探苏军的虚实
在维斯瓦河一奥得河战役过程中,苏军伤亡较大,使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兵力不足。
据统计,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各步兵师的平均人数为5500人左右,而近卫军8集团军各步兵师的人数则在3800至4800人之间。
两个坦克集团军共有坦克740辆,每旅平均40辆,这已很少了,但其中许多旅甚至少到了15—20辆坦克。
可见,苏德战争中后期,苏联兵器也严重不足,而决定战斗力最为关键的后勤保障问题,也更显突出。
1944年12月8日至10日,朱可夫同他的陆军指挥员、各军种和兵种的司令员们一起实施作战计划。
两个方面军都得了大量增援,使总兵力超过了200万,另外共有坦克6500辆、大炮和追击炮3.2万门,战斗机约5000架。
1945年1月12日至14日斯大林答应了丘吉尔要苏军在东线采取行动,以缓解德军对阿登地区压力的要求。
德军进攻的总兵力大约182个师,由此也可大概推测出苏联的总兵力
德国装甲部队主力有19个装甲师,内有17个编人集团军群所属的4个装甲集群,另外2个装甲师编人东线战区预备队。
对于这些装甲师的装备数量,德国炮兵监察长和总军务长6月20日的报告,记录了东线德军共有坦克3350辆。
初期德军在东线:德国的军队及其盟友共有坦克、强击火炮4578辆。其他装甲战斗车辆500辆以上,装甲汽车900辆,大量的半履带装甲车。
事实上,德国及其盟友在1941年6月22日为进攻苏联集结的陆军部队编成182个师,21个旅,421万2000人,44060门火炮迫击炮,坦克、强击火炮4578辆,其中可以使用的只有4251辆。
通过德军的实力,可以也可以推测苏联大概的情况。
当年,苏军西部第二大军区,拥有44个师,兵员62.5万人。加上西北方面军第11集团军的兵力,也只有54个师,不到80万人。
这个时候,当面苏军兵力仅及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一半。
苏联西方面军有6个机械化军(6、11、13、14、17、20军),编成内有12个坦克师和6个摩化师,共有坦克2201辆。
加上其他部队的装备,坦克总数为2900辆,在坦克数量上略占优势,但保养完好的只有470辆。
可以使用的坦克,则只有2192辆,虽然其中有383辆性能突出的T-34、KV坦克,整体实力,则要远远弱于德军。
据相关史料记载,到战争爆发前,苏军一共拥有29个机械化军,共编有61个坦克师,31个摩托化师。
另外,红军的步兵、骑兵、空降兵部队,也编制有坦克。
加上他们的装备,全苏军共有坦克23106辆
其中,T-34坦克1229辆,KV坦克639辆,BT快速坦克7469辆,总数中需要修理的坦克20495辆,可以使用的仅有2611辆。
远东第1方面军的情况如下:
方面军由红旗第1集团军,第5、25、35集团军,空军第9集团军,滨海防空集团军及方面军直属部队组成。
根据东线作战特点,大量配备了步兵、炮兵和坦克兵部队,共有坦克和自行火炮1860辆,占远东苏军坦克和自行火炮总数的33%左右。
其中,火炮和追击炮10670余门,占远东苏军火炮、迫击炮总数的40%左右。
当时,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由4个集团军又19个师编成,共有坦克800辆,火炮7,760门。德军第6航空队所属各兵团担任空中支援,该部共有飞机1,342架。
为彻底消灭这部分德军,苏军曾经就集中了166个陆军师,有坦克和火炮5,200多辆,飞机7,000余架。
可见,苏联的战略机动部队,至少有200个师。
其三、根据冷战期间的《苏联军事力量》,可以推测二战结束的时候,苏联至少有360个师,1000万人,坦克50000辆,飞机10000架以上
1981年,美国国防部出版的《苏联军事力量》说,苏联有180个师,480余万人,华约其他国家还有53个师。
八十年代年,西方估计,华约共有坦克46230辆,战斗轰炸机6445架,北约只有坦克17730辆,战斗轰炸机2755架。
据不完全统计,80年代中期的数据表明:苏联直接从事军工生产的有800万人,成为世界上军事工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
苏联是世界上生产坦克最多的国家,共有坦克工厂40多家,年生产能力为3.5万辆,平时每年产坦克约3000辆和5500辆装甲车战时苏联能够形成年产6万辆坦克的能力。
