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滩登陆2009(诺曼底登陆背景与意义)

  • A+
所属分类:轻松一刻

抢滩登陆2009,诺曼底登陆背景与意义?

二战时期的1944年发生了诺曼底登陆,形成了欧洲第二战场,其历史背景是:

1、希特勒在东线战场遭到苏军的沉重的打击,正在节节败退;苏联正在酝酿十次打击将德国人驱逐出境。

2、北非战场德国人受到毁灭打击,德意非洲军团彻底退出北非;与此同时,盟军登陆西西里岛,意大利墨索里尼下台,轴心国面临瓦解。

3、亚洲太平洋战争,日本在中途岛惨败后又遭到瓜岛防御战失败,日军在太平洋上步步紧缩,完全丧失战争主动权。

4、1943年美苏英首脑会议认为:要加速战争的胜利进程,必须在法国西海岸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使希特勒东西两线作战。

诺曼底登陆的意义: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作战,充分的展示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实力,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必胜信心,增强了欧洲被占领土的抵抗运动斗争意志,减轻了东线苏联反法西斯的战争压力,加速德日意法西斯集团的瓦解,特别是加快了德国战败命运,成为二战历史新的转折点!

抢滩登陆3D极限远征玩法攻略?

“极限远征”顾名思义,根据自己能力的极限所在,征伐挑战前方的强大敌人,并且取得胜利。当取得胜利后战果则会无比的丰富。 佣兵试炼规则说明,进入佣兵试炼模式后,右上角有一个问号按钮,点击问号按钮就会弹出规则说明框,会一目了然的给大家简单介绍游戏通关说明、上阵规则等。排行说明则是玩家根据目前极限远征的积分,排序根据排名获得的奖励展示。 “极限远征”一共分为4张地图,每张地图中都有三个BOSS等着你来挑战,可能这些BOSS你看着特别熟悉,不错,正式战役模式中某些关卡的BOSS,所以当你可以挑战极限管卡后,就可以提前熟悉一些未在战役模式中碰到的BOSS以及他们的技能了。 点击开始战斗进入上阵佣兵和武器界面,选择自己最强的佣兵出战和培养最高的武器进行装备,则才能更容易的通过每个BOSS关卡。 每关顺利通关后点击领取奖励会返回到极限远征关卡模式,当通关后,后面的宝箱就会自动开启,点击宝箱领取你所得到的奖励,大量的武器升级材料和特殊货币等着你来取走哟! 以上就是关于抢滩登陆3D极限远征怎么玩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可以帮助到玩家们。如果还想要了解更多游戏攻略,请关注!!!

美军规模最大的一次投降发生在什么时间?

二战时期,美军最大规模的投降应该是在菲律宾战场,大约9万美菲联军投降,这是美国二战时期投降人数最多,投降将领级别最高的一次战争。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后,没等美国人回过神,又对菲律宾马尼拉附近的美军基地进行了突袭,意图摧毁美国的亚洲舰队,从而彻底毁灭美国的石油禁运计划,缓解日本的能源危机。并且能够通过美属殖民地获取战略资源,为进攻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创造可行性条件。

与珍珠港的命运一样,美国空军的战机还未起飞,就被日军轰炸的支离破碎。麦克阿瑟只能指挥没有制空、制海权的美菲联军还击,由于日军准备充分,火力压制下迅速推进,迫使麦克阿瑟攻退守巴丹半岛。这个25英里长,20英里宽的半岛上,麦克阿瑟准备以9万美菲联军与日军打持久战。

由于日军错误的估计了美菲联军的兵力,因此在首轮攻击中惨遭反杀,两天的战斗,日军发动主攻的第65旅团折损过半,随后便立即停止了进攻,随即麦克阿瑟被派往澳大利亚,温莱特少将接管了美菲联军。但这场战争对于美军而言,并没有扭转的可能,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兵力上华而不实,对比悬殊

