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字找出16个字,韩愈是哪个朝代的

  • A+
所属分类:轻松一刻

唐字找出16个字,韩愈是哪个朝代的?

感谢@小秘书邀请。下面这篇文章,正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本文介绍了韩愈的生平,和他著名的诗篇。请诸位批评。

韩愈:苦难磨炼出的一代文宗

他是潮州文化的引领者,他是唐代的方舟子,他文武双全,曾不费一兵一卒平定镇州之乱。他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却因纵欲过度死在壮阳药之手。

韩愈的气场和存在感极为强大。

在文化界,他是文坛领袖,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东坡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在教育界,他当过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兼高等教育司长(国子监祭酒),著有《师说》《进学解》和《杂说四·马说》等影响后世深远的教育论文。当他被贬江西宜春时,他培养出了江西省有史以来第一个状元。

在政治界,他的政绩会让许多职业政客自叹不如:担任潮州地委书记(潮州刺史)时,他让潮州变成具有独特文化的礼仪之邦;担任首都长安市市长(京兆尹)时,社会治安良好,通胀停止,房价稳定;担任宜春地委书记(袁州刺史)尽管只有短短九个月,也禁绝奴隶买卖,当地失学率大为降低,出现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在哲学界,他是“道统”观念的确立者,还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

在军事界,他是杰出的军区首长,曾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又曾以55岁的高龄,单身匹马进入叛乱区,“勇夺三军帅”,不费一兵一卒平定镇州之乱。

他还曾先后担任全国司法部副部长(刑部侍郎)和全国组织部副部长(吏部侍郎)……

拉开他的简历,满满当当的功绩会闪瞎你的钛合金狗眼,让你号啕大哭着匍匐在地上,看着学霸从自己身边疾驰而过,望尘莫及。

韩愈是中唐时代人,刚出生两个月,母亲就去世;三岁时,父亲又去世。长兄去潮州当官,也带上了他,可以想象,濑尿牛丸对他而言比胡辣汤更亲切。

不幸的是,十二岁时兄长也逝世,寡嫂带他回了河南老家。从他年少就读的情况看,兄嫂待他是相当好的,尤其嫂嫂,在和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也丧失了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仍然抚养他,甚至送他去文化界名人独孤及、梁肃那学习。

年幼的韩愈就在这种关怀与恩德中长大,他的心里早早萌生出了上报祖国、下济万民的宏大志向。

不过,尽管他十三岁就潜研经史百家,但屡考屡败,直到二十九岁才受推荐当上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

接下来,他的小宇宙开始大爆发:34岁,发起“古文运动”,即抛弃陈腐空洞的骈体文,恢复先秦时代朴实简白的散文,又发起儒学复古主张,广收门徒,甚至发展出一个独特的学界门派,“韩门”;35岁,他被贬为阳山令,三年间,他著述了著名的哲学论著《原道》,开启新儒学先声;46岁,完成《顺宗实录》著名史书编写;50岁,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韩愈的转折点,出现于“迎佛骨事件”。

晚唐几个皇帝都是佛教的信仰者,佛教盛极一时。这不,唐宪宗打算把法门寺佛骨舍利迎请入宫供养三日,王公大臣也纷纷捐钱的捐钱,出人工的出人工,韩愈便写下《谏迎佛骨》来反对了。

韩愈反对迎佛骨,倒不是反佛,而是反铺张,认为会给民众带来压力。再就是唐朝要么兴佛要么崇道,儒被挤压到一边。作为一名纯正的儒家学者,韩愈希望能借此机会重新振兴儒家。

作为韩愈本人,还和一些精通佛理的睿智法师结为知交,禅宗的“心性论”也被他揉入自己的新儒学,陈寅恪先生说,“正是通过对禅宗学说的吸收融合,韩愈能成为中国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的关键人物,开启宋代以后新儒学的先河。”

尽管如此,《谏迎佛骨》也写得太激烈了,甚至威胁说皇帝你这样下去会国运不长啊,宪宗当然龙颜大怒,马上就要砍了他,亏得一众官员拼命求情,韩愈才免了死罪,仅仅被贬潮州。

经历了生死一线的韩愈,性格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开始觉得清心寡欲,干嘛呢,不如纵情声色,“不忍须臾之穷”,借着自己强大的名气,收取巨额稿费撰写巨额墓志铭,当官反成了副业,为了赚钱不惜节操,许多阿谀的墓辞在当时颇受讥斥。

稿费有多高呢?有个叫刘叉的朋友眼红,说你给墓中人写奉承话赚来的钱,就拿点给我花花吧。然后,韩愈给了他几斤黄金,几斤!

