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场任务怎么做,舰载机在空中执行任务后怎么找到母舰的

  • A+
所属分类:轻松一刻

实验场任务怎么做,舰载机在空中执行任务后怎么找到母舰的?

大家好,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通过阅读本文读者朋友们将在学习到“二战舰载机”的导航与定位知识的同时,还会切身体会到当年中学班主任老师那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并非虚言。这是一个涉及专业领域的问题,今天兵器知识谱就这个问题对广大读者进行一次专业的导航知识科普,码字不易,还请读者朋友们多多点赞,也敬请对本文未尽之处提出指正和批评,同时强烈建议那些已经为人父母或从事初、高中教学工作的读者收藏或转发本文,可以将本文作为课外趣闻讲给孩子们听,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没有GPS卫星定位系统的二战时期,返航的舰载机主要依靠两种手段来找到航母,即无线电导航和飞行员自主导航。无线电导航是利用定向天线电磁波直线传播的原理来对舰载机进行导航;而飞行员自主导航则是使用传统的地图结合指南针进行导航。下图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移动电话通讯信号基站,基站上面向西面八方的方形盒子就是定向天线,二战时期应用在航母上为舰载机提供导航。

无线电导航系统的导航原理

利用电磁波直线传播原理进行导航的办法并不是人类的专利,这种导航办法是那些一到秋天就开始往南飞的候鸟与生俱来功能——当候鸟脑电波与磁场线重合时说明飞行方向准确;如果脑电波与磁场线发生偏离时则通过调整飞行姿态的方式向正确的飞行路线靠近。

无线电导航系统由航母上的导航定向天线、导航飞机的信号中继装置、作战飞机的信号接收装置组成,当舰载机返航时在信号接收装置的引导下沿着导航定向天线所发射的电磁波飞行就能到达航母所在海域。定向天线所发射的电磁波相当于地球磁线,飞机上的信号接收装置就相当于候鸟的脑电波。

下图为一群南飞的大雁,动物们与生俱来的导航能力使其即使飞行上万公里的距离也不会迷失方向,而人类则需要借助各种高科技来导航也不能确保100%不迷路,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所取得的一点点科技进步显得多么的渺小。

定向天线所发射的电磁波本质上是一种微波,比如雷达电磁波、通讯电磁波等等,它的传播方式为直线传播。正因如此,由于受到地球曲面的制约,微波的直线传播距离仅有效作用在60~100公里以内(与飞机的飞行高度有关),所以需要导航飞机提供信号中继。

而二战时期的舰载机作战半径通常不超过300海里(1海里等于1.85公里),假设舰载机攻击的目标距离为200海里(即370公里),那么攻击行动就需要至少2架导航中继飞机为舰载机群提供导航信号中继服务。下图为为二战时期美军用舰载侦察机改装的导航中继飞机,红色圆圈圈住的圆形物体就是导航飞机的定向天线。

比如1941年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美国珍珠港,珍珠港所在的夏威夷群岛距离日本本土约3500海里,而舰载机的作战半径仅为300海里,于是日本联合舰队偷偷靠近夏威夷群岛,在距离珍珠港300海里的海域起飞183架舰载机(第一波)实施偷袭行动。

这183架舰载机中就有3架导航飞机,其中1架在距离航母舰队100公里的空域巡航,另一家则在距离第一架导航飞机100公里的高空空域巡航,最后一架则伴随作战机群行动,为偷袭行动指引正确的攻击和返航航线。另外,导航飞机既可以提供导航信号中继服务,也能提供通讯中继服务。下图为我军早期装备在飞机上的无线电导航信号接收装置——无线电罗盘,当指针指向刻度“0”时表示飞机正在面向定向天线正前方,当指针指向刻度“18”时则表示飞机正在背对定向天线,大家可以举一反三。

飞行员自主导航的方法

所谓自主导航就是采用传统的地图作业来定位和导航,主要是在收不到无线电导航信号的情况下应用,比如因在战斗中导航信号接收设备受损、无导航飞机中继、单独执行任务等情况中。

飞行中的地图作业原理与地面上基本一致(地面上的地图作业指导参见作者其他回答文章),区别在于自己的位置与目的地位置皆处于高速移动状态,方法如下:

在舰队放飞舰载机的海域具体位置和在攻击发起海域位置各打上一个点,用一条直线连接起来,再根据自己飞离攻击位置的时间和方位计算出自己的位置,然后打上一个点,然后画直线将三个点连接起来,这时候我们在地图上就得到一个三角形。

假设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攻击发起位置为直角A点,自己的位置B点,航母位置为C点,那么C点必然是一个30º锐角,B点位60º角。

若飞行方向背对A点,飞机应向右转120º飞行;若飞行方向正对A点,则需要向左转60º飞行,目标是起飞位置。

若三角形为任意三角形,那么就需要飞行员根据飞机飞行速度计算出三角形的边长,然后分别计算出A、B、C三个点的内角角度并像上述那样制定飞行计划。

上述为路基远程轰炸机最常用的定位与导航办法之一,很显然航母舰队是不会停在原地不动的,因此舰载机还需要对航母实际所在位置进行计算,然后制定飞行计划才能找到航母。

假设起飞前航母编队的航向为正西方,平均航速为20节(37公里/小时);飞机的平均飞行速度为500公里/小时;目标距离为200海里(370公里)。下图为二战太平洋海战中由12艘航母组成的美军特混编队,舰队的航行速度不是由航母决定的,而是由舰队中航行速度最慢的舰只决定的,因此20节的航速假设是合理的。

那么舰载机飞到目标上空时耗时0.74小时(约44分钟),战斗持续20分钟(包括攻击和缠斗时间),飞行至B点(迷失方向位置,距离60公里)耗时7.2分钟,从B点飞行至航母其实位置C点耗时49.2分钟,滞空时间一共约120分钟,即2个小时。

而此时航母已经继续向东行驶了74公里,所以飞行员还需要在地图上以C点为中心再画出一相当于74公里比例半径的圆,在这两小时内即使航母中途改变航向也不会超出这个圆圈范围内,飞行员只要驾驶飞机到达这个圆圈内的海域就能使用无线电与航母舰队取得联系,得到航母准确位置。下图为二战时期舰载机飞行员使用的海图,蓝色圆圈海域为预先为飞行员标注好的舰队抵达位置,如果没有预先标注,则需要飞行员自己动手画。

可见相较于无线电导航系统,飞行员自主导航是一件多么费时费力的事,而且通过计算得出的定位和导航信息并不精确,因此舰载机通常以编队的形式开展作战任务,编队不应少于2架,即使编队中有一架友机落单,编队指挥官也会安排其他飞机前去寻找和伴飞,防止发生损失和伤亡。

无线电电磁波定位和导航原理虽然在二战后期被陀螺仪惯性导航和现代卫星定位系统所取代,但是其工作原理依旧被人们广泛使用。比如公安机关能够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手机定位就是应用了电磁波的定位原理,发射信号的基站相当于航母的定向天线、而手机就相当于舰载机,只要犯罪嫌疑人的手机开机就能通过附近的基站对其进行准确定位。下图为基站无线电对手机的测角定位示意图。

火力全开2怎么改引擎?

在火力全开2中,改引擎需要进入车库,在升级菜单中找到引擎相关设置,选择需要的引擎,并且花费一定的金币或者钻石进行购买。

购买成功后,将自动更换原来的引擎。改装引擎能够提升车辆的加速、最高速度、耐久度等属性,让车辆在比赛中更具竞争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引擎需要不同的车辆等级才能够装备,玩家需要根据自己的车辆等级和金币数量进行选择。

怎样学习开发软件?

软件包括很多种类,也有可能用不同的程序语言去开发,如果自学的目的是开发一套实用的软件,而不在于编程技术本身,那对于企业管理软件范畴,其实已经可以不用学代码就能开发软件了。想要自学软件开发的快捷方法,其实只要选对工具就没问题,可以考虑无代码开发平台,比如云表企业应用平台。

学云表,用云表开发软件,很简单!

