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中元节寄语父母的想念,寒衣节快到了?
今年的10月25日,农历十月初一,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寒衣节,又名"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和清明节,中元节被称为三大鬼节,是传统的祭祀节日。十月是冬季的开始,寒衣节,顾名思义,冬天来临,天气寒冷,以烧寒衣的方式祭祀先祖,也是‘祭之以礼’孝德文化的承载体现。
寒衣节的起源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周朝。《诗经》里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说法。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初一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奖赏为国捐躯者,为他们送寒衣,并抚恤他们的子女。上行下效,成了民间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秦朝孟姜女哭长城。相传秦代民妇孟姜女在十月初一这一天启程给应招修长城的丈夫范杞良送冬衣御寒。等她来到工地,获知丈夫因劳累而死并被埋到长城底下,遂痛哭七天七夜,哭倒长城,使得收拾丈夫尸骨,然后投海自尽。百姓深受感动,纷纷在十月初一这一天烧寒衣纪念,逐渐形成追悼亡灵的寒衣节。
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朝朱元璋‘授衣’的传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一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鲜。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在冬季来临之时,加衣御寒,并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的亲人,表示关怀。
寒衣节的习俗寒衣节的习俗因地而异,各个地区稍有差异。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是上坟的日子。人们将自己秋收的物品为死去的亲人供上,向祖先报告一年的丰收成果。除了这些之外,他们也会用彩纸剪成衣服,为祖先焚烧,表示“十月一,上坟烧寒衣”的意思,为死去的亲人送去过冬的衣服。
有些地方除了上坟祭祖之外,在傍晚还会到野外的路口,为那些没有后人的死者添送寒衣。
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活节奏加快,剪彩衣费时费力,人们大多采用烧冥币的方式代替。需要注意的是,焚烧寒衣或者纸币,要焚烧彻底,按照老的说法,如果焚烧不净,衣服却袖子少带子,穿不上。
有的地方还有在寒衣节这一天,吃面条,做红豆饭,上坟的时候给先祖烧金银包袱。上坟的时候,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默念对逝世先人的思念和祝愿。
寒衣节的禁忌寒衣节不宜远行,不宜嫁娶,不宜理发,不宜下水,上坟烧寒衣要晚。民间有‘早清明,晚寒衣’的说法,意思是说清明节在春分之后,昼长夜短,阳气强于阴气。寒衣节在秋分之后,夜长昼短,阴气强于阳气。所以,避阳就阴,清明节上坟要早,寒衣节上坟要晚。寒衣节是鬼节,阴气重,出远门婚嫁都不吉利。水是冬寒之气,容易受凉,尽量避免在水边行走。体之发肤受之父母,在祭祖这一天理发是对先祖不敬,所以也要尽量避开。
此外,民间还有寒衣节不随地烧纸钱,不在外边晾晒衣服,尽量不深夜在野外行走,一个人夜行时不要回头等说法。
哪些地方有农历七月半烧纸的习俗?
中国很多地方都有,不太有明确界限烧或不烧。如果是大城市在监管不严的间隔地方会更多一些,且不一定要等到七月半正日子,时间上提前或者错后都可以。
如果是农村地区,烧纸会更多见。 位置主要在路口,河边,空旷地带等,因有传路口烧纸,在阴间的人才会收到。
河边烧纸也会相对安全,有效降低安全隐患。中元节一般是在立秋后,秋季天干物燥,确实有失火的隐患。
临近鬼节很多地区政府,都有公布文明祭奠的倡议或行政命令。烧纸浓烟刺鼻,也会对空气造成污染。但烧纸不能算陋习,是风俗。
当代提倡的是文明祭,心中祭,献花,网上祭奠等等。
谈到网上祭奠,无论是七月半还是清明节,虽然一直有提倡,也有相关网站等,但实际上并没有引起多少共鸣,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多少总会让人觉得有不踏实。
(北京民俗版权作品)近知北京风物,远播四海民俗 “北京民俗”专注民俗文化 投稿,认识,闲扯请加民俗君微信:beijingminsu
为什么自己家里不能供奉祖先?
