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玄奘俗姓,西安大雁塔是谁建的?
秦川八百里,自古帝王州,屈指数长安。梦回长安,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长安城。如今的长安,它叫西安。连接长安和西安之间的,是浩瀚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而其中的一院寺,一个和尚,一个传奇,一座塔,造就了今天西安的象征和标志。这座塔就是西安市徽上那座巍峨古塔---大雁塔。
大雁塔的诞生,和佛教密不可分。陕西有着悠久的佛教文化和浓厚的佛学氛围。在世界佛教南传和北传的两大体系中,陕西关中地区是北传佛教的翻译传播中心。位于关中的长安也就成了佛教在中国内地的最早传播地,也是中国佛教开始快速推进发展的发源地。自从后秦时期西域僧人鸠摩罗什在长安逍遥园大寺(今西安草堂寺)创立第一个国立译经场以来,长安迅速发展为中国佛教最大的译经重镇。那些至今依然盛行的佛教经典,如《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法华经》等,均出自长安。
在关中浓厚的佛学氛围下,北魏道武帝时期,一座新的寺院在长安城南诞生,这就是净觉寺。然而在长安众多的寺院之中,净觉寺寂寂无名。到了隋文帝时期,净觉寺也只剩了一堆遗迹。笃信佛教的隋文帝便在净觉寺故址上修建了无漏寺。隋唐时期,寺因僧显,如果某寺有僧参与奉送舍利,本身即彰显出该寺的地位。位于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前身)晋昌坊的无漏寺,其规模虽占半坊之地,但寺中只有一人参与奉送舍利,可见无漏寺在当时的地位并不高。因此,到了唐武德初年,无漏寺被废。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己卯,唐太宗的文德皇后驾崩,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二十一岁的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在征得父亲唐太宗的同意之后,下令在长安城内的旧废寺院之中,妙选一所奉为文德圣皇后,即营僧寺。按照太子李治的要求,最后选址在北魏的净觉寺,后来隋代的无漏寺旧址营建新寺。
经过一番“瞻星揆地”的测量定位工作之后,营造新寺的官员最终制定了“像天阙,仿给园”的建造方案。按照设计,新的寺院建成之后将是“重楼复殿,云阁洞房”,总共有十余院1897间,“床褥器物,备皆盈满”。新寺建成之后,奉唐太宗李世民敕旨,度僧300人,别请50名大德“同奉神居,降临行道”。与此同时,正式赐新寺寺名为“大慈恩寺”,并增建“翻经院”。
建成后的大慈恩寺,虽然不能和当时长安城中的大庄严寺相媲美,但作为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还是有着宏大的规模和显赫的地位。这样的一座寺院,势必需要一位与之相匹配的高僧大德前来驻锡,刚西行求法归来的玄奘法师成为不二的人选。
玄奘法师求法归来后, 原本是想去嵩山少林寺专心翻译佛经,但是唐太宗李世民让其留在京都长安,以便日后经常见面交流。于是安排玄奘法师去了长安城南的弘福寺充上座,住持寺务,翻译佛经。同时唐太宗也希望玄奘法师能把西行求法的所见所闻写出来,以扬大唐之国威。弘福寺作为皇家寺院,是唐太宗李世民为追思其母窦太后而修建。玄奘在宏福寺一边翻译佛经,一边口述西行求法的所见所闻,由徒弟辩机记录整理出了一部世界不朽名著《大唐西域记》。
大慈恩寺的落成,也算圆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太子李治父子对长孙皇后追思的愿望,让玄奘法师来主持寺务再合适不过。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十二月,唐太宗为玄奘法师举行了盛大隆重的入寺升座仪式,《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对此做了详细的记载描述,玄奘法师成了大慈恩寺第一任住持。
玄奘法师从天竺请回了大量佛舍利、8尊佛像及佛经梵文原典657部。由于古印度没有纸张,书写常以贝多罗树叶代之。玄奘法师取回的这些佛经均是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这种贝树叶子在干燥之后,容易发生失火现象。为了妥善安置这些佛经、佛像以及佛舍利,唐永徽三年公元(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为由上书朝廷,希望在大慈恩寺正门外建造一座30丈的石塔用来保存这些佛教珍宝。唐高宗李治以用石造塔工程大,难以速成,又不愿玄奘法师辛劳为由,拒绝玄奘法师的要求,只是恩准在大慈恩寺西院建一座五层砖塔。
在玄奘法师的亲自督造下,历时两年,五层砖塔最终建成。这座塔最初的建筑图样是模仿印度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精舍(大觉塔)而建。方形塔基,面宽各140尺;塔分五级,包括相轮、露盘在内,总高180尺;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中心皆存舍利;塔最上层以石为室,内藏有佛经和佛像;塔最下层南外壁有两座石碑,左边为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右侧为唐高宗李治还是太子所撰写《述三藏圣教序记》,碑文皆由褚遂良所书写。
