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u8500 华为,台积电拟投资28亿美元在南京新建产线?
你好!相比之下国内大陆的水电等基础设施水平强于台湾地区,而且下游国内客户需求持续旺盛,台积电决定再扩大南京厂产能,也在情理之中。
当下全球的缺芯潮,国内外各大厂家都在扩产,目前台积电计划3年内用于在全球工厂扩产预算是1000亿美元。就算台积电在南京无法投产28nm,也有的是其他地方工厂可以用于扩产。在我看来,台积电扩产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缺芯潮导致订单激增,现有产能已经跟不上订单需求,好事坏事不能一概而论,交给市场吧!一、对南京而言,加强以电子产品为核心的中高端制造业定位,自然是好事
要知道,南京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总算找到自己的定位,就是以电子产品为核心的中高端制造业,可以说是能够对标美国的德州。而且,南京和美国的德州,优势非常类似:
1、大量的郊区可开发土地,有连片的平原,比如江北新区和溧水。南京的农村人口密度其实很低,尤其是六合,看卫星地图就知道,按人口补偿的话,征地成本较低。2、较高的教育水平。城市居民拥有大专以上学历比例全国第一。南京除了传统的大学名校,还有数十所技术院校,每年能够量产中高级技术工人。此外,南京还有大量科研院所,为技术商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后盾。3、拥有二线城市中数一数二的交通。地铁里程曾仅次于北上,并且直通远郊区。高铁四通八达,市区不限号不限牌更不限外地车。
以上这三点优势,可以说是为发展高端制造业量身定制,即使拥有2的武汉,水网密布,地形过于支离破碎,重庆更是几乎找不到平地;拥有1的成都长沙,2和3又无法满足;同时拥有1和3的天津,2又成了短板。可以说,同时满足以上三点的城市,只有南京。
以前南京又想大力发展互联网,又想扶持文化艺术,结果都是不温不火,被隔壁杭州上海持续超越,后来终于搞明白了自己的优势所在和发展定位,这次台积电选择南京扩产,对南京产业自然是好事。二、破解疑问1:南京扩产的28nm是低端芯片吗?
我们要知道,目前28nm芯片工艺,是12英寸先进与成熟工艺的分界点,28nm以下比如16/14nm,7nm,5nm工艺被称为12英寸先进工艺,以上的如45/40nm、65nm、90nm等被称为12英寸成熟工艺。28nm工艺也是最后一代平面晶体管工艺,之后就开始导入FinFET结构的3D晶体管。从技术角度而言,确实在很长时间内,28nm工艺是一个分界点。
也就是说,28nm规格是成熟工艺中绝对代表,是一个使用范围非常广,且寿命非常长的工艺节点,能覆盖绝大多的芯片制造,比如电视机芯片,消费电子芯片,汽车芯片,平板电脑等,虽然不是最先进,但是无论如何都算不上“落后”工艺。
所以,数字电路追求单位面积内的晶体管密度,以追求更强的性能来打败对手,因此线宽越做越小,集成度越做越高,所以需要更小线宽的先进工艺。但除了最先进数字电路,其他芯片根本不需要这样的工艺,大量MEMS传感器,电源管理IC等根本不追求先进工艺,相反只需最成熟,最适合的工艺来生产就行了,除了最求性能优先的高性能计算数字芯片需要最先进7nm,5nm制程外,其他芯片根本不需要这么先进制程的。
三、破解疑问2:南京扩产28nm是不是低价倾销?要知道,除了性能,综合成本是芯片生产必须考虑的因素。从成本而言,28nm显然更具优势。据Gartner统计,16nm /14nm芯片的平均IC设计成本约为8000万美元,而28nm体硅制程器件约为3000万美元,设计7nm芯片则需要2.71亿美元。对于多数客户而言,高阶制程FinFET制程转换费用实在是太昂贵了。
从性能而言,相较于40nm及更早期制程,28nm工艺在频率调节、功耗控制、散热管理和尺寸压缩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由于16nm/14nm及更先进制程采用FinFET技术,维持高参数良率以及低缺陷密度难度加大,每个逻辑闸的成本都要高于28nm制程,造成当时每个晶体管成本不降反升。28nm就综合而言,算是一代性价比非常高的制程,无论对于流片客户或是拿它赚钱的代工厂而言,它是一个“SWEET POINT”甜蜜点,毕竟拉5吨货,5吨的卡车就行了,谁会去用50吨的车呢?
问题来了,美国建先进的,国内建成熟的,相比90亿美元差价就是国内低成本低吗?这里我们千万别犯常识性错误。
国内相比美国确实有建厂低成本优势,但是差距绝对没有大到90亿美元的程度。一个晶圆工厂的建厂成本80%左右是采购设备,其余20%才是厂房建设,内部洁净室装修,以及配套设施等。台积电赴美建设的是5nm工厂。众所周知,5nm工艺所需设备单价以及数量远超28nm。
比如5nm需要导入ASML NXE系列EUV光刻机,这种设备单价在1.2-1.7亿美金一台,而28nm只需要NXT 1970i/1980i系列DUV光刻机就能满足生产,设备单价在6500-8500万美金,两者价格差接近一倍。其他如高阶制程需要用到的ALE设备(原子层刻蚀设备)单价超过700万美金,ALD(原子层沉积设备)单价也超过500万美金,都比普通的Etch(反应离子刻蚀机),和CVD( 化学气相沉积设备),贵20%-50%。最关键的是设备数量,比如 5nm所需的刻蚀机数量,是28nm的三倍左右。
因此这90亿美金的差价,绝大多数都是由设备单价以及数量的差异带来的,而不是国内水、电、土地,土建低成本带来来的,我们无需担忧的。
四、最后,南京新建产线好事坏事不能一概而论,目前来看却是利大于弊的
我就举个例子,特斯拉全独资进中国,把中国的电动车都打趴下了吗?没有吧?蔚来,小鹏,比亚迪等等,不都是百花齐放吗?