不能供奉祖先,可以在清明、中元节、冬至当天拿出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遗像供奉一天,再以上的就不要供奉了,因为你都不知道他们在哪个道。长期供奉是很不好的。如果有条件,家中可设佛台每日念经,你修行也会庇荫祖上的,不用执着于供奉牌位。家里不能搞得跟灵堂一样,活人死人不在一道这样很麻烦的。
2022年为什么有阴历三月份不烧纸的说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唐诗,相信大多数人都再熟悉不过了。幼时不懂其间深意,待到而今与亲人永隔,才真切体会到清明时节“欲断魂”的无限悲思与伤感。
孩童时期,每到清明时节,老父亲都喜欢会带着我行走山水,给逝去的祖辈亲人挂纸扫墓,在我的记忆里,清明当天扫墓的次数极少,几乎都是提前两三天或推后三五天完成祭扫,我当然不明白缘由,只是顺从地跟在老父亲后面,多几分在青山绿水间的玩兴罢了。
百草千花寒食路。山乡老家的清明,大山披绿装,田野踏青草,山间繁花盛开,杜鹃绽放红艳艳。小时候的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的庄严仪式,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与小伙伴们放纵玩乐的纯真童趣,到田里捡田螺、抓泥鳅、捉黄鳝,到山上找茶疱(发育不全变异的茶子果)、采羊耳朵(变异的油茶嫩叶)、挖竹笋、折野花,最爱吃那红艳艳、酸溜溜的杜鹃花了。
在我的印象中,清明是山乡老家人除了春节之外最为看重的一个节日,这或许与客家祖辈重亲情、崇仁礼、守孝义不无关系。上了中学后,我才知道老家先祖在清朝中叶从福建龙岩上杭迁居赣南、繁衍生息,他们代代相传承袭了客家人诸多民风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前,老家不少长辈每年都还要先到龙岩上杭扫墓祭祖,上杭祖籍的亲友也极为重视亲情,每次都热情招待。
山乡老家,清明节有诸多不成文的规矩礼俗,这些都是祖辈口口相传留下来的,小时候父母亲就特意告诉我们兄弟姐妹,清明当月避免去走亲戚、看望老人,不要在别人家吃饭,晚上少走夜路、不去串门、不在外过夜。还有,清明上山扫墓,要事先选好日子、排好行程,70岁以上老人、6岁以下小孩尽量不参加,参加祭扫时不要穿红色靓丽的衣服,爷爷奶奶的墓地要放置一颗出土的春笋、一把鲜活的生葱,等等。
过去,我对老家清明节的众多禁忌习俗不以为然,总觉得有些落后古板、不近人情,所以也没有太在意,直到两年多前老父亲去世,当年清明期间修建坟墓,请了几位老家的邻居帮忙做事,才知道这些口口相传的规矩早已刻印在了乡亲们的脑海里,并且落实在生活行动上,那几天堂叔婶在山上帮我们家干活,无论我怎么邀请就是不在我家吃晚饭,后来老哥准备给他们结算工资更是严词拒绝。堂叔说,帮忙干点活都是应该的,不吃晚饭、不结工钱这是老辈留下来的禁忌规矩坚决不能破。
老父亲去世以后,我对山乡老家清明节的各种习俗寓意、规矩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体悟,为什么堂叔婶帮老父亲修墓不吃晚饭、不接工钱?内含着亲人的体恤、亲情的关怀,是亲帮亲、邻帮邻的纯朴真诚;为什么清明当月避免走亲访友?其实表达的是对逝去亲人的敬畏与怀念。在清明这样特殊的时间节点,应该慎终追远、怀思故人,把悲思寄予远去的亲人,把伤感留存自己心底,走好脚下的奋进之路。
最后的结语
回到楼主的问题上来,清明节到底要提前几天烧纸?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应该没有固定的说法,我的山乡老家虽说大会在清明前几天时间开始上山扫墓,但最早也得过完春社日才会开始,最晚不能过了清明一周后再祭扫,清明当天祭扫的真比较少。
至于楼主提出的“2022年阴历三月份不烧纸的说法”,这个真没听说过,或许只是民间传言而已。现如今,每到清明时节各地森林防火的压力非常大,许多地方扫墓都移风易俗,不让点香烛、烧纸钱、放鞭炮,禁止带火种上山,提倡带鲜花祭扫。
其实,清明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一个怀念、追思、感恩的节日,文化内涵远远不止于扫墓祭祖这一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学会追思亲人、寻根感恩,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让心灵有皈依、精神有托付,在奋进之路找到源动力。
你最想送给父母一句话是什么?
七夕,是农历七月初七日,本日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也是年轻人相会的日,她们为了相爱,相约在今天花前月下,思念鹊桥相会的情景,向往着美好甜密的爱情。
过几天是七月十五,乡村叫七月半,也是中元节,这个节是怀念逝去的前辈老人,给逝者烧纸钱,每一个亲人逝者都要寄一封冥币,写上:今逄中元隹节,憧寄冥币万数,奉申,xx人冥府受用,望杳收,落款,阳上子、孙、重孙,名字,写上年月日,吃晚饭时统一烧化。
七夕和中元节是二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