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读音(甭是哪个地方的方言)

  • A+
所属分类:轻松一刻

闽读音,甭是哪个地方的方言?

甭是北方(北京)方言。

徐世荣 · 著《北京土语词典》24页有详细注解:

1、甭bén :“不用”的急读合音。

如“明儿~来了。”只限于动词之前,即“莫”、“勿”之意;而不能用于名词前。例如“不用水了”决不可急读为“甭水了”。

2、甭价béng jie :表示不意之词。”

甲说:“我告诉她吧!你甭管了。”乙答:“你~~!还是我出面的好。”

3、 甭来这一套:气愤反讥之语,意谓不要玩弄手段。

如:“你还是~,我不吃这个。

隽永读音及意思?

隽永 [juàn yǒng]

亦作“隽永”。食物甘美有回味。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九:“橄欖, 闽 蜀 俱有之。 闽中 丁香一品,极小,雋永,其味胜於 蜀 产。”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廿日》:“大使馆是租住的,陈设相当堂皇。喝一盏盖碗的 中国 茶,特别感觉着隽永。”

书名。

《汉书·蒯通传》:“ 通 论 战国 时説士权变,亦自序其説,凡八十一首,号曰《雋永》。” 颜师古 注:“雋,肥肉也;永,长也。言其所论甘美而义深长也。”后以谓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宋 陆游 《午枕》诗:“书中至味人不知,隽永无穷胜粱肉。”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作诗﹞体贵正大,志贵高远,气贵雄浑,韵贵雋永。” 朱自清 《短诗与长诗》:“短诗以隽永胜,长诗以宛曲尽致胜。”

指深长之意味。

金 麻革 《阻雪华下》诗:“爱山久成癖,得山真雋永。” 元 萨都剌 《经姑苏与张天雨杨廉夫郑明德陈敬初同游虎丘山次东坡旧题韵》:“香积餉醍醐,法喜得雋永。” 清 黄虞稷 《行状》:“先生於书,四部六籍靡不综举,摽新领异,务归雋永。”

台湾的历史名称变化?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它的名称多有变化。

早在春秋时期,称台湾为“岛夷”。战国初期的重要史籍《尚书.禹贡》称,中国当时分为九州,台湾归属扬州范围。

先秦时,称台湾为“瀛洲”。秦灭汉兴,称台湾为“东鯷“。三国时,又称台湾为“夷洲”。

隋唐至宋朝时,称台湾为“流求”,元朝时,又称台湾为“琉球”。

明朝初叶,称台湾为“东番”,商船横渡海峡时,习惯上以台湾北部高山为辨别方向的标记,因山势如罩鸡之笼,故又称为“鸡笼”。渔民们常在台湾西部港口修船补网,称港口为“魍湾”,后来泛指台湾。

明朝中叶,台湾又有了“大湾”、“大员”、“台员”之称。福建沿海人民又称之为“埋怨”。因为在开发台湾过程中,不少大陆人民或遇风浪葬身鱼腹,或水土不

服客死他乡,“其状其惨,故以埋怨名之”(见清施鸿保《闽杂记》)。以上四个名称读音与闽南土语“台湾”的读音相同,故称之。

明朝万历年间,因台湾“地形如弯弓,浮海如平台”,遂称之为“台湾”。

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次年改台湾为“东都”。后来,其子郑经又改东都为“东宁”。

1663年,康熙帝派施琅进击台湾,恢复台湾名称。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台湾”名称沿用至今。

一个门中间一个虫那字读什么?

“闽”,普通话读音为mǐn,“闽”的基本含义为中国福建省的别称;引申含义为五代十国之一。

“闽”,初见于秦朝小篆中,形声字。虫表意,古文字形体像虫或蛇,指古代南方(今福建境内)一个以蛇为图腾的民族;門(门mén)表声,门有家、家族义。声旁简化。本义是古族名。现用作福建省的别称。“闽”字简体版的楷书从《说文》而来。

闽的本义是什么?