这座塔最初名称为“慈恩寺塔”,之后被改称为了“雁塔”。 而关于“雁塔”这一名称的来历,流传较广的说法认为是根据“埋雁建塔”的典故来命名的。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他在印度所闻僧人埋雁造塔的传说,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
大雁塔最初形状
相传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净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如今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还有一种说法是玄奘法师在取经途中遇到绝境,幸而飞来大雁引路,才得以脱险。以上两种说法,也许都和大慈恩寺的“雁塔”命名有关。
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法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其外观形似大慈恩寺的雁塔又小于雁塔,为了区分两座佛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荐福寺的佛塔称为“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至此,唐长安城内形成了西南大庄严寺和大总持寺双木塔,东南大慈恩寺和荐福寺双砖塔的地标格局。
大雁塔最初的印度风格样式并没有让长安城的百姓感到多少愉悦,反而觉得这样外来式样的建筑,与长安城的其他建筑格格不入,显得十分突兀。于是唐高宗李治下令对大雁塔进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9层。在经历了之后五十年的风雨洗礼后,由于大雁塔是砖面土心结构,砖缝中草木丛生,最终导致塔身损毁。
唐长安年间(公元701—公元704年),武则天重修大雁塔。关于这次修建大雁塔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是武则天在原塔的基础上,打破了唐朝佛塔业已形成的阳性奇数层高的惯例,将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数十层;另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拆掉原塔,在原址上依东夏刹表旧式”重新建造七层青砖塔,高三百尺。到了唐大历年间(公元766年-公元779年),被改建为了十层。无论那种说法,最终大雁塔由九层增至十层是事实。
大雁塔也曾是唐朝新中进士的题名之地,即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雁塔题名。从唐中宗神龙年间(公元705—公元707年)开始,凡新科进士及第后,必到大慈恩寺的大雁塔下举行轰动京城的题名活动。天下学子无不以“雁塔题名”为梦想和荣耀。然而到了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李德裕出任宰相。以门荫入仕的李德裕对进士题名的“浮薄”习气极为厌恶,便上奏请求取消旧制,于是大雁塔以前题名的进士字迹全被刮去。直到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雁塔题名才恢复如故。据史料分析,仅在唐代的八千余名进士中,约有五、六千名曾题名大雁塔,以至于后世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大雁塔现存大量历代题记,仅明、清朝时期乡试举人效仿唐代进士留下的雁塔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唐朝末年, 大雁塔惨遭兵燹,从十层变为七层。五代时期的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西京留守安重霸对大雁塔进行了第四次修缮。从此,大雁塔保留了七层的格局。
北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关中地区已经失去往日的地位。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历遭兵燹战火,已经残垣断壁。但是作为佛教重地的大慈恩寺香火依旧,大雁塔游人如织。然而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两场大火,使得大雁塔从此衰败,很少有人再去,大雁塔在宋代基本上已经荒废。
金哀宗正大八年(公元1231年),元军拖雷部攻破凤翔,金哀宗命令放弃京兆(今西安),军民全部内迁河南。在这次战火中,昔日占长安晋昌坊半坊之地,共有13庭院、屋宇1897间(包括翻经院)的皇家寺院大慈恩寺被彻底焚毁,只剩下一座破败的大雁塔。我们今天看到的大慈恩寺,面积仅是当时的一个西塔院。今天的大慈恩寺是明宪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在唐大慈恩寺西塔院的基础上修建而成。