1、上手简单。用云表开发软件,只要你懂中文,会用Excel,无需任何编程基础,就能够通过画表格的方式轻松“画”出管理系统的模块。

2、灵活自主。云表和传统软件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云表可以完全适应企业的发展模式,自主搭建模块,你只要熟悉企业业务,需要什么模块,就搭建什么,需要改变了,随拆随建。

3、节约成本。因为无需写代码编程,云表开发周期短,不用专业程序员,人工费用省,又完全帮你规避了企业花大价钱买回软件,很多功能根本用不到的风险,绝对省时省力省心又省钱。

4、功能强大。除了上述特性,云表还支持工作流,权限设置,数据共享,并链接外网,为企业完全解除信息孤岛,又能够与主流信息系统无缝集成,保护企业原有的IT资产,还可以一键生成手机app,实现企业移动化办公,当然,它也支持二次开发,时刻跟随企业的脚步,共同成长。

下面是用云表开发软件的案例

ERP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综合管理系统

用云表做管理软件,不用编程,不用数据库知识,不用写代码,0基础0门槛,谁都能做。不怕学不会,云表还有免费软件培训班,10天就可以基本学会软件的开发。有了云表,人人都是程序员,人人都可以开发软件。这是因为云表是基于表格编程技术的软件开发平台。这些编程、敲代码的工作,早就事先替你完成了,它呈现为一个个简单易懂的工具包,让你点点鼠标、输入简单的中文文本,就能搞定。

实用的软件,免费送给你

案例还有许多,篇幅有限,在这里不便细说,如果对软件有兴趣,我这里有免费获取的方法

第一步:下方评论留言

第二步:关注本号+私信发:云表

按以上操作完成后,系统会自动发送软件给你私信哦,请留言、关注、私信

分享一下经验不容易,点个赞,点一下转发,把经验共享给更多人,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印度有几个航天发射场?

目前,印度的航天器发射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位于印度南端的维克拉姆.沙拉拜航天中心,承担的主要任务是研制探空火箭、卫星运载火箭和研究与航天器有关的技术。

另一个是斯里哈里克塔航天发射中心,位于孟加拉湾港口城市马德拉斯以北约100公里的斯里哈里克塔岛上,是印度卫星发射的主要基地,也用于导弹飞行试验。印度的大型运载火箭试验和卫星发射都集中在这里。

26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T-26坦克是苏联红军自1930年代开始所使用的一款轻型步兵坦克。

T-26坦克是20世纪30年代最成功的坦克设计之一。从20世纪30年代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T-26坦克是苏联装备最多的常规坦克。它的产量超过了当时任何其他坦克,生产了11,000多辆。

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开发了53种T-26的衍生版本,包括喷火坦克,战斗工程车辆,遥控坦克,自行火炮,火炮拖拉机和装甲运兵车。其中二十三个是系列产品,另一些是实验模型。

T-26也是西班牙内战中最重要的坦克,并在1938年的哈桑湖战役以及1939年至1940年的冬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期间,T-26是红军装甲部队中最多的坦克。

在1931年至1941年间,苏联不断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1940年后,才没有开发新的T-26型号。

【1932年上半年生产的T-26,排气消声器安装有两个夹子,盖子在出气口窗口上方。】

T-26坦克的研发历史

T-26(以及波兰的7TP)是苏联基于英国的维克斯6吨(Vickers 6-Ton)坦克为基础开发的。

1930年初,在苏联的坦克设计师Semyon Ginzburg(金兹伯格)指导下,苏联采购委员会抵达英国,选择适合苏联红军的坦克。Vickers 6-Ton(维克斯6吨)是苏联代表在访问英国Vickers-Armstrongs公司期间选出的四种坦克之一。

根据1930年5月28日签署的合同,该公司向苏联交付了15辆双塔架式维克斯Mk.E坦克【A型,配备两挺.303口径(7.71毫米)维氏水冷机枪】以及完整的技术文件,以便在苏联开始坦克的批量生产。

1930年,几位苏联工程师参加了维克斯工厂的坦克装配工作。

1930年底,前四辆维克斯6吨坦克抵达苏联。最后一辆坦克于1932年抵达,当时T-26的批量生产已在进行中。列宁格勒布尔什维克工厂参照这批坦克,改进并设计制造了20辆TMM-1和TMM-2坦克。

1931年2月13日,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采用TMM-2,正式命名为T-26轻型坦克,从1932年起,在哈尔科夫机车车辆工厂和列宁格勒布尔什维克工厂同时投入生产。

