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思维,99%的职场人都不知道,但都应该有

  • A+
所属分类:轻松一刻
摘要

文:张良计 分享一篇很有的超级干货。 几年前我受朋友之邀,参加了一个由机构的沙盘,非常有收获。

这个思维,99%的职场人都不知道,但都应该有

文:张良计

分享一篇很有的超级干货。

几年前我受朋友之邀,参加了一个由机构的沙盘,非常有收获。

我把全程参与下来的感受和现场发生的一些趣事拿出来分享,并总结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创业思维,今天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

在开始文章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创业沙盘是个什么。

简单来说,它类似于大一样的模拟游戏。

由3-4人组成一家“”,共同开发一套。这次的两种产品可供选择:瞄准的A产品以及瞄准高端市场的B产品。

在接下来的5年时间里,每个小组通过,,,内部,外部推广等多种手段来让公司发展壮大。

沙盘中的每一个经营年份对应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小时。总共有5个小时的模拟经营,最终估值最高的公司胜出。现场有一位资深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带领大家来完成沙盘。

这次的推演,着重在创业公司的运营策略和体系上(比如,,等),并不强调因素。

因此弱化了和等环节。

它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想了解创业的人,真正对一个从零起步的创业公司有所概念,同时锻炼出基本的思维。这也正是我认为它最有的地方。

本文内容较长,但我看完绝对有收获,接下来详细我对创业最精华的3个思考:

1. 先吃透规则,再玩转规则

这次我最大的感悟,是对“规则”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过去我多次在文章里提到过,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其运行的规则存在。而这次,我更进一步把规则理解为:

和结果之间的转换关系。

这是一种非常的。实际上,任何事的运转规律最后都能抽象成数学公式一样的。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变量与结果。

创业也不例外。在这次中,判断的终极就是的大小。而估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

估值和估值。

主持人给出的美元估值的非常复杂,其中涉及到数量,,,占比等多个变量因素。它们除了共同导致最终的估值结果之外,彼此之间也会互相影响。人民币估值法就很简单,只和的。

无论选择哪一种估值方法,在沙盘开始之初就确定了这个游戏的规则:

提升公司估值。

我们选择的是第一种估值方法,美元估值。这就要求公司关注用户数,关注,关注等。不同变量参数的改变,都会影响最终的估值数字。而提升估值的方法,就是通过调配不同的变量参数来找到账面上的最优解。

在初期有限的情况下,这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了。此时最考验公司对大局的判断。

到底是全部all-in 做产品,然后等用户主动找上门?还是先做个版能用就行,剩下的钱全部做?或者是出让,备足弹药准备后发制人?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全靠现场参数的变化,最后“计算”得出结论。

只是在现实创业中,这种“计算”更加复杂,变量更多。在中,这种“计算”被简化体现在现场每组的资产账面表上。

这时,情报的就显得尤其重要。不断变化的情报,都会影响变量的变化,最终导致整个估值结果的改变。

举子。

当创业沙盘进入到“第二年”的时候,出现了购买这一功能。大家可以购买产品,,市场推广三个领域未来5年内情况的。

其品人才和技术人才了创业产品的等级和对的吸引力;市场推广人才决定了,最终决定了的大小。

然而有的小组并没有重视情报的价值,导致自己在上进场出价的时机太晚,本来20万就能买下的人才最后出到了50万;而有的小组一开始嫌人才太贵,手握却一拖再拖,直接导致最后人才被其他抢光,陷入无法升级自家产品的窘境。

一张人才市场情报就能改变变量,产生诸多结果。而由此又能引发出各种进阶策略。比如:

1)重金抢光上的,哪怕是白养他们,也不能让其他公司得到;

2)雇佣探听其他公司的人才情况,然后用高价挖走;

3)即使自己不这类人才,也会出重金抬高人才市场价格,从而让对方公司花费更多;

以上这些,在真实的世界中每天都在发生。这就是吃透规则之后,玩转规则的最好实践。

2. 和

这两个概念大家都懂,但真正感受到还是很不一样的体验。

在到“第一年”结束时,每家公司的估值情况都差不多,这时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

这个变量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重视,却在后面直接了各家公司的生死存亡。

当时每家公司的都是基础版本,也没有做很多,所以大家的数也都差不多。

这时,主持人宣布说目前市场上还残留100万自然用户(可以花钱通过市场从正规获得的真实用户)没有被瓜分,询问各家 是否准备花钱购买。

大多数人都觉得100万是个小数字,这和自己现在手握的用户数差不多,下一年产品做得好能够获得的用户数肯定不止100万。

最后,只有一家公司花光剩下的钱去购买了这100万用户。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等到沙盘推演的“第二年”结束时,那家买了100万自然用户的公司增长翻了三番,估值比最低的公司高了两倍还不止。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当然和那100万自然用户有关,但远不止于此。

