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皇女的赏赐,有哪些说到心坎的句子心情说说?
20岁前的人生是父母给的,20岁后的人生是自己给的。别把自己的窘境迁怒于别人,我们唯一可以抱怨的,是不够努力的自己。当理由找得越来越无懈可击,成功就离你越来越远了。失败没有借口,担当才是成功的前提。
不属于我的雨伞,我宁愿淋雨走路;不属于我的心,我不会挽留,不属于我的东西,我不会要,不是真心给我的东西,我不稀罕。
不在妄加羡慕别人的生活,在平淡的生活也有自己精彩的部分。千回百转,幸福原来一直在自己手里,活着,物质基础与精神食粮都很重要。凡尘俗世,凡夫俗子,实现梦想,不在一朝一夕,努力了,就算失败,也无怨无悔。其实,享受追梦的过程,也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
总是感慨时间的无情,却没有发现自己的无义;总是抱怨时间的不公,却没有发现自己的懦弱;总是无视时间的存在却也没有发现自己的位置。
有阴影的地方必定有光。孤单时,仍要守护你心中思念那时候,未来遥远而沒有形状,梦想还不知道该叫什么名字。我常常一个人,走很长的路,在起风的时候觉得自己像一片落叶。
抱最大希望,尽最大努力,做最坏打算,持最好心态。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成事实的。太阳总是新的,每天都是美好的日子。
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
不要轻易许下承诺。做不到的承诺,比没许下更可恶。学会笑对生活,让生活照亮自己的人生。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事,却没有几件可以如意,但是活着就是为了经历,经历那些不顺心的、不开心的,这样到了真正快乐的时候就会学会珍惜,珍惜着一切,珍惜现在拥有的,珍惜所有值得的。
人生本来就没有相欠,别人对你付出,是因为别人喜欢,你对别人付出,是因为自己甘愿。情出自愿,事过无悔。
不要抱怨生命中的每一天,美好的日子带给你快乐,倒霉的日子带给你经验,最糟糕的日子带给你教训。
你若将过去抱的太紧,怎么能腾出手来拥抱现在?不敲几下,你不可能知道一个人或一个西瓜的好坏。诚信总会给你带来成功,但可能是下一站。
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拥有一颗坦然平静的心都是必要的,走过绝望,人也就战胜了自己,即使不能走向成功,起码可以让自己的人生走向成熟!
一路走来,我不优秀,但我善良不虚伪。我有话直来直去,做事坦坦荡荡。很多事我都能看明白。只是不想说而已,有时糊涂一些更快乐。
我认真做人努力工作,为的就是有一天当站在我爱的人身边,不管他富甲一方还是一无所有,我都可以张开手坦然拥抱他。他富有我不用觉得自己高攀,他贫穷我们也不至于落魄。这就是女人去努力的意义!没有公主命那就必须有一颗女皇的心。
机遇总是有的,如果把握不住,不要怨天忧人,原因只是自己不够优秀;不要把时间当垃圾处理,唯有珍惜光阴,才能提升生命的质量。
再美好的回忆也只是昨天。一段缘尽了,再多的挽留也只是强求。人活一世,珍惜自己拥有的,在人生中,许多的成败与得失,并不是我们都能预料到的,很多的事情也并不是我们都能够承担得起的,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后的坦然,其实得到的也是一种快乐!
人生就如那一树梅花,需要一路修修剪剪,开开落落,才更加尽善尽美。在清朗的月光下,不必山重水复的去追寻什么,那朵梅花,已离了枝头,幽淡的暗香弥漫了整个天空。
信任就像一张纸,皱了,即使抚平,也恢复不了原样了!不要去欺骗别人,因为你能骗到的人,都是相信你的人。我是胖胖,感恩生活,分享快乐!认真回答每一个问题,用心结交每一位朋友,谢谢阅读,认同请转发和点赞。
他的子孙后裔受到宋朝的优待了吗?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东京汴梁大雪纷飞,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得病十多天了,身体不适,心中烦躁,于是召皇弟开封尹、晋王赵光义入宫,兄弟俩在万岁殿内屏退旁人,秘密议事,诸侍卫宫眷不得闻。当时殿外侍从曾看见万岁殿内烛影摇动不已,太祖和晋王对坐的影子映射在窗户上,身影晃动,似乎晋王在离席退避、谦让什么。又过了片刻,殿外人听到殿内有斧子戳地击物的“笃、笃”声,同时听见太祖大声地吩咐晋王“好好做!好好做!”,此时计时的漏鼓已经敲过三更。当夜四更,太祖驾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岁。十月二十一,晋王赵光义登基,当年改元太平兴国,赵光义即大宋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这件事情,就是宋代历史第一迷案——“烛影斧声”。
抛开太祖和太宗兄弟间传位的迷案不管,这里单说太祖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在太宗及其后嗣皇帝在位时期的待遇和处境,看看太宗一系皇帝是如何对待太祖后代的。
太祖一生,共有四子六女。其中长子德秀、三子德林早夭,史料中记载很少,就连名字都是在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由刚登基的徽宗赵佶起的,并追封德秀为滕王、德林为舒王。所以,这两个太祖的皇子没有多少可说的,既没有生前享受富贵,身后也默默无闻了一百多年,不喜不悲。