从后来的采访上看,麦克阿瑟赴澳前留在巴丹和吕宋岛共约9万美菲联军。其中7万多是菲律宾人,军事素养如同民兵,温莱特被俘虏后,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说:“这些菲律宾士兵一见到日本兵,就吓得丢掉武器,争相逃窜”。另外还有1万2千人属于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大多是刚换防至菲律宾的新兵蛋子,战术素养也不高。装备方面,270多架飞机被摧毁了一半,美国亚洲舰队主战舰艇为45艘。

日军方面,参战部队为本间雅晴中将带领的第14军,鼓吹是10万士兵,但主流观点认为只有5万精锐;高桥伊望中将带领的联合编队,编制10艘巡洋舰、29艘驱逐舰、1艘航母、3艘水上飞机母舰;小畑英良中将带领的陆军航空兵第5飞行集团,出动200架飞机参战;冢原二四三中将带领的海军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队,出动300架飞机参战,100艘运输、辅助船保障后勤工作。

日军准备充分偷得先机;美军战术失效全盘皆输

麦克阿瑟最吃亏的就是半数B17、P40战机被日军炸毁,主战军舰也有4艘被击沉,所以海岸线上的防守难以形成,日军能够迅速抢滩登陆。闪击战最容易摧毁士兵的意志,正吃着火锅唱着歌,轰的几声,锅里多了几条同伴的胳膊腿,搁谁谁不怕。所以日军抢滩登陆后,气势上已经胜利了,能够势如破竹,逼迫联军溃退。

麦克阿瑟难以组织滩头阻击,当然不能坐以待毙,全军撤至巴丹半岛和科雷吉多尔岛,这个战术也体现了麦克阿瑟的军事才能。因为巴丹半岛环水抱山,易守难攻,在密林里构筑牢固的防御工事,只要日军炸不平巴丹半岛,美军就拥有“暗箭难防”的地理优势。在麦克阿瑟看来,能够坚守6个月,美利坚的援军一定呼啸而来,到时候便可将日军包饺子。事实上也是如此,本间雅晴打了5个月也没打下巴丹半岛,但人算不如天算,美利坚的援军迟迟不到,补给又跟不上,麦克阿瑟的战术失效就成了必然。

关于补给的问题,最根本的是粮食,麦克阿瑟出自西点军校,自然明白粮食的重要性。但他并没有预料到一件事,那就是保证军粮充足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大批难民跟着军队撤入了巴丹。加上巴丹原有的平民,约10万多张嘴在巴丹等饭吃,麦克阿瑟为士兵准备的粮食要平摊在这些难民身上。

“持续的饥荒,夜以继日的热蒸汽,令人望而生畏的疟疾和伤病员的不断呻吟,残酷地折磨着我们。”——温莱特

正因为麦克阿瑟出身西点,做到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当他到达巴丹时,才发现这个问题,当时属于战略撤退的局面,再紧急调粮根本难以做到。所以他下令节约士兵口粮,原来吃一个馒头,现在只能吃半个,士兵吃不饱又怎能打持久防御战呢?后来接手的温特向美政府的急电中说“士兵饿得站不住了,最多只能维持到4月15日。”更加糟糕的是粮食不足带来的疾病,尤其是疟疾,这也是美军战斗力难以保持的重要原因。

美国政府的主动放弃

一场战争能否扛到最后,客观原因是一方面,主观原因才是根本,只要战争的意志在,小米加步枪也能让人民翻身做主人,这个道理在我国得到验证。美国政府主动放弃就表现在撤下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是一位身先士卒的将军,指挥战争永远是亲自站在一线的战壕里。但在巴丹战争的后期,麦克阿瑟“不见了”,或许是因为他早已经接到白宫的调令,或者是因为他许诺士兵的援助迟迟不来。总之,这个身先士卒的将军不再和士兵待在一起,那么他的士兵也就产生了内心的变化,前期找回的自信心再一次崩塌。到后来士兵知道麦克阿瑟去了澳大利亚,开始编顺口溜骂这位将军,并出现了投降的论调。