北约和前华沙条约缔约国双方各可以在欧洲部署2万辆坦克。
前苏联在80年代中期共有27个合成集团军,每个集团军装备坦克1300—2500辆;装甲车1800—3600辆,故推算前苏联陆军共有坦克约55000辆,装甲车约60000辆。
80年代初、中期年产量约3000辆,1990年降至1000—1500辆。和平时期坦克的车辆使用寿命约为20年。
当然,80年代初期的情况,跟二战期间肯定会有些距离,但是80年代初期的情况数据更加精确,用来推测35年前的苏联陆军师的情况,还是八九不离十的。
二战期间苏联陆军师的数量,只会比80年代初期更加多一些。
综上所述,可以推测二战苏德战争前苏联大概有:200—360个陆军师,其中机械化师90—180个左右,兵员有1000万人,坦克50000辆,飞机10000架以上。
我是@龚柳辉 朋友们!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分享!
所谓的欧洲四大公国?
当时欧洲中世纪的封建采邑制度类似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将贵族划分为五等爵位,于是我国就按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五等爵位将欧洲的贵族爵位翻译为公、侯、伯、子、男。所谓公国就是由公爵统治的国家,这种国家往往依附于某个较为强大的王国,但在该王国之下保持相当的自治权限。随着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公国以及更小的侯爵国、伯爵国等等绝大多数都已消失。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如潮水般涌入的日耳曼部落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其中绝大多数犹如昙花一现般很快归于沉寂,相比之下法兰克王国才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历史舞台的主角。公元732年法兰克王国的墨洛温王朝已大权旁落,实际统治国家的是出自加洛林家族的宫相查理·马特,就在这一年查理·马特击败了企图越过比利牛斯山进入欧洲腹地的阿拉伯军队。
查理·马特从此以铁锤查理之名被奉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英雄。查理·马特并没废黜早已有名无实的法兰克墨洛温王室,他依然以宫相之名实际统治着法兰克。查理·马特作为法兰克王国的实际统治者推行了一场对欧洲后世历史影响深远的改革——正是这场改革奠定了欧洲中世纪封建采邑制度的基础:查理·马特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
查理·马特把从叛乱贵族那里没收来的土地和一些教会的土地分赠给贵族,但他们必须要为国王服兵役,要履行臣民的义务,宣誓效忠。与此同时采邑的赐予者也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受领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就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演化而来:日耳曼各部落的酋长逐渐演变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在公元750-1450年之间欧洲的权力在多层次政治主体之间的分割成为了一种常态。
欧洲的公国曾一度如满天星斗般分布:如今英国的威尔士、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都曾是历史上的公国。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后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就是由300多个邦国和1000多个骑士领地共同组成的。随着17-19世纪绝对主义王权兴起之后常备军、制定法、间接税、技术官僚等统治技术开始逐渐产生。原先风俗、语言、习惯、传统都有着千差万别的各邦国、城市越来越失去了自己的自治权。