后来时我们才知道,那家购买了100万自然用户的公司,拿着这个去获取了更高额度的。

接着他们拿着这一大笔钱在上购买了大量高级,提升,扩大市场推广,挖角其他公司。

更要命的是,接下来每年的自然用户越来越贵,等到其他公司到这一点时为时已晚。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由“100万”而引发的。

后来,这家第一名的公司和其他公司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强者愈强”的在下面几年里体现地尤为明显。到第四年的时候,这家的估值已经比第二名高了3倍。

高估值获得高融资,高融资于是购买更多的人才,人才带来的升级和的扩大,从而获得更多用户,再一次提高估值。

这样的正向循环就像一样越来越大,最后变成的局面。

而在现实中的,就是这样一个规律。

为什么先进场的人有优势?

因为他们抓住了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关键,提前布局。随着后面进场的玩家增多,一定是水涨船高。到时候所有的优势都会向头部玩家倾斜,弱者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越来越渺茫。

3. 型的玩家才能获利

最后这个感悟来自于我们小组。

在沙盘开始的最初,我们就面临着两个选择:

到底是做用户基数更大的化A产品?还是做用户基数小,但更高的B产品?这两种选择最终指向了两种估值方法,即采用估值还是估值。

最终我们达成一致,做A产品。

可随着后来的白热化,我们发现自己在A产品上并不具备优势。期间数次发生动摇,有的人主张A和B都做,有的人说all-in A产品,最后拼一波,还有的人主张放弃A直接做B。

此时策略已经失焦了。

接下来大家就在一条看似“最安全”的路线上继续前进,既不甘落后又不敢冒险。等到我们看到第一名的快要把A升到顶级时,才发现自己前期已经投入了太多资源(,,时间)在A产品上,却得不偿失。等到想要做B产品的时候已经无钱可用。

后来进行的时候,我们发现早就放弃A产品,全心投入做B产品。

因为在初期,大家的眼光都盯在更容易做成,也更容易吸引的低阶产品上。这本没错,可一旦大家都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的成功几率就会打折。

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个机会的时候,它很可能成为一个陷阱。

而我们旁边另一组的成绩也证明了这个观点。

和我们小组不同的是,这一组从第三年开始放弃A产品,全力打造B产品。直到结束,他们已经占据了高端70%以上的份额。用估值()法来看,已经能够和第一名的公司分庭抗礼。

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的意义。我突然想到希尔在《从0到1》这本书里说的一句话,只有型的公司才能获利。

当一个市场上出现了具有绝对霸主地位的玩家时(比如估值第一名的公司),硬碰硬或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前面说过,头部只会向头部玩家聚拢。

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提前卡位。

何为卡位?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一个大家都忽视的缝隙,然后像钉子一样把自己钉进去,最后把这个缝隙撑大。

瞄准高端市场的B就是这样一个缝隙。

将资源投入到无休止的竞争中,还是投入到新市场的开辟上?

这是每个都认真考虑的问题。至少在这次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竞争对大家都没好处。最终大家的资源都投入到互挖墙脚和上,这和现实中之间的竞争一模一样。最终受益的只有用户和那些贵得离谱的高端。

而最后的家通常不会超过2个,可见真的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情。

以上就是参加这次创业沙盘的一些感悟。

最后再聊一点题外话。

这次参加这个,除了我自己对创业有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从中体验到许多在书本或文章中体会不到的经验,从而再一次验证了过去的一些想法。

我自己一天参与下来,到了巨大的。除了让我切身感受到创业不易之外,也考验了我对的处理,能力和临场等,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提升的场景训练。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但每个人都有这些创业。它们的意义并不局限在创业领域,而是适用于任何职场,还有。

就拿这五年下来的创业路径来说,我可以把一个互联网公司从无到有的过程为:野蛮生长,军备竞赛,头部,颠覆重来。这对我以后去分析和理解一个是非常有帮助的。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谢各位的时间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