罗斯福认为巴丹半岛的局势已难解救,所以不能让美利坚的司令员沦为俘虏,于是下令将麦克阿瑟调往澳大利亚任西南太平洋地区的盟军总司令,温莱特接手巴丹半岛总指挥。1942年3月11晚,麦克阿瑟带着老婆孩子,乘着一艘鱼雷艇偷偷的离开巴丹,前往了澳大利亚。东条英机还因此时大发雷霆,因为他想在巴丹抓住麦克阿瑟,押往日本游街。

麦克阿瑟在回忆录中说,当时他虽然撤到澳大利亚,却依然为巴丹半岛的局势担忧,他与一同撤走的菲律宾的总统奎松,一直没有放弃向罗斯福请援。他从战略上威胁罗斯福,说菲律宾与其落在日本手里,不如现在就承认它的独立,这样美国可能以中立国的身份与日本协商撤军。罗斯福的回应是仍由菲律宾丢失,也不给无意义的援助,并命令海军不得设防,尽快撤离,重点防御澳大利亚。这就代表美国政府彻底放弃了菲律宾战场。

投降概况

时至4月9日,巴丹半岛上的美菲联军再也招架不住战争和饥饿的摧残,领军作战的爱德华·金少将下令岛上的7.5万名士兵投降。5月6日,温莱特以驻菲美军总司令的名义,要求菲律宾全境约1.5万盟军放下武器,向日军投降,他本人也带领着雷吉多尔半岛上的少数部队投降。就这样,9万多美菲联军士沦为俘虏。

“不!我从没有想过,为了士兵的生命,我不能不这样做!” ——温莱特

6月9日,一个日本记者采访温莱特,问他会不会担心因投降而受到军事法庭审判。温莱特的回答为这场大投降给出了理直气壮的解释,这是不同国家文化差异造成的问答。

“在西方国家,有个公认的原则,只要阵亡达到全军的四分之一,活着三分之一时,这个仗就不值得再打下去了。在耗尽了最大努力后,发觉自己根本没有希望取得胜利的情况下,都会向敌军投降,他们觉得自己很光荣。”——《菊与刀》

其实对于战争而言,美国人认为并不是殉国才算英雄,投降者也是付出了所有努力后,才幸存下来的,他们同样是为国效力的英雄。当时本间雅晴的炮兵部队,对科雷吉多尔进行了27天的持续炮击,于5月5日发起总攻。

再坚守下去只会增加士兵的伤亡,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他在5月6日带着白旗走向了敌营,温莱特就是为了士兵的生命负责,才选择了投降,所以温莱特即便是美国二战时期投降的最高将领,也同样受到了国民的尊重,得到了总统颁发的美国最高荣誉勋章。只不过投降的俘虏并没有受到应有的优待,日军对这次投降的俘虏进行了残酷迫害,美国将这个仇恨算在了日军身上,而非温莱特头上。

参考资料:《令美国蒙羞的巴丹战役》

日军少将是怎样被烧死的?

(现在的帮里基有国际机场,也是当初吉尔伯特群岛中唯一一个轰炸机可以起飞的机场)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文:桌面战争兵棋 | 赛文

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到现在的科技时代,人类的诞生就随着矛盾与冲突一起降临,从最早的食物之间的抢夺,到后来地盘的争抢,最后上升到文化和自由的矛盾冲突而发生战争。在这长久的历史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被称为是人类史上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先后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战争,至少有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这场持续了六年之久的世界大战,军民死伤无数,全世界都生灵涂炭。

(美军的强攻登陆岛屿)

在二战中,对于我们中国人民应该记住的就是日本法西斯对我们中国百姓的迫害,每一个被抓住的中国百姓都惨遭日军杀害、虐待等,甚至发生了震惊全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而这还没有结束,凡是遭到日军攻打的地方都惨遭日军虐待与杀害。即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强大的美国也是一样,日军对美国发动了奇袭,偷袭珍珠港、巴丹死亡行军等,对美军造成了惨绝人寰的攻击。被彻底激怒的美军进入了“暴兵”模式,大量的征兵,全国上下统一对抗日本,全面对日军发起反攻。

