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欧洲无人区的区域在哪里,走西口这一历史事件指的是从山西到哪儿?
谢谢题主提问。几年前,我曾走过西口,还写过一篇游记《夜走杀虎口》,对此事有些了解,可以回答此提问。
何谓走西口?
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历史上,除了由官方主持的“湖广填四川”外,还有三次民间人口大迁徙,这就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其中的“走西口”,是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400余年间,无数山西陕西人背井离乡,前往蒙古草原谋生的大迁徙,史称“走西口”。
走西口的路线。
西口是一个地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是指张家口以西的各处通往绥远(今内蒙古中部)的关塞隘口。
主要有三条线路:
第一条:是从杀虎口直出山西,抵达归化(今呼和浩特),继而前往俄蒙交界的恰克图;
第二条:是从河曲、偏关西渡黄河,从准噶尔旗北上归化、包头;
第三条:是从榆林、神木取道鄂尔多斯,前往河套。
狭义的走西口仅指从晋西北出杀虎口北进绥远的线路。
民谣云:“东有张家口,西有杀虎口,出了杀虎口,两眼泪双流”,说的就是经杀虎口西去的路线。那首撕心裂肺的民歌《走西口》,唱的也是这里的事。
为什么要走西口?
其实,在明初尚无“走西口”之说,在此之前的元朝本来就是从蒙古高原入主中原的,那时的中原、蒙古是一体的,更不会有走西口之说。后来朱元璋率军摧毁了元朝,将忽必烈的子孙赶回了漠北草原。为防止蒙古骑兵再次入侵,朱皇帝下令修葺毁损殆尽的长城。几十年时间里,朱明王朝把长城从辽东一直修到了嘉峪关以西,并派大军驻守各关塞隘口。如此一来,高墙壁垒便阻隔了蒙古与内地的正常往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杀虎口成了出入蒙古的唯一通道。
当时山西陕北一带人口稠密,土地贫瘠,十年九旱,民不聊生,每遇荒年灾祸,大批的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找活路。而蒙古高原此时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自古以来,蒙古高原上的民族只习游牧不事农耕,这些地方自然成了灾民走西口的首选之地。大批的山西农民携家带口从杀虎口前往归化、鄂尔多斯、包头、河套一带开荒种地从事农耕。到清初康熙三十六年(1697)开放边禁,允许陕晋灾民到禁地(长城北五十公里无人区内)垦殖,于是大批的晋陕人从各关塞隘口,前往内蒙古种植、放牧和经商。这一大规模的迁徙现象在民间便称之为“走西口”,持续了400多年。
走西口的历史意义。
千百年来,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虽然剽悍强劲,其铁蹄曾多次踏破中原王朝的金銮宝殿和欧洲人的王宫尖塔,然而生产力却极其原始低下。在绵延400余年的走西口中,晋陕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和商业贸易,改变了单一的游牧方式,使阴山以南广大地区成为农、牧、商并举的多元化社会。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民族间的距离感,增强了认同感,民族融合在走西口的过程中渐渐成为趋势。
杀虎口在走西口中的历史地位。
杀虎口位于山西内蒙古交界处的长城边,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北距呼和浩特120公里,南至朔州110公里,东离大同85公里,历代皆为兵家必争之地。清《朔平府志》载:“杀虎口其地内拱神京,外控大漠,实三晋之要冲,北门之扃钥也。”又说杀虎口“扼三关而控五原,自古倚为险要。”
杀虎口之名来源也很有意思。杀虎口在先秦两汉期间,仅是一条通道,称为参合径,唐以后开始设立隘口,称白狼关,到宋改名牙狼关,明朝为抵蒙古瓦剌部南侵,大军多次从此地出征大漠。不知是那位豪气冲天的将军,为激励士气,改名为“杀胡口”。胡者胡人也。到了努尔哈赤入主中原,也许是满人与蒙古人同属游牧民族,脉源同宗,不能同宗相杀,又改为“杀虎口”。到清末民初时,大天大乱,杀虎口成了兵匪聚啸,打家劫舍,杀人越货,走西口之人心惊胆战畏之如虎之地。十几年前,一部《杀虎口》的电视剧,把它名气形象地展现在现代人的面前。
尽管如此,在漫长的岁月里,从杀虎口前往内蒙古的人最多,在三条走西口的路线中最为重要,有着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
(图片来自网络)一一一一一一一
俄罗斯工业分布与日本有什么不同?