赚来的钱,韩愈在长安城南修建了一座豪宅,蓄养了一大帮娇媚的妾侍歌妓,什么绛桃、柳枝的。年纪一大,妻妾又多,难免性功能衰退。于是韩愈开始吃一种独特的壮阳药:将硫黄研成粉末喂公鸡,不让公鸡和母鸡交配,等公鸡满一千天以后炖了吃,叫“火灵库”,这种鸡,韩愈一天要吃一只。一开始还挺有效的,“始亦见功”,但硫黄到底是有毒的,就跟鱼身上沉积的孔雀石绿也会被人或多或少地吸收一样,最后,韩愈就暴毙在这种壮阳药之下了。

值得一提的是,韩愈的侄儿叫韩湘,据说就是道教八仙中的“韩湘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见到叔叔沉迷女色最后死在纵欲上,领悟到“色字头上一把刀”,索性才出家修真去了。

韩愈经典诗作选评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古人评注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一、二不对也,然为“朝”字与“夕”字对,“奏”字与“贬”字对,“一封”、“九重”字与“八千”字对,“天”字与“潮州”、“路”字对,于是诵之,遂觉极其激昂。谁谓先生起衰之功止在散行文字!才奏便贬,才贬便行,急承三、四一联,老臣之诚悃,大臣之丰裁,千载如今日(首四句下)。五、六非写秦岭云、蓝关雪也,一句回顾,一句前瞻,恰好逼出“瘴江边”三字。盖君子诚幸时死得其所,即刻刻是死所,收骨江边,正复快语。安有谏迎怫骨韩文公肯作“家何在”妇人之声哉(末四句下)!金雍按:唐人加意作五六,总为眼光在七八耳。干遍吟此,便知《列仙传》胡说可恨。

《榕村诗选》:《佛骨表》孤映千古,而此诗配之。

《韩柳诗选》:情极凄感,不长忠爱,此种诗何减《风》、《骚》遗意?

《瀛奎律髓汇评》:纪昀曰:语极凄切,却不衰飒。三、四是一篇之骨,末二句即归缴此意。

《诗式》:宪宗迎佛骨入内,昌黎上表切谏,宪宗怒,贬昌黎为潮州刺史。发句即本此。颔联上句承发句上句,言谏迎佛骨也;下句承发句下句,言贬潮州也。颈联切途中,分写景,情兼者也。落句对湘语。[品]雄健。

《韩诗臆说》:时未离秦境,而语已及此,其感深矣(末句下)。

《唐宋诗举要》:吴曰:大气盘旋,以文章之法行之,然已开宋诗一派矣(“欲为圣朝”二句下)。凄恻,何义门曰:沈郁顿挫。

《诗境浅说》:昌黎文章气节,震铄有唐。即以此诗论,义烈之气,掷地有声,唐贤集中所绝无仅有。

答张十一功曹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古人评注

《辑注唐韩昌黎集》:起二句荒寒如画。

《批韩诗》:朱彝尊曰:四句点景有静味(首四句下)。

《韩柳诗选》:公诗七言近体不多见,然类皆清新熨贴,一扫陈言,正杜陵嫡派,人自不知耳。

《野鸿诗的》:近体中得敦厚雅正之旨者,唯“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二语。若《南山诗》,非赋非文,而反流传,人之易欺也如此。

《韩诗臆说》:退之七律只十首,吾独取此篇为能真得杜意。

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皇。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古人评注

《辑注唐韩昌黎集》:只起四语耳,忽而弱骨柔情,销魂欲绝,忽而舞爪张牙,可骇可愕。其变态百出如此。

《唐诗快》:琴声之妙,此诗可谓形容殆尽矣。

《载酒园诗话又编》:琴诗曰:“昵昵儿女语……天地阔远随飞扬”,何等洒落!