(开战前美军就利用轰炸机和舰炮对贝蒂欧岛进行狂轰乱炸)

贝蒂欧岛的战略意义

美军最终对日本发起了反攻,而他们战略反攻方向就是吉尔伯特群岛,这首当其冲的就是贝蒂欧岛,这座被称为“东京的门锁”的岛屿,成为了双方攻防的最重要的战略地点,被称为塔拉瓦环礁战役,美军代号为电击行动的战役就此展开。这座只有1.8平方千米的岛屿上修建了一座大型机场,战斗机和轰炸机都可以从这里起飞,谁能占领贝蒂欧岛也就意味着谁能拥有这片海域的制空权,美军能够占领这里不仅可以反攻菲律宾而且还可以为日本本土作战提供支援,日军占领则相反,因此这是一场无法避免的战争,谁都不能退后一步。

(美军的登陆作战)

最血腥的贝蒂欧岛之战

在1943年11月20日凌晨,这场血腥大战就正式开始了,战争的炮火刚刚响起,美军的军舰和战机,就朝着贝蒂欧岛狂轰滥炸,使用了大约超过3000吨炸弹进行轰炸,整座岛屿没有一处是完好的地方了,美军对于自己的炮火支援也是相当自信,在侦察机报告“岛上已无生命迹象”后,便大摇大摆的进行登陆行动。狡猾的日军纷纷从暗堡中出来,给美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瞬间登陆部队死伤一半。

(登陆作战让美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海岸上片地都是尸体)

美军吸取前面的教训,依靠着强大的坦克和舰炮火力支援的掩护下,一寸一寸的向前登陆推进,每一次向前推进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在不惜一切代价的美军终于登陆上岸站住脚跟,并且从贝蒂欧岛中间腰部横插过去,将日军分成了两段。美军的炮火强攻终于起了作用。

(整个贝蒂欧岛是一个非常狭长的小岛,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700米)

被活生生烧死的日军指挥官

站稳脚跟的美军继续剿灭岛上的日军,将大量的士兵、坦克、飞机和登陆艇等等装备投入到了贝蒂欧岛这个无底洞中。当时贝蒂欧岛的驻扎日军指挥官柴崎惠次少将曾在美军进攻前还大放厥词:“就算来100万的美军军队,花上百年也无法攻破此岛。”但仅仅就在美军进攻的第二天夜里,柴崎惠次少将就向日军总部发出最后一封电报:“我们几乎已经弹尽粮绝,准备着做最后的冲锋。”最终在第三天凌晨,美军找到了柴崎的指挥碉堡,他们用沙石和泥土堵住了所有的出口,然后灌入了大量的汽油并且点燃了汽油,柴崎也理所应当的被活生生的烧死在碉堡里。最后整个贝蒂欧岛的日军除了10人被俘虏,其余的全部被击毙,美军也付出了阵亡1100余人,受伤3000多人的代价取得了胜利,在一棵仅剩半截的椰树上升起了胜利的“星条旗”。

为什么诺曼底登陆的登陆艇门是从前面放下去的?

我们常从电影、电视剧当中看到这样的情景,当密集的炮轰火力网开始延伸时,步兵就会跃出战壕,向防守一方冲去,这是地面作战的常用战术。然而,在两栖进攻中,攻击步兵首先要考虑如何快速登岛的问题,否则只能奋力从水里冲出,跨过湿漉漉的沙滩,这将大大限制士兵的自由度和增加人员伤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诺曼底战役,盟军整合了一支庞大的多军种登岛部队,它拥有13000架飞机,6000艘各类舰船,参战人员多达288万人,其中美军153万多人。虽然拥有强大的火力支援,但最终将人员和装备快速送过对岸,才是赢得战役胜利的关键。

我们都知道,越往滩头靠近,舰船的吃水深度就越浅。一般的舰船停在距离滩头几百米,甚至1-2公里的位置就再也不能向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吃水浅的小艇来完成剩下任务。可是,就因为一只小小的船差点让诺曼底战役计划“胎死腹中”,这是怎么回事呢?

