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汉末新皇叔,孟获的地盘今在哪里?
孟获被称为蛮王,蛮就是南蛮,南蛮就是南中,南中就是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一带,这个问题本来可以一句话说完,但明显不符合笔者叨叨逼逼的风格,所以我多说几句。
南蛮
1963年出土的周朝文物“何尊”上,刻着这么一句话: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就说周武王灭商后,在祭天仪式中,对天说:我住在天下的中心,统治这里的民众。
这大概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来源,古人认为,天子所居住的地方就是天下的中心,所以最开始“中国”并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周天子所居住的地方在中原,众所周知,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那么,周天子为了方便管理整个天下,便以“中国”为圆心,向周围辐射,分封诸侯。
离“中国”最近的是诸侯,诸侯又分内臣和外臣,再往外是朝贡国,他们虽臣服于周天子,但并不受周天子统治,朝贡国之外,就是蛮夷了,分为:北狄、南蛮、西戎、东夷,统称“蛮夷”,再往外,就是化外之地了。
三国时期,孟获所在的地方,就是南蛮, 但值得注意的是,北狄、南蛮、西戎、东夷,并不是特指一个民族,而是诸多民族、部落的统称。
实际上,蛮夷(包括化外之地)是一个歧视性的称呼,是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民族,对落后地区的蔑称,苍天好轮回,南宋时期,北方的金、辽也把南宋称为南蛮,说透了,什么文明不文明,还是用武力说话。
南中
南蛮的所在地,是整个南中地区,今四川(大渡河以南)、云南、贵州等地,三国时期季汉的根据地在巴蜀,南中在根据地以南,故称“南中”,诸葛亮平定南蛮,实际上就是平定南中,此后,南中成为季汉的一部分。
历史上,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为了加强对这一带的控制,就拜唐蒙为都尉,在此地设牂柯郡、越嶲郡、朱提郡,汉明帝置永昌郡,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将益州郡改为建宁郡,分建宁、越嶲置云南郡。又分建宁、牂柯置兴古郡。
至此,南中分为七郡,分别是: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
这就是南中的形成。
南中之乱
南中叛乱,是必然的,邻居之间都难免发生摩擦,又何况南蛮地区多个民族和部落之间呢,更何况与以文明自居的中原(蜀汉)呢?
虽然从西汉开始,就有在南中设郡加强管理,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那个时代的中央集权,根本不可能管理到那么远的南中地区,所以现实背景是:南中地区虽臣服,按时纳贡,但实际上是处于自治状态。
在这样的管理状态下,南中不乱是不可能的,只是看你搞出多大的乱子,汉末三国,天下都大乱了,南中自然也不会安分,《三国志》中不止一次提到过南中叛乱: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你看,不是一个民族或一个部落的叛乱,而是整个南中地区都乱了。
刘备在夷陵大败,精锐尽损,诸葛亮一边要补刘备留下的漏洞,一边要着手北伐,此时后方一定要坚固,所以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要亲自去平定南中之乱。
雍闿
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孟获被塑造成蛮王的角色,他统治着整个南中地区,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彻底收服这位蛮王,使南中安宁,再无叛乱。
现实,哪有这么美好。
诸葛亮南征的第一对象,并非孟获,而是雍闿。
雍闿原本是益州豪强,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雍齿的后人,也不是什么南蛮首领,刘备夷陵战败后,雍闿约摸是觉得蜀汉大势已去,于是杀了益州郡太守正昂,屁颠屁颠地跑去投靠孙权了。
雍闿是一个非常跋扈傲慢的人,刘备在时他就不太安分,刘备死后更如脱缰的野狗一般。
他在蜀地搞出这些幺蛾子之后,李严曾经去劝过他,陈以厉害,而雍闿却回答说:
“盖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三国志·蜀志·黄李吕马王张传》
在《三国演义》中,雍闿不仅是个脱缰的野狗,同时也是一个颇有谋略的人,他十分善于煽动人心,他先后山东了牂牁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你看,朱褒是蜀汉一个郡的太守,高定是越巂民族的头领,都能被雍闿策反了,好好的官、好好的土皇帝,当着不香吗?