明朝时期,关中地区发生了几次大的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震裂。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当时大慈恩寺所在的咸宁县组织对大雁塔进行第五次维修,这是一次重大的维修加固工程。在维持了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重新修缮塔内楼梯,在唐末剩余七层的塔体外则完整地包砌36至60厘米的砖包层,塔高64.5米,塔基底边长25米,占地2061平方米,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虽然后世的清代、民国以及近代对大雁塔也进行过修缮,但是整体没有大的改观。因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外观是明代修缮的大雁塔。
在关中的佛教古刹中,法门寺是因塔而建寺,而大雁塔则是因寺而建塔。古塔的地下一般都建有地宫,当年法门寺地宫发掘出土的文物轰动世界,而大雁塔地下肯定也藏有地宫,只是尚未发掘而已。由此推测,当年玄奘法师西去求法带回的佛教珍宝就藏在大雁塔下的地宫之中。
玄奘法师为了存放从天竺带回的佛经、佛像以及佛舍利而建造了大雁塔,玄奘法师究竟带回多少舍利,在《法师传》中记载仅说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具体数量未说明。在修建大雁塔时,这些舍利都安放在塔中。武则天在改造大雁塔时,将塔中原有舍利如何处置,也未有详实的史料记载。今天大雁塔中所供奉的舍利为印度玄奘寺的住持、印籍华侨高僧释悟谦法师所赠,弥补了大雁塔舍利之谜的缺憾。大雁塔第四层塔室内供奉着两片长约40厘米、宽约7厘米的贝叶经,上面刻写着密密麻麻的梵文,据说现全世界认识该文字的学者不足10位,非常罕见。
大慈恩寺的唐代遗存唯有大雁塔以及玄奘法师当年亲手竖立于塔前的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两碑都是由褚遂良手书,于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画家吴道子,大诗人王维等曾为慈恩寺作过不少壁画,可惜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但大雁塔下四门洞的石门楣、门框上,却还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线刻画。除此之外,大雁塔南门的券洞两侧还嵌有“玄奘负笈图”和“玄奘译经图”。
今天,大唐王朝早已烟消云散,盛世的荣光留给后人一座城;西天求经早已家喻户晓,大德的高僧为后世留下一座塔。大雁塔,是古都西安的标志。正像天安门之于北京,六和塔之于杭州,五层楼之于广州。西安的美,美在它是古都,有钟楼,有城墙,有大雁塔。在那任何一块砖瓦中,都能找寻到历史,耳边也回响着诗歌的名句。让人感到厚重。
虚云老和尚到底活了多少岁?
农历九月十二,虚云老和尚圆寂纪念日,谨以此文纪念虚老虚老和圆纪念日农历九月十二日虚云老和尚一代宗师虚云老和尚,以其禅功和苦行为人所重,为中国佛教代表人物之一。
云公简介
老和尚俗姓萧,初名古岩,字德清,别号幻游。原籍湖南湘乡,生于福建泉州。咸丰八年(1858年),偕同从弟富国礼鼓山涌泉寺“常开老人”披剃出家,次年随鼓山“妙莲和尚”受具足戒。1953年被大众推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名誉会长。同年,应请复兴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并于1959年农历九月十二日示寂在云居山,世寿一百二十岁,戒腊一百零一。
虚云老和尚作为近代禅门泰斗,为佛教界所做的贡献,除了重兴祖庭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量的弘法高僧和护法居士。其门下徒众,较为著名的就有十余人。
其中,一诚长老和传印长老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还有具行禅师、观本禅师、宣化上人、灵源长老[师在台弟子众多,目前较广为人知的有中台山开山长老惟觉禅师、法鼓山开山长老(惟柔)圣严禅师]、本焕长老、佛源长老、圣一长老、净慧长老、体光禅师,他们其中任何一位都名扬海内外,言行功德教化无数众生。
虚云老和尚一百一十八岁寿像
悟道因缘
虚云老和尚自幼喜读佛典,十五岁时随叔父到南岳进香,遍游诸刹,渐萌出家的念头。次年,择机离家,欲往南岳出家,半途被截回。后被父强居闽地,并配娶田、谭二氏,禁锢于一室而无染,还劝化她二人共同学佛。
咸丰八年(1858年),师十九岁时,偕同从弟潜至福州鼓山涌泉寺剃度出家。次年,于妙莲和尚座下受具足戒。
四十岁时,为报父母深恩,发心朝礼五台山,三步一拜,从普陀山出发,历经两年,于光绪十年到达,途中历尽艰辛,道心坚定,两次遇险时,皆遇文殊菩萨化身相救。又远赴印度、南洋,跋涉万里,重效玄奘,遍礼圣迹。此后行脚天涯,参禅学道,遍礼天下名刹,朝拜佛教四大名山,参访各方善知识。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师归国,在扬州高旻寺禅七中悟透禅关,疑根顿断,得偈云:
杯子扑落地
