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剑诀(射手座是一个怎样的星座)

  • A+
所属分类:轻松一刻

仗剑诀,射手座是一个怎样的星座?

说一下射手女吧:

1.射手女都挺色的

2.外热内冷,看上去跟能打成一片的人天天在一起,实则关系一般

3.喜欢小鲜肉多一点,或者少年感十足的男生,最受不了油腻男

4.有点孩子气,对于有趣的灵魂难以抗拒

5.射手如果喜欢了一个人,一开始会不敢看他,随着越来越心痒难耐,会逼着自己主动

6.从不在没感觉的人身上浪费时间,信息也不想回,看也不想看

7.能从失恋中走出来最快的星座,洒脱的很

8.很难真正的喜欢上一个人,只要是射手不反感的人,她都可能主动去撩

谁当真谁完蛋

9.对于舔狗十分残忍,很崇拜牛人

喜欢上一个人很快,不喜欢也很快,除非能持续不断地给她们新鲜感

10.身边兄弟很多,身边的兄弟可能喜欢射手,但射手也真的就是把兄弟当兄弟,而已

11.你跟射手玩儿,射手也愿意跟你玩儿

只要你一动心,指定玩完

12.射手女面对自己暗恋的人时会紧张,会不自然,会装高冷,跟平时反差极大

你以为是她心情不好,其实是暗恋的人出现了

13.做事三分钟热度,没做过的事先体验一下试试,试完觉得没意思,以后绝对不会再做

14.爱自由,最受不了束缚

对来自于不喜欢人的关心会从心底反感,因为这对于她们来说是不自由的

这也是射手对于舔狗残忍的原因

哪部才是他的巅峰之作?

金庸十五部武侠小说

金庸先生一共创作了15部武侠小说,每一部都堪称经典。这十五部金庸武侠小说分别是:《 书剑恩仇录》、《 碧血剑》、《 射雕英雄传》、《 飞狐外传》、《 雪山飞狐》、《 连城诀》、《 天龙八部》、《 白马啸西风》、《 鹿鼎记》、《 笑傲江湖》、《 神雕侠侣》、《 侠客行》、《 倚天屠龙记》、《 鸳鸯刀》、《 越女剑》。

金庸先生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书剑恩仇录》,写于1955年。此时的金庸江湖中还没有“内功”这个概念,陈家洛闯荡江湖靠的是招式和速度。金庸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是《越女剑》,写于1970年。这是一部短篇小说,书中的越女阿青最后一人一剑挑翻了两千重甲侍卫,其武功已经接近仙侠水准。

金庸武侠,哪一部才是巅峰之作?

青衫磊落江湖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武侠。金庸所创造的“武侠”和“江湖”已经不仅仅是十五部小说,而是一种华人特有的文化。金庸原本职业是电影编剧,他笔下的文字极具画面感,穿透力很强。有时候读金庸原著,比观看金庸武侠系列的影视作品更加过瘾。梁羽生的文笔略显冗长,古龙的文笔略显简略,而金庸的文笔恰到好处。金庸尤其擅长白描和侧面烘托,比如剑魔独孤求败。金庸仅仅通过几句遗言,就把那个仗剑纵横天下,平生未曾一败的剑魔刻画得淋漓尽致。

笔者第一次读金庸武侠,是年少时的一个暑假。伴着夏夜的虫鸣,手里捧着《射雕英雄传》,恨不得一直读到天亮。至今我仍然记得江南七怪半夜在荒郊野岭围攻梅超风的那个场景,金庸的笔力的确让人叹服。那金庸的这十五部武侠小说中,哪一部才是巅峰之作?这一部当仁不让!

