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sd敢达强袭战线,为何有人觉得二战中本土作战的苏联越打越强?
实际并不如此。1940-1941年,英国在打赢了最艰难的不列颠空战后,利用英吉利海峡优势,大量进行扩军备战,征召大量本土防卫军成员的同时,强化各个军工作坊的生产效率(毕竟随着美式设备的抵达,英军正在逐步恢复元气)。
除了在1942年进行的迪耶普登陆战外,英国陆军在法国海岸还进行过一系列的特种渗透作战(包括偷窃德国设立在法国布鲁纳威尔的“维尔茨堡"雷达系统)。为强化己方战略轰炸的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持。而英国皇家空军的兰开斯特、哈利法克斯在1942年美国陆军航空兵抵达后 更是与b-17"空中堡垒"b-24"解放者"成为了德国空军的眼中的,肉中刺。它们深入德国境内的鲁尔工业园区,对埃森等重要工业城市进行狂轰滥炸,从战略的角度上直接从源头打垮了纳粹的战争机器。而诸如"德累斯顿大轰炸""鲁尔水坝终结者""强袭汉堡"更是让曾在欧陆嚣张跋扈的luftwaffe(德国空军)疲于应付,以至于德国空军需要从东线和意大利、西线战场抽调更多的战斗机来应付这些不列颠来客,你能说英国是越打越弱吗?
同样,苏联红军在得到了盟国(尤其是美国)的一系列军备援助后,对于志愿的整合能力大大提高,而在战术上,1944年的巴格拉季昂行动更是毁灭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十多个师级单位。当然,如此巨大的胜利也是用无数鲜血与“学费”学出来的。
一句话,在拥有绝对战略资源优势的美国面前,谈大战略,轴心军打不赢!更不要说英、苏联合起来的盟军了!
机动战士高达里吉翁军为什么热衷于制造ma?
你的问题由我来守护!
《机动战士高达》里吉翁军为什么热衷于制作MA?这个问题有趣。吉翁军对MA的情怀其实是逐渐培养出来的。借此机会,小编和大家讨论一下吧!
MA曾一度被吉翁嫌弃!
在吉翁决定生产一种能对抗联邦的武器时,吉翁的两大重工业公司Zeonic和MIP进行竞标。Zeonic拿出的产品就是MS的始祖ZI-XA1,而MIP拿出的产品则是MA的始祖MIP-X1。两个产品的风格完全相反。MS注重机动性去攻击和闪躲敌方攻击。而MA则是依靠重大型装甲和重火力去攻击或者防御。
当时的吉翁是有谋反之心,但是奈何当时的国力根本无法与财大气粗的地球联邦相提并论。短时间内要生产足够的武器,吉翁需要一种最划算的解决方法。
这种情况下,相对便宜的小型MS当然受到吉翁的青睐。所以,这次竞标的结果是MIP公司完全落败,后来还跑去帮Zeonic公司生产MS。此时,吉翁完全抛弃了MA。
MA的崛起!
“鲁姆会战”是MS崛起的开始!可能是吉翁为了让成本进一步降低,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研究MS扎古泛用性。扎古也因为自身出色的泛用性,一年战争早期迅速征服了地球多处地方。
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扎古出现对于特定作战环境的战斗力疲软的趋势。而且随着联邦也有MS机体,吉翁扎古的优势变得越来越小。
必须要有一种新的具有更强威慑力的武器,去重整吉翁逐渐失去的震慑力和控制力。此时,吉翁高层又想起了当初抛弃的MA。于是MA研发被重新提上日程,在MIP-X1的基础上升级为MA-05比格罗,并最终生产14台投放战场。MA的历史正式开始!
MA的发展!