响音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
狂心当下息
又颂偈曰:
烫着手,打碎杯
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
山河大地是如来
虚云老和尚德像
虚老二三事
百年虚云,佛教泰斗,历四朝五帝,经十磨九难,一身兼承禅门五宗,功德巍巍,尺幅千言,实难道尽,现恭录老和尚传奇一生二三事,以飨有情。
一、夜不燃灯
老和尚若坐若行,若与人接谈,总是双目视地三尺。即偶一举视,立即垂下,虽与人摄影亦然。古人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者是。
老和尚夜行,无论月夜或黑夜,均不燃灯。或恐其年老有失,掌灯导前,老和尚必挥之去,谓有灯反碍其行。弟子私询之曰:“老和尚双目,是否夜间放光?”师不答。
二、煮芋入定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隆冬,万山积雪,严寒彻骨,老和尚独居茅蓬中,身心清净。
一日在锅中煮芋,跏趺坐等待芋熟,不觉入定。到第二年正月,山中邻棚复成师等久不见老和尚面,乃来茅蓬贺年,见棚外虎迹遍满,无人足迹,进茅蓬见老和尚入定,乃以磬开静。
问:“老和尚已吃饭没有?”答:“没有,正在煮芋,大概已经熟了。”打开锅盖一看,霉高寸许。复成师惊讶,相与烹雪煮芋饱食大笑而去。
三、设坛求雪
1922年(岁次壬戌八十三岁),滇省自顾品珍接掌督军后,连年灾荒,人民病苦,死亡无算。自将领以至士民,无不思念唐继尧的恩德,大家议定迎唐回任。
唐接受众意返任后即亲到云栖寺,请老和尚祷雨。设坛三日雨大降,但喉疫还是不能止息。
唐又说:“闻雪能止喉病,现在是暮春,怎么能得雪呢?”老和尚说:“我来设坛,你竭诚求之。”
唐应允,斋戒,过一日雪下盈尺,喉疫顿止,大家都说佛法不可思议。
四、黄牛皈依
老和尚运经到腾冲寓万寿寺时,正与提督张松林坐谈,忽一黄牛奔至座前跪下,双目流泪,随后牛主杨胜昌率领多人到寺,要将牛牵回屠杀。
老和尚向牛说:“你想逃生须皈依三宝。”牛点头,老和尚即说三皈依,令牛起立,牛好像人一样驯服。老和尚拿钱给牛主人抵牛命,牛主不受,并发心皈依,誓改行业,并吃长素。
五、最后的一字教言
1959年,农历九月十二日,至十二时半,师唤侍者一起进来,举目遍视,有顷曰:
你等侍我有年,辛劳有感。从前的事不必说了。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憾之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拼命争回的,你各人今日皆为我入室弟子,是知道经过的。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字,曰:戒。说毕合掌道珍重。诸人含泪而退。 (摘自《虚老和尚开示录》)
虚云老和尚遗物——百衲衣
临终写的话
虚云和尚无病无疾,圆寂前当晚,住在自己的茅棚中。至半夜时起床,发现房间内有二僧,为照顾虚老,他们自己偷偷溜到虚老茅棚里。二人皆身体蜷缩,睡在虚老床头和床尾。见虚老醒来,床头僧起身,看着虚老和尚。虚老见此云:“你怎么在这里呀?”床尾僧此时也醒来,站了起来。虚老见此云:“你也在这里?”
之后,虚老让两人回寮休息。两人出茅棚后,不忍离去,与其他赶来的僧人、沙弥等,共有四五人或五六人,围绕在虚老茅棚的窗户旁,从缝隙中向里面观看。见虚云老和尚,倒了一杯水喝下,在桌子上写下了几个字,之后卧床而眠。
次日,虚老圆寂。虚老最后写下的内容大意是:
反对我的人,你们不要反对了,我马上就要走了;
舍不得我的人,不要舍不得了,我去去就来。
今值虚老圆寂纪念日,
谨以此文纪念虚老一生
慈悲愿深、严己律身、以戒为师
的真修人的行持典范,
感恩诸佛菩萨倒驾慈航救度迷众。
虚云老和尚虽已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了,
但老和尚的行持精神,
依然策励着我们
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懈前行。
唐代禅宗有什么样的地位?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关于禅宗,我这里来详细说说:
一、禅宗的起源
1.禅的意思
禅宗创始于北朝,正式形成于唐高宗、武则天之际,到了唐肃宗、唐代宗时,便成为中土佛教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派了。“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中华谓之思维修,亦名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宗密《禅源诸铨集都序》)
因为这一宗的开山祖达磨重视禅法,曾面壁九年,故而称这一宗为禅宗。由于这一宗强调即心即佛,因此亦称“心宗”。又此宗初以《楞伽经》为传法的标记,所以又曾称之为“楞伽宗”。
2.禅宗与达磨
天竺的大小乘佛教,都重视禅定的宗教修养工夫,但在五天竺,并没有形成像禅宗那样的教派。中土的禅宗僧侣,为了说他们这一教派是佛教的最上乘,于是伪造出这样一个故事来:说佛快死去前,在涅槃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只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对摩诃迦叶说:“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传授于汝,汝当护持!……无令断绝。”(《景德传灯录》卷一)这就是契机,这就是禅宗以心传心的起源传说。
