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三国八阵奇谋(有人说诸葛亮是杰出的战略家)

  • A+
所属分类:轻松一刻

战三国八阵奇谋,有人说诸葛亮是杰出的战略家?

大家好,很高兴回答这问题。

问题中第一个观点是诸葛亮是杰出的战略家。

对于这个观点,想必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三国爱好者都是认同的。

古往今来,无论是谁评价诸葛亮,都绕不开的一句话“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

说道诸葛亮到底是不是杰出的战略家,最有发言权的,还是三国时西晋的史学家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薄、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等职。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史待御史等职。

太康原年(280年),三国归晋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史学巨著《三国志》。

陈寿作为一个文史家,参与、见证了三国的兴衰。

陈寿《隆中对》中写道:“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好一首《隆中对》对天下局势分析的入木三分。

好一首《隆中对》把一个东逃西躲、寄人篱下、一穷二白的“刘皇叔”扶上帝位。

由此来看,诸葛亮就是被称为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战略家,也不为过。

问题中的第二观点诸葛亮作为军师是否完美?

这个观点,几千年来一直是人们对诸葛亮生平功过争论的焦点。

我个人认为诸葛亮作为军师,其军事才能并非完美。

《三国演义》在民间影响非常大,但并非正史。历史上的诸葛亮,确实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政治家,治理蜀国非常有办法。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怎样?

中国现代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主席是这样评价诸葛亮的。

毛主席熟读三国演义及三国正史,对诸葛亮的屯田兵器、改革民族和戎等历史功绩是肯定的,但对其军事产能却基本持否定态度,诸葛亮犯有三大失误。

一、诸葛亮的隆中战略

让许多人称赞,但是主席却写下这样的评语:成也隆中,败也隆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隆中对》提出“待天下有变,荆州、益州两路出击,”这个方案最大的问题是两地相隔千里,分兵失去优势,调度没有实效性,看起来完美,却不会有结果。后来的三分兵力说的是关羽的独立北伐,刘备的东正孙吴,诸葛亮的北伐中原。

二、错用将帅

刘备进取西川时调,诸葛亮入川,诸葛亮却让关羽留守荆州,这是最大的失误。关羽的骄傲,导致诸葛亮连吴抗曹战略方针不能执行,最后丢了荆州,关羽也被东吴杀害。

三、主帅不能临阵调度

资冶通签有这样一段记载:“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为先锋,而以谡督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忧,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

主席在此处点评:街亭之战时,诸葛亮因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为责于人。

诸葛亮这三大错误,让蜀汉失去了争霸天下的机会。

因此,不少人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持怀疑态度。

你怎么看待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欢迎三国迷下方留言、评论!

鲁迅先生为何吐槽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鲁迅先生,为何说诸葛亮多"智而近似于妖",这样说合乎情理吗?先要搞清楚,鲁迅先生所指的诸葛亮,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而是特指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因此,鲁迅先生所说诸葛亮“多智而近似于妖”,是太正确的。因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种种超岀常人的表现,就犹同于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超人。在此,米粒闲聊仅举《三国演义》中几个例子。首先,在演义中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神人”诸葛亮仅通过看天象,就知道了三天后的气象,并只用二十条草船就借得了曹军十万余支箭。第二个例子,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在此回中,诸葛亮又是提前几天就算岀了某日何时刮东风,周瑜才因此火烧赤壁。再有,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诸葛亮又是通过观天象,就提前知道远在千里之外的庞统,凶多吉少了。仅这三个例子,诸葛亮都能与现在的中央气象台相媲美了。现在要有这样的人,国家会省下几十亿、上百亿的钱,根本不用造什么气象卫星了。另外,在演义中的诸葛亮是许多人肚中的蛔虫,或可以说是位能读懂人们思维、思想的神人。可是,这样的神人至今也只存在于“聊斋”中。像演义中诸葛亮众多的超人般的表现,被鲁迅生评为“多智而近似于妖”是合乎情理的。

三国战纪偏门技巧?

