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歪解(在古代皇权时代怎么没被修改掉)

  • A+
所属分类:轻松一刻

成语歪解,在古代皇权时代怎么没被修改掉?

蝗虫的蝗字带个皇字,在古代皇权时代怎么没被修改掉?

假若蝗字要避讳,那势必因其灾难性的连锁反应,辉煌、惶恐、遑遽……这些字岂不是都要避讳了,最倒霉的是“皇甫”这个姓。古代有皇帝就做过这种事儿,结果……哈哈哈哈哈,除了留下笑柄,毫无可取之处。

避讳

所谓避讳,是指封建时期,为了维护严格的等级尊卑,在说话或写文时,若遇到君主或贤人、父母的名字时,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而要用别字替代。就跟你现在上网谈论到一些敏感词时,用***替代一样,也是一种被迫的避讳。

避讳的起源很早,而且说法不一,最早的说法是起源于夏朝,最晚则是春秋时期,但避讳的标准被明确且实行,则是从孔子编纂《春秋》开始的: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

为尊者讳

尊者分为本朝历代帝王和长官,比如汉光武帝刘秀时期,为了避讳,将秀才改为茂才;康熙皇帝玄烨,写的时候玄字要少一点;也有例外,清朝初入关,为了稳定民心,顺治皇帝福临就决定不要避讳“福”字,理由是不能为了朕一人,而使天下百姓无福。

下属也必须要避长官的讳,如果你足够娇蛮,甚至可以命令当地所有百姓都避你的名讳,俗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避长官讳最著名的例子,说有一个名登的州官,下令百姓要避讳,但依照传统,正月十五要点灯三天,这个“点灯”犯讳了,咋办呢?就用放火替代,就有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的千古笑话。

为贤者讳

避圣贤的讳,特指避讳孔子和孟子,但不同的朝代也有一些特例,比如避周公讳、避老子讳等。孔子名丘,这个字就需要避讳,清朝规定,凡是丘姓,要价格耳朵旁,写作邱,读作“qi”,现在姓邱的人,有一部分就是从丘姓来的,当然了,后来也有把邱姓改回丘的。

为亲者讳

指避父母和祖父母的讳,属于私讳。最倒霉的唐朝诗人李贺,他父亲名晋,由于避讳,他一生不能中进士;杜甫父亲名闲,老杜作诗从不用闲字。苏轼的爷爷名序,因此三苏在作序的时候,都改用“引”或“叙”替代。

不仅要避讳自己父祖之讳,与人交往时,还要注意避免别人父祖的讳,比如你与李贺交往,就不能说你爹李晋怎么怎么样,会挨揍的。

说回“皇”字

总有一些膨胀到不行的皇帝,喜欢做一些特立独行的事情,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福”字,乾隆皇帝就规定全国上下家里都不能有“五福临门”四个字,为他的老祖宗顺治帝避讳,说起来,人本家都没有不乐意,你瞎操心什么。

还有北周宣帝宇文赟,这货自称天元皇帝,十分膨胀,表示要避讳“天、高、上、大”这些字,如果一个现代人穿越到北周,嘴里念着:“哇,这么高大上,你咋不上天呢”?

卒。

宋徽宗也是个很膨胀的皇帝,政和年间“龙、天、君、玉、帝、上、圣、皇”这些字都需要避讳,问题就来了,这些都是常用字,如果都要避讳,岂不是天下人找麻烦。于是乎,全国掀起了一股改名热,最有趣的是端明殿学士程振,字伯玉,伯代表家中排行老大,玉代表品德高洁,多美的字啊,愣是被这一道命令改成了“伯起”,再加上他这个“程”姓,简直不忍直视。

“周宣帝自称天元皇帝,不听人有天、高、上、大之称……政和中,禁中外不许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为名字……既非上帝名讳,又无经据,谄佞不根,贻讥后世,罢之。”——宋·洪迈《容斋随笔·禁天高之称》

这要是放在现代,怕不是会被人耻笑一生,求程伯起的心理阴影面积。

搞出了不少闹剧之后,宋徽宗也遭不住了,于宣和年间亲自下诏,废除这一避讳规定,理由是这些字既不是皇帝的名字,也不是祖先的名字,也没有经典作为避讳依据,胡闹下去可能会被后世耻笑,朕要脸啊。

宋徽宗恐怕想不到,他虽然之所能改,但为时已晚。

所以你看,宋徽宗的诏令里面就有避讳“皇”字,但事实证明不可行。实际上,有些皇帝为了方便,往往会给后代名字用一些较为生僻的字,因为皇帝的后代说不定哪天就当皇帝了,百姓都要避讳;也有皇帝为了方便人们避讳,把自己名字改为生僻同音字;像周宣帝、宋徽宗这样乱搞的,嘿嘿,都成了亡国之君。

贺兰警方破获?

