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五军不包括,我国六大古都是指现在的哪六座城市?
我国现有历史文化名城99座,这个数字很有意思,传统的“数术”味道很浓,古代以“九”为最大数,如果是“100”,内涵当然没有“99”丰富。不过也不可一概而论,比如题主询问中国“六大古都”是哪六座城市,就没有用“九”大古都,因为六大古都是沿袭传统的叫法,而传统的力量是无穷的!下面介绍六大古都一一
红墙碧瓦天安门一一北京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闻名世界的古城。简称:京;古代称燕京、北平。它有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丰富的古迹、优美的园林、著名的历史人物、灿烂的文化遗产。
《史记.燕世家》:“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所以燕是周朝北方重要的侯国之一,由于古籍有关西周时期燕国的记载几乎是空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北京的琉璃河、马厂沟出土西周早期墓葬的成组铜器,其中有“燕侯”铭文。(《北京附近发现西周奴隶殉葬墓》,《考古》1974年5期)
金中都城和元大都城都在北京城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开拓中都城的金代,是在北京城原始聚落的旧址上发展起来的最后一座大城,而元大都城则是在一个新的地方上为后来的北京城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虽然金中都城的宫阙制度主要是仿北宋汴梁并有所发展,而元大都城则在规划设计中重新安排了宫廷广场的位置,打破旧传统,开创新局面。
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经过几次改建完成的。朱元璋从南京出兵北伐,攻下元大都以后,改元大都为北平。同时又平毁了元故宫,改筑北京城墙于今天的德胜门和安定门东西一线。永乐元年(1403),以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开始营建宫殿,改造旧城,历时14年,建筑宫殿初步形成,于是正式迁都北京。
明代的北京分为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
紫禁城(故宫)是京城核心,朱棣攻占大都后,原来的元皇宫、瑶光、广寒、凝翠等宫殿改为朱棣府邸燕王府,其余颇有特色的元宫殿全部平毁,所以说现在的紫禁城是明代重新建造的。
顺治元年(1644),山海关大战后,多尔衮率清军主力追击李自成大顺军,六月决定迁都燕京。十一月福临(顺治)祭告天地,正式宣布“定鼎燕京”就是以北京为首都。这也是中国最厉一个封建王朝一一清朝的京师。
清代的康乾盛世中,经济飞速发展,凭借这样的经济实力,在北京西郊的自然风景区兴建了一座又一座的巨大皇家园林,如康熙年间修建的畅春园、玉泉山的静明园、香山宫、圆明园、碧云寺、罗汉堂、清漪园、尤其以圆明园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的高峰。慈禧太后时期,挪用海军军费,在清漪园旧址重建颐和园。英法联军烧毁了圆明园和颐和园的一部分,慈禧太后修复了颐和园,而圆明园至今仍然是一片废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人民终于迎来北平的和平解放。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铁流滚滚,军旗猎猎,经前门大街,进入天安门广场,北平历史将揭开新的一页。
在全国基本获得解放的情况下,1949年9月21日一一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9月27日,会上一致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
小结:解放后京郊园林和紫禁城成为人民的公园和人民的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人民大会堂等宏伟新建筑不断出现。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民的首都变得更加雄伟壮丽。所以说北京不但是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而且是世界闻名的文化古都。
残阳夕照 汉家陵阙一一西安
西安在明朝前一般称为“长安”,是我国最著名的古都之一。
西安简称:“镐”,镐京、长安。
长安承载着盛唐的繁荣,也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
西安西郊的沣河与东郊的浐河,分别雄踞着丰京和镐京,稍后的秦时咸阳和汉时长安,以二个超级大的惊叹号,定位于沣河与渭河的交汇处!
西周灭亡后,新君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时光从指缝漏过,五百年后,秦人强势的在今天的西安附近建立了新的国都一一咸阳。
汉高祖刘邦奠都长安后,修建长乐、末央二宫。这是由大汉第一功臣萧何监造的超级建筑,未央宫周围二十八里,前殿东西五十丈,深十五丈,所谓“金鋪玉户,华榱壁珰,雕盈玉碣,重轩镂楹,青琐丹墀,左城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仉氏珍玉,风至其声玲珑然也”。可惜刘邦的时间不多了,直到他的儿子汉惠帝元年(前194)才开始修外廓城。它的外城轮廓是不规则的,状如北斗七星,所以长安又有一个别称:“斗城”。
大唐是汉民族的复兴时代,征服西域,西接波斯,以西藏为属地直通印度。
太宗贞观八年,在长安龙首原来的永安宫,改为大明宫和蓬莱宫,《旧唐书》:“东为大明宫,正门曰丹凤,正殿曰含元。含元之后曰宣政,宣政左右有中书门。
曾经在九十年代初去过大明宫,作为秦岭南坡下的川北,可以说是寸土寸金,而眼前西北高原的大明宫遗址,我深深的为它苍茫无际的空旷宽阔而震撼!