而太祖六个女儿中,申国、成国、永国三位公主都是早夭,没有什么事迹可言。另外三个女儿,昭庆公主(魏国大长公主)、延庆公主(鲁国大长公主)、永庆公主(陈国大长公主),都活到了真宗在位时期,昭庆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王承衍、延庆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石保吉、永庆公主下嫁右卫将军魏咸信。三位驸马也都是太祖时开国功臣的儿子(分别是王审琦、石守信、魏仁浦之子)。作为女儿来说,她们按照皇家制度、规规矩矩地出嫁、分府,生活波澜不惊,在史书中也是寥寥几笔,没有过多的着墨,平安富贵地走完了一生。
这里着重说一下太祖次子(实际上的长子)德昭、四子德芳。
赵德昭,宋太祖次子,生母是太祖的发妻孝惠皇后贺氏,后周广顺元年(951年)生于汴京。因为太祖长子赵德秀早夭,所以赵德昭实际上是太祖的长子。
建隆元年(960年),太祖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社稷,登基称帝,建立了宋朝。这一年的赵德昭只有十岁,少年不更事,而之前的五代更迭中,因为皇位继承人年幼不能掌控朝政从而被权臣夺走社稷的事情不在少数,甚至太祖本人都是以此故事获取的后周江山。所以,为了稳固社稷起见,太祖没有立即立赵德昭为皇太子,而是在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册立自己的二弟赵光义为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开封尹、兼中书令。
五代旧制,如果皇室成员担任开封尹的话,那么就被视同为实际上的皇储,后晋出帝、后汉隐帝、后周世宗,都是以皇子身份担任开封尹,最后登基为帝的。太祖册立弟弟赵光义为开封尹,就有越过未成年的次子、立年长的弟弟为继承人、以保社稷稳定的意思(赵光义此时已二十三岁,并参与了拥立太祖称帝的陈桥兵变,政治经验丰富,不是不谙世事的赵德昭可以相比的。)
乾德二年(964年),赵德昭年十四岁,按照制度出阁。前代皇家规矩,皇子出阁则册立为王。太祖却认为赵德昭年纪尚幼,不宜立即封王,还是渐进封爵为好,于是只授任其为贵州防御使,但不领实任。开宝四年(971年)十二月初五,赵德昭二十周岁,太祖举行大宴,增皇弟开封尹光义、兴元尹光美、皇子贵州防御使德昭的食邑,以示庆贺。
开宝六年(973年),太祖再授皇子赵德昭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是终太祖在世之日,赵德昭一直没有封王。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在那场诡异的“烛影斧声”之后,太祖驾崩,皇弟晋王、开封尹赵光义登基,成为大宋第二代皇帝——宋太宗。为了显示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以及对兄长一脉的尊崇,太宗加封皇侄赵德昭为京兆尹,移镇永兴军(即西安),兼侍中,封武功郡王。另一皇侄赵德芳则接任兄长赵德昭所遗下的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官爵。太宗并规定太祖的子女皆称皇子皇女。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太宗派大军北上围攻十国中的最后遗存:北汉,准备彻底结束近百年的中原割据局面。二月,太宗率军亲征北汉,并许诺攻克太原(北汉都城)后犒赏三军。宋军在皇帝亲征和重金封赏的双重激励下,气势如虹,先在白马岭击退辽国援救北汉的军队,然后一鼓作气全线进攻北汉。五月初六,内外交困的北汉主刘继元出降,太原被宋军攻克,北汉灭亡,宋朝至此形式上一统中原。在攻伐北汉的军事行动中,武功郡王赵德昭一直随侍叔父太宗左右。
五月二十,太宗不顾诸臣反对,决心趁灭北汉之军威,自太原出发直驱幽州(北京),一举收复幽云故土。宋军全凭战前太宗亲征及厚赏许诺,才奋勇向前,夺取了灭北汉的胜利,这个时候都想让太宗将破太原的奖赏兑现,再行北伐。而太宗说等到攻克幽州后,一并将封赏再行颁发。宋军将士心中不满,多不愿前往幽州,但是又畏惧太宗责罚,所以勉强成行,但战斗力大大不如攻伐北汉时。
作战初期,宋军在太宗的严厉督促下,一度取得胜利,收复了易州、涿州。六月二十三,太宗以抵达幽州城外,下令诸军围攻。宋军与辽军互有攻守胜败,但是宋军迟迟不能攻破幽州城,而宋军作战已历经半年之久(从攻北汉算起),“将士多怠”,士气低落,已成强弩之末。辽景宗耶律贤则以南府宰相耶律沙、特里兖(官名)耶律休哥率领契丹五院精锐驰赴幽州前线,援救守军。双方实力天平逐渐向辽国一方倾斜。
七月初六,宋、辽两军在幽州城外高粱河展开激战,宋军先胜,追击耶律沙率领的辽援军。太宗为彻底击败辽国援军,亲临战场督促追击。宋军士卒经过二十天的围城作战,早已疲惫不堪,虽然击退辽军,但是不能围而歼之,只勉强追击出十余里,且回军缓慢。这就导致了战场上太宗御营护卫出现漏洞,防卫空虚。就在此时,耶律休哥率辽军出其不意从宋军防卫的间隙处突然杀来,手持火炬直冲太宗御营。当时天色已晚,宋军慌乱中不知来敌多寡,不敢接战,于是退居高梁河抵御。
耶律休哥与幽州守将耶律斜轸各自统帅精锐骑兵,乘夜夹攻高粱河畔的宋军,同时幽州城中守军也开门出击,协同城外援军猛攻,这时宋军因之前追击辽军败兵,首尾不能顾,无法抵抗接憧而来的辽军猛攻,只能纷纷后退。耶律沙趁机调头反攻,从后追击,配合耶律休哥与耶律斜轸两军对宋军实施的追击。宋军前后被敌,同时皇帝的御营也被辽军击破,顿时大败溃散,全军崩溃。
慌乱中,因被辽军攻击而和诸将走散的太宗在亲卫的拼死护卫下只能抛弃大军、夺路而走,期间太宗大腿还被流矢射中两箭,不能骑马,慌忙之中随侍的近侍找了一辆驴车,载着太宗急速南逃。而一直随侍在太宗左右的武功郡王赵德昭则于大乱中和太宗走散,会合其余诸将,收拢败兵,一面抵抗、一面南撤。宋军第一次北伐之战失败。
七月初七天明后,太宗抵达涿州城外,而宋军败兵犹在幽州城外不远,在赵德昭及诸将的收容下缓缓而退。当时宋军大营已经和太宗失去联系,不知皇帝的生死,为了保持军心稳定,于是诸将都有在军中奉武功郡王为新主的意思,赵德昭没有答应,只说先撤军回涿州,稳定军心为先。