随着MA-05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形形色色的MA相继被研制出来!与扎古的泛用性不同,MA的各种系列都有着自己擅长的战场环境。例如只有宇宙专用的绿螳螂,它巨型的机身估计在大气圈里想飞起来也吃力,但在宇宙无重环境中,他却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
可能是因为MIP公司曾经帮助Zeonic公司生产MS,部分MA发展出了人形机体并多多少少有着扎古的影子。与注重机动性的MS不同,MA拥有者大型的外观,基本上一出场就会让在场的各位目瞪口呆,怪物般的攻击力和防御力,曾多次发一炮就帮助吉翁挽回颓势。
因此,吉翁越来越喜欢MA,热衷于将MA做得更大更强。就连吉翁的MS也开始朝着“巨型”的方向发展。经典案例之一就是《激动战士高达UC》里刹帝利的前辈NZ-000昆曼沙。众多周知,刹帝利的体积已经非常可观了,高度超过22米。
而他的前辈NZ-000昆曼沙的高度竟然达到惊人的42.1米,几乎相当于ZZ高达的两倍。连竞品MS也收到了影响,此时的MA可谓到达了商业巅峰。
MA的缺点!
MA拥有超强的装甲和火力,但是这两个优点给自身带来的缺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机动力缺失了。MA庞大的身躯移动起来会显得非常缓慢笨重,这会给敌方有可乘之机。
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吉翁给出的方案也非常简单,加大引擎出力,而MA庞大的体积也给出了足够的空间去优化升级动力系统。不过即使如此,也只是提高了MA的续航能力和直线加速能力,机动性的缺失依然比较严重。
对此,吉翁军再次优化,加入浮游炮、线性米加粒子炮等等可以多角度密集攻击的高机动武器。你说我MA机体反应慢,那只要我的武器枪口角度足够多,反应足够快,你依然无法靠近我!经典的例子就是吉翁号的线性制御式米加粒子炮。
经常惨被剧情杀的MA
根据机战动漫的套路,最后的Boss如果不够高够大,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Boss。所以,MA就经常在高达里被用来充当主角最后的炮灰了。
其实MA经过发展,各个方面已经取得非常好的平衡,只要是特定战场上,如果不是剧情杀,MA近乎无敌。让人印象深刻的当然是独角兽高达1号机徒手拆新吉翁号了。
因此,MA被人误以为都是傻大黑粗的家伙。其实不然,MA是一种非常好用的机体,在特定的战场上,MA要比MS强一点。要不是人少物稀的吉翁为什么要浪费大量资源去生产一台MA呢?
以上是小编的个人见解,欢迎讨论、补充和关注!我是漫话盒子,我们下次再见!
高达SEED中奥布在地球联邦的攻击中沦陷?
奥布可以说高达SEED系列中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先是被毁了资源卫星海利欧波利斯,之后又被大西洋联邦给攻陷本国,到了destiny中好不容易恢复过来,又再一次被扎夫特攻打本国。
作为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一旦遭遇战火就准不会落下奥布,事实上被称为“沉睡的狮子”的奥布的强大是有目共睹,这也难怪地球这边一直在觊觎着这个国家的军事科技。
尽管到了destiny里奥布虽然还是被打,只不过这一次的奥布直接就把来犯的PLANT给打回去,之后更是组成宇宙联盟破坏了议长的命运计划,从而拯救这个差点被基因编程所控制的世界。
在时隔仅仅是两三年的时间里奥布的实力为何增长得那么快,以目前奥布的军事实力已经是稳坐地球的第一把交椅,从国土沦陷到重建的短短时间里,除了靠最顶尖的技术支撑以外,奥布还有不少重要因素发展到可以直接和PLANT抗衡的超级国家。
奥布因为包庇蓝波斯菊的盟主而与扎夫特展开战斗,这一次的进攻可以说上比过去大西洋联邦的声势更大,但卡嘉莉重新回归夺回对奥布军队的控制权而使得奥布本来崩溃的防卫线重新整气势,最终成功抵御了扎夫特的进攻。
这里能够成功除了因为卡嘉莉的回归重燃了士兵的希望以外,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扎夫特是来找人而过去大西洋联邦是为来夺取质量加速器,既然已经处于劣势再打下去也是自找没趣,扎夫特的撤兵也是算比较合理。