唐代的皇帝把毕生精力融入渗透到这座城市里,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毫无愧色的接受后人的诘问和探索。
不可思议的是,长安曾与几百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友好关系,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这时达到了繁荣的昌盛期。
唐代的十八座陵墓分布在长安周围,西汉陵十一座,汉唐遗风没有随风而逝,而是在黄泉世界与日月争辉。
明代西安有一件大事值得特别说一下,这时候修建了高大的城墙,主要是针对唐城墙,由于经济发展,人口稠密,旧城已经不适合社会的需要了,只有向外扩张,加长、整修,这就奠定了今天声名显赫的西安城墙。
在清代,西安归于平静,少有建设项目。而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扣押了前来西安督战进攻陕甘红军的蒋介石,这就是发生在西安的,震惊国内外的“西安事变”。促使了国共两党合作,正如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所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形势下的国内的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
1949年五月西安解放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对外开放展出了大量珍贵图片、文献和文物。”
小结:
西安不但是以精密机械、纺织工业为主的新兴城市,它在科学、文教、旅游等事业上,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西安市为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名副其实。
花开富贵一一洛阳
洛阳位于黄河与洛河之间,一个难得的天然盆地,中条山、崤山、熊耳山、嵩山群山环抱,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东有著名的虎牢关天险,西有函谷关要塞。北依邙山,南对龙门:“伊、洛、瀍、涧蜿蜒其间。自古以来被称为:“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洛阳简称:“洛”,洛邑,洛京。
远在公元前的770年开始,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则天时代)、后梁、后唐等朝代先后在这里建都,所以洛阳有“九朝故都”之称。最早排名中国“四大古都”时,洛阳与北京、南京、西安并列其间。
洛阳是古代建都时间最长的一座历史名城,主要是东周朝就占据了500多年,加上另外八个朝代,居然达到上千年的时间。因为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里,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活动在这里,使它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洛阳长长的历史身影、也是祖国历史重要部分。
东汉时期的洛阳城是在周朝时期建成周城的基础上扩建起来的,至今还保存着城墙的遗存,大致的轮廓依稀可辨。
历史遗迹有南北二宫二十四街,明堂、辟雍、灵台在城南与洛水千年守望。
魏晋时期,洛阳在战火的废墟中重建,功劳最大的应该是魏明帝,他“大治洛阳宫”,由于西晋存在了一百年,让洛阳和全国人民获得了喘息发展的机会,一时间,洛阳一房难求,一纸金贵。
虽然洛阳从公元291年(元康元年)起,发生了“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的战乱,人民伤亡惨重,整个北方也陷入五胡十六国的长期动乱,洛阳惨遭毁灭性打击!
不过,此时的中国北方,横空出世了一位仁义君王,这就是著名的魏孝文帝。为了自己政权的稳定,这位从大兴安岭走出下来的鲜卑民族,被迫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方面进行改革。
他的重要措施就是迁都洛阳,他虔诚信佛,崇佛,大兴佛教场地,此时的洛阳庙宇,以白马寺为代表,多达一千三百六十七所。
洛阳城飞跃发展时期是隋朝建都洛阳开始,隋炀帝对洛阳的发展是有卓越贡献的,每月征用二百万民伕营建东都,大业二年(606)正月正式完工。
唐代初期以长安为首都,洛阳为行宫,皇帝们经常来这里住宿、消费。当然,以武则天居住时间最长,因为她喜欢洛阳的牡丹,喜欢它的雍容华贵。
大唐盛世繁华落尽后,洛阳成为后梁、后唐、后晋的王朝首都,虽然时间很短,但仍不失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大宋建都开封,但洛阳是赵匡胤故乡,仍然是“城春草木深,往来皆鸿儒。””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吕蒙正、吕夷简、张齐贤、王拱宸、欧阳修、苏辙、司马光、王安石、程颢、程颐、白居易都在这里居住或者讲学。
佛教建筑以白马寺和龙门石窟领跑洛阳的名胜古迹。城西的“上林苑”周围达到数百里,是历代帝王的狩猎之处,用地面积之大,一派皇家王气!