天龙八部

评价一部武侠小说的精彩程度,我们要从角色塑造、故事情节、武功体系设置三个角度考量。从这三个角度考虑的话,《天龙八部》堪称金书之最。如果要问哪一部小说是金庸的巅峰之作,那么《天龙八部》当仁不让。

也许有人会说《鹿鼎记》才是金庸的巅峰之作,但《鹿鼎记》严格意义上讲已经脱离了“武侠作品”的范畴,更像一部“反武侠”的小说。最能代表金庸的武侠作品,莫过于《天龙八部》。下面咱们就从角色塑造、故事情节、武功体系设置三个角度看一看《天龙八部》的出彩之处。

1、武功体系设置。“武功体系”是武侠小说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天龙八部》的武功体系堪称金书之最。在《笑傲江湖》中,独孤九剑和辟邪剑法是最顶级的武功,练成一种就足以纵横武林。在“射雕三部曲”中,武功虽然繁杂多样,但九阴真经、九阳真经却能力压群雄,练成一种也足以纵横武林。但在《天龙八部》中,你几乎能看到所有金庸笔下的武功类型,并且每一个都登峰造极。

天龙八部的武功体系非常复杂,丐帮的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大理段氏的一阳指、六脉神剑;少林派的易筋经、七十二绝技;姑苏慕容氏的斗转星移、参合指;逍遥派的北冥神功、凌波微步,各种顶级武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而且谁也说不清楚书中的哪种武功最强,金庸在这部作品中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没有最强的武功,只有最强的武者。”所以,乔峰仅凭一套降龙十八掌就能威震江湖,段誉学会了六脉神剑、北冥神功、凌波微步三种神功,他还是打不过乔峰。

2、角色塑造。金庸武侠中,有很多出彩的角色,比如潇洒不羁的令狐冲、轻狂孤傲的杨过、铁血丹心的郭靖。在《天龙八部》中,乔峰这一角色堪称金庸笔下的“英雄之最、豪情之最、侠义之最”。《天龙八部》一开头,金庸花了不少笔墨渲染慕容复。段誉眼中,慕容复是风姿过人、武功高强的江湖翘楚。但乔峰一出场后,他神威凛凛,义薄云天,瞬间就把慕容复给比了下去。写完乔峰,金老无力再写英雄。除了郭靖之外,金庸武侠中有谁能跟乔峰相提并论?

乔峰的命运,也是整本《天龙八部》的一个缩影。乔峰武功盖世,遇强则强,没人能打得过他。《天龙八部》中,除了聚贤庄上以一敌百时乔峰吃了点小亏,他就没有受过伤。尤其是乔峰打丁春秋,他一招“亢龙有悔”连打三遍,丁春秋硬是一招也接不下来。乔峰如此厉害,却在冥冥天意面前束手无策,他空有一身英雄气概,却不知用到何处。当然,书中除了乔峰之外,虚竹、段誉、慕容复、王语嫣、段正淳等角色的塑造也非常精彩。

3、故事情节。如果论故事情节,《天龙八部》更是金书之最。首先,《天龙八部》中有三位男主角,乔峰、虚竹、段誉,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独特际遇。乔峰、段誉、虚竹三人看似无关却又被命运纠葛在一起,其故事情节复杂而又精彩。再者,《天龙八部》一书共120万字,出场了一百多位人物,其中的内涵和底蕴非常深厚。

此外,《天龙八部》的明线、暗线非常多,情节曲折离奇。仅仅“带头大哥”这个人就已经扣人心弦,更别提萧远山、慕容博等上一代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而且,要想理清段正淳的风流往事和段誉的妹妹数量,都不是一件易事。总体来说,《天龙八部》这部小说蕴含了佛家思想。金庸将整本书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但凡能够善终之人,都是放下了自己“贪、嗔、痴”之念的人,比如鸠摩智。

李白的男儿行?