太宗害怕辽军追至,不敢入涿州,便绕过涿州直奔金台屯,才敢停驾观望后续。七月初九,宋军依旧没有回撤的消息,太宗命人探寻,才知道诸军在赵德昭的带领下退据涿州,并四处寻找皇帝的踪迹。太宗于是令殿前都虞侯崔翰前往涿州传达诏命,令宋军班师撤回。之前宋军北伐时获得的易州、涿州等地都再度失去。
太宗北伐失败后,对于诸将在乱军中意欲拥立赵德昭为帝之事耿耿于怀,借从征失律的名义惩罚诸将,大部分都贬官外放。同时以北征不利的理由将原先承诺的破平太原封赏也免除。因此诸臣都忿忿不平、埋怨皇帝赏罚不公。在这个情况下,武功郡王赵德昭出于维护皇帝颜面和信誉的目的,向叔父太宗谏言:
“惟陛下赏罚分明是从,应先行破太原之赏,再行失幽州之罚,如此诸臣得以心悦诚服。”
太宗本来因为武将们当初差一点拥立侄子为新主就很是不满,这时候赵德昭又不识好歹跳出来为武将们请赏,到底是要干什么?!大怒之下,脱口而出说:
“令汝自为天子时,再行封赏,犹未晚也!”说完拂袖而去。
赵德昭大惊失色,心中惶恐不安,知道叔父是猜忌自己,又无言以自明,进退不得之下,为了保护妻子家眷不受牵连,于是连家都没有回,返回门下省官衙后(赵德昭官职是门下侍中,在门下省办公),即命属员寻找裁纸刀,然后趁人不备,自刎而亡。
在宫中的太宗得知噩耗后,后悔不已,急忙赶到门下省,抱着侄子的尸体大哭说:“我儿何至于此”。之后,太宗追封赵德昭为魏王、谥号“懿”,追赠中书令。太宗之后的几代皇帝都不断给赵德昭加封,先后追赠太傅、太师,晋封吴王、越王、燕王。
赵德芳,宋太祖四子,也是最幼子,后周显德六年(959年)生于汴京,生母未明。赵德芳比兄长赵德昭小八岁,太祖建国登基时,赵德芳仅仅才一岁。此后年幼的皇子赵德芳先后为太祖孝明皇后王氏、孝章皇后宋氏所抚养,几乎视同皇后亲子,尤其受孝章皇后的宠爱。
开宝九年(976年)正月,十七岁的皇子赵德芳比皇家制度所规定的年限晚了三年才出阁,这似乎说明他受到了太祖和孝章皇后的格外优待,所以在宫中被多留了三年。太祖在幼子出阁后授其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这是他兄长兴元尹赵德昭当年出阁时的官职。
当年十月,太祖在“烛影斧声”的疑团中驾崩,赵德芳的叔父晋王、开封尹赵光义继位,即宋太宗。太宗继位后,除了封授赵德昭为京兆尹、侍中外,再将赵德昭所遗下的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官职全部加封给另一个皇侄赵德芳,并诏令兄弟俩都可以称“皇子”。
而在“烛影斧声”之谜中,除了之前所说的版本外,还有另一个版本: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太祖突然发病,驾崩于皇宫万岁殿,此时晋王赵光义、皇子赵德昭都不在宫中,主持内宫的孝章皇后便指派内宦王继恩前去召唤养子赵德芳前来万岁殿,以安排后事并抢在赵光义、赵德昭之前夺取皇位。但是王继恩没有去接赵德芳,而是直接出宫赴开封府衙,将太祖驾崩的消息告诉了晋王、开封尹赵光义。
早有准备的晋王赵光义于是和亲随、开封府左押衙左押衙程德玄出府,与王继恩冒雪前往皇宫。在王继恩的协助下,晋王直入大内,控制了皇宫局势后到达万岁殿。
在殿内等候的孝章皇后听见声音,急忙询问:“是德芳到了吗?”王继恩大声回答:“是晋王来了!”
存有私心、准备趁乱拥立养子赵德芳为新帝的孝章皇后大惊失色,同时也无计可施,只得不顾礼法,以称呼皇帝的口吻向还未正式登基的晋王示弱:
“我母子性命,就都托付给官家了!”(官家是宋朝臣民对皇帝的口语化称呼),晋王赵光义也放低姿态,哭泣着回答:“请皇后放心,我们共保富贵。”
至此大局已定,晋王获得了皇位,登基称帝,即宋太宗。孝章皇后则以“开宝皇后”的尊号被太宗奉养于大内,一直到至道元年(995年)四月才去世,安享富贵半生。
太宗登基时,赵德芳才十八岁,年少无知,所以没有任何的实际职务,只在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被太宗加授检校太尉,不过也是个虚职。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德芳的兄长德昭因奏请封赏武将之事被太宗训斥、忧虑自杀后,太祖唯一的皇子赵德芳也时常处于惶恐惊惧之中,担惊受怕,唯恐叔父会进一步对自己下手。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三月,年仅二十二岁的赵德芳病逝,史书上只用了“寝疾薨”三个字来表述,大概就是心肌梗塞之类的病,导致睡觉时心脏骤停而去世。赵德芳去世后,太宗亲临他的府邸哭祭,并辍朝五日,追赠皇侄为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太宗之后的历代皇帝也给赵德芳加官,赠太师,晋封楚王、秦王。
而后世文学影视作品中手握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威风八面的“八贤王”,其实只是个虚构的人物,不过借用了赵德芳的名字而已,再引用了宗室赵元俨(太宗第八子、人称“八大王”)、赵元佐(太宗长子、真宗曾经赐过他带剑上殿、诏令不名的待遇)的一些史实和轶事,经过后世文学创作者艺术加工、最终融合而成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个虚构人物不仅增加了如《杨家将》、《贺后骂殿》、《三侠五义》等传统艺术作品的戏剧性和可读性,还满足了普通百姓崇敬忠臣、惩处权贪的美好愿望心态。“八贤王”的形象因此才能历经千年、栩栩如生。
太祖的两个儿子在三年内都因各种原因去世了,这也彻底消除了太宗心头的担忧和焦虑。没有了德昭、德芳的潜在威胁,太宗可以从容的厚赐他们两人留下的家眷子女,以显示自己的亲情和宽仁。
赵德昭有五子:长子赵惟正、次子赵惟吉、三子赵惟固、四子赵惟忠、五子赵惟和。
赵德芳有三子:长子赵惟叙、次子赵惟宪、三子赵惟能。
在太宗及后继的皇帝不断封赐下,赵德昭的儿子中:赵惟正封乐安郡公、建宁军节度使,追封同安郡王。赵惟吉封安定郡公、感德军节度使,追封南阳郡王。赵惟固早夭,赠官左千牛卫将军。赵惟忠封叙州刺史、昌州团练使,追封舒国公。赵惟和封澄州刺史、右千牛卫大将军,追封清源郡公。