谢邀!我是候塞雷的历史手札,一名专注研究欧美历史的今日头条创作者。
俄罗斯工业分布与日本还是有较大区别的:俄罗斯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主要为莫斯科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西伯利亚工业区四大工业区,唯一沿海的就是圣彼得堡工业区。
而日本则主要集中在海边,主要有京滨工业区(东京,横滨)、名古屋工业区(名古屋为中心)、阪神工业区(大阪,神户)、濑户内海工业区(濑户内海沿岸)和北九州工业区这五大工业区,日本的工业分布被称为“临海型”工业布局。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就必须得看俄罗斯和日本的地理特征、资源与市场分布的不同之处。
俄罗斯地形图
先说地理特征。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地形宽阔平坦,非常适合构筑各种大型厂房,但是没有好的出海口,北冰洋常年封冻,航行条件差,而且只有摩尔曼斯克一个不冻港,波罗的海、黑海更是近乎封闭的海洋,往东的海参崴外面就是日本海,说白了还是带有封闭性质的。
缺乏良好出海口的窘境使得无论是俄罗斯还是苏联都在拼命寻找出海口,但始终求而不得,因此俄罗斯为了最大化发挥出海口的作用,往往出海口附近的城市都是造船基地而不是工业基地,只有圣彼得堡工业区是濒海。
而日本则不同,日本是一个多山岛国,四面环海,地形崎岖,平原稀少,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较大的平原有石狩平原、越后平原、浓尾平原、十胜平原等,其中面积最大的平原为关东平原。
日本要发展工业,就需要在平原而不是山区构筑厂房,而日本平原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也使得日本的工业分布集中到沿海而不是内陆。
再说资源。众所周知,俄国是一个领土广袤、资源丰富的国家,俄国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分隔欧亚大陆的乌拉尔山脉两侧的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以及远东萨哈林岛的(库页岛)中北部;煤炭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南部,临近中亚库茨巴斯地区,萨哈林岛中南部和远东的切尔斯基山脉地区;铁矿石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山脉中部,远东贝加尔湖以西的安加拉河上游东部以及临近乌克兰东北部的中俄罗斯丘陵地区。
不难看出俄国的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而且俄罗斯的工业发展以重工业为主,对矿产资源需求量大,为了节省成本,自然优先将工业区建设在资源产地附近。
日本则恰恰相反,日本国内资源贫瘠,除煤炭、天然气、硫磺等极少量矿产资源外,其他工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等都要从海外进口,将工业区建在沿海进行就地加工明显比在内陆更节省成本。
港口
接着是市场。众所周知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才让俄国真正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国内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严重依赖出口,俄国往东是大片无人区西伯利亚、畜牧业国蒙古、农业国中国等,在当时来说算是市场贫瘠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对俄国来说掠夺土地、资源远比开发市场重要。
往西则是广袤无垠的欧洲平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市场成熟,国家更加富裕,因此俄国当时主要工农业出口是往欧洲方向,而作为一个横跨欧亚的国家,为了方便出口、节省交通运输成本,俄国的工业也大多集中在俄国的欧洲部分。
不过随着如今中国的强势崛起,加上俄罗斯遭到北约东扩的困扰,也在逐渐将工业重心从东欧平原往东部内陆迁移,但总体来说,俄国的工业分布依然集中在内陆。
日本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原料进口然后制成成品出口,不过由于国内市场狭小,日本经济严重依赖海外市场,这就要求日本的企业在输入资源制成成品之后大部分都要向外运输,而因为日本四面环海,没有任何路上交通可以进行出口,因此海运港口对日本来说就极为重要。
同时就地生产就地转运可以节省运输成本,成本的降低在外贸竞争中无疑有巨大优势。
综上所述,俄罗斯工业分布与日本的不同也就一清二楚了。
点关注,不迷路,我是候塞雷的历史手札,一名专注研究欧美历史的今日头条创作者,你值得拥有。
为什么说尼莫点是地球上最可怕的地方?
2001年3月23日,斐济人目睹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性时刻:5个拖着巨大浓烟的残骸从天空中落下,经历了15秒左右后,传来了一连串的落水声。
服役15年、人类历史上首个可以长期居住的“和平号”空间站在南太平洋的尼莫点成功地完成了它最后的使命。
一、尼莫点和发现、命名的过程
尼莫点是一个虚拟的区域,位于南太平洋上南纬 48°52.6’、西经 123°23.6’之处。