有了雍闿、朱褒、高定三股势力之后,这还不够,因为整个南中太大了,他们需要集合整个南中的势力,才有实力与蜀汉对抗,这时候,就轮到孟获出场了。
孟获
孟获在南中,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kol,意见领袖:
“建兴三年,亮至南中,所在所捷。闻孟获者,为夷汉并所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为夷汉并所服”,就是说南中地区的夷人和汉人,都对他心悦诚服。这样一个在当地具有颇高威望的人,于雍闿,需要借助他的威望,去煽动人心,于诸葛亮,也需要他的威望,使民心归顺。
雍闿说服了孟获,成功策反了南中诸部落和民族,诸葛亮率军南征,用反间计使叛军内部起了内讧,雍闿被鄂焕刺史。《三国演义》剧情
正史中,也是因为内讧,雍闿被高定部曲所杀,但并非诸葛亮之计,此时诸葛亮的大军还在路上。
雍闿死后,部分军士顺手就投降了,余下的叛军,被孟获领导,继续叛乱。
兵法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对孟获宽容,正是诸葛亮的攻心之计,因为对于此事的蜀汉集团来说,要彻底打败南蛮,是不容易的,而且也不能保证打败后,他们不会继续叛乱。
所以针对南蛮的战略必须是降服。
接下来就是“七擒孟获”的故事了,通过七次胜利,彻底让孟获服气了,接着把以孟获为首的诸多南蛮首脑们,纳入蜀汉体制内。
所谓恩威并施,不过如此。
丞相千古!
吕布临死前为什么骂刘备?
大耳贼坑死了老实人吕布?刘备让徐州给吕布的内幕
刘备“让徐州”给吕布的内幕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萨沙讲史堂第三百零三期】(军事系列第150讲)
刘备真讲义气?知道自己没有吕布能打,见面就要把徐州送给吕布!天下有这么仗义的人吗?当然没有。吕布这个老实人又被大耳贼阴了,最后连命都送掉了。听萨沙说一说吧。
《三国演义》中,“刘备让徐州”也是一个值得品味的段子。吕布在兖州之战中被曹操打得大败,率部逃到了徐州地界。刘备面对这个并不友好的客人,竟然直接打开城门请他进去吃饭。席间,刘备不但盛赞吕布武功盖世,英雄了得,还捧出徐州大印要让贤给吕布。刚刚吃了败仗的吕布,猛然面对这么一份丰厚的礼物当场就懵了。幸亏有陈宫在边上暗示他不要接受,这才……
读到这里,估计读者都认为刘备又抽风了。好不容易才拿到手的地盘,就这么拱手送人?其实,仔细分析下你就会发现,这一切不过是刘备的计谋。他敢有恃无恐把徐州印让给吕布,完全是狡诈的暗算。无论是吕布选择接或者不接徐州,都在刘备计划之中。
首先,吕布虽然在兖州战败,军事实力依然不可小觑,有数千精锐部队,其中最厉害的是吕布直属的骑兵。这支骑兵部队过千人,放在今天属于特种部队范畴。他们跟着吕布作战多年,杀遍中国北方,几乎没有遇到对手,自然不会把刘备的烂部队放在眼里。另外,除开吕布高强的作战能力和指挥能力之外,旗下张辽、高顺、臧霸等八健将也不是摆设,人人都可以当师长旅长的。更何况,还有陈宫这样的参谋长可以出谋划策。吕布麾下要兵有兵,要将有将,堪称中国最精锐的一支军事力量。而刘备麾下没什么能人,只有关张赵三个人可用。军队除了刘备直属部队千余人之外,也就只有赵云从公孙瓒那里拖出来的几百人。当然,原属陶潜的徐州兵有一定规模。可惜,他们心怀鬼胎,并不是怎么服从刚在徐州站稳脚跟的刘备号令,随时都有兵变的可能……