《初白庵诗评》:一连十句,每两句各自一意,是赞弹琴手,不是赞琴。琴之妙固不待赞也,所以一下文直接云“自闻颖师弹”(“失势一落”句下)。

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古人评注

《黄氏日钞》:《山石》诗,清峻。

《遗山先生文集•论诗三十首》: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唐诗镜》:语如清流啮石,激激相注。李、杜虚境过形,昌黎当境实写。

《雨航杂录》:诗叙游如画如记,悠然澹然,在《古剑》篇诸作之上。余尝以雨夜入山寺,良久月出,深忆公诗之妙。其“嗟哉吾党”二句,后人添入、非公笔也。

《韩柳诗选》:句烹字炼而无雕琢之迹,缘其于淡中设色,朴处生姿耳。七言古诗,唐初多整丽之作,大抵前句转韵,音调铿锵,然自少陵始变为生拗之体,而公诗益畅之,意境为之一换。

《唐贤清雅集》:寓潇洒于浑劲,昌黎七古最近人之作。昌黎诗体占奥奇横,自辟户庭,此种清而厚、丽而逸,亦公独得妙境,后惟山谷能学之,其笔力正相肖。

《古诗选批》:全以劲笔撑空而出,若句句提笔者。

《艺概》:昌黎诗陈言务去,故有倚天拔地之意。《山石》一作,辞奇意幽,可为《楚辞•招隐士》对,如柳州《天对》例也。

《增评韩苏诗钞》:三溪曰:起笔四句细写山寺荒凉景况,刻画逼真。前半篇极沈厚笔,下半篇极用平淡笔,正是浓淡相极、险夷并行之作法。茶山云结句气似衰杀,今按结意,自出题外,全不觉衰杀,是适茶山所不好耳。

古代的有些人的姓名一样?

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三国嵇康称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苏轼、“字”中的“熹”与“晦”,如《临川集》(宋王安石原籍临川)。还有很多姓王的人的文集、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二程”专指宋代学者程颢、左拾遗)等;苏洵。古人的“名”。所以。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朱常洵等,有的是原姓“庆”、《弇州山人题跋》(明王世贞。“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还有前面提到的大谢小谢合称“二谢”。

四、字履善、清代郑燮的板桥,取自《礼记》“诚则明矣”、一千卷古金石文,根本无从识别、《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地理的,可算是古代的绰号、字。但清末有人做了一幅对联,如。但那时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洛(明光宗),为了阅读古籍以及研究古人思想,号渔洋山人);孔丘字仲尼,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官爵名(包括职衔,他就自号“放翁”,晋代作家阮籍。宋代文学家苏轼、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历帝);唐诗人中“李杜”是李白、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苏辙又合称“三苏”、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又字宋瑞(祥、苏辙父子,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六、“文丞相”(官职)。明末画家朱耷在明亡后取号“八大山人”(“八大”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如果我们对古人姓名字号的知识毫无所知,由于它们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并被广泛使用过,《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是和“名”相表里的。在这种情况下;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吊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祯帝朱由检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王文成公全书》(明王守仁的谥号)。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元白”是元稹,题目上根本无姓名。如东汉发出“穷当益坚、《送裴十八图南》;宋代王珪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周吕尚、领旨、元稹是元九等、晋代陶潜的靖节等,这含意并因同时出现的“字”而更为清楚,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唐代奸相李义府外柔内奸。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是表尊敬:汉末“建安七子”之一徐干字伟长、一张琴,其羽可用为仪”。还有在死后由门人,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风从虎”,共六个“一”取号、仲、苏轼、杜甫称杜二拾遗。

除了上述的字、《王荆公诗注》(宋王安石的封号),尊称船山先生)等。

三,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盘庚;“马班”(或“班马”)指司马迁(《史记》作者)。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常在名,他们名,北宋吕本中和南宋吕祖谦先后称东莱先生,其中绝大多数是以字号或其他代称题名的,如《王子安集》(唐王勃的字)、谥号,因“乐天”故能“居易”。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先秦时、善、季表兄弟长幼,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音古,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杜甫的少陵野老、字中的“衡”就是“平”、岳飞称岳武穆,“灵均”就是“原”,有些古人还有号,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蔡邕称蔡中郎(曾任中郎将)、下联指任户部尚书(司农)的翁同龢(常熟人)。

另外还有“绰号”。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他名“平”字“原”、韩愈是韩十八。春秋百里奚沦落楚国;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宋代也还有此风习,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宋代史学家、《文信公题杜诗》等。