赵德芳的儿子中:赵惟叙封左千牛卫大将军、勤州刺史,追封高平郡公。赵惟宪封左卫大将军、安德军节度使,追封英国公。赵惟能封右神武军将军、蔡州防御使,追封张掖侯。
太祖的诸孙,在太宗及其后嗣皇帝的统治时期,境遇还算不错,个个都是高官厚禄,富贵终身,虽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平时也不受重视,但总算生活安稳、待遇丰厚,和历史上其他王朝失势皇族子弟动辄被废黜流放乃至骨肉相残、死于非命的悲惨际遇相比,太祖后裔在北宋一朝的命运和待遇,已经是非常难得的安宁祥和了。
庆历四年(1044年)七月,太宗的孙子仁宗在位时,鉴于宗室子弟封爵过于严谨,同时近支皇族子嗣不盛(真宗只有仁宗一个独子、仁宗无子),以至“宗姓几无一王”的局面出现,所以下诏,将宗室中太祖太宗的弟弟赵廷美、太祖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太宗除了真宗以外其他七个儿子,一共十家宗室的后代,按照子封郡王、孙封国公,曾孙封郡公的原则,一口气封了六个郡王、三个国公、一个郡公。其中赵德昭的后裔得封颖国公、楚国公,赵德芳的后裔得封安国公。
熙宁元年(1068年),太宗的玄孙神宗继位,感念于祖宗开拓之不易,而太祖更是开创之君,社稷皆由太祖创业而至,所以下诏,要求在太祖的后裔中选取行辈最近、年德最尊一人,册立为郡王,并世袭其爵,以示尊崇太祖之意,并赐王号为“安定郡王”。第一代安定郡王是赵德芳的孙子、赵惟宪的儿子,时年已经六十二岁的赵从式。
此后安定郡王在太祖的后裔中传承了二十四代,除了第一代和第七代外,其余的安定郡王都是赵德昭的后代。(安定郡王不是在某一家世袭,而是如同流官一样,由太祖的后裔按行辈远近轮流担任,上一代安定郡王的亲兄弟子侄,不一定就是这一代安定郡王,所以自熙宁元年至南宋末,二百年间即传承了二十四代之多。)
靖康之变后,英宗一系的皇室子弟基本被一网打尽(真宗、仁宗已绝嗣,英宗是过继而来),只有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得以逃脱,辗转至建康,在江南文武官员支持下登基称帝,建立南宋,即宋高宗。之后高宗独子赵旉三岁夭折,高宗本人也没有了生育能力,南宋皇统面临断绝危险。
虽然当时太宗后裔还有不少留存在江南各地,尤其是英宗生父濮安懿王一支,更是和帝系最亲。这些太宗后裔自以为血缘最近,所以对于高宗之后入继大统,继任皇帝都是志在必得。高宗心中忌恨这些近亲毫不掩饰的继嗣之心,又不甘心就此绝嗣,于是经过长期考虑后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不选择太宗后裔承袭大统,而是从太祖的后裔中,选择晚一辈子弟,收为养子,大力培养,以承袭皇位。
于是,经过细致挑选,太祖的七世孙、秦康惠王赵德芳的六世孙,时年六岁的赵伯琮在绍兴二年(1132年)被召入宫中,作为高宗的养子,加以培养,而他的生父赵子偁不过只是从八品秀水县丞,几乎没有势力,不构成对皇权的威胁。赵伯琮入宫后,先后改名赵瑷、赵玮、赵眘。
经过三十年的等待,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正式内禅,把皇位传给了三十六岁的养子赵眘,这就是南宋第二代皇帝——宋孝宗。历时一百八十六年后,大宋帝系再次转回太祖一系。
之后,南宋帝系传承由孝宗传子光宗,再传孙宁宗。宁宗先后生了九位皇子,都不幸夭折,他和名义上的曾祖父高宗一样,也不愿立自以为可以按血缘相近而获得皇储之位的秀安僖王(即赵子偁、孝宗生父)一系后裔为嗣子,也放弃立远祖秦康惠王赵德芳得其他后裔,而是选择了太祖十世孙、燕懿王赵德昭九世孙、南阳郡王赵惟吉八世孙赵与愿为承继子,改名赵询,后正式册立为皇太子,赵询时年六岁,生父赵希怿是太平州通判,八品小官而已。
为自己立嗣后,宁宗考虑到祖父孝宗一脉几乎都绝嗣(孝宗四子,长子、四子绝嗣,次子魏惠宪王赵恺独子沂靖惠王赵抦没有儿子;三子光宗两个儿子,长子早逝、次子宁宗也没有儿子),所以给堂弟沂靖惠王赵抦也选择了太祖十世孙、秦康惠王赵德芳九世孙、高平郡王(公)赵惟叙八世孙赵贵和为嗣子,改名赵均。
天不遂人愿,嘉定十三年(1220年),皇太子赵询去世,宁宗失去了嗣子。为了承袭皇统,宁宗将沂靖惠王赵抦的嗣子赵均改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竑。然后让丞相史弥远再从太祖后裔中为沂靖惠王挑选嗣子。经过挑选,太祖十世孙、燕懿王赵德昭九世孙、南阳郡王赵惟吉八世孙赵与莒选,被立为沂靖惠王赵抦新嗣子,改名赵贵诚。赵与莒生父赵希瓐不过从九品山阴县尉,而且早逝,无足轻重。
嘉定十七年(1224年)八月,宁宗病重,丞相史弥远素来和皇太子赵竑不睦,于是联合宁宗杨皇后趁宁宗病重时矫诏,废黜皇太子赵竑,改立嗣沂王赵贵诚为皇储,并在宁宗驾崩后拥立赵贵诚为帝,更名赵昀,即宋理宗。前太子赵竑则被废为济王,出居湖州,第二年正月被陷害致死,儿子也被史弥远暗害。
理宗在位时,所生的三个儿子先后夭折,没有办法,只得在淳祐六年(1246)把弟弟荣王赵与芮(赵希瓐次子)的独子赵孟启立为嗣子,改名赵禥。景定元年(1260年),赵禥被册立为皇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在位四十年的理宗驾崩,皇太子赵禥继位,即宋度宗。
此时北方蒙古已经兴起,在平息内部争斗后,开始南下攻宋,而度1宗无力采取措施对抗,只能以酒色自娱。咸淳十年(1274年),三十五岁的度宗驾崩于临安福宁殿。他死后,儿子宋恭帝赵㬎、宋端宗赵昰、宋少帝赵昺在风雨飘摇中先后继位。祥兴二年(1279年),崖山之战中,残存的南宋朝廷全军覆灭,少帝赵昺在陆秀夫的背负下投海自尽,三百年的宋室江山至此划上了句号。
自太祖驾崩后,除了太宗时期因为忌惮德昭、德芳兄弟而有过针对性的举措外,太祖子孙在整个北宋时期整体上过的还不错,太祖一脉后裔还世袭安定郡王,待遇地位都算尊崇。南宋时期,机缘巧合之下,太祖后裔在高宗内禅之后,恢复了帝系传承,先后承袭了八代皇帝、一百一十七年皇统。太祖地下有知,可以瞑目了。
在武则天手里又活下几个?