后来禅宗僧侣又伪造出在天竺从佛到菩提达磨的二十八祖的世系来。菩提达磨,南天竺人,南天竺是大乘龙树中观宗的发祥地,因此达磨的教理,可能偏近于空宗。他从海道由南天竺来到中土,在南朝的首都建康见过梁武帝,梁武帝对他夸耀自己如何崇佛,并问他:“朕造寺度人,写经铸像,有何功德?”达磨说:“并无功德”,“此乃有为之善,非真功德。”(《历代法宝记》)
梁武帝听了大不高兴,达磨也认为机缘不契,就渡江去北魏了。关于达磨见梁武帝的事情,有人怀疑是禅宗伪造的,但在敦煌发现的古写本《六祖坛经》中,已经谈到,可见就是捏造也捏造得很早,不过后来如《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书中,把这一事加以夸大渲染罢了。
达磨到了北魏,住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人谓之壁观婆罗门。所谓“壁观”,主要是“安心”。《续高僧传·习禅篇齐邺下南天竺僧菩提达磨传》称:“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当时一般僧侣认为达磨的禅定,是旧禅法的异端,因此“多生讥谤”。时有僧人慧可,曾从达磨“从学六载”《续高僧传·习禅篇·齐邺中释僧可传》曾记载他向达磨求法,他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磨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说:“觅心了不可得。”达磨说:“我与汝安心竟。”这些话都是契机。达磨临死前,把他从天竺带来的金缕僧伽梨衣(袈裟)一领,交付给慧可,所谓“内传心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景德传灯录》卷三),“以为法信”《历代法宝记》)。
另外,达磨还把从建康带来的《楞伽经》四卷授予慧可。后来禅宗尊奉达磨为中土禅宗的第一世祖。据传说,达磨也是被另一教派僧徒下毒毒死的。唐释道宜著《续高僧传》,有《齐邺下南天竺僧菩提达磨传》,好像达磨是死在邺城的,但嵩山少林寺后来有达磨塔,那么达磨是死在少林寺,葬在嵩山少室,并没有随东魏迁都去邺城。
3.唐以前的禅宗世系
早期的禅宗,不是一个大教派,有些资料缺乏就无法考定了。达磨的弟子慧可(二祖),在东魏北齐之际,居于北齐的首都邺城,唐释道宣《续高僧传》称之为《齐邺中释僧可》。他也被其他教派所排挤,称之谓“魔语”。《景德传灯录》称他是在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为管城县(今河南郑州)县令翟仲侃所杀,时年一百零七岁。我认为慧可的年寿和死于开皇中,疑问也很多,像隋文帝统治年代一个一百零七岁的禅僧,被县令处死,这是不可思议的事件。
释道宣在《续高僧传》里不记载这件事,大概也认为这传说需要进一步证实。慧可传僧璨(三祖,死于隋大业二年,即公元608年),僧璨住舒州(治怀宁,今安徽潜山)皖公山(今潜山西)。僧璨传道信(四祖,公元580至651年),住蕲州黄梅县之破头山(亦称双峰)。道信传法融及弘忍。
法融(公元594至657年)住建业牛头山(今江苏南京南),称“牛头禅”。弘忍(五祖,公元601至674年)仍居蕲州破头山之东山寺,称“东山法门”。禅宗在法融、弘忍时期,广收门徒,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但真正发扬光大这一教派的,还是弘忍的弟子慧能(六祖)。
二、禅宗的光大
1.慧能的身世
慧能(公元638至713年),俗姓卢,本籍范阳。父行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附录法海(慧能弟子)所著《六祖大师缘记外纪》中,称“行瑫唐武德三年九月,左官新州(治新兴,今广东新兴)”。《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称:“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按武德三年,唐的势力还没有到达岭南。
这时岭南还是萧铣控制的地区,到唐武德四年,唐击败萧铣,才在岭南确立统治权。很可能慧能的父亲卢行瑫曾参加了萧铣的反隋活动,萧铣失败,所以卢行瑫也就被降为新州百姓了。慧能三岁丧父,随母由新州移居南海(今广东广州),生活“艰辛贫乏”,既长,不识书字,“于市卖柴”。
二十四岁那一年,到蕲州黄梅东山寺去见弘忍。弘忍问他:“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弘忍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猎尞,若为(如何的意思)堪作佛!”慧能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猎尞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弘忍就叫慧能到槽厂去“破柴、踏碓”,人称为“卢行者”(带发修行而不是正式的和尚称行者)。