原文如下:

炎黄地,多豪杰,以一敌百人不怯(qiè)。

人不怯,仇必雪,看我华夏男儿血。男儿血,自壮烈,豪气贯胸心如铁。

手提黄金刀,身佩白玉珏(jué),饥啖(dàn)美酋头,渴饮罗刹血。

儿女情,且抛却,瀚海志,只今决。

男儿仗剑行千里,千里一路斩胡羯(jié)。

爱琴海畔飞战歌,歌歌为我华夏贺。

东京城内舞钢刀,刀刀尽染倭奴血。

立班超志,守苏武节,歌武穆词,做易水别。

落叶萧萧,壮士血热,寒风如刀,悲歌声切。

且纵快马过天山,又挽长弓扫库页。

铁舰直下悉尼湾,一枪惊破北海夜。

西夷运已绝,大汉如中天。

拼将十万英雄胆,誓画环球同为华夏色,到其时,共酌洛阳酒,醉明月。

男儿行,当暴戾(lì)。事与仁,两不立。

男儿当杀人,杀人不留情。

千秋不朽业,尽在杀人中。

昔有豪男儿,义气重然诺。

睚眦(yá zì)即杀人,身比鸿毛轻。

又有雄与霸,杀人乱如麻,

驰骋走天下,只将刀枪夸。

今欲觅此类,徒然捞月影。

君不见,竖儒蜂起壮士死,神州从此夸仁义。

一朝虏夷乱中原,士子豕(shǐ)奔懦民泣。

我欲学古风,重振雄豪气。

名声同粪土,不屑仁者讥。

身佩削铁剑,一怒即杀人。

割股相下酒,谈笑鬼神惊。

千里杀仇人,愿费十周星。

专诸田光俦(chóu),与结冥冥情。

朝出西门去,暮提人头回。

神倦唯思睡,战号蓦然吹。

西门别母去,母悲儿不悲。

身许汗青事,男儿长不归。

杀斗天地间,惨烈惊阴庭。

三步杀一人,心停手不停。

血流万里浪,尸枕千寻山。

壮士征战罢,倦枕敌尸眠。

梦中犹杀人,笑靥(yè)映素辉。

女儿莫相问,男儿凶何甚?

古来仁德专害人,道义从来无一真。

君不见,狮虎猎物获威名,可怜麋(mí)鹿有谁怜?

世间从来强食弱,纵使有理也枉然。

君休问,男儿自有男儿行。

男儿行,当暴戾。事与仁,两不立。

男儿事在杀斗场,胆似熊罴目如狼。

生若为男即杀人,不教男躯裹女心。

男儿从来不恤身,纵死敌手笑相承。

仇场战场一百处,处处愿与野草青。

男儿莫战栗,有歌与君听:

杀一是为罪,屠万是为雄。屠得九百万,即为雄中雄。

雄中雄,道不同:

看破千年仁义名,但使今生逞雄风。

美名不爱爱恶名,杀人百万心不惩。

宁教万人切齿恨,不教无有骂我名。

放眼世界五千年,何处英雄不杀人?

我辈热血好男儿,却能今人输古人?

百年复几许?慷慨一何多!

子当为我击筑,我为子高歌。

招手海边鸥鸟,看我胸中云梦,蒂芥近如何?楚越等闲耳,肝胆有风波。

生平事,天付与,且婆娑(pó suō)。

几人尘外相视,一笑醉颜酡。

看到浮云过了,又恐堂堂岁月,一掷去如梭。

劝子且秉烛,为驻好春过

译:

自古以来,华夏大地就人才辈出,以一敌百从来没有畏惧过。

英雄死后,这个仇是一定要报的,我中华的男儿是多么热血慷慨。

热血男儿,从来就豪壮悲烈,豪情万丈,坚强如铁。

手上提黄金刀,身上佩带着两块白玉做成的玉,饥饿的吃着侵略者的头,口渴的引用着恶鬼的血。

男女之情,暂时抛却在一边,像海一样远的大志,就要在今天实现!