自唐玄宗时期分别提取福州府和建瓯府的首字后,福建地区方被称为“福建”。在这以前,福建地区的名称一直是“闽”。而今日的福建简称也沿用“闽”的称呼,透过闽这一简称,我们能够追溯到一段悠久的历史。

“闽”首次作为地名出现是在战国著作《山海经·海经·海内南经》中:“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

虽然山海经所记载的事情多为神话传说,不能当作真实的历史事件,但是其中的地理记述却十分具有研究价值,且“闽”字的出现已经验证了当时的人们把闽作为地名。

根据对闽的地理方位及地貌的描述,我们可以初步判定“闽”为南部沿海地区,并且西北部有山地,而符合这一地理条件的即为福建地区。

实际上,“闽”字是由对一个民族的称呼后来逐渐演化为地名的。早在先秦时期,闽是越族中的一个分支,故称为“闽越”。人们所说的七闽,即是指闽越族中的七支部族,后来也渐渐变为对福建一带地区的称呼,我们在诗句中也能看见它的运用,如宋代罗子衎的诗句“七闽山水须眉秀”。

此后,闽越人的势力逐渐壮大,在公元前334年,闽越人成立了属于他们的政权——闽越国。

闽越国的建筑、军事、交通等方面在当时都较为发达,社会生产力高,经济实力强。然而,在受到汉王朝的攻击后逐渐走向没落,于公元前110年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在闽越国消亡以后,福建地区再也没有出现过势力强大的独立政权,直到闽国的出现。

闽国是五代十国中的一个国家,它于公元909年建立。闽国政权的统治者并不是闽越人,自闽越国灭亡后汉朝统治者将闽越人大量外迁至江淮地区后,留存在福建的闽越人数量便变得极为稀少了。闽国内部冲突矛盾不断,南唐趁其内战的时机将其消灭,于公元945年结束对福建地区的统治。

可见,以“闽”作为福建地区的地名称呼有着一段深厚的历史。而“闽”字本身,也有着有趣的含义。

虫,在古代泛指包含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比如水浒传中的经典片段武松打虎中就把老虎称为大虫。然而,在闽字中的虫是特指的,它专指蛇这一动物。根据《说文解字》中对闽字的解释为:“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而闽字的门即与现代意义上的门相同,作为出入口的阻隔。那么,为什么“闽”字是将“虫”放在“门”里面呢?这就涉及到闽越族的信仰——对蛇的信仰。

在原始社会,蛇一直都是作为人们信仰的一部分,受各地的人尊仰,但除了蛇以外人们还供养着其他各式各样的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信仰被人们舍弃了,对蛇的信仰却在闽越人群体中保存了下来,并且蛇成为了最高级别的神明。

闽越族人会将蛇的图腾贴在门上以示信仰,因此“闽”字是由“门”与“虫”组成的。

蛇信仰文化是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蛇的信仰能够在闽越族中流传下来也是有原因的。福建地区地处东南部沿海,气温炎热,空气湿润,生物多样,十分利于蛇类繁衍生长。而蛇类具有攻击性和毒性,人们的生产力不高对蛇的攻击防御力低,因此闽越人对蛇具有畏惧心理,因此以蛇为标志的信仰在闽越人群体中发展最盛。

闽越族也发展出了相应的蛇信仰文化。他们不仅会在门上粘贴蛇的图腾,还设立了蛇王节,建立蛇王庙。

女子用刻有蛇图案的发髻装饰发型,男子在身上做蛇图案的纹身。同时还有许多关于蛇的神话传说流传,至今闽越人的后代还保有当时的许些习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个汉字都有着它独有的含义,都经历了有趣的创作历史,背后蕴藏着古代人们的智慧精髓。通过“闽”这个字我们不仅能够探寻到福建地区里曾经辉煌的古城与古国,我们还能够认识一个民族的历史与信仰,感受当地独有的文化风情和魅力。蛇信仰文化在闽越族延续并发扬光大,也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供后人探索研究,为人类文明的璀璨画卷上增添了一笔明亮的色彩。

喜欢历史的小伙伴,欢迎关注: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