小结:古庙、石窟、花木、宫殿是古城洛阳的标志!千年古城在解放后成为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城市,洛阳拖拉机厂,轴承厂,名字显赫!
虎踞龙盘一一南京
南京简称:“宁”,古代称金陵、建康。
当然,现在南京的地理环境与五、六千年比较,变化很大。当时的海岸线是在仪征一带。那个时候叫新石器时代,这个地方就有人居住,不过那时的人类经常受到洪水的伤害,他们选择住在高处,最早的《连山易》很说明这个问题。秦淮河下游的高台处,是原始住民的首选。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越国、楚国都曾经占据过南京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0年来到江南,转了一圈后来到南京东北江边的江乘县(今栖霞山)然后渡江北归,时为金陵邑的名字改成秣陵县。
南京在历史上获得的重大机遇是孙权时代,他在建安十六年(211)把政治中心迁到了秣陵,第二年改为建业,大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最大的功德就是在石头山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成为最重要的军事重镇。
孙权的政权只存在了五十年,被西晋所灭,西晋也只存在了三十年,由于“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中原大地死伤惨重,于是晋室南渡,上百万人逃到南方,建立了东晋,建业改名为建康。南朝四代相继在建康建都。
由于这个特定的历史原因,建康城的人口福利明显增加,拥有人口二十八万户。这时建康的金属冶炼、织造业、锦缎生产、还有越窑的青瓷。
市场繁荣,各种市场达到十多个,谷米市、牛马市、纱市、盐市、花市......
这里不仅是商人的天下,文化科技人才如过江之鲫,比如祖冲之、谢灵运、颜廷之、沈约、刘勰、萧统、王羲之、王献之、顾恺之、张僧繇、戴逵父子、王安石......
南京的地下保存有南朝帝陵二十多处,神道两侧的石雕艺术颇有南方细腻的风格,
由于李白的婚姻家庭在江南的原因,李白曾多次来到金陵,晚年终老于附近的当凃县。还有到访的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
现在的南京城,基本是明朝时的轮廓,是在南唐和南宋建康府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近代的太平天国建都南京,首先在这里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虽然没有实行,总归是在黑色的天幕划过艳丽的痕迹。
太平天国被浪沙淘尽后,又涌现出强势的两江总督衙门,在曾国藩后,李鸿章、左宗棠、刘坤一奔波下,在南京大兴洋务,如1865年的金陵机器厂。
中山陵位于南京中山门外的紫金山第二峰的南麓,八万多平方米,陵墓由多级台阶耸立在上,墓道长达七百多米。它的风格更富有革命气象,虽无帝陵样式,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小结:
对南京的印象还是缘于毛泽东的诗词巜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从中也可以看出南京在中国的历史地位举足轻重。
汴河边 我想起了包拯一一开封
开封城简称:“汴”,古称汴州、汴京、汴梁。
它位于河南省东部黄河南岸的陇海铁路线上,作为城市,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开封建都共有七个朝代,从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后来的北宋、金。有“七朝都会”之称。
北宋时期的开封,政治平和、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景仰崇拜之地。
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在开封盘桓逗留过,汴河两岸都留下他们的诗词和足迹。
尤其是包文正公,开封府成为善恶美丑都关注的焦点!由此而产生的文化作品,成为民间传说的热门话题。
开封保留下来的名胜古迹众多,如开封铁塔,宋城。开封不愧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城市。
公元前365年(魏惠王六年),从山西夏县迁到这里,建筑了大梁城,这是开封城的始建时间。所以魏惠王又称为梁惠王,当然,后者的名气就大了很多。
之所以迁都,缘于躲避秦国的日益强大,我躲远点好些。不过,一个弱小的国家,不是因为自身强大,无法躲过初一、十五。
东汉末年,曹操为汉室西园十八尉之一,为躲避董卓的逼迫,于一个夜黑风高的时候从洛阳翻墙跑了,在开封附近,被地方的亭长抓住,一索子梱到县衙,幸好侥幸逃生,否则历史将在这里转个拐。
581年(开皇元年)杨坚改开封城为浚仪县。由于大运河中,从黄河到淮河一段,就是汴河,成为主要的河段,汴州于是迅速发展起来。
当李白收下唐玄宗的送别资金后,立即放声大笑出午门,在开封遇上崇拜自己的杜甫和边塞诗人高适,三人在这里饱览祖国河山大好风光,登高作赋,临风呼啸!成为一时佳话。
散文诗词大家韩愈,作巜汴州东西水门记》,唐代大画家吴道子、雕塑家杨惠之,都在汴州留下作品。相国寺的雕塑和文殊维摩像,千年相望,注目无言。
汴京的浓墨重彩发生在北宋时期,这时的汴京已经称为东京,似乎是东部第一的表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京的城市建筑,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同于汉唐时期城市建设格局的单一,而是城市里夾杂着商家的存在,没有单独的所谓“东市”、“西市”、“米市”、“骡马市”。所以宋代反映市井生活的评弹、戏剧、小说纷纷涌现。以后我国城市的建设规划,都以北宋汴京为参考文献。
东京分为里城和外城,所以有特别的三道城墙,外城,里城和皇城。
从明代起,汴梁就称为开封了,我不明白朱元璋为什么改名为开封,有什么内涵?