男儿依靠着一把剑就能行浪迹天涯,一路上杀尽匈奴人。

爱琴海海边响着战歌,每一首战歌都是为我华夏庆贺。

东京城内挥舞着钢刀,每一刀都要染尽倭奴的血。

树立班超一样的志向,守苏武一样的忠节,歌唱武穆作的词,在易水边上告别。

看那落叶萧萧,壮士热血勇猛,寒风如刀一样刮来,歌声悲壮而亲切。

先让我骑乘一匹快马骑过天山,然后再拿起长弓横扫库页岛。

铁舰雄伟的开下悉尼湾,一枪震惊北海之夜。

西方侵略者的命数已经到了绝路,我中华的力量正如日中天。

拼杀十万人来尽显我英雄胆识,立誓要让全球都为我华夏的颜色,到那个时候,一起豪饮洛阳酒,醉看明月。

男儿之行,就应当残暴凶狠。道理和仁义,都不理会。

千秋不朽的大业,尽在杀人之中。

昔日有豪迈的男儿,义气炳然。

只要有极小的仇恨就会杀人,身价比鸿毛还轻。

而且又有群雄杀人乱如麻。

驰骋走天下,手里只拿上刀枪。

今天要寻觅这一类人的话,简直是水中捞月影。

你看啊,那些没见识的儒生群蜂涌起,而壮士却战死沙场,神州从此夸起了仁义。

有一天虏夷侵略了中原,儒生们惊慌失措,人民们哭泣着。

我想要像古人一样,重振雄豪之气。

名声就如同粪土一样不值钱,也不屑一顾仁者们的讥讽。

身上佩带着削铁如泥的剑,一发怒就会杀人。

割下大腿上的肉来下酒,谈笑之语惊动鬼神。

追杀仇人千里,愿意花费让星辰转动十周的`时间。

专诸、田光那类人,冥冥之中我与他们就一样了。

早上从西门出去,晚上就提着人头回来。

疲倦了正想睡觉的时候,战号忽然就吹响了。

西门告别母亲而去,母亲哭泣儿儿子却不悲伤。

为国尽忠就本应是职责,男儿常年不归乡。

杀斗在天地之间,惨烈程度震惊了阴间。

三步就杀一个人,心里停了可手上还没停。

血流得像万里大浪一般,尸体堆得像千座山那么高。

壮士征战完后,疲倦了就在尸体上睡觉。

好看的国漫有什么推荐?

最近看了一部挺有意思的国漫,这里来聊聊吧。

那是一个关于天才的故事。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天才,

他们总是能轻而易举地考上你寒窗苦读求而不得的学校,然后一脸失望地告诉你这次他发挥得一点都不好;

他们也总是能随随便便就获得你想都不敢想的成就,然后一脸真诚地问你这么简单的事你为什么老是做不到。

这种人的存在总是带给你无限的沮丧。

那么,一个来自灵魂的拷问:

假如现在有一个方法能让你变成天才,代价是另一个真正的天才失去他的天赋并一直生活在无边的折磨中,你会接受吗?

也许你会觉得这很不可思议,但在一部漫画中就真的可以办到,那就是——

《恶偶》

在《恶偶》的设定中,每个天才从出生起就被神眷顾,都有属于自己的守护神,

守护神在天才出生时出现,在天才死亡后消失。

然而到了中世纪,出现了一种可以束缚守护神的邪术,

这种邪术可以将天才们活生生地制作成恶偶,而拥有恶偶的人则会获得守护神的力量。

但是被制作成恶偶的天才,将会像僵尸一样永远生活在无边的痛苦中。

发明并使用这种邪术的人叫做缝纫师,与缝纫师对抗的人被称为救赎者。

本作的女主角是一个普通的16岁少女小爱,小爱觉得自己非常热爱芭蕾并付出了许多努力,但是无论如何都比不上自己的好朋友小町。

但当她无意中翻开一本叫《恶偶》的书,并与此书作者——救赎者罗正邂逅之后,却发现这一切都是因为小町持有恶偶。

而随着对恶偶世界逐渐深入的了解,小爱看到太多人因为恶偶而承受巨大的痛苦。

最终为了拯救小町,拯救所有被做成恶偶的天才,拯救所有因恶偶而受苦的人,她决定与缝纫师们对抗,创造一个没有恶偶的世界。

简言之,在《恶偶》的世界中,普通人能用恶偶成为“天才”,而天才天赋是可以被抢走的,是可以用来做交易的,只是这一切都建立在天才们的痛苦之上。

也就是说,文章开头的问题可以换一个问法:

如果如果给你一个恶偶,可以让你成为天才,这个恶偶,你是要还是不要?为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恶偶》中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看法。

对于目前本作的最大反派厄尔巴东来讲,答案自然是要,而且数量一定要多,种类一定要全。

厄尔巴东是缝纫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他是持有八百多个恶偶并借此存活于世八百多年的大缝纫师。

这八百年中,厄尔巴东都一直在为一个梦想而不断谋划,那就是成为所谓的“神偶”。

什么是“神偶”呢?

将每种类型的恶偶各挑一个暂存体内,集齐之后再全部一次吸收,或许能召唤出真正的神明,而用此人做成的偶就是神偶。

为此,他大量吞并各种类型的恶偶,为了集齐恶偶,厄尔巴东便计划进入存放恶偶的恶偶资料馆。

厄尔巴东作为本作的反派大boss,他这么做有他自己的理由。

他认为上天派出神明帮助天才,是为了让他们完成丰功伟绩重造伊甸园。

可是经过他八百多年的观察,这些天才中大部分都德不配位,

他们有的骄纵而目空一切,在自大中挥霍青春;

有的狂妄而野心勃勃,在战火中自取灭亡;

有的软弱而利欲熏心,在名利中迷失自我。

而这些人都在亵渎这神圣的神之力

只有像他这样完美的人才有资格受到神的庇护。

这种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仔细想想,这种人很眼熟,每个人身边都有几个。

他们看着上课睡觉就能轻轻松松考年级前几的学神,咬牙切齿地想,要是我有这种天赋我才不会这样浪费,我一定会怎样怎样。

和学神比起来,他们觉得自己才是上进有志气的,这天赋根本不应该属于学神,而应该属于自己。

可是大家都知道,这种心理无论说得有多冠冕堂皇,其本质就是——嫉妒。

厄尔巴东对恶偶的渴求和对召唤神明的渴望正好说明了,他无法接受自己,无法面对自己不是天才的事实。

作为女主角眼中的“天才”,小町欣然接受了恶偶,但是对于自己究竟会为此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她可能连概念都没有。

其实小町的心理和大多数人很接近。

试想一下,如果自己家里有祖传的恶偶可以让自己成为“天才”,让自己拥有光明的前途,你会接受这个恶偶吗?我想还是有很多人会的。

但是让小町想不到的是,一旦她接受恶偶,她就会被动卷入与恶偶有关的纷争,而以她的力量无论是面对缝纫师还是救赎者,她都无法取胜。

因此自她接受恶偶的那一刻其,她的命运就由不得她做主了。

在被自己的好友小爱发现自己持有恶偶的秘密后不久,为了在舞蹈事业上帮助小爱,小町原想分一个恶偶给她,

没想到好友中途反悔,自己被半路杀进来的年轻气盛的救赎者烧得面目全非。

被厄尔巴东救下后的小町一心想要杀死小爱,并趁此成为了缝纫师,

可是小町本来也不是什么穷凶极恶的人,要她将活生生的天才做成恶偶,她根本下不了手。

而小町对小爱复杂的感情最终沦为厄尔巴东用来折磨并挑唆她的刑具。

到现在,小町与另一个缝纫师融合为了一体,自己的意志也因此被其他人取代了。

和小町一样,很多人想要恶偶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对名利的欲望。

但是对于自己究竟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我们连概念都没有,更谈不上觉悟了。

和身不由己的小町不同,同样选择接受恶偶的花少则剑走偏锋。

在《恶偶》的番外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开元年间,百戏子花少在擂台上挑战号称百戏鬼才的壶少,