当时大西洋联邦非常急需质量加速器进入宇宙准备与PLANT展开最后的决战,对奥布的质量加速器“辉夜”可以说是志在必得,因此必须要攻陷整个奥布才有机会获得,当时的奥布战斗力实际上并不比后来的扎夫特抗击战弱,只是因为大西洋联邦持续的消耗战对奥布来说还是吃不消,尽管有自由高达和正义高达等一批战斗力强大的机体助阵,但也始终无法摆脱对面三架新型高达的缠绕扭转不了局势。
相反地这一次扎夫特进攻奥布并非是为夺取任何物品,而是为了逮捕蓝波斯菊的盟主,当确认本人已经不在奥布本土,这场战争再继续下去也没有任何意义。
在之前战役发挥出色的密涅瓦队,这一次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精锐尽出也无法完成这场战斗的目的,甚至连旗舰都被击沉最终在多方不利的条件下只好选择撤退。
而强袭自由高达和无限正义高达在往后时间加入战斗是这场战斗的关键,使得最精锐的战斗力无法进入奥布内部,而往后加入奥布的新力军对登陆的战斗力造成重大打击,可以说这场战斗扎夫特方面是损失惨重。
不过这一次扎夫特并没有一开始就全力进攻实在就是一种失误,假如密涅瓦一早就向前推进,雷和真飞鸟早就已经打进奥布的指挥部,说不定奥布的防卫线早就已经完全瓦解,就是之后卡嘉莉驾驶拂晓高达出来也都没有她的事情了。
命运高达作为当时的最强战斗力但面对突然出现的强袭自由依然是毫无办法,这一点可以说是整场战争的转折点,命运高达无法击坠拂晓高达使得卡嘉莉能够返回国防部重新掌握指挥权,给了奥布重整旗鼓的机会还有军队士气的提升,而之后命运高达返程补给更是让强袭自由有足够时间反镇压扎夫特军队的时间。
可以说在扎夫特在这场战斗中出现了三点非常重大的问题,没有全力进攻导致战线推进太过缓慢,军中的最强战斗力无法取得决定性的战果,没有消耗掉奥布军队的重要战斗力。
不仅在战场上扎夫特输给了奥布,还没有来得及通过舆论向奥布施压,就反被真正的拉克丝给反将一军,质疑和压力全部倒向了PLANT这边,假如不是之后镇魂曲的出现,攻打奥布这件事还不知道是怎么收场。
相对比自然资源,奥布在人才方面的优势可以说在地球圈内所绝无仅有,由于奥布并不排挤调整者居住的政策,不少调整者的参与下使得奥布在科技领域上有着不输PLANT的竞争力,这里是当时世界上少数调整者和自然人能够共处的国度,以曙光社为代表的军事力量位于世界的前列。
而奥布作为一个由大大小小火山列岛构成的诸岛国家,在地热能方面有着非常巨大的优势,这就为这个本来其他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省去了其他矿物燃料进口的烦恼,受制于其他国家的因素也就减少了,一向以来能够自给自足的奥布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大的底气不仅上军事力量的强大同时也是因为自然资源并不会被其他势力所垄断。
奥布作为一个中立国家在国际关系上自然有其独到的地方,奥布在SEED中由于大西洋联邦的进攻而沦陷,之后奥布的某些代表私下和拉拢其他势力寻求帮助签订了不少协议,这也是使得奥布在短时间内获得非常快速复苏的重要原因,但这也是致使奥布到了destiny中被迫卷入到大西洋联邦和PLANT战争中。
奥布这个国家早就被大西洋联邦给盯上,只是因为之前没有机会而不能将其纳入同盟,但借着奥布在战后急需大量外部支持的关系,大西洋联邦还是算准了机会,凡事都有两面性奥布在得到了复兴的同时也失去过去的中立性。
而这一场奥布的抗击战之所以成功,除了因为基拉和阿斯兰的带着最新锐的机体出现成功阻止扎夫特的最强战力,更加重要的是奥布这几年的恢复过程不仅仅是经济上,在军事力量上也有很大的投入,应该说得上是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重视军队的实力。
尤其是经历过一次这样的灾难之后,上到领袖下到平民都必然会更加重视国家的军事力量建设,实际上单就奥布的主力机动战士“雨村”的性能就已经比大部分的扎夫特机动战士要优秀,尤其是在大气圈内作为量产机体来说有着更高的机动性和攻击力。
毕竟作为奥布的军事研制机构“曙光社”的实力在地球圈内绝对是首屈一指,先不说这土豪金的拂晓高达,能够反射光束的装甲贯穿整个CE世界也就只有奥布有能力做得出这种不计成本的机体,单就之前制造出GAT系列累积下来的经验,有其他押宝般的武器还没有使用出来也是不奇怪。
毕竟重建后的奥布已经不是当初到最后始终无法坚持自己的理念走下去,在之后能够和PLANT一战可见现在的奥布不仅地球本土的军事实力强劲,宇宙军方面的配置同样是不可小觑,连打两场仗从地球打上宇宙,作为一个国家来说可见其实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头沉睡中的狮子终于还是醒过来。
被称为七年战争揭幕战的罗布西茨战役?
