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负一次方(量子到底是什么)

  • A+
所属分类:轻松一刻

10的负一次方,量子到底是什么?

细胞说:“为什么非要把我和其他细胞束缚在一起组成一个叫人类的生物?”

创造宇宙的“神”说:“你没权利知道原因!这件事你理解不了,而且在这件很有规律的事中,你也不会永远是人体中的细胞,你和所有的生物一样都是碳、氢、氧组成的,他们三个都还没问我为何非要束缚在一起组成你这个细胞。当然,不管是你还是你们组成的人体,过不了多久都会重新分解成碳、氢、氧的,一直这样循环着,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有规律的方面。”

我们几乎是找不到宇宙中其他高等智慧生物的,因为他们和我们的维度不一样,比人类更高维度的智慧能量体是可以通过“灵魂”与人类沟通的,而我们人类处于更低的维度就只能被动接受他们的沟通。因此人类的思想行为又有多少是被被动驱使的呢?

眼睛耳朵嗅觉触觉只显示正在发生的事情,这就是三维空间。而无法显示过去将来发生的事,那就是三维空间加时间形成的四维空间。比如你从出生到死的过程在四维空间里就只是一件事,四维空间实际上没有传统时间概念,时间就像鼠标拖动的进度条,你可以任意看到自己的过去或将来。

人类有7大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心觉、磁觉。比如动物中蝙蝠能听到超声波,蛇类能感觉到红外线,鲨鱼能感觉到电场,有些候鸟根据地磁导航。还有比如电磁波、放射性的辐射、超光谱、引力波、量子、中微子、暗物质等等,人的感官无法感受,只能通过仪器来发现。如果把这些都通过生物芯片植入人体,增加人体的感官会不会让人类进化到四维空间呢?这可能是远远不够啊!或许当今人类所能获取的能力只是万分之一,所以说宇宙中有90%的暗物质就在我们眼前却感觉不到。甚至说我和你看到的红色或蓝色波长是一样的吗?我们彼此看到的对方并不是真实的对方。

在当今三维空间的时代里人类只能看到当下,所以总是想通过考古和查询文献来回看历史,同时又在幻想未来。因为还没进化到四维空间的人类就像还在睡梦中,人从出生到消亡,我们只能看见睡梦创作出来的当下这个时间点,比如你现在梦到的是自己70岁从菜场买菜回家做饭、比如他现在梦到的是大学毕业了、比如我现在梦到的是在新加坡旅游,等等。所以说爱因斯坦说的时间并不存在,人类其实是被记忆欺骗了。如果我们还没进化到四维空间,那我们在三维空间看到的就像是梦中片段,那时间就是梦创造的。

如果人类进化到四维空间了,就可以像用电脑看影片那样用鼠标拖动进度条的类似任意看到自己的过去或将来,这时候人类的欲望又会去幻想五维空间,也就是平行宇宙。我认为,量子是我们唯一发现的,属于平行宇宙里的一种粒子态(有点像看见瓢知道葫芦)。也可以这样说,量子是目前我们获知平行宇宙的唯一发现。是人类利用自然,加速进化的关键。其实是人类时时刻刻都看得到平行宇宙的片段的,只是我们居然还没意识到这就是平行宇宙而已。比如周末你是决定陪孩子去动物园还是决定约客户去喝酒?你要二选一的就是你今天处于平行状态的两件事,选择其中任何一条都会看到两种不一样的人生,实际上不管是两种人生还是更多种人生都是已经平行存在了的,只是因为我们的进化只能看到三维空间,所以才只能体验到其中一种人生这样的碎片化人生轨迹。就是说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还有一位不一样人生的你,赶快去平行宇宙看看是不是《你的名字》被玩坏了?所以说,一个倒霉的人只是偶然看到了倒霉的人生,实际上已经存在各种不一样的人生,并且我们那些平行的不一样的人生都像梦一样本来就存在着了。因为时间是不存在的,所以人的寿命也是假的,人去世只是其中一个梦做完了而已。因此很多未知的东西都会误导人类不去探索科学,反而以为有神存在。人类应该‬是最不甘心的,会向往自由而挑战自我。