不过在明天代末年,由于农民起义军的围攻人数达到五十万人,在1642年(崇祯十五年),围攻天数达到六个月,明官军无奈之下,挖开黄河大堤,在暴风雨中,黄河水汹涌澎湃,势如山倾,城里水深几丈,大水过后,城市人口由38万减少到三万。开封惨遭浩劫。
清兵入关后,逐步对开封城恢复复建,具体措施是疏通河道,迁入人口,经过明末的大水浩劫,贾鲁河淤塞,开封完全没有外航道了。
小结:
开封保存的名胜古迹众多,如铁塔,龙亭,相国寺、禹王台等。
西湖断桥残雪 想起了白娘子一一杭州
杭州简称:“杭”,古称临安,钱塘。
国内有关专家为杭州的定位是“丝绸文化、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文化、水乡文化。”
我认为定位准确。这个城市的明珠就是西子湖畔,周围的山峰苍翠欲滴,而西湖就是那一滴如水珍珠。如果说西子湖畔是小家碧玉的话,它的东面邻家大哥钱塘江犹如怒潮汹涌澎湃,排山倒海般的冲向彼岸,在夕阳下碎成亿万珠玉。
苍海桑田,我想起了当年杜甫从成都送别朋友一直到今天的绵阳市游仙区沉抗镇,当年的金牛驿道,已经深入湖泊下几十米。
住在杭州癸辛街的南宋名词人周密(例句:玉骨西风,恨最晚,闲却新凉时节。)在城外游玩时惊奇发现,山腰石壁上有水波细纹,于是感叹:“今之城市,当在深水底数十丈矣!”
杭州城区,远古时代和杨州是一样的,是一个濒临河滩的城市。
良渚文化告诉我们,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是人类栖息繁衍的理想地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后为四十郡,在吴、越设会稽郡,下设二十六个县,钱塘县为其中之一,钱塘为杭州前身。
直到隋开皇九年(589),文帝灭陈,中国再度统一,隋朝废除钱塘郡,设置杭州,钱塘降为杭州的一个县。杭州之所以成为一个城市,应该从隋朝开始。它做了二件对杭州极其利好的事情,一是在开皇十一年(591)大臣杨素调动民工依凤凰山筑起州城,周围三十里九十步。第二件事情就是以杭州为南端终点的京杭大运河竣工通杭。从北京至杭州,全长四千里。为杭州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把杭州做大做强还是首推唐朝,近三百年中,大力发展支持杭州,杭州成为全国的造船中心、织造中心。
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唐代著名的散文家李华巜杭州刺史厅壁记》载:“咽喉吴越,雄势江海。”
古代有许多杭州刺史在任上做了许多有益的功绩,如唐袁仁敬、李泌、白居易。
北宋时的杭城,成为大词人柳永热捧的明星城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家。”
江南名刹灵隐寺,坐落在西湖西北的灵隐山麓,建于东晋,杭州的寺庙老大哥。
栖霞岭下的岳坟,成为杭州旅游胜地,人们瞻仰民族英雄,凭吊风波亭的冤魂。
“天下西湖三十六,最好是杭州。”不错,苏东坡做官的三个城市都有西湖,如杭州、惠州、颖州。南宋大诗人杨万里说:“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州及罗浮;东坡原是西湖长,不到罗湖哪得休。”不过,今天人们所说的西湖,自然专指杭州西湖。
小结:
杭州真正为城是隋唐时期,极尽繁华极至是南宋,缘于众多宋词大家的吟风弄月。
结束语
六大古都匆匆写完,挂一漏万。中国有九十九座历史文化名城,六大古都犹如众星捧月,互相映照,组成了中华城市文化的灿烂织锦。
能否压死区区五万的八国联军?