李治的8个儿子里,被武则天所杀,或被怀疑为武则天所杀的,就有5个。武则天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没放过。
剩下的3个,其中两个是武则天的儿子,另外一个,不是武则天大发慈悲,对他网开一面,而是另有原因。
那么,李治的8个儿子里,谁最优秀,他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境遇?让我们根据年龄顺序,一个一个来看看。
一、燕王李忠
李忠出生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高兴得和群臣一起跳舞——这可是他心爱的太子李治的第一个孩子啊!
那个时候,没有人能想到,这个小小的婴儿,命运竟会如此曲折,一生都活在他人的阴影下。
李忠生命中的第一次转折,出现在他10岁那年。
当时唐高宗的后宫,武则天一人独宠,原本斗得非常凶狠的王皇后和萧淑妃,也不得不联合起来,一起对付武则天。
感觉到自己地位受到威胁的王皇后,苦于自己一直无法生下儿子,便把目光投向了年幼的李忠。
王皇后为了给自己增加筹码,就把生母身份低微的李忠,过继到了自己的名下。李忠拥有了嫡出的身份,又是长子,自然就被李治立为皇太子。
这时候的李忠,虽然贵为太子,却只是王皇后对付情敌的一枚棋子。
他生命中的第二次转折,就是王皇后被废。
李忠才当了不到4年的太子,王皇后就在和武则天的斗争中一败涂地,被废去皇后之位。武则天如愿以偿地成为唐朝的新皇后。
14岁的李忠,失去了养母王皇后的庇护,也得不到父亲李治的垂怜。当时李治最爱的儿子,是武则天的儿子李弘,他是李忠被立为太子的那一年出生的。
既然王皇后为李治最爱的女人武则天腾位置了,太子李忠,自然也得为李治最爱的儿子李弘腾位置。656年,才过完年没几天,李治就迫不及待地废了李忠,立4岁的李弘为太子。
背着“废太子”这个身份的李忠,虽然还是获得了梁王的爵位,但是日子怎么可能好过?
李忠被废之后,身边的人,一下子就做鸟兽散,唯恐跑得不够快,被他牵连。
他去到封地之后,更是惶惶不可终日,总觉得有人要害他,天天给自己算命,看能不能保住性命,为了防备刺客,还经常偷穿女人的衣服。
就在这惶恐不安的状态中,李忠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三个转折,被废为庶人。
在唐朝,私自算命是大忌。李忠干的这些事,很快就传到了父亲李治的耳中。
一点都不怜惜儿子,也不体谅儿子的李治,勃然大怒,下令,把18岁李忠废为庶人,并关到了李承乾被贬之后的旧宅里。
李承乾,是李治的同母哥哥,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一任太子。他被废之后,流放到了黔州,并死在了这里。
这座宅子,迎来了第二个废太子,也将送走第二个废太子。
因为,武则天不会放过李忠。
4年之后,把李忠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武则天,派人诬陷李忠想要造反。
一个被囚禁了这么多年的废太子,怎么有能力造反呢?但是李治可管不了这么多,当即下令,赐死李忠。
这一年的李忠,年仅22岁。
二、原悼王李孝
李治的次子李孝,是李治唯一一个没有被武则天迫害的庶子。
这不是因为他有自保的诀窍,也不是因为武则天大发慈悲,放过了他,而是因为,他去世得太早了。
李孝在李治的儿子们里,一直是个小透明,生母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宫人,对武则天母子造不成任何威胁,也没有得罪过武则天。
因此,他平安地活到了20岁左右,因病去世。
三、泽王李上金
李上金在李治的儿子里,也是个小透明。可是,他的生母杨氏,曾经被李治宠爱过一段时间,武则天讨厌杨氏,连带着也讨厌他。
不过,他毕竟没做什么,因此,除了被诬陷丢了官位和封邑之外,过得还算不错。后来武则天心情一好,还恢复了他的一部分待遇。
等李治去世之后,李上金的日子,就没这么好过了。
武则天为了自己能当上皇帝,对李唐宗室大开杀戒,作为李治的儿子,理论上有机会合法继承皇位的李上金,自然也逃脱不了。
690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武承嗣诬告李上金和他异母弟弟李素节造反。
李上金去到神都洛阳之后,自尽身亡,他的7个儿子,都被流放到显州,最终6个儿子都死在了流放地,只有最小的儿子李义珣幸存下来。
唐中宗李显复位之后,甚至以为李上金一个儿子都不剩了,为李上金找了一个侄子继承他的香火。还是玉真公主上表证明,李义珣是李上金仅剩的儿子,李义珣才恢复了爵位。
四、许王李素节
李素节最大的错,就是他的母亲是萧淑妃。
萧淑妃是武则天回宫之前,李治最宠爱的妃子,注定了会被武则天恨得牙痒痒。
当萧淑妃受宠的时候,李素节是李治的爱子,待遇超凡,还获得了“雍王”这个不平凡的封号。萧淑妃失宠被废之后,李素节也跟着成了没人爱的小白菜。
一开始,武则天经常在李治面前说李素节的坏话,很快就让李素节被贬到申州去了。
在申州的李素节,很想念父亲,想入朝见李治,李治却说,李素节身体不好,不必来了。
然而,李素节个根本就没病,他健康得很。不放弃的李素节,写了一本《忠孝论》,派人悄悄送给李治,却被武则天看到了。
不久之后,武则天向李素节使出了第二招:诬告他贪污。
李素节先是被降为郡王、削减2/3的食邑,贬到袁州,后来又被迁到岳州,终身囚禁。
即便是这样,武则天依然没有放过他。
690年,即将向皇位发起最后一击的武则天,收到了侄子武承嗣诬告李素节和李上金谋反的上奏。
她立刻勒令二人来到洛阳。
在洛阳,李上金自尽,而李素节被缢杀,他9个年纪大的儿子,也全部被杀,唯有4个年纪尚小的儿子,被囚禁起来。
至此,李治和其他人生的4个儿子,全部去世,剩下的儿子,全是武则天生的了。
五、孝敬皇帝李弘
李弘,是李治的第5个儿子,武则天的第1个儿子。他也是李治最爱的儿子。
在李弘年幼的时候,他也曾有过来自母亲的关爱。他8岁那年,李治和武则天留他在长安监国,自己则跑去洛阳。第一次离开父母的李弘,日夜啼哭,李治夫妇实在不忍心,在路上的时候就派人把让接了过去。