八个多月以后,有一天,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在走廊墙壁上写了一首偈,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看了,说神秀“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过了两天,慧能也听到了神秀的偈语,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景德传灯录》卷三)这天晚上,慧能就请人替他在神秀偈旁,也写了一偈,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第二天弘忍看到了,大为欣赏。当时也不作声,用鞋把慧能的偈擦了,晚上叫慧能来到僧房,密授衣法。并恐怕其他门徒因妒忌而杀害他,所以叫他即时回返岭南。
弘忍自己把橹送他到九江驿,慧能请弘忍坐了,他来摇橹,弘忍说“合是吾渡汝!”慧能答:“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慧能……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均见《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这些都是带有机讥讽性的语言。
2.禅宗的南、北宗的
慧能去岭南后,后称南宗。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在弘忍死后,居荆州江陵当阳山度门寺,称为北宗。在开始,禅宗仍以北宗为正统,这一宗在神秀时期,势力正是全盛。神秀,《宋高僧传·习禅篇·唐荆州当阳山度门寺神秀传》称他“少览经史,博综多闻”,是一个以“义学沙门”姿态出现的僧侣。又称“四海缁徒(指僧侣),向风而靡”,可见他声誉很高。武则天还召他到东都内道场讲经。当时“王公已下,京邑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他死后,张说为他作《大通禅师碑》,在碑文中,称他为“两京法主,三帝(则天、中宗、睿宗)国师”,所以当时他的门徒们尊他为禅宗的六祖。
神秀的门徒普寂,以少林寺为北宗的根据地,也显赫一时。普寂在开元二十七年死后谥为大慧禅师,门徒尊之为七祖。神秀另徒义福,居长安慈恩寺,开元二十年死后,谥为大智禅师。一门三国师,禅宗北统在神秀、普寂时代,可以说已经非常兴盛了。
但后来,南宗慧能系的势力,向北发展,取代了禅宗的正统地位,北宗就逐渐衰落下来了。慧能回到岭南之后,有时住在渔村里,有时又参加猎人的队伍,这样过了十五六年之久。有一天,到广州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寓止廊庑间,暮夜,风飏刹幡,闻二僧对论”(《景德传灯录》卷五),“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寺主印宗听了他的一套主观唯心主义论点,大为心折,并知悉慧能是传授弘忍衣法的人,于是为慧能落发剃度。慧能后来居曹溪(今广东韶关东南)之宝林寺,传布禅宗的顿悟学说,历三四十年之久。禅宗教派在他传布之下,发展得非常迅速。
他有许多门徒,其中著名者有洛阳荷泽寺僧神会、衡岳般若寺僧怀让、吉州青原山静居寺僧行思等。其中神会对禅宗南统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神秀、慧能时期,禅门还以北宗为禅宗正统,到了神会居洛阳,南北二宗开始争夺禅宗的正统地位。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神会在滑台大云寺开无遮大会时,正式宣称北宗“师承是傍,法门是渐”(宗密《禅门师资承袭图》),慧能亲受弘忍衣法,因此禅宗的正统应该是南宗。
开始北宗的势力还强大,因此遭到他们的反击。到了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经济困难,出卖“度牒”,以供军用,这时神会年龄已经很高,就在洛阳帮政府推销度牒。《宋高僧传·习禅篇·唐洛京荷泽寺神会传》称:“所获财帛,顿支军费,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会之济用,颇有力焉。”
这样,唐政府就转而扶植南宗,此后南宗便成为禅宗的正统,慧能也就成为禅宗的“六祖”了。禅宗从达磨以来,内传心印,外付法衣(金缕袈裟),祖师爷的心法是由一个僧侣指定另一个僧侣来继承的,这对教派的大发展是不利的。
到了慧能时期,南宗在曹溪讲禅学,一时高材生辈出,其门徒著名者有四十三人之多。为了符合当时禅宗南宗的发展形势,就废止了传袈裟这个制度,因此南宗就没有七祖,所谓“先祖人传一人,后代放任千灯千照”(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确实也只有这样做,南宗发展的速度才更快。这件金缕袈裟的下落呢?唐肃宗在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曾宣旨取进宫内道场去供养,后来又退还给曹溪寺,但它除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以外,已经没有实际的以传法信内容了。
三、禅宗光大的原因
禅宗顿悟学说,当时风靡一时,这不能当作偶然的现象,是有其必然原因的。唐代武则天以后至唐玄宗以迄唐德宗时中国封建社会内部,有很大变化,即世族地主经济逐渐衰落下来了,均田制已日趋崩溃了,庶族地主经济开始占统治地位,土地的买卖进一步合法化了。阶级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阶级矛盾更日益尖锐起来。