战三国:八阵奇谋》里,你的武将组合不再受限于他们原本所属阵营,刘备配曹操、孙权搭董卓皆不在话下。如此一来,你就拥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可以打造出许多"奇兵"。

正统的前排近战、中间辅助、后排输出阵型之外,这些独特又有趣的特殊套路,往往能让你占得先机、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助你赢得最终的胜利。

诸葛亮到底是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

诸葛亮是一位高屋建瓴、手段高超的政治家,但还算不上一位能征善战、用兵如神的军事家。为什么这样 说呢?且看历史事实:刘备病死白帝城后,诸葛亮独掌朝政后, 率军五伐中原,不仅未得中原寸土,还落得个国家窘迫 、民众疲惫、怨声载道的不堪局面。

诸葛亮北伐之所以不成功,主要是其军事能力不足,用兵极度保守、谨慎,而且他在知人善任方面又远不如刘备,所以一再用人失误,乃至五出祁山均无功而返。但诸葛亮却是一位卓有成效、极擅治国理政的政治家。《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国:“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 。诸葛亮推崇法家之术,他治国的确做到了“道不拾遗” 、“路无醉人”,原因并非大家思想境界和素质提高了,主要是蜀民在严刑峻法的威慑下不敢以身试法。

还是回到正题上:诸葛亮到底是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还是用研究三国的权威专家陈寿的评语给他定性吧:“(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大意是诸葛亮善于管理军队,治军严整,但在以奇用兵上却有所不足;他治理百姓方面的才干,要优于做统帅所必备的谋略;因敌而动、随机应变的奇谋将略,并不是他所擅长的。

由此可见,一代政治家诸葛亮还算不上一位足智多谋的出色军事家。陈寿把诸葛亮5次北伐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他军事能力不足所致,他认为治国安邦是诸葛亮的长处,而在用兵打仗上却又显示了他出奇制胜的能力有所欠缺。

陈寿毫不客气地指出,诸葛亮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一统天下,所以不顾蜀国地瘠民贫、实力羸弱的尴尬现实,连年用兵不止,是典型的穷兵黩武。而后代史家对诸葛亮“五出祁山”的评价大体都沿袭陈寿的说辞,没有超出其窠臼。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诸葛亮军事能力平平,那么当年落魄于荆州的刘皇叔为何顶风冒雪“三顾茅庐”、不厌其烦地恭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成就大业呢?

在东汉末年汉室衰微、群雄混战的动荡岁月里,各方势力最紧缺最急需的人才莫过于军事人才,假如诸葛亮不善统兵作战,只会搞搞行政工作,苦无立锥之地的刘备何苦放下架子去苦苦求他出山为自己效力呢?

与关羽、张飞、赵云等冲锋陷阵的骁将比,诸葛亮毫无疑问是一位参谋型人才。对于彼时胸怀大志却屡战屡败、连块根据地都没有的刘备来说,诸葛亮一出山就给他提交了一份“东和孙权、北抗曹操、西踞荆州,进而图谋益州”的远景战略规划,而且他还负责具体实施,所以诸葛亮不仅对天下大势了若指掌,必定也通晓军事,否则他也拿不出这样一份高瞻远瞩的大战略来。在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诸葛亮的能力也得到了刘备的认可,拜其为军师将军。刘备曾经对心怀妒意的关羽、张飞说:“吾得诸葛亮,犹鱼之有水也”。

因此,诸葛亮并非一个军事盲,他还是有一定军事才能的。要没两把刷子,身为一代枭雄且久经沙场的刘备怎会视其为左膀右臂,得到他竟有如鱼得水的感觉呢?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虽没有小说《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夸张,但还算得上能攻善守的。他五伐中原虽不成功,但还是把善于用兵的曹魏太师司马懿打得颇为狼狈。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蜀军按其生前制定的计划设疑兵缓缓后撤,司马懿率军追击时看到这个量设置的营垒井井有条,纹丝不乱,也由衷的称赞这位老对手是天下奇才。

既如此,为何还要说诸葛亮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人才呢?主要是他用兵过于谨慎,不擅或不敢以奇取胜(他是战略级别大师而非战术级别人才)。其实刘备对此还是心知肚明的。他率军出征时大都命诸葛亮留守后方,为前线筹措、转输粮草,提供兵源。早期刘备出征都是带徐庶、庞统随征做军师的,后来用法正。由此可见,他也认为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所以有意杨其长避其短......