在这个纬度点的四周,分别是皮特凯恩群岛的迪西岛、复活节群岛的努伊环礁和南极洲的马赫岛。
如果把这个区域比作一个圆,那么半径至少有2600公里。
整个尼莫点(区域)没有陆地和岛屿,因此也被叫做“海洋远极”或者“海洋难抵极”。
这个虚拟区域的发现非常偶然。
1992年,克罗地亚人卢卡泰勒设计了一套基于“喜帕恰斯”的地理空间程序,并利用技术手段找到了尼莫点。
找寻的公式,在如今看来非常简单。
利用"喜帕恰斯”原理和球极平面投影技术,卢卡泰勒认为——既然地球是三维的球体,那么必定有一个点与三个海岸线等距。
而这个点,就是后来发现的尼莫点,三个海岸线分别是迪西岛、努伊环礁和马赫岛。
卢卡泰勒非常喜欢一本书,书名叫做《海底两万里》。
书中主要描述了主人公尼莫船长为了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在海底四处收集金银财宝。
探险途中,他遇到了大魔王克苏鲁,而克苏鲁就住在海洋的远极。
“海洋远极”这个虚拟的地方被发现后,卢卡泰勒就用书中主人公的名字进行了命名:尼莫点。
事实上,这个半径2600多公里的圆形区域,即使没有大魔王克苏鲁的存在,也是地球上最可怕的地方。
二、为什么说尼莫点是地球上最可怕的地方?1.超级孤独
尼莫Nemo的意思是“没有人”,表明这是一个孤独的区域。
网上曾有人把孤独程度进行了等级划分,如下所示:
等级1:一个人逛街
等级2:一个人吃餐厅
等级3:一个人喝咖啡
等级4::一个人看电影
等级5:一个人吃火锅
等级6:一个人唱KTV
等级7:一个人去海边
等级8:一个人去游乐场
等级9:一个人搬家
等级10:一个人去手术室
而尼莫点的孤独等级,远远超过人类可以想象的10个等级。
尼莫点是个半径2600多公里的海域。没有灯塔,没有船只经过,只有一望无垠的海域。
就连最接近尼莫点的陆地,都是荒无人烟的。尼莫点的北边是迪西岛,本身就荒无人烟;南边是马赫岛,19世纪40年代才被人类发现,尚未有人去过那里。
而距离尼莫点最近的烟火气息,是垂直高度420公里的宇宙空间站。
在这里,人类只能感受到无比的孤寂。尼莫点,犹如一座沉寂的坟墓,甚至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很多人可以忍受贫穷,但忍受不了这种孤寂。
2.土著生物稀少
按照一般的常理,越是人烟稀少的地方,动植物资源就越丰富。但在尼莫点,这里是动植物的生存禁区。
尼莫点距离最近的陆地是2688公里,极度缺乏从陆地冲刷到海洋里的有机物;
同时,尼莫点远离秘鲁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和千岛寒流,其他地区的生物和营养物质也无法流转到这里。即使是霸道的西风漂流,也与尼莫点失之交臂;
另外,尼莫点缺乏岛屿,这就阻断了海底物质上升和表层物质下沉的海水运动,堪称海洋中的荒漠。
因此,在缺乏足够有机物的时候,尼莫点即使有生物,也很有可能会被饿死。
从生态链的角度分析,尼莫点并不具备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但是从概率上来说,即使是火山口、永冻土地带这些恶劣的环境里都有生命存在。那么尼莫点也应该是有动植物的存在,至少是微生物级别,只是人类目前尚未发现而已。
3.恐怖的声音
1997年,科学家在尼莫点东边方向2000公里左右的地方,监测到了一种奇怪的声音,频谱类似蓝鲸,但音量要高上许多。
虽然科学家们后来解释说是冰层断裂的声音,但还是有很多人揣测可能是某种未知的恐怖巨型生物所发出的叫声。
4.危险的冰山断裂和冰山移动
在2014-15沃尔沃环球帆船赛中,水手们已经驶过了尼莫极点。
举办方及时发现了冰山的移动轨迹,对原设的冰山禁区范围进行了调整。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除了隐藏在海平面下方的冰山移动,还有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块,随时可能发生断裂。
三、尼莫点的发现有何意义?
1.尼莫点人迹罕至,是各种大型航天器从太空返回地球的归宿。
体型较小的航天器,可以在穿过大气层时销毁殆尽。但大型航天器,往往会留下很多残骸。
选择尼莫点作为大型航天器的坟墓,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尼莫点已经收容了260多个销毁的大型航天器。
2.尼莫点神秘莫测,是人类挑战自我的理想探险地。
“英国冒险双胞胎”特纳兄弟曾乘坐动力伞从塞斯纳出发,历经60多个小时抵达过尼莫点,震惊了整个探险界。
沃尔沃环球帆船赛中,精英水手们也触摸到了尼莫点的边缘。
相信接下来,会有更多的人前来前去挑战,感受真正的人类极限。
3.潜在的能源开发
地球上分布着很多能源,都在等待人类的开发。比如可燃冰。
可燃冰主要分布在海洋区域和永冻土地带,能量密集。相信在广袤的尼莫点,也会存在着数量惊人的可燃冰,或者石油、天然气。
这些潜在的能源如果得以开发,对人类能源结构调整将会起到重大意义。
4.让人期待的科学研究
尼莫点作为人类尚未开发的海域,存在着太多的未知。
或许在这个庞大的海洋空间内,存在着诸多我们闻所未闻的远古动物、珍稀植物,可以补充我们的生物种类,研究生物的进化过程。
我们人类的历史悠久,祖先的足迹踏遍全球各地,或许在尼莫点就存在着人类活动的轨迹,这对历史、考古学的研究大有裨益。
总结来说,尼莫点之所以称为“地球上最可怕的地方”,是因为它带来的孤独感,以及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感。
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会一步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肯塔基州在美国是怎样的存在?