罗布西茨战役发生于1756年10月1日,是七年战争欧陆范围内的首场大规模战役,战役以普鲁士人的胜利而结束,下面让黎塞留的野望来为大家介绍一番(如有错误、疏漏之处还望指出。勿喷)
背景
自腓特烈二世于1756年8月29日对奥地利和萨克森不宣而战后,普鲁士先发制人的行径令尚未准备好的萨克森和奥地利一时处于下风。而萨克森方面由于军事上的不利,其军队败退至德意志东南边陲的皮尔纳自由邦,在两座古城堡——易北河畔的国王城和魏塞尼兹河畔的索能斯坦进行最后的抵抗。由于攻坚战并非普鲁士人的长项,所以普军并未对萨克森人进行全歼。
腓特烈的唯一目标就是在俄国和法国加入战争前击败奥地利,迫使其退出战争,如此俄国和法国便失去介入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的动力。而被围困的萨克森人则成为了腓特烈引诱奥地利人出动的棋子。
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准备
奥地利方面为了保障自身在德意志的威望,也为了遏制普鲁士人野心,因此在9月14日于维也纳紧急拼凑出一支约为3.5万人的援军。由马克西米利安·尤利西斯·冯·布劳恩指挥。9月20日,这支军队向波西米亚进发。当腓特烈得知冯·布劳恩的援军出动后,只留下部分军队继续围困萨克森人,自己由德勒斯登的兵站启程往罗波西兹挺进,打算在此迎击奥地利军。 由于腓特烈也得知奥地利军另一支约三万人的兵马近在咫尺,由意大利的名门贵族皮克洛米尼公爵率领,可能会赶来与冯·布劳恩会合。所幸,目前由于施维林军团在莫拉维亚境内大搞破坏的牵制作战,使得这支奥地利军迟迟不敢抽身加入。但是一但当奥地利军结合完毕,届时将成为七至八万人的雄厚大军。因此,不论如何都要在两军会合前先行迎击,击破或使其中一方丧失战力退却才行。
9月30日,奥地利军的前卫队在走上572公尺高的罗波许山(Berg Lobosch),往西方去的道路时,与埋伏的普鲁士军发生交火,遭到了一面倒的袭击,因此狼狈地败退。因此,冯·布劳恩元帅立即下令全军备战,稍微后退寻找适合的列阵点展开横队。他很清楚正面仰攻普军据有良好防御位置的罗波许山是不可能的,因此便后退到易北河畔的罗波西兹镇,背水展开了阵式。冯·布劳恩将他的右翼交给其次子约瑟夫·尤里西斯指挥,其部置于背对易北河与小镇的防御位置上,至于其左翼则布阵于易北河分支出来的艾格河东岸,倚托易北河在秋季的干河床作为天然的胸墙掩护。在这一刻,冯·布劳恩元帅手中握有26500人的步兵、7000名的骑兵。虽有良好的防御位置,但由于左右两翼的部队会遭到艾格河的分断,因此他在中央位置、拥有可渡河之小桥的罗波西兹镇前方怖置了他的本队坐镇,用意是希望确保战线的平整、调度兵力的机动性和右翼部队的退路。为了要不被普军发现,老练的冯·布劳恩元帅把他的本队阵地于半夜里悄悄地筑好,移防了约4000人的斯洛伐克步兵进入这座阵地。
而在西面,经过早上埋伏战后的普鲁士军于山腰上的小村庄拉多兹(Ladositz)设营怖阵。腓特烈所带来的部队人数虽只有奥地利军的六成左右,但是却具备超过这个数字之上的战斗力。这是因为腓特烈的两万五千人部队中拥有一万名的庞大精锐骑兵单位,以及40门12磅加农炮、20门曲射野战炮的强大火力。 尽管如此,腓特烈还是决定将他的骑兵居于次要的牵制功能,这个数量与地形还不足以让普军骑兵发挥决定性的关键因素。腓特烈本回决定亲自统领中路的本队,让费迪南德亲王指挥普军右翼的佯动队;布伦瑞克公爵奥古斯塔·威尔翰(August Wilhelm, Herzog zu Braunschweig-Lüneburg)指挥其左翼的六个步兵大队约五千人兵力,以迂回的方式砸在奥地利军的右翼侧面,作为他的关键性一击。 在两军趁夜作出了最后的怖署后,9月30日在寂静中结束了。天空乌云密怖、湿气笼罩;10月1日,作为七年战争开幕战的罗波西兹会战即将爆发。
