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答题器,金榜题目是什么意思

  • A+
所属分类:轻松一刻

科举答题器,金榜题目是什么意思?

指科举得中,现代意思是:高考取得好成绩。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词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

“金榜题名”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第三卷:“曰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译文:今日科举考试被录取,春天还是那个春天(意思暗指物是人非),花从中有美女频频来访,为何事独自一人重来这里回顾?示例:听到小明金榜题名的消息,全家上下莫不欢天喜地。

唐朝科举考试有三十老明经?

什么是明经?

明经就是唐代科举考试当中,常科考试的科目之一。明经又有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史科等等。明经科的考试流程,先帖经,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亦分为甲、乙、丙、丁等。

所谓“经”就是指得是儒家的经典,以《礼记》和《春秋左传》为大经,而《毛》、《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小经,《论语》和《孝经》也是必考经书。

唐太宗的时候,为了指导考试,还命令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孔子的第三十一世孙孔颖达,撰写了《五经正义》一书,可谓是当时明经考试的官方指定辅导书籍。

唐代的科举分类

起源于隋代的科举制度,到了唐代就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和前代相比,唐代的科举制度增添了许多新的科目,具有公开竞争、分科考试、择优录取等特点。

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分为常科和制举。

常科:所谓常科,顾名思义就是常规考试,是由礼部每年定期举行,参加人员主要是生徒和乡贡。明经,就是常科考试之一。

制举:制举考试,是有皇帝不定期下诏举行,主要选拔一些“非常人才”的特殊考试,主要为皇帝网罗各类人才使用。

为什么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最难的科目是秀才科!

常科考试中,由地方层层选拔出来的考选士子,在被送到礼部之后,会统一进行正式的考试。

在众多考试科目当中,最常举行的考试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

六科当中,进士不算最难,以试方略策五道的“秀才科”才是真正最难,考选最为严格,而且还有一个非常苛刻的规定——“举而不第者,坐其州长”。这就好比你要是考不上清华北大,你所在省市的一把手就要被处罚了。有这种变态的规定,谁还敢轻易尝试?就算学生敢,地方官也不敢呀,人家升迁到州一级长官,祖坟都不知道冒了多少青烟,岂会轻易尝试?终唐一代,秀才科仅存28年,整个秀才科及第者也才29人。

礼部之试,科目虽多,而士族所趋向,唯明经和进士二科。《通典•唐代选举科》

为什么古代士子大多选择明经和进士两科?

科举当中,选择考取明经和进士两科目的人最多,两科考取的内容各有不同。

明经科的考试:先帖经,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亦分为甲、乙、丙、丁等。

进士科的考试: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经四以上为乙等,后又改为诗赋和经义。

总体上来说,进士科考试重诗赋,应试者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才能,而明经科则重帖经墨义,背得滚瓜烂熟就有通过的希望。这就好比语文的写作和思想政治的问答题,写作总不能瞎写吧?具有总得有点底子才能写的高分。思想政治的问答题那就简单了,背得滚瓜烂熟套用各种理论,分数自然杠杠的。

文学修养和才能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时间打磨。而帖经墨义,只要认真死记硬背就好了,这样下苦功夫,短时间内就能熟悉,这也就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道理了。

另外,大家主要都选择明经和进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当时唐朝政府规定,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就算你考中了,入仕当官之后,最多也只能做到六品官就到头了,所以不为当时人的重视。虽然能做到六品官的是少之又少,可大家总是想着一个盼头,都想着有朝一日成为当朝宰相。

根据当时的数据,整个唐代立国289年里,科举考试当中登进士科者6646人,其中368名宰相当中,有142人是进士出身。

还有就是进士科真得是录取率极低,按照当时的录取率来说,每百人当中仅仅录取一两人,和现在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有得一拼。

本文为原创作品,我是善发,爱发历史说,原创码字不易,请支持的朋友们关注我的头条号@善发历史说,喜欢的话赶紧点赞、转发和收藏吧,并欢迎朋友们评论指正,感谢大家。

时务策是什么意思?