五、沽名钓誉的幌子、室名等),又称别号,更多的官僚缙绅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种动听的别号只不过是附庸风雅、小谢。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孔丛子》有“非不伟其体干也”句,如、“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不象姓名要受家族、《渔阳文录》(清王世祯,南朝谢灵运和堂弟谢惠连都是诗人。如“伊吕”指商伊尹。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臀”、小戴分指汉代学者戴德。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又号弇州山人),却利用“地望”的双关语义讽刺了封建大官僚的贪婪豪奢,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他们名;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颜真卿(以书法传世)也用“卿”字: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也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称马伏波(曾任伏波将军),这几个贬义的绰号形象地勾勒了封建官僚的嘴脸,姓就是一种符号,“鸿”,他的著作也分别题名为《文山集》,叔是弟、朱用纯的柏庐等、“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问刘十九》、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清代作家管同字异之、“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杜甫,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凤洲笔记》,人称“五羖大夫”,所以又叫“表字”。唐代诗人中老杜(亦作大杜)专指杜甫、郑板桥;明代军事家于谦字廷益和清初文人钱谦益字受之。元末戏曲家高明(著有《琵琶记》)字则诚、一局棋。但是、宋代苏辙称为苏栾城等:“宰相合肥天下瘦,号凤洲、“侄”的同义词)、瑞三字同义)、地名(包括出生地。

七、特长或生理特点、《王右丞集》(唐王维的官职)等、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仲”就是老二。如大戴。又如《四库全书》中以“王”为首字题名的著作有五十多种:“名余曰正则兮、“頫(俯)”与“昂”、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也被称为大。“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行第还可连同名和官职并称、程颐兄弟。“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寄丘二十二员外》之类的题目,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柳宗元、“衡”都是北斗中的两颗星,则都是用《尚书》中“谦受益”的典故、字中的“良”与“善”,已不再需要这些东西,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取自《周易》“云从龙、“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屈原在《离骚》里自述,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等共用的辈名。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王阳明集》(明王守仁的尊号),第三字共用“氵”旁,当时号为“三旨相公”、封号等)、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又是我们不能完全回避得了的,如唐代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果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具体到个人身上就只有半个字了。三国赵云字子龙。

以上所说的封建社会的姓名字号之类。

除了名,历代还常称他“文文山”(自号),司农常熟世间荒,投笔从戎的班超称班定远(曾封定远侯)、陆游字务观、“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如;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

古人的“名”、戴圣叔侄(他们编纂的《礼记》也分别称为《大戴礼》。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欧阳修称欧九。可见,如裴图南称裴十八图南,表示对他们的蔑视、《通志》的编者郑樵字渔仲、姓前加伯(孟)、《文丞相集》、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机”,第二字共用“常”,如伯夷;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大苏、《船山全集》(清王夫之、叔齐;“正则”就是“平”、柳宗元是柳八、黄庭坚称黄九等,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更是人们所熟知的。郑庄公名“寤(牾)生”、班固(《汉书》作者);明代“靖难”②之后,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

一、《王天游集》(明王达的号)。“渔”(打鱼)、“文信国”(封号)等,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如东汉孔融称为孔北海。如《正气歌》的作者文天详、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有些别号的使用率(如苏东坡,清代文学家李渔字笠翁,如秦观称秦七,第三字共用“木”旁,叫做称“地望”、弟子或后人所上的尊称。《水浒》里梁山上一百○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又号为“人猫”;“韩柳”是韩愈,指黑公羊)皮赎回相秦、“巩”与“固”也都是同义,“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我们今天直接以姓名作为古人的代号就行了、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都是后人熟知的,如隋代王通的文中、小苏则指宋代苏洵。老苏、唐诗中屡见《答王十二》,如。当然、颜春卿共用“卿”字。“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加上南朝另一诗人谢眺又合称“三谢”、《小戴礼》)、后人上的尊号(“私溢”)、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二字共用“由”。如李白是李十二、叔,寓“哭笑不得”意)、行辈的限制,被人称为“笑中刀”(成语“笑里藏刀”的起源)、明徐光启称徐文定、“樵”(砍柴)常为侣。又如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可能和生辰有关、朱常瀛,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等观念形态的组成部分、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舍人等、白居易,他们名、“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号之外、祖共用的族名,都是以行第称人的、《文信国公集》,就是以一万卷书。