战役过程这一天的凌晨4点左右,腓特烈被侍臣在他先前订下的时间唤醒,稍为梳洗并换上戎装后,下令各部队停止宿营,进入临战态势。由他亲自带队的中央军禁卫骑兵开始以小碎步向奥地利军的阵地悄悄地前进,背后则是两万五千人正在从山上展开的队列。 只是出乎腓特烈意料之外的,在距离敌军主阵地应该还有1公里处的斯洛维次(Sullowitz)北方道路上,于视线范围内不到五十码处的距离,遭遇了斯洛伐克步兵在夜里筑好的防御阵地。这群尽忠职守的斯洛伐克人当下辨识出那是普鲁士的军旗,于是便朝菲特烈的队伍开枪。腓特烈本人虽在枪林弹雨中未受伤,但他马上察觉战场情况已经发生改变,因此派出了骑兵的强袭侦搜队渗入奥军阵线,试图掌握最新的战场情势。在审视过战场的情况后,腓特烈意识到罗波西兹村前的这道土沟将会成为他的致命伤。如果不先夺取斯洛维次、击溃村北的防线,即使迂回队击退北方的奥地利军,也只是让他们退后到一处更好的防御阵地而已。这里就是战场的支撑点───如此判断的腓特烈,召来了禁卫军团司令汉斯·冯·布鲁曼陶,要求他把主力的骑兵队和掷弹兵队从预备位置移往南翼,并且尝试夺取斯洛维次镇。于早上七点钟左右,浓雾在日照下散去,普鲁士以禁卫掷弹兵大队为先导,朝斯洛维次展开了第一波的攻击。冯·布劳恩元帅的反应则是推出大炮来,击散了普军掷弹兵的冲锋。
发现普鲁士部队把主力重心移往南侧的冯·布劳恩,将他的骑兵安静地移至北侧易北河畔的干河床内,打算绕过罗波许山奇袭普鲁士空虚的左翼。然而,这支骑兵在迂回中遭遇到了布伦瑞克公爵指挥的普军迂回队,双方在密林间爆发激战后,普鲁士步兵付出了八百人伤亡的代价击败对方,奥地利骑兵被溃散而被赶出战场。不过,冯·布劳恩直到下午前都不晓得这场遭遇战的发生。
上午十一点至十二点左右,普鲁士军在炮兵掩护下,冯·布鲁曼陶将军带领禁卫骑兵发起第二回进攻。这一波攻击同样的失败了,冯·布鲁曼陶本人也因喉部遭弹丸击中而落马昏迷,被部下抬回本营,菲特烈闻后脸色大变,下令中止第二波的冲锋,并召集部将进行紧急军议。据信这场军议,除了已经走到不晓得多远处的布伦瑞克公爵以外,其它位阶在将级以上的普军将官都参与其中。菲特烈在会议上首度表示了退缩的意思,他认为奇袭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再这样下去,除了白白消耗兵力以外,实在是别无用处;不如让普军退却到稍微西方的位置,与更多普军会合后再前来攻击奥地利部队。然而,斐迪南·冯·不伦瑞克亲王却直谏否定了腓特烈的想法,他主张奥地利军可聚集的兵力比普军更多,且一但让奥军越过易北河之天险,就很容易让他们绕道解除皮尔纳之围,如此一来将使18000名萨克逊军加入战场,实为不智之策。与其退出战场,倒不如将错就错,继续加强对南翼的攻击力道,吸引奥地利军抽调人手进入南侧阵地而使北翼稀薄,期待普鲁士迂回队出现的时机再一口气发动总攻。腓特烈在费迪南德的鼓励与建议下恢复信心,并下令齐腾的贝欧斯龙骑兵团回到罗波许山的森林里待机,调动炮兵与步兵来到南侧对斯洛维次发动规模更大的佯攻。