李弘长大之后,渐渐成为了大唐的完美太子。他发现某些刑罚太重,就建议李治修改法律;关中饥荒,他下令东宫放粮。
李弘样样都好,唯有2点不好。
其一,他的身体,实在是太弱了。以至于到了后期,名义上是太子监国,实际上,具体的事务,都由东宫官员代理。
其二,他得罪了武则天。
有一天,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两个姐姐,也就是萧淑妃的两个女儿,由于受到母亲牵连,一直被囚禁在宫里,年纪很大了都不能嫁人。李弘于心不忍,把这件事上报,武则天才心不甘情不愿地为两位公主找了驸马。
他的大哥、废太子李忠被赐死之后,也是他看不下去,为李忠收敛了骸骨。
李弘的逐渐长大,也和权利欲旺盛的武则天产生了冲突。
大唐已经有了一个稳居东宫20年、能力出众、声望很高的皇太子,真的还需要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后么?更何况,这个太子,还经常和皇后产生矛盾。
675年,23岁的李弘,突然在洛阳的合璧宫去世。史书这么记载他的死:
后方逞其志,太子奏请,数迕旨,由是失爱于天后……太子薨于合璧宫,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
多年之后,唐朝李泌也说,李弘是被武则天毒杀的。
而李治本人则认为,这个自己最爱的儿子,是因为久病不愈,沉疴难治。悲痛的李治,把李弘追封为皇帝,以天子之礼下葬。
而李弘的真正死因,也成为一段公案,千年后的今天,仍无定论。
六、章怀太子李贤
李弘去世之后仅仅2个月,李治就把嫡次子李贤立为新的皇太子。
这一套流程,非常顺滑。毕竟李弘已经病了很久,李贤早就作为备胎,帮着太子哥哥处理政务了。李弘一去世,李治就把东宫的官署,全都打包给了李贤。
当时的李治,已经年今五十,又久病缠身,迫切地想要把李贤这个新太子培养出来,放手让他监国。李贤的表现,也赢得了朝野内外的一致认可。
这也让他和武则天的关系,更加紧张起来。
在武则天的4个儿子里,李贤是最不讨她喜欢的一个。
李贤刚出生的时候,就让武则天吃了大苦头。他出生在武则天去祭拜昭陵的路上。
当上太子之后,武则天更是对他非常不满。武则天宠爱的术士说,李贤不适合当太子,他的两个弟弟都比他合适。李贤知道之后,大为不满,却也无能为力。
宫中流传,李贤不是武则天的亲儿子,而是武则天的姐姐和李治的私生子,为了掩盖丑闻,被养在了武则天名下。李贤听了之后,更是惶惶不可终日——从小到大,他就是兄弟里最被忽视的那个,他自己都不能确定,这是谣言还是真的。
武则天又写了两本书给李贤:《少阳政范》和《孝子传》,言外之意,指责李贤当太子、当儿子,都当得很不好,又亲自写信指责李贤。
经历了这么多事之后,李贤的心态崩了。武则天也终于出手,给了他致命一击。
680年,武则天揭发李贤造反,并在东宫搜出了几百具铠甲。
时至今日,这些铠甲依然是个迷。是武则天派人放进去诬陷李贤的,还是李贤没有安全感,放在东宫以防外衣,又或者是李贤真的打算不忍了,提前下手?
总之,因为这件事,李贤被废了。
李治不想再失去一个太子,还想给他机会,也在武则天的坚决反对之下作罢。
随后,李贤被流放到巴州,并在李治去世之后,被武则天派人勒令自尽。
李贤的死,也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走向。
唐朝人相信,无论是李弘,还是李贤,他们只要有一个人能顺利登基,武则天就当不上皇帝了。
毕竟,武则天能当上皇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李治之后的两个皇帝,李显和李旦,都太无能了。
如果是李弘,李治精心培养了20多年的太子,都不需要太后摄政,武则天只能退居后宫。
如果是李贤,也是作为太子的备胎培养了多年,又能力出众,不至于犯李显和李旦那样的错误。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大唐注定要迎来一个绝无仅有的红妆时代。
七、李显和李旦
这哥俩,是李治的8个儿子里,除了早逝的李孝之外,唯二从武则天手下活下来的,所以,就放在一起说吧。
他们能从武则天手下活下来,着实是不容易。
李贤被废之后,当了20多年纨绔子弟的李显,一脸懵逼地就当上了太子。才过了3年,还没做好准备的李显,就登基为帝,55天后,就因为犯了错误,被武则天废了。
本来打算一辈子当个富贵闲王的李旦,一脸懵逼地被推上了皇位,却一直被软禁。目睹了3个同母哥哥的悲惨遭遇,他也不敢和母亲相争,6年后,就被迫给母亲让位了。
李显和李旦,在被逼退位之后,一个流放到了房州,一个住到了武则天眼皮底下的东宫,都活得战战兢兢。
在房州的李显,日夜不安,长长在噩梦中惊醒。每次武则天派人来,他都以为是来要他的命的。
在东宫的李旦,被武则天身边的人多次诬陷,要不是东宫的人以命相护,还不知道结局如何。他的妻子、儿子、女儿,都先后被残害。
武则天不杀他们,一方面,也许是出于虎毒不食子,李弘和李贤已经去世了,她想留下这两个儿子;另一方面,或许也是担心,作为李治仅存的两个儿子,他俩一死,李唐宗室和支持者会和她鱼死网破。
705年,一代女皇武则天在重臣的逼迫之下退位,李显重新登基。
至此,李显和李旦,终于结束了那种战战兢兢、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的生活。
但是他们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写在最后
李治的8个儿子,4个是庶子,4个是武则天所生。
自从武则天二次进宫,李治就再也没有和其他女人生过孩子,武则天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李治最优秀的儿子,也是武则天为他生的。一个是李弘,一个是李贤,他们先后被立为太子,都在太子之位上表现出了超强的能力。
然而,他们还是赢不了武则天。
李弘是输给了武则天,还是输给了命运,我们目前无法知晓;李贤这是在和武则天的交锋之中,实实在在地败下阵来。
大唐的天下,注定要迎来一代女皇。
你觉得呢?