另外关于现在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应该是当初正能量与反能量接触产生大爆炸后,可能其中有1%的正能量直到现在都没办法接触反能量,所以0.5的正能量产生了现在宇宙中人类观测到的物质。而当初99%的正物质与反物质湮灭之后应该就形成了我们目前还无法找到的99%的暗物质,实际上暗物质就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如是说我们是否应该进化到六维空间才能看到那99%的暗物质呢?万有引力这个说法是极其原始的观念,后来人们就感觉引力是时空弯曲造成的。实际上这个所谓的“时空弯曲”是因为宇宙中各种物质被暗物质包裹时,明物质挤压暗物质时造成暗物质弯曲变形。因此宇宙中星球的运动应该是暗物质造成的。

由于物质产生之初就是“弦”所创造的,至今各种元素的原子还是“弦”的状态存在。万物,不管是石头还是动植物都是弦状态下的碳化合物,就是进化成人类后,大自然中发声的弦才被人类感受到魅力,从而创作出诗歌乃至音乐。人类只有不断探索物质的来龙去脉,或许才能让音乐家不用局限于20-20000赫兹中听得到灵感,才能继续从微观世界中发现更动听的“核弦”爆发出新的文艺复兴。

很久很久亿年以后当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灰飞烟灭之后,不要以为宇宙会那样虚无下去,请别忘了去寻找剩下0.5%的反物质。

是否意味着最小的单位被计算出来了?

答案:圆周率不可能被算尽,数学上也不存在最小单位,只有物理上才存在最小单位。

所谓的圆周率就是任意一个圆形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这个值很神奇永远也无法被算尽,它被称为π约等于3.14。

为什么圆周率无法被算尽?因为圆周率的计算是建立在基础数学之上进行的,圆周率算尽就代表着基础数学的坍塌,几乎所有的数学知识将被推倒重新建立。打个比方,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与圆周率相关的名人,刘徽和祖冲之,他们是通过割圆法来求圆周率的,割圆法就是通过在圆内正接一个正多边形,一直增加正多边形的边长数量,让每条边无限逼近圆的曲线,这样就可以将这个正多边形的所有边长长度近似认为是圆的周长,以此求得圆周率π的数值。如果圆周率π被算尽,意味着一个圆内的正多边形边长增加到一定程度,边长就等于圆弧的长度,例如圆弧AB=线段AB,这显然是不符合数学规律的。

如果圆周率被算尽就不可能存在曲线,曲线将变成由很多线段所组成,微积分的极限累加计算圆弧面积将失效,几何学的图形将会乱成一锅粥。实际上,圆周率早已有人通过严密的论证证明,π不可能被算尽。

1946年,美国的数学家伊万尼文,利用反证法和微积分早已求得π是无限不循环的数。或许很多人有疑问了,既然知道π是无理数,为什么还要继续计算它的数值呢?这有什么意义吗?

目前人类已经利用超级计算机将π算到了小数点后20万亿位,π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检测超级计算机的运行能力,计算机的能力越强,能算出的小数点位数就越多,这个计算过程及其复杂,所以也只有π这样的无理数才可以担此重任。

π存在的另一大原因是被用于密码学,我们都知道战争时期很多重要信息都会被加密传送,那么加密的过程中需要文字和数字参与编写,利用文字信息容易被发现,利用数字较为安全。如果是计算机随机生成的数字,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随机数,破译它的程序就可以发现一些规律,这时圆周率π就登场了,因为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无理数,通过拼接素数能够产生真正的随机数,这样就保证加密过程的安全。

至于最小单位就是物理上的说法,数学上不存在最小的说法,物理上最小的单位是普朗克长度,等于1.6x10的负35次方米,这个尺度有多小呢?我们来对比下,原子的直径是10的负10次方米,原子核的直径是10的负15次方米,夸克的直径是10的负18次方米。

普朗克长度是实际生活中的最小单位,包括我们眼前看到的任何物体,甚至我们所在的空间都不是连续光滑的,空间的尺度就是长度,这个长度必定大于普朗克长度。原子的分割也是有极限的,不可能无限小,分割到一定程度很有可能像超弦理论中所说的那样,所有的微粒都是能量振动产生的,这些微粒构成了世界。

电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对于电子的认知。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电子就像一颗围绕着原子核不停旋转的小球。这种认知来源于我们最熟悉的中小学课本里的原子“行星模型”。

这个模型是1911年由发现电子核的卢瑟福提出的,而他的老师汤姆逊则在1987年通过研究气体放电现象发现了电子。电子的发现打开了通往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大门,每个时代的物理学家都在研究电子这个小东西。