打到第四个回合时两人还是平局,到了第五局,确实是壶少的表演更胜一筹,

但是第五局壶少表演的那出幻戏,早在唐代之前就失传了。

正当花少求壶少将此绝技传授给自己时,“救赎者”出现,指出壶少使用了由汉代百戏宗师石鬼子制成的恶偶。

可是花少为了得到恶偶立于百戏之巅,却偷袭并杀了“救赎者”。

与小町不同,花少为了自己所追求的百戏,可以说是不顾一切。

就像他自己说的:

“输赢、名声、财富乃至仁义道德,我都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唯有百戏而已。只要能立于百戏之巅,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芥川龙之介也说过:“艺术家为了创作非凡的作品,在一定的场合下有可能会把灵魂出卖给恶魔,这意思当然也包括我可能做出这种事来。”

在对于艺术登峰造极的追求上,花少和芥川龙之介非常相似,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灵魂是可以出卖的,人理是可以抛弃的。

因此对于恶偶,花少肯定是会毫不犹豫地接受的。

作为一个信仰坚定的救赎者,对于这个问题,罗正的答案则是明确的拒绝。

如果要问,整本漫画最悲惨的人是谁,我相信十个人里面大概九个人会同意是罗正。

正如罗正自己所说,他最悲惨的地方在于,他的信仰无比坚定但自己却没有能力守护。

罗正身为救赎者第140代传道士,坚守师承八十一年。但随着救赎者的势力的日渐衰落,罗正也一次又一次地失败

出于想要名垂青史的私欲,他和绿袍学院院长合作刺杀了缝纫师名义上的精神领袖圣师。

那么圣师又是什么呢?

圣师,名号听起来很拉风,其实没有实权,和现在的英国女王差不多,都是地位十分高贵的吉祥物。

而罗正却仍然因为刺杀圣师而接受了无比残酷的折磨与拷问。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一定会觉得,罗正太可怜甚至有些可悲了。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没有恶偶加持的救赎者,才是我们原本的模样。

狼狈又落魄的救赎者们做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事,那就是虽然他们自己各有各的私欲,但他们勇敢地面对了不是天才的自己,接受了自己不是天才的事实。

并在此基础上坚决不使用恶偶,靠着顽强的意志,不懈的努力和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前仆后继地与庞大而强悍的缝纫师协会对抗。

在现实的世界中是不存在恶偶的,但我们依然像厄尔巴东一样,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别人拥有但自己没有的东西上,最终被嫉妒心折磨得痛不欲生。

我们也总是像小町一样,轻易地就向欲望妥协,却从来没有做好付出代价的觉悟,也从来不明白不应该把手伸向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道理。

天才永远是天才,没有天赋的人无论多努力都追不上天才,这听起来似乎让人沮丧。

但是天生的才能,正是因为可望不可及可遇不可求,才使人们如此地心醉神迷。

所以面对我们身边的天才,与其自暴自弃地烦恼为什么自己和他们差了那么多,不如坦诚地欣赏天才们奇迹般的才华。

或许到这时我们就会发现,虽然没有天赋,只有一副血肉之躯,但也依然用自己的力量努力地谱写着生命的诗歌

这样的我们是多么地了不起。

你不这么觉得吗?

萧何是怎么知道他有将帅之才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然而,这句话用在韩信和萧何身上并不全对,因为韩信这个千里马是举世罕见,而萧何这个伯乐也是千古少有。

有人会奇怪,为什么萧何遇到从没打过仗的韩信,就敢拍着胸脯,向刘邦担保他当大将军呢?

韩信,一个泗水郡的落魄少年,家里穷得叮当响,谁都没想到他能干出多大名堂。小时候,母亲去世了,穷的没有钱办丧事,人一见他就躲得远远的。最后只能找个没人的地方,安葬了母亲。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史书上说他:“放纵不羁,不拘礼节”,这话说的,难道人穷就没有操行吗?那是因为韩信穷,但是志向却不小,高傲的性格和巨大的落差,让别人都瞧不起而已。