“Kentucky (肯塔基)”一词来源于美洲大陆切洛基(Cherokee)印地安人语言中的“Kentahteh”单词, 意思是“土地”,也被色彩化翻译成“草地(meadow land)”,“家园(land where we live)” “明日之地(land of tomorrow)”等等。而在易洛魁(Iroquois)和Wyandot(瓦峒)印地安人语中这个词又有“草原”和更具体的“藤和火鸡的土地”的意思。
但无论如何肯塔基都地如其名:土地肥沃和水草丰沛。现在的肯塔基州与美国其它七个州为邻,一半以上的州分界线是河流,除了阿拉斯加州,肯塔基是美国河流总量最长的一个州。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脉(Appalachian)高原山区,那里植被浓密,矿产资源丰富。以首府法兰克福为中心、被称为大草原的北部包括了肯塔基最大的城市路易斯谷(Louisville),那里一到春天草原上开遍了蓝色的野花,因而连青草一起被称为“蓝草原”,由于一望平川和草质优良,大片的草原被改造成了牧马场和农田,饲养出了几种世界名马;这里还以所出产的牛肉、烟草和波旁威士忌酒而闻名。西南部地区被俗称为“pennyrile”地区, pennyrile是当地人对一种薄荷类植物的称呼,因在该地普遍生长而成了当地的代地名。Pennyrile(宾尼瑞)地区没有单一代表性的地理特征,而是包括了肯塔基其它地区都有的几种地理特点如东北部的山脈和南部的牧场,也没有较大的城市,但有许多小城镇;著名的溶洞国家公园Mammoth Cave National Park就在这一地区的中部,那里保留着一条长达四百八十三公里的地下溶洞;在这块地区的“尾”部是所谓“杰克森购买”土地的一部分,是肯塔基联接中南部各州的商贸中心和铁路运输枢纽。此外在肯塔基的西北边上是煤炭资源丰富的”Western Coal Field (西部煤田)”, 那里的煤炭储量占了肯塔基全部煤炭储量的一半左右,也是肯塔基有较多工业的区域。
根据美国1990年的人口统计,肯塔基州的总人口数为3,685,296。虽然没有较大的城市,肯塔基最大的城市路易斯谷只有二十万九千多人,其次是列克星敦(Lexington)有二十二万五千三百多人,但城镇人口远多于农村人口。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只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白人人口中主要信奉的宗教是基督教新教如福音教派,卫理公会和路德教派等。
原始居民
大约在距今一万到一万二千多年前在今天肯塔基州及其附近一大片地区曾经出现过被考古学家称为“Paleo(佩罗)印地安人”的游牧人群,这些人往往分成小股追捕猎物,所涉足的地区很广。到距今一万到三千年的时候,这一带的印地安人已能编制草藤篮子和一些相当有用的石器工具。在始于三千年前的“Adena 时代“,印地安人开始了简单的农耕和定居的生活,出现了考古学家称之为的“山岩居民(Cliff Dwellers)”和“筑丘人(Mound Builders)”的原始居民,他们随葬在很大坟墓中的陶罐器具和居所遗迹曾在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沿岸地区包括现在的肯塔基州境内被发现。但在十六世纪初这些人不见了,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取而代之的是从其它地方而来,被称为“Woodland(森林)”时期的印地安人。在肯塔基地区这些印地安人的村落多出现在河边上,印地安人过着主要以农耕和捕猎维生的定居生活。
但是当欧洲探险者在十七世纪来到肯塔基地区的时候并没有见到大批的印地安人,只有一些零星的印地安人住在离江河不远的地方,有些印地安人族群为了打猎从其它地方暂时来到肯塔基,但在季节过后就离开了,那时肯塔基的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是无人区。据分析,有不少印地安人居住的遗迹却没有许多印地安人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印地安人之间的战争和由早期欧洲移民从欧洲大陆带入的传染病造成了印地安人口的大量减少和部落迁徙。
当十三个英属欧洲人殖民地在北美大陆东部形成和发展的时候,几个原来在现在肯塔基州所在地周边地区的印地安人族群逐渐占有了肯塔基的一些地区,并共同行动阻止欧洲移民的进入。约在1700年前后,占有肯塔基南部的切卡莎(Chickasaw)族印地安人将原来主要在肯塔基内活动的肖尼(Shawnee)族印地安人赶到了俄亥俄河的北面,并宣称自己是田纳西河西部土地的主人。纽约地区最大的印地安人联盟易洛魁联盟(the Iroquois League)也宣称肯塔基一带是他们所拥有的地方。
欧洲探险者和白人定居点的建立
最早触及到肯塔基这块地方的欧洲人据说是法国在北美的著名探险家Rene Robert Cavelier(勒内.罗伯特.卡维莱)和Sieur de La Salle (希尔.德.拉.萨利), 他们倆曾在1669年到1671年间划着独木舟顺俄亥俄河的水流而下,这样就到达了现在肯塔基州的边上。由于法国人的这次探险,法国宣称拥有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部分地区,将现在肯塔基州所在地也包括了在内,虽然当时法国人对这一地区的情况并不十分清楚,也没有移民的打算,而且法国对这一地区的土地拥有权并没有得到英国和其它国家的承认。