你认为2020年超火的3部古装电视剧有哪些?
最近热播的《山寨小萌主》、《传闻中的陈芊芊》、《亲爱的义祁君》三部古装甜宠剧评价都很好!剧中同样聚集了一票古装女神,那我们就详细介绍一下吧。
《山寨小萌主》常乐原本是山贼女大王,却意外被迫顶替宰相的孙女刘玉瑶嫁进太子府,进而展开双面间谍的太子妃生活。常乐精通机关术,聪明机伶、搞怪可爱,和太子李彻从互相试探到爱上彼此,搞笑甜蜜的「仙婚后爱」很好嗑!网友都很喜欢常乐这个女主角,三观正、聪明霸气,三秒就识破奸人伎俩,还能反整回去,机灵可爱让太子李彻渐渐爱上她,不过李彻却不知道这是个「假太子妃」。
李凯馨的古装扮相甜美可爱,她近期还主演青春甜宠剧《暖暖,请多指教》,两部剧同时播,曝光度超高,五月初她和陈星旭主演的网路电影《倩女幽魂:人间情》也上档,她饰演新版聂小倩,虽然比不过经典,但造型也蛮美的。
热播古装剧《传闻中的陈芊芊》
最近最火的甜宠网剧女主角就是《传闻中的陈芊芊》陈芊芊!她原本是个三流编剧,却意外穿越进自己的剧本,变成恶贯满盈的三公主,为了活命便在男主韩烁面前狂刷好感,鬼马机灵、聪慧善良,人设超可爱!
剧中陈芊芊说了很多经典名言,像是「日抛守宫砂」,呆萌台词笑翻网友,让大家更爱这个女主角,初登场的红衣造型还登热搜,被大家发现撞衫刘诗诗在《仙剑奇侠传三》的造型,但还是很美的!
热播古装剧:《亲爱的义祁君》:原名《丑妃驾到》,女主米七七原本是邬镞圣女,却意外变身义祁王妃丑清璃,她是个古灵精怪的元气少女、没心没肺的乐天派。脑洞极大,经常上演脑内小剧场,超级颜控,后来在追寻义祁王吕敖与自己的连结真相中爱上他。
演员胡意旋把女主角演得超可爱,虽然呆萌但一点都不傻,还能反整别人,让剧迷看得很解气,她之前也主演过《天机十二宫》、《我在大理寺当宠物》等古装网剧。
特别介绍!《亲爱的义祁君》竟然还出现当年的古装女神温碧霞!温碧霞饰演美艳高贵的高太妃,表面上看起来温和宽厚,实则老谋深算、心狠手辣,男主角母妃的死肯定和她有关。
温碧霞当年在《封神榜》演的苏妲己实在太经典了,超级妖媚,无人能敌,而她这次在《亲爱的义祁君》的古装扮相也走性感路线,露肩造型引起不小讨论,一般古装都包紧紧,她偏偏要露肩,也只有她扮起来没有违和感吧!
都说到这里了,有没有小伙伴也喜欢这几部剧呢?欢迎一起探讨。
汉武帝六个儿子的命运如何?
汉武帝刘彻一生有六个儿子,其中有三个儿子自杀,两个儿子早逝,只剩下老五刘髆算是顺利活到了终老。
“皇家儿女难将养”这是出自某影视剧中的台词,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汉武帝的六个儿子都在权利的漩涡中挣扎,最后淹没在历史的星河之中,只留下一点痕迹。
下面的我们来逐一说说,汉武帝的六个儿子的不同命运。
首先是嫡长子刘据,刘据是卫子夫的儿子,因为是汉武帝二十九才有的第一个儿子,汉武帝对刘据异常喜爱,并带有很高的期待,所以在刘据出生以后,还册封了刘据的母亲卫子夫为皇后,这就使得刘据从庶长子变成了嫡长子。
刘据小的时候简直被汉武帝宠到天上去了,汉武帝不仅为刘据请来名师指点功课,还为刘据特意建立了一座博望台,仅仅为刘据用来招待名人雅士用的。
后来因为卫子夫年老色衰,再加上长大的刘据性格温润仁慈,与汉武帝大相径庭,汉武帝认为刘据性格软弱,渐渐的就没有那么宠爱刘据了,但是多年的父子情分还是存在的。
之后,刘据被巫蛊之祸牵连,诛杀了弄臣江充,起兵攻击丞相府,被丞相诬告谋反,刘据被迫逃亡,后来不堪受辱,在民间自杀。
因为巫蛊之祸,刘据的妻子儿女都被害了,只有一个刚刚出生的刘病已侥幸逃了出来。后来刘病已成为了汉宣帝,为爷爷刘据平反,刘据的污名才被洗清。
庶次子刘闳,刘闳是早逝的王夫人所生,因为刘闳年少失去了母亲,所以汉武帝还是比较疼刘闳的,将诸侯国之中封地最大的齐国封给刘闳。
刘闳到了齐国之后,汉武帝还将老城敦厚的卜式派给刘闳做丞相,齐国在刘闳和卜式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只是天不假年,刘闳任齐王不过八年,就英年早逝。
因为齐国历届的齐王都不得善终,于是齐国人传出一句话“齐地不宜封王”。
不知道是汉武帝听说了这句话,还是为了便于管理齐地,汉武帝去除了齐国的国号,改为齐郡,齐国再次消失了。
庶三子刘旦,刘旦的母亲是李姬,汉朝并没有妃嫔的等级,所有除了皇后的妃子都被称为夫人,但是李姬不是李夫人,为了区别二人,刘旦的母亲被称为李姬。
这个李姬是一位不受汉武帝宠爱的女人,但是这个李姬却有一个优点,就是能生,一连生下两个儿子,比如卫子夫一连生下三个女儿,才生下一个儿子,而其他嫔妃,一生也就一个儿子,相比之下,李姬的运气实在是好。
虽然运气好但是李姬却不会教育孩子,将自己的两个儿子都生得蠢笨不堪,在权利的角逐下送掉了性命。
巫蛊之祸之后,太子刘据自杀,老二刘闳又早逝,燕王刘旦辨认为按照长幼秩序,应该轮到自己做皇帝了,就亲自上书给汉武帝,请求回到长安守卫皇宫。
刘旦这个守卫皇宫的意思,就是向汉武帝要长安的兵权,但是问题是凭什么呢?汉武帝并没有想传位给刘旦的意思,怎么会将长安的兵权给刘旦呢。
不仅如此汉武帝还认为刘旦野心勃勃,觊觎皇位,于是汉武帝便下诏责备刘旦。但是刘旦明显是个脑子不清楚了,不懂得见好就收。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立刘弗陵为太子,继承皇位。刘弗陵继位后,刘旦依然野心勃勃没有对皇位死心,认为年仅八岁的刘弗陵不足为虑,便联合宗室刘长,刘泽一起谋反,篡夺皇位。
公元前86年,刘长预备杀掉青州刺史,响应刘旦起兵造反,没想到还没有起兵,消息就泄露了,于是第一次谋反失败了,但是刘弗陵念在亲情的份上没有追究刘旦。
不料刘旦还是不死心,两年后再次联合大司马霍光的政敌鄂邑长公主、上官桀等人准备再次谋反,却又一次被人告发,昭帝这次还是心软没有追究刘旦,但是刘旦却因为两次谋反失败羞愧不已,自杀了,谥号剌王。
这时候问题来了,刘旦为什么能联合刘长和刘泽谋反呢?