如果电子是一个小球,那这个小球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由于电子太小,人们一直测不出它的半径,只知道它小于10^(-19)m。

发展到现代粒子物理学,电子被认为属于标准模型里面的轻子,属于无法再继续分解的基本粒子。在某种意义上,电子可以看成一个零维的点,没有任何内部结构。

而以最新的原子“电子云模型”来说,电子也并不是围绕着原子核旋转,而是随机出现在整个属于它的原子能级空间中,并能在不同能级空间之间来回跃迁,就像包裹着原子核的云层一样。

电子的运动方式

从电子云图可以看出,电子完全没有任何明确、连续、可跟踪、可预测的像行星一样的轨道可循,这实际上也是“量子不确定原理”的必然结果,由于坐标与相应的动量不可能同时精确测定,所以,原子中的电子不可能具有确切的轨道。

我们无法确定电子在某时间点出现在原子内何处,但却能确定它永远无法出现在哪。上图的黑色区隔线就是电子不同能级的分割线,也就是它们永远无法出现的位置。

这些分割线构成的面可以是平面、球面、锥面或其他曲面,被称为节面。所以电子在节面上出现的概率密度为零,也就是说,电子不会在这些面上出现。

但电子是如何穿过这些节面,从一边跑到另一边的?没人知道。它就像从一个地点消失,再在另一个地点出现,或许只能认为它是通过第四维度运动的才解释得通。

而一个原子的节面数,跟电子的轨道数(这都是人类概念化的)有关,常规最简单的电子轨道与节面的对应关系如下。

当然这一切关于电子的物理图景,也都只能看成一种近似描述。而我们之所以把电子看成一个没有任何结构的点,也是因为在目前的物理方程运算中,不需要考虑电子的内部结构。

那电子到底是什么形状?

现代物理学有人把电子看成是一种有大小和形状的云团,这里说的并不是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云,而是指在电子中心不停产生与湮灭的正反粒子对(类似限定区域内的特殊真空涨落)所构成的量子化云团。

它的形状一般被认为是球形或者是蛋形,而它的大小由电偶极矩(EDM)来决定。电偶极矩越小就越趋近于球形。

近几十年,实验物理学家们都在尝试利用原子或分子束技术来测量电子的电偶极矩。截止2014年的实验结果表明,电子的磁偶极矩非常的小。

但具体的值是多少?目前的设备还无法精确测定,但至少证明了电子是一个完美的球状云团。其测量误差据说只有10^(-27)左右,相当于把电子放大到太阳一般大,电子半径在各方向上的误差不超过一个头发丝。

总结

从小球到一个点再到小球,对电子的认知,看似又回到了原点,但其描述的物理图景却越发清晰。然而,显然这也还不是电子的真实模样,你认为呢?

那个物质又是从哪里来的?

奇点→万物→奇点→万物……………………………………………

最初奇点的理论是物理学家霍金提出,用最直白的意思就是我们现在的宇宙在140亿面前大爆发的前期,宇宙中只有一颗质量无限大,密度无限大,内部压力无限大,体积非常小的星球,这颗星球就是奇点。

奇点怎样形成的?

爱因斯坦曾提出过,当天体质量越大对时空扭曲会越大,每个天体都会对时空造成扭曲,所谓的扭曲就像是一个铁球放在一个平面的布上,质量小的天体会向着质量大的天体运动。如下图,当然图描述的不是很准确,天体应该在时空下方。会对周围的天体造成一个引力,也可以叫做向心力。

当小天体不断的运动到扭曲时空的底端,这个大质量的天体会对时空造成更大的扭曲,当然有些恒星在灭亡时,内部坍塌也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质量在不断增大,对时空扭曲越大,当质量大到一定情况,扭曲的时间会形成一个桶状,时空对它也产生压力,不断的压缩其结构,让它随着质量越大,体积却变得越来越小,变形成了黑洞。

当内部结构无法在压缩时,这时候便形成奇点

奇点瞬间爆炸(宇宙大爆炸)内部的物质抛向四周,大大小小的物质在宇宙中由抛射慢慢减缓,当慢到一定程度,变会向着质量大的物质运动,最后形成大大小小的天体,星系。大大小小的天体在向着质量大的天体运动最后再形成奇点。

我们站在地球的角度看星空称为太空,当站在星系的角度看星空成为宇宙,到底有多少个宇宙恐怕比我们先进的外星人也不知道。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