欧洲人那时还没有进入肯塔基的一个原因是阿巴拉契亚山脉的阻隔和山脚下的原始森林。肯塔基的东部隔着阿巴拉契亚山脉就是弗吉尼亚。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在弗吉尼亚殖民地居住的英国人曾经派出一些探险队翻越阿巴拉契亚山脉往西部内陆地区探险和考查,至少有一支探险队于1674年到达过现在肯塔基州的东北部地区。有的探险者还顺着河流的走向划船深入到肯塔基的西部地区。就在这期间,根据印地安人的叫法,欧洲人把这一带叫做“肯塔基”,至于意思有多种的理解和翻译,直到后来由专家学者研究考证才确定“肯塔基”的确切意思应是“草地”或者“明日之地”。然而此后有五十多年的时间都没有欧洲人到肯塔基来,印地安人占据着大部分地区,只有少数的白人猎手翻越阿巴拉契亚山脉在肯塔基的一些地区短期逗留打猎,他们时常面临着被印地安人追赶和攻击的危险。
十八世纪初法国和英国为了控制俄亥俄河上游的战略要地,为将来的往西部的土地扩张做准备,开始向肯塔基地区移民。四十年代弗吉尼亚的殖民当局将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土地授权给一些新建立的土地开发公司,由于弗吉尼亚的殖民地在法律上并不拥有这些土地,所谓的授权只是允许这些公司在那里从事测绘、探险、采矿、商贸和开发无主的土地等经济活动,白人如要拥有土地,按理需用钱从印地安人那里购买,虽然英国殖民者的真正意图并不仅仅于此。1750年由一家“The Loyal Land Company” 土地公司派出的测绘考查队从弗吉尼亚通过阿巴拉契亚山脉的一个峡口Cumberland Gap(坎伯兰峡口)来到了肯塔基地区。这个峡口后来成为美国东部人从弗吉尼亚进入肯塔基一个主要通道。1751年为一家俄亥俄开发公司做事的探险家Christopher Gist (克利斯多福.戈特)从肯塔基北面的俄亥俄方向进入了肯塔基地区,他对现在肯塔基州北部的一些地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察。但是由于1754年爆发和持续不断的“法印战争”,英国军队正在与法国军队及其印地安人的武装进行战争,东部殖民地的人还不敢到肯塔基这些土地归属未定的地区来定居。
1763年法印战争结束后,英国从法国获得了北美大陆所有密西西比河以东土地的所有权,其中也包括了今天肯塔基州所在地区,而印地安人的力量在失去法国的支持和多年的战争后也大大削弱了。此后才开始有白人进入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所谓“西部地区”定居和创业,肯塔基可以说是在美国最初的“frontier (边疆)“线上。最早敢在西部地区冒险生活的人是那些被称为“long hunters (长途猎人)”的人,因为他们从东部长途跋涉到了内地,并在那里长期住了下来。其中有一个来自北卡罗莱纳殖民地这样的“长途猎人”Daniel Boone (丹尼尔.布涅)在1767到1768年间的冬天和他的弟弟一起到肯塔基地区来打猎, 他们发现了一条能够通往肯塔基“蓝草原”的道路; 后来在1769年的春天他们再次进入肯塔基, 这次他们打通了阿巴拉契亚山脉坎伯兰峡口的森林通道, 并沿着印地安人走出的小道进入“蓝草原“地区。在后来的两三年中,布涅兄弟继续留在肯塔基中部和东部地区打猎探险。
紧跟着“长途猎人”之后而来的是土地开发商和定居者。1774年春天以James Harrod (杰姆士.哈罗德) 为首的一批定居者沿着布涅兄弟开辟的道路来到肯塔基,第二年在现在肯塔基州所在地的中部建立了肯塔基地区的第一个白人永久定居点Harrodstown (哈罗孜城) , 即现在肯塔基州的城市哈罗孜伯格(Harrodsburg)的雏形。同一年,北卡罗莱纳殖民地一家土地开发公司的老板Richard Henderson (理查德。汉德森) 请丹尼尔.布涅帮忙指导打通一条通往“蓝草原”的道路,准备带人到那里建立定居点,布涅在原来印地安人的小道的基础上再披荆斩棘,砍树拓路,将道路从坎伯兰峡口一直通到肯塔基中部,这条道路因此被称为“布涅小道”。在这条道路的尽头汉德森以布涅的名义,在距离哈罗孜城东部七十二公里的肯塔基河边建立了一个定居点,被称为“Boonesborough (布涅城)”。不久以后其它的一些定居点也在蓝草原地区建立起来。“布涅小道”后来拓宽形成为从西弗吉尼亚到肯塔基中部著名的西进道路——“Wilderness Road (荒野之路)”的一部分。
为了避免与印地安人的矛盾和战争,当时英国政府曾规定在没有得到印地安人的同意的情况下不能随便到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地区占有土地和建立定居点。因此建立布涅城的汉德森曾与当地的切洛基(Cherokee)印地安人订立过一个条约,拥有了六百八十八万公顷的土地的经营权,后来暂管肯塔基地区事务的弗吉尼亚州政府将汉德森拥有的土地面积减为八万多公顷。而哈罗孜城的建立则没有与任何印地安人部落商量过。
经历独立战争