韩信的第一个伯乐,是下乡南昌亭长。当所有人都觉得他没出息,混吃混喝的时候,亭长大哥却觉得他能成大事。怎奈,亭长大哥有一个小气的媳妇,总想赶走韩信。

韩信穷得叮当响,却不喜欢干农活,他觉得自己的志向不是扛锄头。每次,韩信饥寒交迫的时候,都会去找去亭长家吃饭。时间一长,亭长媳妇不干了,总是韩信还没来,就早早的吃完了。韩信一来,锅底干干净净,没有一粒粮食。

韩信骨子傲,哪能受得了这气,于是就走了。但这人总得吃饭吧,有次韩信就饿得快不行了,只能跑到河边钓鱼。河边有个洗衣服的大娘,给了韩信一口饭吃,也就有了“存亡两妇人”这句话。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英雄都拉杆子占地盘。最出名的,是项梁和项羽拉起的项家军。韩信没饭吃,但也想干大事,他觉得项羽是个英雄,一定会赏识自己,于是就投了项家军。

但项羽是个英雄没错,但是却比韩信更傲气,他觉得不需要别人帮,自己也能“力拔山兮气盖世”。干了干多年,韩信也没混出个名堂,只当了一个执戟郎中,相当项羽家门口的门卫大叔。

于是,韩信一气之下就辞职不干了,他想要的是千军万马,而不是当牛做马。可是,下份工作找啥样的呢,韩信心里也没底。

但是,当时天下诸侯,一大半都是跟着项羽,只有刘邦是被贬谪到蜀地的。跟着那帮诸侯,肯定没人重视,只有跟着缺人的刘邦,才能崭露锋芒。用专业一点的话来讲,就是需求关系。

韩信想做大事,就得接触到核心圈,进入到刘邦的视野中。但很长时间下来,韩信只做了个仓库管理员,这保安和门卫有多大区别呢,韩信想想就觉得憋屈。

后来,韩信也不知道犯了哪门子的错,要被开刀问斩。韩信和另外13个人一起被押上台,其他13个人接连被砍了脑袋,大刀此时已经架在韩信脖子上了。

韩信一咬牙,搞了一句:“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这句话,被夏侯婴听到了,夏侯婴被刘邦封为滕公,是刘邦的贴身车夫。于是,就上演了刀下留人的一幕,韩信死里逃生。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夏侯婴是刘邦的老相识,曾经是沛县的小官。每次办差路过刘邦家,总要跟刘邦喝上几杯,后来成了刘邦的专职司机。别看夏侯婴是个赶车的,但他立刻就听出了韩信这句话的深意。

刘邦从进入关中起,就想拥有天下,如今却被贬到巴蜀这个不毛之地。能看到刘邦欲夺天下的,没有几个人;一者萧何、张良这些刘邦的近臣,二者就是对手项羽身边的范增。能看出刘邦之心,必定不同寻常。

另外,韩信这句话的深意还有一个,就是自己能帮刘邦得天下,而这正是刘邦阵营所需要的。自从刘邦进入汉中,一路上走的走散的散,很多人觉得跟着刘邦没有前途,就跑掉了。这时,刘邦最缺的,就是能打仗,会打仗的人才。

夏侯婴拉着韩信聊了很久,他觉得这个人不一般,于是就向刘邦举荐,夏侯婴算是韩信的第二个伯乐。但是,刘邦觉得韩信没多大能耐,就会吹吹牛说大话。于是,刘邦只给他了个管粮饷的官,说白了就是保安头子。

但平台不一样了,接触的人也不一样了,韩信接触到了汉军的二号人物“萧何”。起初,萧何虽然没觉得韩信多厉害。但是时间一长,觉得韩信办事不一般,就跟韩信多聊了几回。这不聊不要紧,聊着聊着越来越觉得韩信是个人才。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但是,韩信来汉营是为了帮刘邦得天下的,不是来做保安的。韩信的傲气让他沉不下心来,他觉得总当个保安不是个事,于是就上演了一部“大逃杀”的好戏。