苏联并没有简单地复制维克斯6吨。苏联坦克的炮塔有一个用于DT坦克机枪的圆形射击口,而不是英国原始设计用于维克斯机枪的矩形口。坦克的前部也略有修改。1931年T-26坦克的最大装甲厚度为13-15毫米,这足以抵御轻机枪的射击。

1931年的T-26没有通话设备,坦克指挥官通过说话管与司机联络。1932年更换了信号灯,配备了一个灭火器,一套备件工具和配件(包括一个千斤顶),以及固定在坦克后部的拖链。

1933年,苏联开发了一款新型单个圆柱形炮塔的T-26坦克,装有一门45毫米加农炮L46,一挺7.62毫米机枪,这是最常见的一种T-26的改版。

1933年的T-26型号还装载了122发45毫米弹药,发射45毫米穿甲炮弹,炮口速度为820米/秒。

T-26坦克由平排4缸风冷汽油发动机提供动力(Armstrong Siddeley“阿姆斯特朗西德利”型),发动机位于坦克后部。

T-26可穿越0.75米高的垂直障碍物和2.1米宽的战壕,0.8米的深水障碍物,切割33厘米厚的树木并攀爬40°梯度。总的来说它很容易驾驶。

1938年,T-26升级为1938型号,它有一个新的锥形炮塔,装甲防护能力更好。

1939年2月坦克再次升级为T-26-1(现代资料称为T-26 mod.1939)炮塔倾斜18度。

【在库宾卡坦克试验场进行试验时的STZ-25(T-25)轮式履带轻型坦克的原型。1939年9月】

T-26坦克的战斗历史

1932年,T-26加入苏联红军。在西班牙内战中,苏联向西班牙共和党提供了281辆T-26 mod。

T-26坦克参加红军的第一次军事行动是苏日武装冲突。1938年7月,T-26轻型坦克加入苏日边境冲突,自哈桑湖战役(又称张鼓峰事件)开始,苏联第二机械化旅与第32和第40独立坦克营共有257辆T- 26,76辆坦克被损坏,9辆在战斗结束时被烧毁。

【苏联 - 芬兰战争中的T-26】

1939年,少数T-26坦克以及基于T-26底盘的一些喷火坦克参加了对抗日军的喀尔喀河战役 ,不过,T-26很容易受到日本坦克的攻击。日本95轻型坦克上的37毫米炮对T-26有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T-26主要装备给苏联的轻型坦克旅,每个旅有256-267辆T-26,以及步兵师的独立坦克营。直到1939年—1940年的冬季战役证明,T-26已经过时。

1941年6月1日,红军拥有10,268辆所有型号的T-26轻型坦克,包括基于T-26底盘的装甲战车。

1941年6月的巴巴罗萨行动,T-26根本不是德国装甲III和装甲IV的对手。

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国的轻型坦克被Panzer III,Panzer IV和重型坦克(如Panther)所取代,T-26逐渐被更为优越的T-34所取代。其余的T-26在1941年至1942年的莫斯科战役期间参加了与德国人及其盟友的战斗;以及斯大林格勒战役和1942年至1943年的高加索战役。

列宁格勒前线的一些苏联坦克部队的T-26坦克一直坚持到1944年。

1945年8月在满洲里击败日本关东军,是T-26坦克参加的最后一次军事行动。

T-26坦克在中国的情况

1937年9月14日,国民党军令部次长杨杰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在莫斯科与苏联炮兵委员拔也夫、空军委员拉宁谈判,达成了采购八十二辆T-26,外加指挥车、弹药车及修理车五辆(二轻三重)等的协议。每辆坦克附炮弹一千五百发,共计炮弹十二万三千发。机关枪子弹每架四万五千发,共计三百六十九万发。

第一笔苏联对华军援合同于1938年3月3日才签订,先交货不付款后结账。

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由苏联供应了82辆T-26B(1933年型号),另接收有数量不等的T-26B(1937年型),以及T-26A。

这批82台T-26是苏联于1936年下旬到1937年生产的最新款式,是在T-26炮塔最终改为倾斜曲面样式之前最先进的批次。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