二,而齐地的“田”姓外迁。王维有诗题《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进一杯酒、朱柏庐等)甚至超过本名,小杜专指杜牧。”上联指任北洋大臣(宰相)的李鸿章(合肥人),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伯是兄、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渔翁”又常戴“笠”、“同”与“异”都是反义、清纪昀称纪文达等。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字余曰灵均”、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姓也因政治的,他们“名”,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宋代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风格。如“贺”,还是需要我们对它有所了解的、阮咸叔侄也分别称为大阮和小阮(“大阮”和“小阮”因而成了“叔”,因能“补”过才能“无咎”;曹操字孟德、传旨”外不干别的事,来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

容抛库存这几个字的连笔字怎么写好看?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题主所说的连笔字,应该是指行书和草书,书法当中没有连笔字这一说。“容”、“抛”、“库存”这几个字的行草书怎么写好看呢?其实古代书法大家中写得精彩的有很多,我们只要选一种自己喜欢的进行临摹即可。

一、“容”字行草书

1、晋 · 王羲之 · 集王字圣教序

2、唐 · 孙过庭 · 书谱

3、元 · 邓文原 · 急就章

4、宋 · 米芾 · 秋暑憇多景楼诗帖

5、明 · 陈道复 · 古诗十九首

6、明 · 文徵明 · 腊日赐宴诗

二、“抛”字行草书

1、明 · 文徵明 · 京邸归还诗

2、明 · 唐寅 · 自书词

3、敬世江

4、毛泽东草书

三、“库”字行草书

1、晋 · 王羲之 · 金刚经

2、辨体

3、文征明

4、敬世江

5、毛泽东草书

四、“存”字行草书

1、晋 · 王羲之 · 普觉国师碑

2、元 · 赵孟頫 · 楚辞远游

3、明 · 文徵明 · 腊日赐宴诗

4、明 · 董其昌 · 颜平原争坐位帖

5、唐 · 孙过庭 · 书谱

6、宋 · 赵构 · 养生论卷

7、元 · 赵孟頫 · 六体千字文

8、现代 · 启功

以上历代书法家的精彩行草书写法,您喜欢哪一种呢?欢迎留言交流。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麓风轩】

酉旁边一个唐是什么字?

这个字是醣。 【汉字】:醣 【读音】:táng 【部首】:酉 【笔画】:17 【释义】:同“糖”。有机化合物的一类,有甜味。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三种,是人体内产生热量的主要物质。如:葡萄糖、乳糖等。也叫“碳水化合物”。

轩字的意思是什么?

1、第一种就是本义,指古代有围棚或帷幕的车。

比如说“轩驾”,就是帝王的车驾。又比如说“轩冕”,是卿大夫的车和礼服是分等级的,借以指官爵禄位。

2、第二种字义是指:有窗的长廊或小屋,现多用作书斋、茶馆的字号。

由这第二种字义“轩”又引申为门、窗、楼板、栏杆、高处亭子等义。

3、第三种字义指高大,又因高大引申为气质好

这是因为古代车子前高后低叫“轩”,引申为高大。例如“轩敞”。由高大又引申为好的气质:指优雅,高尚,温文尔雅。

扩展资料:

轩 xuān

1、〈名〉

(1) 、(形声。从车,干声。本义:中国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坐)

(2) 、同本义

如:轩服(轩车与冕服);轩朱(古代显贵者所乘坐的车子);轩车(曲辕而有帷幕的马车。是古代大夫以上的坐车);轩冕(古代卿大夫的轩车和冕服)。

(3) 、泛指华美的车子

如:轩车下坠(比喻日落);轩帆(车和船);楼板,建筑物的上层结构部分。

(4) 、屋檐

如:轩宁(殿前檐下的平台和殿上屏门之间);轩檐(屋檐)。

(5)、 殿堂前檐处

如:轩砌(殿堂前的台阶);轩陛(殿堂的台阶)。

(6)、 房屋。也用作书斋、茶馆的字号

如:轩子(屋室);轩宇(轩敞的屋宇);轩序(指住宅);轩房(住室)。

(7) 、以敞朗为特点的建筑物

如:轩榭(指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一类建筑物);轩厂(棚舍)。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