冯·布劳恩元帅因为担心前线失守,而不断地抽调左右两翼的部队来加强中央,这使得已经少了骑兵的易北河侧奥军兵力更加稀薄。下午两点半左右,天空开始打雷,随即下起了豪雨。从早上开始就一直被湿气笼罩的大地被雨水所刷洗,战场陷入一片雨蒙蒙的状态中。双方士兵的火器使用都忽然受到了极大限制。约瑟夫·尤里西斯忽然听到身旁极近处传来了哀嚎声与杀声,这才惊讶的发现,约4200名普鲁士步兵从战场北方划了一道大弧形,绕进干河床内,然后布伦瑞克公爵下令士兵呐喊、发动白刃战。等到他发现的时候已经太迟,刺刀战的声音远比枪击战要来得安静许多。为了持枪时轻松一些而卸下刺刀套筒的奥军步兵,瞬间就因无力还手而陷入了遭到屠杀的绝境中。虽然约瑟夫伯爵公子尝试使惊慌的部队恢复秩序,但这种可能性很快就随着普军步兵侵入奥军帐篷、约瑟夫被杀而化为泡影。将领死后,北翼奥地利军发生了彻底的崩溃,他们惊慌地往南方逃走,也有数百人因跑错方向而溺死在河水上涨的易北河里。
下午三点钟左右,原本随着普军进攻失败数次而显得越加自信,准备着手给予疲惫不堪的普军逆袭的冯·布劳恩将军,此时则遭到了全然的震撼。普军的这波奇袭打碎了奥军的右翼,他手头上目前没有可以挽救这个失败的预备队,这意味着中央与左翼战线的侧翼将会直接暴露在普军迂回队与本队的夹击下,从坚强的阵地一转而成为汁多味美的凸出部。在仔细评估了战场的状况后,冯·布劳恩将军不改其保守的为将本色,下令收拢其左翼、中央的部队,抛弃难以携带的辎重与大炮,其部队全数撤回易北河以东,不让普鲁士军捕捉到其主力的侧翼。于是,在这场令所有枪声与炮声都静止下来的豪雨中,奥地利军留下战败的果实,以及主帅之子的尸首,离开了罗布西兹镇。会战于当日下午宣告结束。
后果
此役,普军与奥军都各损失约三千多人,普军的伤亡主要来自会战初期进攻南翼斯洛维次村的损伤,奥军主要伤亡则来自他们在北翼的损失;就数字上看双方算是扯平手的状态。但是,从战略上来看,奥地利军试图解除皮尔纳之围的努力失败了。而且,丢失大量给养、辎重、火炮,事实上已经使得这支三万余人的大军失去了续战的能力,冯·布劳恩所指挥的军团在撤退后很快就放弃了任务,退入冬营补充先前遭普鲁士军俘虏的粮草。 所以这场会战的战略意义可以这么看:以损失三千将士作为代价的普鲁士军,成功地瓦解了一个奥地利军团的进兵,使其延后到翌年才能回到战场。这意味着奥地利在1756年以内都无法夺还失地,普鲁士军得以从容收割波希米亚与萨克逊的秋收。这争取到的时间与资源对日后普鲁士的战况有多大的影响,我们很难估计。
这也连带导致皮克洛米尼公爵的奥地利军团相形之下任务更加吃重,他们得拆出一半的兵力来同时防范腓特烈和施维林的攻击,这也令1756年的战场形势对普鲁士从潜藏着危机转为安全的局面。 从整体来看:罗布西兹会战为普鲁士军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而仅以对手六成的兵力就能使其退兵,实在不能不赞誉为战术的胜利。除了天气对普军一方非常照顾之外,布伦瑞克公爵的迂回作战实为本回胜利的关键性要素,而费迪南德对腓特烈的信心加强,也是很重要的意志因素───倘若冯·布劳恩有足够的意志力,在罗布西兹镇上重整阵势与腓特烈继续僵持下去,更有可能的下场是腓特烈最后会因兵疲力尽而自动撤退。不管怎么说,普鲁士军透过罗布西兹一战达到了其目的。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