诸葛亮不善于发现并培养人才,乃至于刘备死后蜀汉出现人才断层,于是他事事亲力亲为,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譬如征南中时,他完全可以派一员大将统军出征,他却非得要率军亲征,平定南中后,他又一次又一次的兵出祁山。兵法云“兵贵速,不贵久”,谙熟兵书的诸葛亮不会不懂这个道理吧?可他却犯了教条主义,一遍又一遍总是在同一个方向(出祁山)用兵,这也不符合“奇正用兵”作战原则。传说中用兵如神的诸葛亮难道不懂这个道理吗?

诸葛亮在他那篇著名的战略构想《隆中对》中说得很好:“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兵分两路,夹攻曹魏,夺取天下。这“一点两面”的作战策略非常英明。

既然诸葛亮早已策划了两线作战的方针,为什么在后来的一次次北伐中他偏要从一个点(祁山)发动进攻呢?除了他求稳、保守外,还有一些不可抗的因素扰乱了他早就制定好的作战计划。由于关羽兵败身死,丢了荆州,从东面攻伐曹魏的战略基地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两路夹攻中原的计划已经破产。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镇东将军、汉中太守魏延多次提出出奇兵循秦岭,出子午谷直捣长安的作战方案时,诸葛亮也以过于轻率冒进为由,予以否定,不予采纳。而诸葛亮拟定的所谓“十全必克” 的稳妥打法,不过是一次次重复兵出祁山,又一次次铩羽而回......

诸葛亮虽然"短于奇谋将略", 但仍不失为智慧的化身,贤相的典范,治家的楷模,他对蜀汉忠心耿耿,乃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人评价诸葛亮:“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还有人将诸葛亮与军事谋略出众的司马懿做了对比,两人都是托孤之臣,受命辅佐幼主,都独揽朝政并立有大功,然而在志向、(综合)才干与品行上,诸葛亮都远胜司马懿。

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因为历史人物终究是生活在一定的时代当中,谁也无法超越其身处的时代,诸葛亮也是如此,他的所作所为或多或少都受到时代的影响,明白了这点,就不必对他“运移汉祚终难复”而耿耿于怀了。

【插图源自网络】

为什么有人说正史诸葛亮比演义里面的诸葛亮厉害?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正视一个客观事实。

那就是,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小说就有夸张和虚构,比如借东风这种玄幻事件,还有草船借箭这种显然不是诸葛亮所为的事儿。

随着千百年来史学家对诸葛亮事迹的品评和发掘,诸葛亮这个历史真实人物的形象已经逐渐完善,小说中的诸葛亮与正史中的诸葛亮又究竟有多少区别呢?我们一点一点来剖析。

一.诸葛亮其人

诸葛亮,出身琅琊望族诸葛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郡赴任,但诸葛玄尚未到任,东汉朝廷就改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的职务,所以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为什么要投奔刘表呢?

因为当时的荆州在刘表的治理下不但未经大的战乱,还因为刘表本人就是好文博学的“八骏”之一,所以在黄巾起义中原大乱的时候,偏安南方的荆州就是外逃的名门望族最上佳的选择。

于是乎,诸葛亮便到了荆州地界,隐居在隆中草庐,史记平时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

说到这儿肯定会有人说,既然诸葛亮在刘表的地界,为什么刘表不用?

诸葛玄病故时,诸葛亮年方16,当时的刘表已经55了,而且刘表身边的文人雅士并不少,名满天下的智叟也不胜枚举,而且文人都有一个毛病,看不得趾高气昂的同行,比如祢衡。

何况年轻气盛的诸葛亮本来就没什么出仕的朋友,所谓名士崔州平,徐庶,石韬等也是在后来才陆续出仕的,有的如司马徽一辈子都是隐居田园,不问世事。

而且刘表久居荆州治所襄阳,而隆中临近宛城,若不是后来刘备驻守新野,怕也没那么方便三顾茅庐。

二、诸葛亮其才

在演义中,对诸葛亮智绝天下的描述可谓是数不胜数,算无遗策,用兵如神,遍观整部三国演义,诸葛亮打的败仗可以说几乎没有。

失街亭是马谡误国,七出祁山不得也是因为客观条件制约,即便刘备伐吴也是得亏诸葛亮提前布下的八卦阵。

但事实上真的如此么?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曾这么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这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诸葛亮在治国安民方面的才干较之于军事才能更加突出。

请注意,这并不是在贬低诸葛亮的智谋,而是在吹嘘诸葛亮的政治能力。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可以说是诸葛亮曾经的同事,出身蜀地,又是谯周的学生,自然在政见上是与蜀汉另一大政治势力:荆州派不太和睦的。

但这样一个撰写者,都得承认诸葛亮的政治能力。

可见诸葛亮无论是能力还是操守上,都堪为文臣之楷模!