最早到肯塔基地区的白人定居者多是单身男性。他们将简单的行李和猎枪驮放在马背上就出发了,所到之地往往是没有人烟的荒原野岭,只有在清除了丛林和野草之后才能盖房种地。有房有地定居下来之后他们可以将自己所开垦的土地归为已有,所以许多这些拓荒者的房子简陋而低矮。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印地安人的攻击,这些早期的定居者们将他们的房子紧邻建在一起和围成村落,四周筑建栏栅或围墙保护。
白人定居者到肯塔基开始建立定居点的时候,东部十三个殖民地和英国军队之间的战争已经爆发。1775年五月当十三殖民地的代表在宾夕伐尼亚的费城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的时候,组织建立布涅城定居点的汉德森召集了一个由各白人定居点的代表参加的会议,讨论肯塔基白人定居点的治理问题和政治方向,会上通过了一些法律,授予汉德森所在公司统治肯塔基白人定居点的权力,并起草了文书准备向大陆会议提出在肯塔基地区建立一个与东部十三个殖民地享有同等地位的新的殖民地,这个拟定中的殖民地按照汉德森所在公司的名字将被叫做“Transylvania”。但是大陆会议忙于战争和外交事宜,根本没有理睬这个要求,而且许多与汉德森来自不同地方的肯塔基定居者也不赞同肯塔基在当时的条件下成为一个受汉德森公司管辖的单独的殖民地。1776年六月一些人另外在哈罗孜城开会,他们派出代表参加了在弗吉尼亚的威廉斯堡城召开的议员大会,在那次大会上宣布汉德森所在的Transylvania公司不合法,肯塔基地区归属为弗吉尼亚州的一个郡。
1776年七月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正式与英国殖民统治者决裂和寻求美国独立建国之后,英国利用印地安人不愿土地被白人定居者占有的心态,拉拢印地安人站在英国一边打仗,在肯塔基受到英国军队支持的Shawnee(肖尼)族印地安人在1778年九月袭击了布涅城定居点,但被布涅兄弟率众定居者击退。此后英国军队和印地安人武装曾几次进入肯塔基地区,短暂占领了一些河流交通要道。1782年在肯塔基的布卢利克(Blue Licks)发生了肯塔基地区白人定居者和印地安人及其英国军队之间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次战斗,虽然这一次肯塔基的白人定居者被打败了,但是随着英国军队对东部十三个殖民地整体上的失败和独立战争不久之后结束,许多印地安人迁徙到更内陆的地区, 从此在肯塔基地区再也没有发生较为严重的印地安人战争和印地安人与白人之间的冲突。
独立战争期间为了逃避当时的战乱许多人从东部沿海地区进入邻近的肯塔基,原来的单身男性成家立业,他们的家属和亲戚朋友搬了过来。到独立战争结束时,肯塔基地区大约有白人定居者一万两千人。后来由于印地安人威胁的减少,气候良好和土地肥沃的肯塔基地区对新移民产生很大的吸引力,更多的人从北面通过俄亥俄河和从东部通过阿巴拉契亚山脉的C坎伯兰峡口来到肯塔基,从1775年到1795年的二十年间从弗吉尼亚州通过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坎伯兰峡口进入肯塔基的人数多达十万人左右,虽然其中一部分人是经过肯塔基到更西部的地方去的,但许多人留在了肯塔基,尤其是英国裔的农民。在还没有火车、轮船和汽车的年代里,为了把家搬到肯塔基,有的人利用了可在俄亥俄河上飘浮的木筏来运载家具和大物件。据美国1790年的第一次的人口统计,肯塔基地区的人口为七万三千多。在这期间居民所住的木结构住房也造得大了起来,有的较富裕的家庭还造了两层楼的或砖石基础的房子,各个城镇的样子已经显现出来。
美国的第十五个州
美国独立建国之后,一些肯塔基人就在为肯塔基的建州做准备。虽然肯塔基在新生的美国中是弗吉尼亚州的一个郡,但是隔着高高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肯塔基在当时仍然像是一个没有政府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与弗吉尼亚州分家、建立肯塔基地区自己州政府的问题变得紧迫起来,从1784年开始,随着美国从邦联到联邦的过程和第一届美国政府的成立,肯塔基人曾多次开会讨论肯塔基的建制和政府问题,但是由于居民的来源不同,对于是否要单独建立一个州的问题难以达成一致。有的愿意继续呆在弗吉尼亚州内,有的提出成为西班牙帝国的殖民地,有的想完全独立,有的则希望作为一个州加入美国。最后在1790年第九次召开的一次居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表决方式才通过得到弗吉尼亚州同意的,与弗吉尼亚州分开和报请美国批准建州的议案。经过两年的准备,在1792年召开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一个州宪法,同年的六月一日肯塔基被批准作为美国的第十五个州加入美国,它也是美国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地区的第一个新建的州。列克星顿(Lexington)城暂时作为州政府所在地,后来专门设计建了法兰克福城作为肯塔基州的首府。