在军事实力如此悬殊下,刘备如果选择将吕布挡在徐州城外,就是大脑缺氧。吕布是虎狼之辈,随时可能出兵来硬的。真正两军交火,刘备打起来胜算很小。就算能守住城池,兵力也会有极大的消耗,倒是正中了宿敌曹操的奸计。
曹操军团无疑才是刘备最大的威胁。前不久,老曹才打着“为父报仇”的名义来攻打徐州。要不是张邈与吕布在背后捅刀子,说不定这会他正坐在徐州的城楼上对酒当歌呢!曹操目前正在安定大本营兖州,预计最多几个月后必然兴兵杀回徐州。更何况,吕布逃到徐州,本来便是曹操早就算计好的计策。他在兖州故意放吕布一马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他赶到刘备那里去。吕布的实力远强于刘备,又是个傲慢自大的军阀,绝不甘心久居人下。吕布到了徐州,早晚会和刘备产生纠纷,曹操轻松坐收渔翁之利。所以,刘备如果现在就和吕布干起来的话,绝不是明智之举,反而是曹操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其次,刘备占据徐州已有一段时间,勤政爱民的高大形象已经深入徐州百姓的心中,而且徐州的达官贵人和名门士族也都支持他。在徐州刘备已经成为了最高指挥者,根本不需要一枚所谓的大印来证明。在这个战乱的年代,皇帝的玉玺都被孙坚偷走了,根本不算什么,更何况是区区徐州的大印?印只是一个标志,这种标志只有袁术这种人才会当宝贝一样捧着。如果把徐州印交给吕布,就等于把徐州这个四战之地的所有矛盾,都移驾到吕布身上。从此吕布将承受来自曹操、袁术等周边强敌的压力。狡猾的大耳贼将实权留在手中,还将吕布推到前面挡枪子,自己躲在幕后看好戏。
再次,刘备这厮比萨沙之流狡猾百倍,考虑问题更为长远。既然面对曹操毫无胜算,显然刘备就必须得找个帮手,至少找个同样被曹操仇恨的家伙一起来挡刀。而眼前的吕布军团,无疑就是最好的选择。曹操恨吕布胜于恨刘备,毕竟吕布多次袭击曹操的老家,差点把曹操打成光杆司令。于是刘备用徐州大印暂时稳住吕布,一来化解了吕布武力夺取徐州之心,二来早已为吕布算计好了去路,让他去小沛驻军。小沛就是今天的沛县,也是徐州的东大门,也是最早承受曹操打击的地方。刘备看似对吕布关怀备置,实际上把吕布当成了看门狗,送到了抵挡曹操的前沿阵地上……看来大耳贼这算盘打得,简直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真TMD阴险。
最后,刘备的目的还在于为之前的“三让徐州”圆谎。刘备一向以仁义道德自居,费了好大心机才用“明拒暗收”的方式得到了徐州之地,而且还是陶谦主动“让”过来的。这次吕布的到来,正好又给了刘备一个道德标榜的机会。既兑现了之前“暂领徐州牧,有贤则让”的承诺,也标榜了自己的高风亮节。试问此事传讲出去,天下谁还会去怀疑,刘备是抱着吞掉徐州之心来到徐州的?谁还敢去揣测刘备“拒徐州”不是出于真心?谁不称赞刘备实乃是仁义道德之主?就此,刘备为自己打造的光辉形象再添一笔风采,丫绝对能当今天的奥斯卡影帝啊!