在这样情况下,过去为世族地主服务的一套佛教神学,也必须相应地要有所改变,以适应庶族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禅宗正是这种应运而生的教派。在世族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候,在均田制度尚未崩溃的时候,中土的佛教,一方面有它的寺院的雄厚经济基础,一方面它又受着当时天竺佛教界那种极端烦琐的经院哲学的影响,无论哪一种教派,都形成极端烦琐的学风。
如天台宗的智颛,一解释“止观”两字,摇笔便是几十万言;三论宗的吉藏,也不甘落后,解释他的四重两谛,又是洋洋洒洒数十万言;法相宗的玄奘,去五天竺取经的时候,正是五天竺大乘瑜伽宗唯识哲学很抬头的时候,所以玄奘在翻译《瑜伽师地论》的时候,仅分析心法就分到六百六十法,玄奘自己在《成唯识论》中,还根据《百法明门论》,把宇宙万有,分之为百法,约之为五位,这种烦琐的分析,分析得愈细腻,也就愈益支离破碎;后来华严宗出来,它综合中土大乘空、有二宗的说法,形成了自己的教派,在它的教义里,固然出现了一些新的东西,但由于它不能完全摆脱当时经院哲学那种烦琐学风的深刻影响,所以这一派的论师法藏,也是著作等身,并不输于上述几个教派的大师。
宗教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之一,如果要别人读了几十万言、几百万言,才明了他所要介绍的佛教教义,那末这一思想武器,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了。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庶族地主阶级本身利益来讲,就必须另扶植一种麻醉药性比较猛烈的佛教教派,来帮助他们巩固统治。禅宗的出现,正适应了封建社会内部新的统治阶级的需要。
从禅宗的本身发展来讲,这一教派,虽然创始于北朝,它一开始,强调简单的禅法壁观,看轻切文字魔障,强调直指本心,使人们已经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是在当时弥漫的烦琐学风侵袭之下,禅宗的内部也无例外,不能不受当时烦琐学风的影响,因此如北宗神秀,著《五方便论》,就反映了烦琐学风在禅宗内也在滋长起来这一倾向。南宗慧能师徒一出来,不但扫除了一切文字障和仪式障,甚至把禅定也扫而空了,它用最简明的语言,教人顿悟,直指本心,见性成佛。
这对当时佛教流于烦琐的学风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改革。从此,禅宗的南宗奠定了在佛教界的有利地位,会昌灭佛之后,中土佛教的各种教派都衰微不振了,只有禅宗的势力席卷全国,成为五代宋元明时代中士佛教中最有势力的一个教派。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那么古代除了玄奘还有多少人去了印度?
大家好,我是农夫看天下,很高兴能够参与回答这个问题。
在《西游记》里去西天取经的一共是唐僧师徒四人外加一匹白龙马。实际历史上到印度取经有功而返的也有五个人。按照取经前后顺序分别是法显、唐玄奘、昙无竭、义净、悟空。
• 悟空(731——812年)
悟空去印度取经是公元764年的事情了,而唐僧去印度取经却是贞观3年(629年)的事情,唐僧早了整整133年。悟空法号叫做“法界”,是鲜卑族后裔后魏拓跋氏的远房同宗,是车奉朝、京兆郡人氏,即现在的云阳县。
750年悟空在罽宾担任特使之时,曾经拜当时有名的佛学大师合利越魔学习佛法和梵语多年。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所以他才能在广德二年(764年)游历天竺国之时,在语言上觉得游刃有余没有任何障碍。当他携带大量的经书返回大唐之时受到了唐朝皇帝的亲自迎接,并赐章教寺说法讲经。
悟空翻译的经文有《十地经》、《十力经》、《回白轮经》等等,并撰写了一本叙述他进入天竺国的所见所闻的书叫做《悟空入竺记》。
• 法显法师
晋安帝隆安3年(公元399年),法显法师约了志同道合的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位法师一同从长安出发前往印度取经,一共带回并翻译了6部经书共24卷。法显是最早赴印度取经的,号称中国国内天竺留学第一人。
• 唐玄奘
唐玄奘是在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带一徙弟陈泰西行前行印度取经。唐玄奘两人行到高昌国之时,受到国王的盛情款待并挽留,他的徙弟意志不坚定留在高昌国,只有唐玄奘只身前往印度。贞观20年(646年)回程时,唐玄奘一共带回了657部经书,是西行收获最丰的一个。
• 昙无竭
东北和尚昙无竭在公元642年的时候,伙同法勇、僧猛、星朗三位法师带领随从25人前往印度取经,途经青海、甘肃、新疆,以及雪山大漠、绝壁深渊,经过阿富汗、巴基斯坦后到达印度。但是能够安然返回的只剩下5个人,有12人坠崖而死,又有8个人活活的饿死了。
但是遗憾的是他们取回来的经书大部分由于战乱而不复存在,只剩下一部《观世音受记经》。他们的功劳连辞海却没有记录。
• 义净法师(635——713)