个人觉得韩信出逃,只是为了引起足够的重视。人要走是拦不住的,否则就是不想走,韩信并没想真的离开,否则萧何怎么会追上他。专业点讲,韩信是在给萧何贩卖焦虑,因为轻易得到的不会让别人珍惜。引用经典歌词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韩信出走,萧何跑去追赶,在汉军中还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人们都以为萧何跑了,于是跑去报告刘邦。起初刘邦不相信,但是许久都不见回过来,生气地就差骂人了。因为那时候,汉军中跑的人太多了,不由得刘邦不信。

但萧何不仅回来了,而且还来拉了个韩信,这让刘邦挺纳闷。那么多人跑了你不去追,怎么偏偏去追回来个韩信。萧何说:“那些人是容易得到的,但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普天下再也找不到第二个的。大王要是只想当个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但要是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

刘邦说:“我看在你的面子上,封他做个将军行了吧”。但萧何不答应了:“你要是封个将军,人家还会走的”。萧何不断地跟刘邦讨价还价,但刘邦知道萧何的眼光不会差,于是答应封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当了大将军后,第一件事就是修栈道,在刘邦入蜀的时候,刘邦听了张良的建议把栈道给烧了。熟悉地理的朋友都知道,关中和汉中,中间隔着绵延不绝的秦岭山脉,要想由汉中进入关中,就得走悬崖峭壁上的栈道。

韩信当了大将军,就要求人们去大张旗鼓地地修栈道,很多人觉得韩信怎么就这点水平,这么修下去何年何月才能进入关中。没想到,时机一到,韩信立即调兵遣将,渡过陈仓关直扑关中,打败了章邯军团。原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只是韩信布的一个局,目的就是让章邯这个老狐狸上当。从此,将士心悦诚服地跟着韩信打仗,再也不敢质疑韩信。

韩信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暗度定秦,暗度灭魏,背水灭赵,降燕,灭齐,水攻龙且,楚歌灭楚,为刘邦打下了大半个大汉帝国,被后世誉为“兵仙”。很多人在讨论韩信的时候,都会忘记萧何,没有萧何这个伯乐,就没有韩信这个吊打诸侯的千里马。

那么,很多人读历史的时候会想,为什么萧何就敢拿项上人头担保,韩信一定是个平定天下的人才呢?首先,如果你把萧何看成一个后勤部长,那就太小瞧他了。萧何不仅是韩信的伯乐,而且是刘邦的伯乐,也是曹参的伯乐。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看人的眼光。沛县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刘邦是个泼皮无赖,只有萧何认为他能成大事。萧何去世前,汉惠帝刘盈问萧何,你走了谁能当丞相,萧何笃定的说只有曹参。

萧何不是一见韩信就让他做将军,而是有一段时间的交往,没日没夜的聊天。在这一段时间的交往中,以萧何的眼光足以发现韩信的过人之处。

其次,刘邦刚进入汉中的时候,麾下将士散的散跑的跑,人们都觉得跟着刘邦没前途。可是只有韩信,放着项羽门下执戟郎中不做,非得跋山涉水跟着刘邦。冲这一点,萧何认为韩信是个有眼光的人。

另外,去汉中这一路上,部下将士七零八落,军心涣散。这足以证明,刘邦从沛县带来的那帮人,根本没有统一指挥,运筹帷幄的能力。樊哙、卢绾之徒,根本不是大将军的材料,要取得天下必须得引进人才。最后,韩信自幼为人所不齿,家乡人都看不起他。如果这样的人,都能够在汉营当上大将军,那么足以彰显刘邦的气度。何愁没有人才,势必有千金买骨,招揽人才的作用。

萧何是大汉帝国的首席HR,是韩信的伯乐,更是刘邦的福星。如果没有萧何举荐韩信,汉营大将军由樊哙、卢绾之徒担任,那一定就没有日后的楚汉争霸,更没有让今人为止自豪的大汉帝国。

题外话:要想做成大事,不是要让自己有多了不起,而是要想着如何靠身边了不起的人。

90后文史作者,为你讲述通俗幽默的历史,您的赞许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