当时清军中的精锐有约10万人,确实有打败八国联军先头部队的实力。
首先看八国联军的部队有多少人:
1900年8月3日,从天津出发,进攻的八国联军真正作战的有18811人。清军里的新精锐包括武卫五军。其中:各军兵力:
武卫前军官兵约16200人。
武卫后军约10000人。
武卫左军约13000人。
武卫中军约10000人。
武卫右军合计11469人。
武卫右军先锋队共13804人。
武卫先锋左、右军各十营,约10000人。
另有直隶淮军9000人。
以上部队合计约97000人。
合计有战斗力的新军约10万人。
10万对18000人,兵力约5.5倍,武器火力并不弱于联军,其实可以打。
另外在天津武库,还有有可武装四军约40000人的武器
1900年天津附近武库:
36门克虏伯大炮口径87毫米,
60门口径70毫米的克虏伯大炮、
42门诺尔登菲尔德式机关炮口径47毫米,
十门速射机关炮口径37毫米,其中大部分仍装在箱中。
三万支具有最新毛瑟枪和曼里切式来福枪,
三万把刺刀、军用品及其他
约值二百五十万英镑。所以,清政府当时其实是可以武装出大概14万左右的现代陆军的。如果集中优势兵力,那是有希望打败八国联军的先头部队的。
当然,实际情况就是另一个范畴的问题了。
元帅与将军有什么区别?
元帅在级别上高于将军。
先来说一下元帅,古代元帅是表示统帅全军的军事统领。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公元前633年(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先轸因为屡立战功,被称之为“谋元帅”,在那个时代,元帅还只是“将帅之长”的称呼,并不是官职。直到南北朝,元帅才开始正式成为统领全军的官职名称,但是经常是皇帝的子嗣、亲戚担任,副元帅通常是有威望的大臣。古代元帅众多,就不再一一细数,总之一句话,古代的元帅就是混军功的,副元帅是压着军队,不让某些人动小心思的。
再来看一下将军,古代将军大体是高级武官的职位。将军出现的时间大体也是在春秋时期,那个时候将军是一军之帅,含金量比较高,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元帅。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将军名号就比较泛滥了,权位相差也比较大,有的将军是真的统领一军,有的将军可能手底下连兵都没有。从南北朝往后,将军的含水量越来越大,最后直接成了名誉职衔,当官就送一个。
所以一总结,大家就明白了,古代的时候元帅级别高于将军,元帅是统帅全军的,将军是带领部分兵力的,古代元帅大多数是来混军功的,而手下的将军大多数都是凭借本领、战功一点点的爬上来的,论含金量,这些打仗的将军还是要超过元帅的。
现代的元帅一词是用来表示最高军衔,始于16世纪的法国军队。法国在1560年颁发元帅军衔,随后这个军衔被许多国家采用,德国、苏联、中国、英国、日本、奥地利等等。拿苏联元帅来说,苏联元帅级别设置很多,有苏联大元帅、苏联元帅、军兵种主帅和军兵种元帅级别。比如斯大林就是苏联大元帅,像铁木辛哥、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就是苏联元帅。苏联元帅军衔还是分的比较细的,别的国家一般就几个。朝鲜有元帅和次帅,纳粹德国有帝国元帅和军中元帅。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共9名。1965年之后,元帅就不再是最高军衔了,目前最高军衔为上将。现代将军其实指的是将级军官,在我国现行的军衔制里,上将是最高军衔。国外的将级军官一般是准将、少将、中将、上将,我国将级少了个准将,所以国外是准将开始就是将军,我国少将才是将军。我国没有元帅,美国同样没有,美国的叫五星上将,和其他国家的元帅相等。
所以在有元帅的国家,元帅的级别是大过将军的,而在没有元帅的国家,顶级的将军是对应其他国家的元帅的。
其实到了元帅那个级别,也就是我国上将、美国五星上将的级别,都是在为国操心,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真要说起区别,可能也就是低一些的将级军官操心的方面更细一些。
作者:我方团队明清
王者荣耀万象天工有什么奖励?