传销在中国已经比较泛滥了,需要加大治理力度。我在9月份写了一篇题为《三年1040万,你想过吗?那就是传销》的文章,发表在《今日头条》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我写的那篇文章,那是我8月去贵阳的一次亲身经历。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都有传销存在,只是相对以前更隐蔽一些罢了。

传销是一个顽固的社会毒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主动防范和抵御并远离它。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的幸福,相信我们的政府能找到更有效的治理办法。

是中国在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

汉字是华夏文明的载体。汉字简化,有人认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进步。也有人认为背离了传统文化。甚至要求废除简化字,恢复繁体字。

评判汉字简化是对是错,必须有一个标准,就是看是否符合汉字六书。

儒家六艺有射御礼乐书数。其中的书,是指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前四是造字法,后二者是用字法。

鄙人认为,有些汉字简化的好。最典型的是汇、叶两字。符合汉字六书

汇字是水流入海(渤海),谓之汇。

叶字相比繁体字葉,也更符合汉字六书之象形。

以汇、叶等字为代表的,符合汉字六书的一些简化字。我认为简化的非常成功,比繁体字更好。是文化史上的一次进步。

但也有一些汉字,简化的非常失败。可以说不但违背汉字六书,还背离了传统文化。最典型的有两个字:圣、义。

圣的繁体字是聖。《列子》有曰:圣职教化。老师口传,学生耳听,述王道。当然,这仅仅是一种解读。还有诸多对聖字的解读,不在一一赘述。

义的繁体字是義。简化后,完全失去汉字韵味。

以义、圣为代表的一些简化字,完全违背六书。完全背离传统文化。

我建议,对于99.99%简化字,予以保留。只对个别不符合汉字六书,背离传统文化的汉字,恢复繁体字。大概只有十余个汉字,恢复繁体即可。

黄河清为什么被古人视为大凶之兆?

在古代,既有“黄河清,圣人出”的说法,也有“黄河清是不祥之兆、必有大灾”的说法。

对于黄河的水色应该是浑浊还是清澈,古人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甚至给它赋予了传奇、神秘的色彩,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与社会现象。

“圣人出,黄河清”的说法

黄河之水自古常年混浊,因而自古就有“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俗语。古人也常拿“黄河水变清”比喻罕见、难以出现的事情,有“千年难见黄河清”的说法。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因而自古就被中国人倍加重视。

黄河流经面积广阔,在给人们造福的同时,也因为含沙量大、经常泛滥、改道而带来了不少灾难。

由于古人受科学认知水平所限,认为自然界和人世间的事物都被神圣的“天”所支配,洪水、旱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都被看成是“天子”干了坏事、被上天惩罚的现象。

在古代,人们往往把国家的强盛以及人民的幸福寄,希望于皇帝身上,然而“敬天勤政”、“爱民如子”的明君毕竟罕见。

人们喜欢清澈的河水,或者说看惯了清澈的河水,因而也就有了“圣人出,黄河清”的说法,希望上天赐予一位明君造福世间,同时也让黄河水变清。由此,也就有了“黄河清,圣人出”的推理说法。

例如写有《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写有诗句:“普天有道圣人生,大地山川尽效灵。尘浊想应淘汰尽,黄河万里一时清”,就反映了这种梦想寄托。

而且古人常用“河清海宴”或者“河清海晏”比喻太平盛世。

于是,如果哪个皇帝在位期间,出现黄河水变清的现象,皇帝和百官、百姓们都会很惊喜,认为是祥瑞之兆,歌功颂德,还会正式记载入史书。

例如清雍正四年十二月上旬开始,到次年年初,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和江苏五省境内的黄河河水渐清。这次“河清”的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因而社会舆论影响也很大。

在得到“河清”的奏报之后,雍正帝喜不自禁,向埋葬在坟墓里的父亲康熙帝告慰,去黄河致祭河神,把相关的一批官员官升一级。

这还不够,雍正帝还亲笔写下二千多字的《河清颂》,命河道总督田文镜在江南清口(属今江苏省淮安市)筑立“御制黄河澄清碑”,把《河清颂》刊刻在上面,以感恩河神。

雍正帝的这些举动,显然是在给自己表功、立牌坊。

当时他即位皇帝不久,得位的合法性受到朝野不少质疑。恰好“河清”,因而雍正皇帝便急不可待地要以“天降圣人”自居。

为什么民间还有“黄河清必有大灾”的说法?