20世纪30年代末,成立不久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就已经预料到,在太平洋上与日本角逐制海权的战斗中,将涉及岛屿进攻,所以敦促海军部门建造登陆艇。此时,海军最感兴趣的是航空母舰和战舰,而不是小小的船只。因此,没做什么工作,陆战队的需求等于石沉大海,没有下文了。

如今,第二战场的开辟,需要便捷的登岛设备迫在眉睫。早先,他们看上了英国人使用的坦克登陆舰,它采用平底设计,能够运载4至8辆坦克。它在前两次地中海登陆作战中表现不俗。不过,它们有个致命的缺陷:体态笨重,速度缓慢,极易受到攻击。

陆战队必须在第一个攻击波中一马当先,快速上岸。于是,就需要一艘吃水浅的小船,能将船头开上岸,并迅速返回,接运下一批登岛部队。同时,船不能有在汹涌的波涛中有翻船的危险。在船头还需要设计成斜板,打开后步兵能够冲向海滩。

美国不缺少舰船设计方面的人才,不管是海军的还是其他人,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他们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案,其中有些是不错的。但是,他们设计的最大问题是需要大量的钢材和轮机,而当时的战争年代,最缺的就是钢材。开辟第二战场的盟军,此时需要大量的登岸设备,难道要放弃吗?

一只小小的登陆艇,此刻,俨然成为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战争的关键装备,以及同盟国整个战略中最重要的因素。此时,苏联开始向西欧进军,英美再不行动,就会造成苏联一家独大的局面。面对这样的窘境,丘吉尔十分痛苦地抱怨说:“难道美英两国的命运……就锁定在这些该死的登陆舰吗?”

然而,美国经济体制的优越性此时发挥了作用。美国海军、大承包商和大造船厂不愿摆弄小小的船只,那就让小商人、小承包商去做,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有钱能使鬼推磨”,许许多多的人参与到登陆艇的研发。

其中,最杰出的设计者兼制造人,是新奥尔良的安德鲁.杰克逊.希金斯。

他在小型船只建造方面自学成才。过去他一直为石油工业制造船只,因为开采石油需要吃水浅的船只,能够开上岸再退回海里。而他发明的木质结构小船,完美地满足这一需要。同时,他有非常强的战略眼光。他相信会有一场战争需要数以千计的小船,而钢材会供不应求。于是他把菲律宾当年(1939年)产的红木全部购买过来,留作将来之用。

可是,官僚的海军舰艇局不愿和这个脾气暴躁的人打交道,看不上这个不起眼的小公司。执拗的希金斯竭尽全力推销自己的小艇,最终海军让他参加了竞标。海军陆战队非常喜爱他生产的小艇,它的优越性说服了盲目、愚蠢和落后保守的官僚们。

小艇长约11米,宽3.2米,就像一个漂浮的方盒子。它可以一次运载36人的战斗排,或者是12人加一辆吉普车的步兵班。让他们在几秒钟内冲出舰艇,然后退到海里,返回母舰再运另一批人。

它非常理想地满足了诺曼底战役的需求。艾森豪威尔曾说过:“假如没有他发明制造的小艇,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在开阔的海滩上登陆,他是为我们赢得这场战争的人。”

二战结束时,希金斯的公司共生产了2万多艘。在日后的硫黄岛和冲绳岛战役中,以及其他太平洋岛屿的争夺中,乘小艇登岸的士兵数量,超过了所有其他类型登陆艇的总数。人们给它取名“希金斯艇”,以示纪念这位伟大的设计者。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 weinxin
小辉博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