肯塔基州的正式称法为“Commonwealth of Kentucky”, 以显示较为开明的政治体制。1792年通过的第一部州宪法规定凡年满二十一岁的成年男子包括自由黑人,无论财产多少和宗教信仰如何都有选举权,另外还包括了一个人权法案,保证宗教信仰、拥有枪支和言论出版自由等等。在讨论奴隶问题上制宪委员会中曾经发生过争论,九个教会代表提出要在肯塔基州内禁止奴隶。但遭到其他需要奴隶作为农牧场劳力的农场主的反对,最后宪法允许在肯塔基保留和使用奴隶。1800年肯塔基州又通过和实行了第二部州宪法,规定州长和参议员通过公民直接选举产生。这在当时美国的所有州内,肯塔基州不仅地处“边疆”,政治上也相当开明和民主,它的州宪法的一些条款被后来一些新建州所效仿。
奴隶问题和南北战争
建州之初肯塔基主要是一个以农业为经济命脉的州,大多数居民从事农牧业,其中有不少是小农场主,尤其是在北部的蓝草原(Bluegrass)地区。1803年美国从法国手中获得价廉物美的“路易斯安那购买”之后,南方各地期待发展,肯塔基的地理位置显得十分重要,农业商品经济更加活跃。肯塔基州出产的粮食、烟叶、亚麻和大麻等作物往南通过密西西比河运往新奥尔良港口,往北通过俄亥俄河运往东北部各州。十九世纪初蒸汽船出现后,使得肯塔基的农牧产品通过水路运往他处变得更为快捷和便利。肯塔基的人口也从1790年的七万多增加到1800年的二十二万多人,和1830年的六十八万多人,到南北战争爆发之前的1860年,肯塔基己经有人口一百多万了(1,155,684人)。
肯塔基的黑人奴隶从肯塔基最早有白人定居者时就有了。肯塔基建州以后,由于允许拥有和使用奴隶,更多的黑人奴隶被带入了肯塔基州,与其它奴隶州不同的是,肯塔基的农场一般比较小,使用的奴隶人数也不多,但农户使用奴隶的情况较普遍,在一些采矿地和工厂也使用奴隶,结果奴隶人口占了肯塔基州总人口的约百分之二十。
十九世纪前半由经济利益冲突和道德观念不同所导致的美国北方废奴州和南方蓄奴州之间的政治对立愈演愈烈。肯塔基州所持的立场就像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一样处于中间摇摆状态,肯塔基小农对于奴隶的需求没有像南方一些州的种植园主那么大和奴隶人数那么多,但是许多肯塔基人出身于南方的弗吉尼亚、南北卡罗莱纳和田纳西州,肯塔基的农业经济与南方奴隶州有着更多的联系。然而来自北方的影响也不少,一些废奴组织要求在肯塔基立即废除奴隶制,这导致1833年肯塔基通过法案禁止把奴隶带到肯塔基州内转卖。多数肯塔基人希望逐步或暂缓取消奴隶制。来自肯塔基的政治家亨利.科莱(Henry Clay)自从1811年进入美国众议院后, 先后担任过国务卿,竞选过总统职位,和多次担任众议院议长;1831年起担任美国参议员直到1852年去世为止,在南方奴隶州中有一定的威望。在这期间通过他的提议和政治斡旋,美国国会通过了1820年的“密苏里妥协案”和1850年的“妥协案”,成功地解决了当时的政治危机并暂时化解了因新建州加入美国可能带来的国家分裂。科莱支持的一个社团“美国殖民会社(American Colonization Society)还在非洲搞了一块殖民地,称为“Liberia(利比里亚)” ,打算用来安置获得自由的黑人,让他们在那里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
南北战争于1861年爆发后,肯塔基州政府表明了中立的立场,宣布肯塔基州将即不向北方联邦也不向南方联盟提供人员。但是地处南北之间的肯塔基注定躲避不了这样一场战争的硝烟。肯塔基的人分成了两派,同一教会的人分成了两派, 甚至有的同一家庭中也分成了两派,在南北两个政府的领导层中都有出身肯塔基的人,联邦的阿伯拉罕.林肯总统和南方联盟的杰弗逊.戴维斯(Jefferson Davis)都出身于肯塔基。在肯塔基的西部和中部同情南方联盟的人较多,1861年十一月那里成立了另一个政府,宣布肯塔基退出联邦和加入南方联盟,但是这并没有得到支持北方的肯塔基人的认可, 1862年州议会宣布肯塔基仍然与联邦站在一起,但是肯塔基并没有像北方废奴州那样马上”解放”黑人奴隶。结果在北方和南方的国旗上都有代表肯塔基的一颗星。肯塔基变成了一个政治上分裂的州。尤其在1863年林肯宣布《解放宣言》,提出解放所有美国人所拥有的奴隶,否则将被视为对美国的背叛时,既想继续拥有奴隶又想留在合众国内的肯塔基农民不得不在奴隶问题上做出自己的痛苦选择。整个内战期间,大约有三万五千多肯塔基人为南方联盟而战,而另外有大约十万肯塔基的人,包括二万多黑人则加入了联邦军队。1862年十月在肯塔基的Perryville发生的一场血腥战斗中,南北双方死伤人员达到了七千六百多人。虽然在肯塔基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役并不多,但是小规模的游击战斗不断,许多农场遭到严重破坏,大量居民房屋被烧毁。
战后肯塔基州百废待新,在政治上肯塔基仍然被看作是站在南方联盟一边的州,到1865年十月才被撤除戒严,民意也倾向于支持从前参与南方联盟的民主党人。肯塔基落后于其它各州直到美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于1865年十二月生效之时才使黑人奴隶从法律上获得解放。此后黑人逐步获得了政治和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但在经济上黑人仍然大多处于贫困状态。
常听的日本三八大盖步枪?