我们肯定不能一边对外高举自由竞争的大旗,一边在国内大搞贸易保护吧?这不是活成了自己最厌恶的样子了,相反看看美国打压中兴华为,活生生的反例啊。
也就是说,台积电来陆投资,合法合规,我们为什么要打压?现在台湾地区缺电缺水,你想台积电单方面加大对美国投资,跟大陆脱钩,还是想它两边下注,继续加大对陆捆绑呢?
再有国内芯片制造需要鲶鱼效应。真刀真枪的竞争才能大浪淘沙,温室的花朵是没法成功的。中芯难道只能靠政策,靠补贴的吗?
在芯片业,我们可能要转变以往或其他行业那种先引进再引导规划发展的路子,而要把引导和规划做在前面,做一些有利于产业长远发展的决定。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希望,比如北京和中芯在北京新建28nm 12寸厂,满产计划10万片每月,深圳市和中芯在深圳建28nm12寸厂,满产计划4万片每月,在上海中芯投资100亿美元在上海建设14nm12寸厂建设等等,今天的南京也是如此的。
今天世界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身在其中必定要有所作为,不能干大事惜身,见小利忘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得始终。
最后的话:保护下的国产芯片产业,就能强大起来么?
总结概括,台积电在南京扩产,确实对国内同行而言有一定压力,但是逻辑肯定不是低价倾销,想要击垮国内企业的,有竞争,并不完全是坏事,有影响但也没那么夸张的。
新冠爆发,世界口罩短缺,我们可以短时间建起惊人产能,满足中国,满足世界,因为我们有生产力,有完整产业链,可是世界缺芯,中国缺芯,我们没办法喊一声说:“不怕,有中国”,因为产业链中EDA、高端设备、先进原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都还需要竞争中去提升与进步的。
华为手机发展史?
2003年7月,成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手机业务部。 发展历程: 2004年2月,作为中国第一款WCDMA手机参加法国戛纳3GSM大会,并在大会现场进行了丰富的业务演示。 2005年6月,华为第一款3G手机U626被查尔顿媒体集团评为“最佳3G手机奖”。 2009年2月,华为在西班牙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首次展示了其首款Android智能手机,并宣布将与T-mobile合作推广该手机。 2010年9月,华为在德国IFA上发布了全球首款with Google的Android2.2普及型智能手机IDEOS。 2011年3月,华为智能手机C8500在中国上市百天零售过百万。 2011年8月,华为发布云服务平台和全球首款云手机华为远见(Vision)。 2012年1月,在美国CES展发布6.68mm全球最薄智能手机Ascend P1 S。凭借6.48mm的宽度、业界最领先的1.5GHz德州仪器(TI)OMAP 4460 Cortext-A9双核处理器及华为软件优化处理技术,Ascend P1 S再创两项“世界记录”,一举成为4.3英寸屏智能手机阵营中最紧凑、最快的一款。 2012年3月,华为手机官方电子商城平台-华为商城正式对外运营。 2012年4月,华为旗舰智能手机Ascend P1在北京全球首发,之后不久P1经历大幅降价和放弃系统更新两大问题,打击了用户的信心。 2012年6月,华为智能手机C8812在中国上市60天零售过百万。 2013年三季度华为出货量1270万部,4.8%市场份额跻身全球第三,成为Q3排名榜上实至名归的明星。
8500u是几代?
pc3 8500u是八代
华为MateBook 13带来了搭载英特尔第八代酷睿i3-8145U处理器的全新版本,同样具备英特尔超线程技术,采用了4MB三级缓存,TDP功耗为15W,最吸引人的是提供了高达3.9GHz的单核睿频性能。华为MateBook 13只有第八代英特尔酷睿i5-8265U和i7-8565U两个版本,虽然性能和功耗确实不错,4999元的起步价也并不贵。但对于部分大学生用户而言,或许平时就用电脑查个资料、追个韩剧、在论坛写点自己旅游的心得和攻略,因此i5-8265U的性能都可能有点“浪费”。
华为智能手机最早出于哪年?
我用的是华为c8500
华为为什么离开深圳?
第一,深圳工业用地不够,华为没法扩建工厂。
任正非接受采访时表示:深圳房地产项目太多,没有大块的工业用地。现代工业需要大量土地,而土地越来越贵,产业成长空间就会越来越小。
深圳土地开发已经饱和,新增供地很少,华为要建厂要扩张,但拿不到地。
而在东莞就不一样了,华为可以拿到更好的园区,更低的地价。
华为的官方解释很清楚,深圳没有足够的工业用地,满足不了华为扩张的需要。深圳的很多地块,已经用来开放房地产了。
相比之下,东莞不仅距离近,而且地价和深圳比的话,简直太便宜了。

第二,深圳房价飙升,企业成本太高,员工生活成本太高。
深圳房价近两年涨得最快,房价和北京、上海不相上下,地价高,房价更高。
这导致了两个严重问题:一是企业房租等运营成本太高,二是员工租房、买房等生活成本太高。员工要有住房,要有生活设施,这些成本越来越贵,企业承担不起。
和深圳相比,东莞地价要便宜很多倍,先盖3万套员工住房再说。
以东莞松山湖商住地块为例,华为投入6.5亿竞得,成交楼面价约为2865元每平米,而深圳加一个0都不一定能拍到。
华为将在松山湖提供3万套员工住房,价格仅8500元每平米,比周边2.5万的市场价低了很多。
深圳安居乐业成本很高,而在东莞,花一半的钱,能达到深圳几倍的效果。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