以上,便是“刘备让徐州”的幕后真相。刘备用自己的谋略与机智将这件事情处理得非常得体,轻描淡写的就把一个原本是来剿灭自己的敌人,转化成了自己的革命战友。而吕布的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和幼稚单纯也在席间被刘备完全看透,自始至终都是在被刘备牵着鼻子走。远在许都的曹操,知道此事过后也感到非常意外。刘备竟能轻易地把吕布这样的人驯服,而且现在两方合兵一处互为犄角,徐州也变得不那么好打了。
自此,曹操对刘备收起了轻视之心,他知道刘备这家伙是个人物。现在虽然他实力弱小,但是将来一旦成了气候,就必定是一个难缠的大敌!(之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PS:很多人认为,刘备接收吕布入徐州是一大败笔,后来吕布确实也趁刘备讨伐袁术的时候鹊巢鸠占,袭了徐州城。事实上,刘备当时并没有别的选择。不接收吕布的后果,不是被吕布武力赶出徐州,就是被曹操卷土重来剿灭。说白了,这也是刘备实力弱小的无奈,在当时的情况看来,联吕布抗曹才是最正确的选择。虽然这种做法有点铤而走险和养虎为患,也没有别的办法。事实证明,曹操也不敢小视刘吕两家的联盟,至少是不敢直接出兵攻打,而是玩起了“二虎争食”和“驱虎吞狼”的计策。这样刘备争取到很多的时间,没有一下就被曹操搞垮了。
傻大个吕布被推到第一线挡曹操,不但自己送了命,连媳妇貂蝉都被抢走了,真是太惨了!大耳贼,真是太坏了。
【萨沙讲史堂第三百零三期】(军事系列第150讲)
刘备是伪君子吗?
乱世年代,群雄并起。曹操有雄才,刘备靠仁德,孙权有谋略,魏蜀吴三国争霸。刘备并不是一个伪君子,而是一位贤德的君主。
一、心地仁厚
历史上的刘备堪称是仁德之君。虽说不像三国演义中那般圣人临凡、仁德大度,但至少也是一位心地仁厚的人。
刘备早年仕途坎坷。曾任安喜县县尉、下密县丞、高唐尉等职,后被公孙瓒表为别部司马。刘备外御贼寇,在内则乐善好施。甚至普通百姓,都可与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
曾有郡中刘平遣刺客刺杀刘备,刘备毫不知情,礼遇甚厚。刺客深受感动,不忍心杀害刘备,弃刀离去。
从年轻时期就如此仁义,怎能不是仁德之君?更何况,刘备早年织席贩履,深知民间疾苦。与曹操、孙权这样出身官宦之人不同,刘备更加了解东汉末年百姓的生活,因此常怀仁义之心。
二、不忘百姓
在新野时,诸葛亮曾屡次劝说刘备拿下荆州。但刘备念及刘表是其兄长,又怕百姓遭受战乱之苦,于是始终没有占领荆州。
反观曹操,趁刘表已死,举大兵直击荆州,造成多少生灵涂炭。面对曹操大军,刘备不能抵挡,只能撤退。期间,十万荆州百姓扶老携幼,追随刘备。有人劝说刘备弃百姓而逃,刘备于心不忍。
反观曹操,董承、伏完谋反,尽皆灭族。西凉马腾,全家二百多口都被处死。由此观之,孰高孰低,高下立见。
三、不计前嫌
关羽兵败荆州,身死吴国。刘备为报兄弟之仇,毅然不顾赵云、诸葛亮的反对,执意伐吴。如此兄弟情深,怎能是虚情假意、假仁假义?