虽然自古有“黄河清,圣人出”的说法,但与它伴随的有个相反的说法:“黄河清,必有大灾”。

例如东汉末年,有个叫襄楷的著名方士,精通天文阴阳之术。

桓帝时期,统治昏暗,乱象频发。于是襄楷上疏说道:

“臣以为,河者,诸侯位也。清者属阳,浊者属阴,河当浊而反清者,阴欲为阳,诸侯欲为帝。”

襄楷认为,黄河天生就是浑浊的,如果黄河突然变清,就是反常现象,表明将会天下大乱。

襄楷上疏不久,桓帝去世,享年仅36岁。

再如《续资治通鉴》记载,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乾宁军言黄河清,逾八百里,凡七昼夜”。

于是,徽宗下诏“以乾宁军为清州”,即特意把当地的乾宁军(行政区域名称))改名为清州(属于今河北省青县),还在韩城建立记载这种祥瑞的“河渎碑”。

然而仅仅15年后,徽宗亡国,与儿子钦宗一起被金兵掳掠北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

还有《元史》记载,元惠宗(元顺帝)时,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期间,出现过三次“河清”。

然而仅过了几年,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明军攻克元大都,元惠宗亡国,逃回北方草原。

可见,北宋徽宗、元惠宗的“河清”,非但没出圣人,反倒出现战乱、亡国、百姓受难。

显然,古人长期把“黄河清”与“圣人出”硬扯上关系,然而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梦想罢了。

“黄河清”与福灾之间究竟有没有因果关系?

随着历史记载资料的丰富、人们的认知水平提高,质疑“黄河清,圣人出”的人逐渐增多。

古代也有清醒、理智的人发现,黄河流域的水并非都是常年混浊的,得看河段位置。

例如汉朝初年成书的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释水》中记载道:

“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

这里说得很明确也很科学,是说黄河水在昆仑山脉一带是清的,在汇合一千七百多条支流后就变成黄色了。

再如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山西出现“黄河清”,巡抚明兴上表报喜。却没想到乾隆皇帝的态度,和他父亲当年遇到“河清”时的态度截然相反。

乾隆帝不但没给予相关官员奖励,还训斥了一通:

“历代史策,侈陈符瑞,大率出于傅会铺张,无关实政……河水澄清,虽亦间有之事,但似此侈陈祥瑞,夸示休征,殊属无谓。”

意思是说:自古人们喜欢祥瑞之类的事情,其实大多是牵强附会,没有实际作用。“黄河清”虽然是少见的现象,但如果夸大它的象征意义,实属无聊之举。

同时,乾隆帝指出“现在晋省既有河清之事,则下游各省,自必由渐澄清。”

他还宣布:以后地方官不要再奏报此类歌功颂德的事情了。

由此,这一次“河清”,就成为中国官史中记载的最后一次。

写到这里,不得不为乾隆帝点赞!如果要算古代明君的话,他的这种观念、做法绝对可以入选!

乾隆帝真是个明白事理的人。显然他也知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规律。他明确指出了“黄河清”与“圣人出”并没有因果关系。

从客观事实上来说,随着历史的发展,黄河也在不断改观。

中国历史上的“河清”现象,被官史作为祥瑞明确记载的,共有43次。第一次见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到清乾隆年间截止。

按此推算,平均不到40年就有一次,显然不是百年一遇、更不是千年一遇。

为什么叫“黄河”?

因为黄河中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典型的混浊黄色。

同时,随着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自古以来人们治理黄河的频繁活动,使得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改观。

根据国家水利部2000年的《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显示,5464公里长的黄河,有1992公里长的中下游是浑水,占总长度一半以上的黄河上游,即从河源至河口镇这一段的水是清的。

所以,黄河上游河水清澈、中下游呈混浊黄色,这是自然地理现象。

只是古人受科学认知所限,以及一些人故意引导舆论,赋予黄河传奇、神秘的色彩,人为炮制出了“圣人出,黄河清”或者“黄河清必有大灾”的唯心的说法。

大楼与大厦的区别是什么?

正解:大楼指高大的楼房。大厦既指高大的房子,或者楼房以外,还可以形容楼房的高大。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大楼只能表示高大的楼房,而不能用来形容楼房的高大。而大厦却可以同时具有这二个意思。歪解:大楼的后面是个楼字。大厦的后面是个厦字。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