客观地说,三八大盖这款步枪,确有很多特别之处。概括起来,就是“三最”。即:枪身最长、射程最远、最易上手。
枪身最长
从二战时期各国主流制式步枪的长度来看,日本的三八大盖绝对可称得上是冠绝全球。比如,美国的春田M1903枪身长度为1098毫米,德国的Kar 98k枪身长度为1100毫米,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枪身长度为1130毫米,苏联的莫辛‧纳甘枪身长度为1232毫米。虽然这些国家的士兵平均身高都比日本高出一头,但他们的步枪却都比日本三八大盖短了一大截,平均身高仅有1.55米的日本小鬼子用他们手中那杆长达1280毫米的三八大盖,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身高不足、武器来凑”的设计理念。
日军向来重视白刃战,在他们眼中,三八大盖与三零式刺刀的组合,几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三零式刺刀本身的长度就已经超过世界上的大多数刺刀(刀身长512毫米),步枪与刺刀结合以后,三八大盖的总长度达到了惊人的1663毫米,这使得三八大盖在“一寸长一寸强”的白刃格斗中占有相当大的优势。抗日战争中,矮小墩实的鬼子兵凭借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在白刃格斗中往往能够做到以一敌三。
射程最远
三八大盖的枪管较长,内部采用4条右旋膛线,缠距较小,且使用6.5毫米半底缘尖弹,上述设计,使三八大盖射出的子弹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飞行状态和较高的存速,非常适合远距离射击。其表尺射程高达2400米,超过二战时期的大多数狙击步枪。
从工厂数据上看,三八大盖的有效射程为460米,似乎并不出众。但是,由于其弹道平直低伸,子弹飞行稳定性好,士兵使用三八大盖往往可以在六、七百米,有时甚至800米的距离上,对单个目标实施有效射击。武汉会战期间,一位国军哨兵正是凭借三八大盖,击毙了800米开外、正在接受采访摆Pose的日军第101联队长饭冢国五郎。
最易上手
三八大盖是二战唯一一款小口径步枪,具有后坐力小、稳定性高的显著优势。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兵员大都来源于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庄稼汉,把新兵训练成老兵,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许多新兵都难以适应中正式步枪发射7.92毫米子弹时产生的较大后坐力,没等成长为老兵,就因为不能在实战中有效射击而过早地牺牲了。
相反,八路军中的不少新兵使用刚缴获到手的三八大盖,却往往可以取得较好战绩。原因是发射6.5毫米子弹的三八大盖所产生的后坐力,远远小于中正式步枪,能有效缓解新兵初次射击时的恐惧感。而且,三八大盖的瞄准基线为695毫米,超过其他步枪,士兵稍加训练就可以在实战中获得较高的射击精度。
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大盖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鬼子手里的这杆长枪之所以叫“三八大盖”,恰恰缘于这个盖子。
80多年前,抗战老兵们为了熟练区分战场上的各种枪支,往往根据其特征为其命名,从而诞生了许多通俗易记、形象生动的名称,流传至今。
比如,“镜面匣子”指的是M96式毛瑟半自动手枪,因其机匣光亮如镜而得名;
“花口撸子”指的是勃朗宁M1910手枪,由于其枪口处刻有一圈花纹,故此得名。
同理,三八大盖这种步枪,也有一处区别于其他步枪的显著特征,就是枪机上方设有一个圆筒形的盖子,每当推弹上膛或拉栓抛壳时,这个盖子随同枪栓一起运动。而且,在盖子上方的枪身处,刻有竖排的三个汉字“三八式”。于是,“三八大盖”便由此得名。
第三个问题“干什么用的”,可与第二个问题合并作答。这个圆筒形盖子实际上是防尘盖,那么,三八大盖为什么要安装这种防尘盖呢?这与被它取代的三零式步枪有关。
前文提到的三零式刺刀,原本是与三零式步枪相配套的,曾于1897年(明治三十年)同时配发日本陆军。
三零式步枪在日俄战争的前期表现尚可,6.5毫米步枪弹的平直弹道,使日军士兵在与手持莫辛‧纳甘M1891步枪的沙俄士兵对射时赚得不少便宜。后期随着战局日趋激烈,三零式步枪逐渐开始故障频发,饱受军界指责。
故障集中出现在枪膛积累油垢过快,以及枪机频繁卡壳这两个方面。原来,由于日本岛内绿化覆盖率较高,三零式步枪在试验论证、设计定型阶段,从未遇到过因灰尘进入枪机而导致卡壳的情况。
然而,进入日俄战争的实战运用环节,辽东半岛裸露的岩溶地貌,以及较大的风沙,经常导致灰尘在士兵推拉枪栓的过程中大量涌入,这些灰尘一旦遇到枪膛内的机油,便会形成难以清除的油垢。油垢越积越多,轻则影响射击精度,重则导致枪机卡壳甚至炸膛。旅顺战役期间,一些日本兵抱怨,三零式步枪太容易进灰,即使每天擦七八遍还经常遇到卡壳。
日俄战争结束后,东京小石川炮兵工厂立即对三零式步枪的故障现象加以解决,针对中国战场的特殊环境,专门为下一代步枪设计了一个随动防尘盖,能够在士兵装弹、退壳的过程中,伴随枪机前后运动,从而最大限度地阻挡灰尘进入枪膛。
这款专门针对中国战场环境而设计的加装防尘盖的步枪,于昭和三十八年,也就是1905年正式定型。从三八大盖的设计定型,可以看出,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的狼子野心,从那时起便已是昭然若揭!
如有错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慕什塔戈期待着您的关注!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