解释 论时务的对策。 唐 代科举考试,凡明经,先试贴文,然后口试经义,答时务策三道;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者为甲第。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贡举》、《新唐书·选举志上》。

有意思的墓志铭有哪些?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盖棺定论”,人这一生,所谓善恶好坏、功过是非,在死前都已注定,而盖棺定论,就成为了世人对其最后的评价。

美国有名的作家海明威,他的墓志铭简单易懂,全文是““恕我不起来了!”。同为文学家的鲁迅先生,他的墓志铭与他的人生一样充满斗志:“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陨颠……”

历史上一代女皇武则天,他留下耳朵无字碑,何尝不是一个墓志铭,她将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评说;同为女人的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他们墓志铭留下了三组数字:“37,22,35,R.I.P”,这三个数字是她的胸围、腰围和臀围的英寸数。

一代军神刘伯承元帅,他一生为革命事业奋斗,从1924年10月起,随吴玉章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考察国民革命形势和中国社会现状,从此他便坚信中国共产党,并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后的一生,刘帅都在革命斗争的第一线。从泸州起义到南昌起义;从革命时期到解放时期;从瑞金的红军到解放战争中的二野;从四渡赤水到巧渡金沙江;从阳明堡到神头岭;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上当战役到解放大西南;从苏区的红大到南京的军事学院。刘帅一直在前线战斗,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战争年代,刘帅先后九次负伤,其中三次险些丧命,有一次腿部受伤被医生定为属于半残疾的状态,刘帅依靠着自己的毅力进行锻炼,最后回复正常,而眼睛的上伤却一辈子没有复原。

刘伯承元帅是中国军队正规化的重要推动者,对中国军队的了解和建设的功绩在军人中仅次于毛主席和朱老总。在抗战过程中刘帅延伸了游击战的内容,提出“敌进我进”的方针,为反围剿创造了新的思路。这也是为什么十大元帅中只有刘帅能称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补充者”。

然而这样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晚年不谈论功绩,因为他深刻的明白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他只要求能在墓碑上写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其中“布尔什维克”就是共产党的意思,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也是刘帅的追求。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元帅在北京逝世,时年94岁,他去世的时候北京所有军官参加悼念。刘帅的灵骨安放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赤岸村将军岭第一个129台阶处,刘伯承元帅的墓碑上写下了刘帅和其夫人及子女的名字(2011年立)。

在将军令建立了刘帅纪念馆,厅中央是刘帅坐像,雕像左有石碑正面刻着徐向前题写的“革命家刘伯承元帅骨灰葬于此”,这是徐帅对刘帅“中国布尔什维克”的升华,我想也是刘帅最想看到的墓志铭。

雕像背后是徐帅写的一首《悼刘伯承元帅》的七律诗:

“举目九天觅帅星,垂首山川思栋梁。

渊渊韬略成国粹,昭昭青史记殊荣。

日暮噩耗遍京城,涂就七言染素绢。

泪雨濛濛天地倾,十万军帐哭刘公”。

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无可奈何花落去”,已至暮春,春光无限好,毕竟太短暂,包含了逝者如斯夫,时不待人的慨叹;

但又笔锋一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去一来,去的必然,来的自然,逝去的就让逝去,因为无可奈何!回来的犹如故人般似曾相识!不请自来。

时空交错相互转换,富含生活哲理!从诗人表达的时光易逝,旧景重现体会,或许表达自己有点蹉跎岁月的焦虑,仕途或生活中的事原地踏步,但对未来这些自己却无法去改变,暂时只能安于现状。

却又不同于他人,没有流露出悲观厌世的牢骚,正应了伟人这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而是对未来生活是积极的,抱有希望。“小园香径独徘徊”在感慨岁月如梭,时光易逝之后,不忘徘徊香径中欣赏身边的美好景物!一切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