刘备一辈子没什么大本事,但识人善用这上面,和曹操有的一拼。所以平定荆州之后并没有让诸葛亮领兵打仗,只是搞些内政工作为多。赤壁大战击退曹操之后,刘备帅军南征四郡,诸葛亮加封为军师中郎将,“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说白了,就是后勤总参谋长。

但这并不是说诸葛亮不适合出谋划策!反而恰恰说明了卧龙高明的地方,后勤有多重要大家应该也都心里清楚,不是一般人可以交付的。

毕竟无论何时何地,打仗拼的就是人才和后勤保障。

刘备对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能力有多放心呢?

入蜀之战带了凤雏庞统,让诸葛亮辅佐关羽镇守荆州,荆州可是刘备唯一的地盘,也是兵源粮草供给的要害,当时虽然曹操新败,东吴联谊,但敢把这么一个地方交给诸葛亮,可见信赖。

后来庞统身死落凤坡,诸葛亮驰援入蜀,虽然刘备身边还有法正、张松等谋士,但能够独掌一面的人才,刘备还是相信诸葛亮的。

但也恰恰是这份信赖,最终让刘备伐吴的时候,留下诸葛亮陪太子监国,从而葬送了蜀汉的有生力量。为日后诸葛亮的七出祁山挖下一个填不平的坑。

三、诸葛亮的政绩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名为丞相监国,实际上掌握了蜀汉的大权。

通过严于律己,制定较为严苛的律法,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葛亮入蜀之初便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依据和增删秦汉旧律,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此外,他还亲自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其内容包括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规。

与此同时,诸葛亮深知要以益州一州之地抗衡曹魏,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和农业,所以诸葛亮在任期间,坚持施使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利用汉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大力发展水利工程,尽力保证百姓安居乐业。

这些政绩,与诸葛亮的七出祁山、诡计百出相比之下,用今人的眼光来看似乎有些波澜不惊。但请不要忘了,若是没有这些基础,蜀汉仅以一州之地又如何能在几十年中保持着对曹魏的强势压迫呢?

但是客观事实就是,诸葛亮七出祁山北伐中原,让曹魏雍、凉两州连年疲敝,但曹魏毕竟坐拥九州之六,冀州、兖州、青州远在后方,连年休养生息,何况曹魏也是人才辈出,特别是在治国之才上面,远非蜀汉能比。

无论后勤保障还是人才储备,蜀汉都是远逊于曹魏的。

虽然如郭淮、郝昭、曹真这些二流将才在面对诸葛亮的时候处处吃瘪,但当诸葛亮死后,能够和他们掰掰腕子的,就只剩下姜维了。

诸葛亮也正是高瞻远瞩地看到了这一点,其实在他心中早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性,所以他才坚持要连年征战,试图踏足雍凉,据守长安与曹魏抗衡。

一方面他继承了先主刘备的遗愿,以光复汉家大业为己任,另一方面,他也看得出来,蜀地的士族大多并无远虑,毕竟在蜀汉政坛里,一直都是荆州派执掌话语权,在荆州拱手相让之后,荆州人才出现断档,蜀汉的大权迟早会落在那些不思进取的蜀地人士手中。

最后的结果也恰恰印证了诸葛亮的猜测。

外来的姜维最终被蜀地出身的大臣排挤,相互掣肘,从而给了钟会、邓艾千里直驱的机会。

四、总结

无论从个人操守还是综合能力来说,鞠躬尽瘁的诸葛亮都无愧于华夏千年来不可多得的人臣楷模。

相比小说中的神话,现实中的诸葛亮也是很多人望尘莫及的偶像。

所以并不是说现实中的诸葛亮就比小说中的诸葛亮厉害,用近代历史大家钱穆的话说:“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一个人,能够使一个短短的三国时代成为不亚于两汉的历史锚点,可以说这是至高无上的评价了,足以让诸葛亮这个名字让后世铭记。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PS:最后明确一点,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而非襄阳。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