先主征吴失败,六军丢盔弃甲、狼狈而逃。而此时,黄权驻扎江北,防御魏国。由于吴国抄了后路,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要么降吴,要么降魏。黄权选择了后者。
面对投降敌国的将领,应当囚禁家眷,甚至灭族。然而,刘备却没有这么做。他不仅没有囚禁,还供给俸禄,养活黄权一家的生活。刘备认为是自己辜负了黄权,而不是黄权辜负了自己。如此仁义,堪称圣君。
反观曹丕,在于禁回归魏国后,对其不冷不热,甚至百般羞辱。常言道,为将者,十仗九负。面对败军之将,曹丕毫无人主的气度,而是摧折锐气、羞辱大将,最后迫使于禁自杀。
刘备仁义之心,的确有目共睹。刘备不是一个伪君子,而是一个贤德的明主。
刘备和刘邦差多少辈?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豪强争霸中原,其中刘姓地方豪强有兖州刺史刘岱、益州牧刘焉和刘璋父子、扬州牧刘繇、幽州牧刘虞、荆州牧刘表、蜀汉刘备。有人怀疑建立蜀汉的刘备是假冒汉室宗亲,和刘邦没有血缘关系。
下面依据演义及《三国志》中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刘备和刘邦相差多少代,佐证刘备是正宗汉室宗亲,并不是冒认的。《三国演义》中:刘备和刘邦相差21代,相差417年
刘备,一直自称为“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演义中第二十回,曹操战败温侯吕布后,带着刘备朝见汉献帝刘协。期间,汉献帝刘协得知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查验家谱。演义中查验家谱描述如下: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
根据以上家谱,可知刘备是汉景帝的第十九代玄孙,而汉景帝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由此推出刘备是汉高祖刘邦的第21代。而演义中未交待刘协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多少代,只是得出刘备是自己“叔叔”的结论,想来是第22代。他大喜过望,将其请入偏殿,叙述叔侄亲情。刘协感叹黄权不振,将希望寄托于新认的“叔叔”刘备身上,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帝大喜,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帝暗思:“曹操弄权,国事都不由朕主。今得此英雄之叔,朕有助矣!”遂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
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而刘备出生于公元161年,中间相差417年,古代实行早婚早育,大约20年一代,基本符合历史规律。
《三国志》中:未交待刘备和刘邦相差多少代,大约16到20代左右
正史上,刘备传记中,刘备是涿郡涿县人,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胜之后,具体为刘胜的第儿子涿县陆城亭侯刘贞。陆城亭侯刘贞是涿郡刘姓始祖,而刘备恰恰是涿郡人,可知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陆城亭侯刘贞曾因小过错,失去了侯爵,沦落为布衣。
刘备与陆城亭侯刘贞中间的家谱世系,三国志上并未记载,只是记载刘备世代居住在涿郡,并非外来户。他的祖先刘雄曾被举为“孝廉”,官至东郡范令,父亲刘弘早亡,并未致仕。刘备出生后,家道中落,沦落为编草鞋为生。《三国志》中相关记载如下:
“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㈠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由三国志可知,陈寿考证先主刘备是汉室宗亲确凿无疑,到底是刘备第多少代,由于时间过去太久,又经历了王莽之乱、东汉二百年,记载丢失。刘备出生年代和刘邦大约相差400多年,依据古代20年到25年为一代,可知刘备是刘邦的第16到20代。
总结: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明确指出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是汉高祖刘邦的嫡系子孙,是正宗的汉室宗亲。刘备和刘邦相差16到20代左右,大约相差400年左右。
还有一点,刘备和刘邦两人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出生,都非常相似,都是崛起于草莽之间,大器晚成,都能识人用人,最后建立国家。虽然刘备建立的蜀汉最后被曹魏所灭,这也不能磨灭刘备的功绩。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