从此听命于国家中央政府的常备军取代了由各地封建贵族的骑士所组成的武装力量,中央政府开始直接向民众征税以替代传统的由层层封建领主征收的封建贡赋,通过文官考试选拨出来的技术官僚取代分封制体系下的世袭贵族在政府中担任要职......这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央集权的强化。公国以及更小的侯爵国、伯爵国等等作为封建采邑制度的产物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多走向了消亡。
目前留存下来的就只剩下安道尔公国、摩纳哥公国、列支敦士登公国、卢森堡大公国这四个联合国承认的独立主权国家以及一个未获国际社会承认的所谓西兰公国。起源于中世纪王国的英、法、德等国在今天看来疆域也不算很大,而比王国低一级的公国就更小了。欧洲四大公国中最大的卢森堡国土面积只有2586.3平方公里、人口只有60多万;最小的摩纳哥国土面积只有2.08 平方公里、人口不足4万。
欧洲四大公国在我们眼中都是弹丸小国,不过卢森堡的实力其实是远超其他三个公国的。卢森堡的国土面积是摩纳哥的上千倍,是列支敦士登的16倍左右,是安道尔的5.5倍左右;卢森堡的人口是摩纳哥的15倍以上,是列支敦士登的近16倍,是安道尔的7.8倍左右。长期以来卢森堡始终占据着全球人均GDP前三甲的位置,之前相当一段时间内更是长期占据着全球第一的位置。
其他三大公国中摩纳哥的人均GDP曾一度超过卢森堡,然而卢森堡凭借更大的人口规模和国内市场仍拥有远超摩纳哥的经济总量。卢森堡的经济体量大约相当于摩纳哥的8.7倍左右,相当于列支敦士登的10倍左右,相当于安道尔的近20倍。卢森堡拥有全球最大的钢铁集团和欧洲最大的全货运航空公司。由陆军、宪兵和警察组成的卢森堡武装力量总兵力为2114人:陆军930人、宪兵682人、警察502人。
卢森堡武装部队的主要装备有5辆装甲运兵车和若干反坦克导弹。卢森堡的武装力量毫无疑问少得可怜,然而和其他三个公国比起可就不在一个量级上了,因为其他三个公国只有警察部队,而卢森堡好歹还有930人的陆军和682人的宪兵。尽管卢森堡全国只有5辆装甲运兵车和为数不多的反坦克导弹,然而其他三个只有警察部队的公国压根就没重武器。作为北约成员国的卢森堡还奉行依靠北约的集体安全政策。
由此可见卢森堡的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国际地位都要超过其他三国。卢森堡不仅现实国力强于其他三国,而且在历史沿革的地位上也要高于其他三国。1641年摩纳哥曾被并入法国。1814年摩纳哥一度实现自治,1860年摩纳哥再度处于法国保护之下。1861年摩纳哥以400万法郎的低价把90%领土卖给法国,摩纳哥的领地由此减少到如今的1.98平方公里。
摩纳哥以割地的方式换取法国承认其为独立主权国家。独立后的摩纳哥与法国建立了关税同盟。缺乏自主国防能力的摩纳哥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由法国负责保障,摩纳哥亲王承诺在完全尊重法国的政治、经济、航海和军事利益的前提下行使主权。迄今为止摩纳哥依然还是法国的保护国:尽管在内政上是自治的,但摩纳哥的国防由法国负责,在外交上也要受法国监督。
欧洲四大公国中的安道尔在中国绝对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说熟悉是因为安道尔如今在中国已俨然成为网红一般的存在:如今微信中已有近2000万中国网民在国籍地址一栏填写的是安道尔。微信如今已成为中国人交友聊天的主要工具,同时还可以用于支付消费。所以如今微信已成为手机必备软件,安道尔也就随之成为了在中国有如网红一般的存在。
然而我们对安道尔又的确是陌生的,尽管在微信上频频见到这个名字,然而除此之外可能很多人真对安道尔没什么了解。平时我们似乎很少在国际新闻中听到安道尔这个国家发生的事,所以可能有些人连安道尔在哪儿都不见得知道。据说中世纪时期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为回报安道尔人对自己与摩尔人的战争的支援,于是在安道尔设立教区并任命西班牙乌格尔的伯爵担任主教一职。
安道尔的国歌中唱道:“查理曼大帝,我的父亲,他从萨拉森人手中解放我们,他从天上给予我伟大的母亲美里克赛尔的生命。我生来是公主,是两国所共有的少女,是查理曼帝国留下的唯一女儿。一千一百年来的信仰和自由不会放弃。我的保护者、我的亲王们就是国家的法律”。1278年乌格尔主教和法国达成协议:安道尔由法国富瓦伯爵和乌格尔主教两方共同拥有主权。