义净,唐朝河北涿县人氏,于咸亨二年(671年)从广州沿着海路向印度进发,经苏门答腊到印度。在印度学习佛经10年,而后又游学了30多个国家。著有《南海寄归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
义净虽然比唐玄奘晚去了25年,但是他却是收获颇丰的一个,他一共带回了50多部经书,共200多卷。据说当他返回之时,女皇武则天亲自去郊外迎接。义净80多岁了还在坚持翻译经文,是一个一辈子都在战斗的“佛学脊梁”。
去过印度取经的大概就是这么多了,问题回答完毕!敬请赐评!谢谢!
玄奘是去西天取经第一人吗?
肯定不是的
在我国,《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以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过程为线索,讲述了他们在取经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
玄奘法师为何在多数人心中是西行取经第一人?
小说中唐僧的原型是大唐的玄奘法师,他是我国甚至世界佛教史上的功臣,也是我国古代西行求法高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位。
根据史书记载,玄奘当时是偷渡去西行取经的,他从长安出发,出敦煌,过新疆等地,历经艰难,到达中印度。
在学习了大量佛教著作后,于大唐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带回了大量的梵文经典,并把他自己在印度的所见所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详细介绍了印度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宗教盛衰。到了明代吴承恩根据《大唐西域记》及神话传说写成了著名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后,大唐的玄奘法师在多数人的心中也就成为了西天取经第一人。
真实西行取经第一人到底是谁
我们都知道的事实是佛教源于印度。在中文的佛教中,西天是真理存在终极世界的代名词。因为佛教是从我国古代西域传过来的。
在公元前5到6世纪,佛教在印度创立,不久就向周边国家传播。在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佛教的东传。最早来中国的传教者,不是印度僧人,而是沿着丝绸之路而来的中亚各国的西域僧人。
北大学者季羡林考证,汉朝最早的佛经并不是直接从梵文梵音过来的,而是经中亚古代语言转译的。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就是初期佛教的传播,佛经要不不全,要不失去本意,常常产生自相矛盾的现象。
佛教在我国盛行后,一些虔诚的佛教徒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发起了西行求法的运动,由此揭开了中外佛教文化崭新的一页。仅《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记载的西行求法僧人就近60人。
但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交通困难,要从我国内地到印度需要经年累月,吃尽天下之苦,甚至于要付出生命。据佛教史传记载,在成百上千的求法高僧中,真正能够幸存下来并学成而归的,只是少数人而已。
这样来看,玄奘法师是这幸运的少数人中最成功的一位,而不一定是第一人了。
哪么西行求法第一人究竟是谁呢?根据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三《朱士行传》记载,三国时期魏国僧人朱士行应该是现存史料我国最早西行求法第一人。
朱士行,三国时魏国僧人,少年出家,依羯磨法授戒成为比丘。在讲解《道行般若经》时候,他常感到口译的经文文句艰涩,很多地方被删减,很难理解,就产生了去西域寻找原本的想法。
在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朱士行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当时大乘佛教经典集中的地方于阗,又经过二十多年才找到原本梵文的《放光般若经》40章,60多万字。由于遭到了当地僧人的阻扰,直到了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才由他的弟子送回洛阳。而朱士行大师却终身未能回国,直至病死在异地。
虽然所求经典只有一本,译文也不算很完整,但在当时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很多的学者多通过《放光般若经》来弘扬般若学。自他之后,西行求法的僧侣一直络绎不绝,从三国到唐代,只是成功者实在太少,史册也没有过多的记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这种为了寻找真理而不顾一切的信念,给了西行求法僧人很强的动力,让他们心甘情愿前仆后继,为了取得真经而踏上充满荆棘的西行路。也许正是这样为了真理而不顾一切的执著精神,造就了我们这个民族雄汉盛唐的伟大文明吧。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