袁绍四世三公是多大的官?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四世三公是多大的官?哎!大兄弟,您搞错了,这压根就不是一官,这讲的是人家老袁家的背景深厚。
咱先把这四世三公这四个字给大家伙整明白了。
这四世指的是老袁家四代人丁,三公这才指的是官职,搁当时皇帝下边就是这三官了,妥妥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分别是大司马,大司徒和大司空,当然到了后期就改成了太尉,司徒和司空,其实都一样就是名字变了变。
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老袁家是打袁安这块发的家,他是头一个做了三公人的——司空,接着是他的儿子袁敞也做了司空,到了孙子这里袁汤做了太尉,传到曾孙这块,一家伙就出了俩袁逢是司空,袁隗这就成了司徒。
这在下来就是袁绍这波人了,您瞅瞅接连四代人都有人做三公的,您就说牛不牛吧!就算是按照概率学,大家伙也会认为这袁绍差不了的。
而且这四代人结下来的关系,那叫个盘根错节,毕竟他这官大,那么围上来的人就多,左提拔一个,右提拔一个,所以朝堂上的关系网就厉害。十个里头提溜出一个,估计得有一半能和老袁家挂上关系的。
您要说袁绍他们家不是个大门阀,也没人信啊!那会也讲究世家门阀的,想要当官没有这帮人的推荐,这连个门都摸不到,就算是能摸到,这概率也会无限的降低。
接下来,咱就聊一聊这三公都是干嘛的?让大家伙感觉一下,这三公的权利。
这司徒(大司徒)是掌管赋税征收和管理的,您如果没有感觉,举个例子,这就相当于后来的户部尚书,当然权利这块肯定比户部尚书还要大。而且明清那会儿户部尚书的别称其实就是大司徒。
说道这里咱再说个小知识,现在有复姓司徒的,其实他这姓就是打这官职演变过来的。
好,咱接着说。
那么这司空(大司空)呢?管理全国的田地,水利设施,土木工程,听着您就明白了,这压根就是后世的工部尚书。
大司马,也就是后来的太尉他是干啥的呢?一些个兵事都归他管,就跟后来的兵部尚书一样。
搁过去这位置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给掌权的外戚,这些人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基本上都是挂什么大将军,骠骑将军一些个武职的,当然也有文人,但很少的。
这不后来皇帝们一瞅这家伙,这三位的权利过于大了,所以就开始分化,架空,一系列操作下来,就变成了后世的样子了,叫尚书了,这权利也被大大的消减掉了。
那么从这三个官职咱就能看出来,老袁家算是把当时所有的行业领域都溜达个遍,就没有他们触及不到的范围。
所以这影响力是杠杠的。
这也是为嘛,袁绍会成为三国时期,最大的一块平台,他一招呼,很多人都跟了上来。
毕竟老辈积攒下来的威望就在哪里摆着呢?当时曹操和刘备个小的时候,还依附过人家。
只不过袁绍这人有点不成器,不相信人,太过于自负,相信自己的能力,其实他要是没有这点人脉关系,也就是个平常人而已。
结果耍崩了,但凡袁绍有点能为,争霸天下就没有啥三国的事,一手好牌楞是砸手里头了,自己还病死了,现在人们一说起袁绍还摇头。
哎!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啊!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他们老袁家咋就能走到四世三公这个地步呢?”
咋说呢?其实也就一句话,老话说的好:“五世大德者,必有五世富贵保之!”
老袁家的第一任三公袁安就是一个有大德者的人,这人刚正,有人要是给他塞俩钱,找他办事,袁安一准就先把这家伙拿下塞到大牢里头,问问到底是咋回事。
当然人家不是酷吏,是讲道理的人。
俺举个例子,大家伙感觉一下
当年汉明帝时期,楚王刘英谋反案子,一大帮人瞅着汉明帝生气的样子,就想着把这事弄的快点,这就免不了上了刑罚,这家伙好,这就整进去几千人,这有的没的都进去了,一大帮子冤枉的。
有那大臣一瞅,这就不对,所以就推荐袁安去把这事给办了,结果袁安一去,查了一下卷宗,那些个明显没有啥证据的人直接就给放了。
这事弄的前边整这案子的人不高兴,结果人家袁安:“有嘛事?俺一个人抗!”
得咧,这案子一家伙就放出去四百多家,汉明帝一瞅又听了袁安的说法,表示同意。
这样的事很多,所以袁安这人的声望很好,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做到三公的原因。
后代基本上都是袁安积攒下来的声望才达成的四世三公的地位,您要知道历史这么长,能做上三公的人家也不止他一家,但能做到四世三公的人,可就少了,原因就是在袁安的身上。
那会对名节看的很重,袁安办的案子又公道,平时做事老百姓没有一个不伸大拇哥的,就一个好字。
那么被平了冤屈的人家,您说能不支持吗?别的不说,就上面说的那个楚王刘英谋反案子,就这案子,您感觉是个平头百姓就能被挂钩进去的吗?
这多多少少得有点实力的,没实力压根就关不进去,您就说吧,这些个人家能说人家袁安一个坏字吗?不能够啊!这可是四百多家人啊。
这也让老袁家从一个地方上的豪强,一举成为了一个影响巨大的门阀世家。
结果这袁绍不好好利用这个资源,把老袁家积攒的一点家底全给搭进去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