1607年法国国王从富瓦伯爵手中收回对安道尔的主权,安道尔从此成为由法国国王和西班牙乌格尔主教共管的公国。1278年和1288年法国和西班牙达成两项协议。这两项协议对各自在经济、法律、军事等方面的权限进行了分工,从此法国和西班牙共管安道尔的格局就被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法国大革命期间一度失去对安道尔的统治权,但在1806年拿破仑一世收回了法国对安道尔的统治权。
法国改为共和制后法国国王享有的对安道尔的统治权由以法国总统为核心的共和制政府继承。历史上安道尔在法国与西班牙之间几度易主,直到1288年后才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共管模式。安道尔同时作为法国和西班牙的藩属需要每年向两位领主交纳由4条火腿、40条面包和一些葡萄酒组成的封建贡赋,但不承担对两位领主的军事义务。从那时起安道尔的国界就一直未曾改变过。
如今的安道尔是法国和西班牙的双重属国:法国总统和西班牙国王都是它的国家元首。摩纳哥作为法国的保护过、安道尔作为法国和西班牙的双重保护国在地位上都不及卢森堡。唯一勉强能与卢森堡相提并论的只有列支敦士登,不过卢森堡大公爵的家族世系比列支敦士登更为显赫。卢森堡家族曾诞生过神圣罗马皇帝亨利七世,由此开创了神圣罗马帝国历史上的卢森堡王朝。
尽管如今的卢森堡和安道尔、摩纳哥、列支敦士登同为公国,可人家祖上毕竟是曾当过皇帝的。在欧洲中世纪的贵族分封体系下最高等级是皇帝统治的帝国,其次是国王统治的王国,再次才是公国,而在公国之下又有侯爵国、伯爵国等等。当过皇帝的卢森堡家族有着比安道尔、摩纳哥、列支敦士登更为显赫的历史。卢森堡家族最风光的时候连日后统治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和统治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都得甘拜下风。
后来卢森堡王朝因为绝嗣才把神圣罗马帝国皇位让给了女婿哈布斯堡,把勃兰登堡给了手下霍亨索伦。这才有了后来欧洲最能生的哈布斯堡王朝以及最能打的德意志皇室。当然现在的卢森堡大公家族并不是卢森堡王朝的直系后代,而是波旁王室和荷兰拿骚王室的后代。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卢森堡大公国被划给了尼德兰王国。尼德兰王国分裂为比利时与荷兰两个王国后卢森堡大公由荷兰国王担任。
1890年卢森堡大公国独立后担任大公的是波旁王室和荷兰拿骚王室通婚繁衍的后代。这两家王室一个出自法兰克王国体系,一个来自神圣罗马帝国选帝候,都是根正苗红的欧洲贵族血统。所以卢森堡公爵的头衔之前被冠以“大”字,而卢森堡也成为欧洲四大公国之中唯一被称为“大公国”的。相比之下摩纳哥领主直到1641年才被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册封为公爵,事实上在此之前的摩纳哥领主根本就没任何王室血统。
有人说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首先,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在1944年前,英法联军还没有诺曼底登陆前,欧洲大陆上,仍然在抵抗德国纳粹进攻的,只有苏联军队,英国只是在英伦三岛防御抵抗,或者时不时对着大西洋沿岸进行空袭,在东欧战场,苏联与德国的千万大军在拼杀,由于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导致苏联一个国家承担了几乎全部的德军的压力,如果英美联军作壁上观,那么苏联军队将受到更大的损失,于是代号“霸王行动”(英语Operation Overlord),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万人,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的计划行动展开,同时抢滩登陆诺曼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诺曼底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有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线,加快了德国纳粹的灭亡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