因为刘长和刘泽在多次试图争夺皇位的时候落败,刘长是刘邦最小的儿子,母亲是张耳的姬妾赵姬所生,天下人都怀疑刘长不是刘邦亲生的,所以刘长一早就失去而竞争皇位的资格。
而刘泽是刘邦的堂表兄弟,更没有资格继承皇位了。但是刘长和刘泽都对皇位不死心,所以刘旦一撺掇,二人就同意了谋反计划。
只是三人都没有什么机智的头脑,才在没有起兵的时候就走漏了消息。
其实刘旦也是比较幸运,两次谋反失败,刘弗陵都放过了他,如果刘旦识趣,就会安安分分地做个诸侯王也是不错的,但是刘旦偏偏愚不可及,计划第二次谋反。
第二次谋反失败,刘旦可能才意识到,自己有多蠢,于是羞愧自杀。
庶四子刘胥,刘胥是燕王刘旦的同母兄弟,但是天生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可能是因为刘胥的愚蠢太过明显,所以刘胥的哥哥刘旦谋反也没有带着他,这也让刘胥保住了一条命,但是刘胥是个蠢得,蠢人的特点就是作死,刘胥更是愚蠢的极品,怎么可能停止作死呢,只是刘胥作死的方式比较一般。
就是巫蛊,经过巫蛊之祸,刘胥认为巫蛊非常神奇,并且做事不留痕迹,于是刘胥汲找来了一个楚地著名的女巫李女须,来用巫蛊之术诅咒皇帝,让自己继位。
巧合的是,在这不久之后,刘弗陵就死了,所以刘胥便认为是女巫灵验了,屡次找女巫做法,但是后来刘病已又继位了,自己始终都没有被立为太子,刘胥这才放弃。
不料汉宣帝的时候,有人告发刘胥用巫蛊诅咒皇帝,刘胥知道了非常害怕,就将女巫等人杀掉灭口了,但是汉宣帝仍然没有放过刘胥,派廷尉严格审查刘胥。
刘胥见躲不过了,于是自杀身亡,临死前请求汉宣帝,放过家人。刘胥死后,汉宣帝知道了刘胥的请求,于是赦免了刘胥的家人,只是将刘胥的妻儿都贬为庶人。
虽然刘胥愚蠢,但是有一点值得称赞,就是为了保护家人宁可献出性命,这是非常难得的。
庶五子刘髆,刘髆的母亲是汉武帝最受宠的李夫人,所以汉武帝非常喜欢刘髆,刘髆本来应该是比较有机会继承皇位的,但是刘髆有一位倒霉的舅舅李广利。
这个李广利是一位武将,因为李夫人的缘故,被汉武帝重用,但是能力平平,除了打下过大宛之外并没有什么功绩。
后来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自杀,李广利就动了夺嫡之心,想让刘髆继位太子,就联合丞相刘屈氂拥护刘髆继位。
没想到刘屈氂也是个倒霉蛋,因为妻子被人举报用巫蛊诅咒皇帝,被妻子连累处死,不仅如此,还供出了和李广利密谋拥护刘髆为太子的事,将李广利一并牵连进去。
后来李广利兵败投降匈奴,刘髆因为李广利的关系被连累,彻底失去了竞争皇位的资格。
其实刘髆什么都不知道,也没有犯过什么大错,因为被李广利连累于皇位失之交臂实在是比较倒霉。
幸亏刘髆不是个蠢得,之后在没有蠢蠢欲动过,而是安于本分,最后平安终老。
后来刘髆的儿子刘贺还被立为皇帝了,但是很快就被废掉了。
最后就是幸运做了皇帝,却悲惨的英年早逝的幼子刘弗陵。
刘弗陵继位是因为上面的哥哥作死,全部都失去了太子的竞争资格,汉武帝又没有别的儿子了,所以无奈之下立了刘弗陵为太子。
汉武帝死后,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继位,大将军霍光辅政,鄂邑公主为长公主,入宫抚养教导刘弗陵,车骑将军金日磾、 左将军上官桀为其副手,协同霍光辅助刘弗陵。
年幼的刘弗陵就落入了鄂邑长公主,霍光,金日磾,上官桀的联合控制中。
刘弗陵的起居,婚事都不得做主,后来在鄂邑长公主和上官家的联合下,刘弗陵被迫娶了上官家的女儿为皇后,自己甚至没有选择侍寝的权利,因为不喜上官皇后,刘弗陵并没有和上官皇后生下一子半女。
刘弗陵在位十三年也就被控制了十三年,婚姻,政治,都不得自己做主,最后年仅二十一岁就因病去世。
以上就是汉武帝六个儿子的全部的人生简述,虽然都是比较悲惨的,但是真实,这就是古代皇室中皇子的真实情况,“皇家子女难将养”是很真实的,出于利益,所有的人都失去的人生的意义,只知道盲目的掠夺权利。
这样的人生,有时候还不如平头老百姓的子女,虽然一生都没有机会获得权势富贵,但是至少能够平安顺遂,有志者还能实现人生理想,一生都充满了自由和希望。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