万象天工奖励有皮肤奖励、英雄奖励、信誉奖励、人气值奖励、钻石奖励等。万象天工玩法一共包括两个内容,分别是:新模式和编辑器,新模式则有王者模拟战(俗称“自走棋”),同时也包括之前推出的模式,即五军之战、梦境大乱斗、日之塔等。至万象天工中,玩家可根据自己需求下载,王者安装包将进一步精简,所占内存会大大缩小。
载沣为什么会同意溥仪退位?
溥仪退位前,他的生父载沣已经从监国摄政王的位子上退下来,是隆裕太后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接受共和,同意了溥仪退位。
载沣,清朝最后一位摄政王
载沣是清宣宗道光帝之孙,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第五子,光绪帝载湉异母弟。
载沣,清朝最后一位摄政王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前后相隔不到一天便双双驾崩。光绪皇帝生前无子,慈禧太后病重期间,在福昌殿病榻前召见了军机大臣载沣、张之洞和世续等人商议立嗣之事,慈禧之意是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并由其生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与隆裕太后一同辅佐幼君。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2月2日,溥仪在太和殿即皇帝位,载沣正式开始了他三年的摄政王生涯。
载沣执掌朝政前,人到中年的袁世凯通过其早年在朝鲜的出色表现,得到李鸿章的赏识,进而被光绪皇帝委以重任,由他组建中国首支新军。当以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成水火的时候,袁世凯审时度势,最终倒向慈禧,在戊戌政变前向慈禧的心腹大臣、直隶总督荣禄告密,促使慈禧太后发兵诛杀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
载沣政治上的死敌袁世凯
袁世凯由于告密获得了后党的信任,地位扶摇直上,一路累升迁至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李鸿章死后成为清朝权势最高的汉人大臣。
光绪三十、三十一年后,立宪运动高涨,袁世凯以倡导者的身份成为朝中君宪主张的领袖。而载沣从一开始便对君主立宪持反对态度,并且对袁世凯得到朝廷重用深感不满,他与袁的关系一向比较紧张。光绪帝、慈禧太后驾崩后,载沣以皇帝生父的尊贵身份,成为监国摄政王,至此总揽朝廷大权。在“百日大孝”期间,载沣毫不留情的以“足疾”为由,让袁世凯开缺回籍。
载沣甚至还动了杀死袁世凯的念头,毕竟清末装备最精良的新军还掌握在袁的手上。不过,奕劻、张之洞都认为袁世凯不能杀,再加上袁的心腹段祺瑞动不动架起大炮朝北京城南放空炮,明显是为了震慑载沣,如此,杀死袁世凯的计划才作罢。
三年监国,黯然下野
载沣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在朝廷站稳了脚跟,大权总揽,威望日盛,他的身边也集结了一批少装亲贵精英,不过,这些人在政治上颇有影响力,但是没能抓住对稳固权力最为重要的军队。清末装备最精良的新军依然牢牢掌握在袁世凯和段祺瑞等人手中。袁世凯在河南老家赋闲期间韬光养晦,等待机会东山再起。
载沣与长子溥仪,次子溥杰的珍贵合照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风暴立即波及全国,清朝的统治摇摇欲坠。值此危难关头,已经执政三年的摄政王载沣却显得束手无策。走投无路之际,载沣再一次想到了手握新军的袁世凯,他认为,凭着大清对他的恩宠,袁世凯定能竭尽全力,忠君报国。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载沣抛开与袁世凯的个人成见,于十月十四日重新起用袁世凯,任命他为湖广总督,旋即又任命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率领北洋新军南下全力镇压起义。
不过,此时的袁世凯并不满足于此,他抓住这难得的一次机会,决定攫取更高的权力。当“预备立宪”流产的时候,满汉官僚严重分化,互相猜忌攻忤,清王朝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载沣无力稳定大局,为了安抚汉族官僚,不得不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就这样,袁世凯在赋闲三年后,再一次得到了重用,且权势达到了最顶端,掌握了清王朝的军政大权。不久,袁世凯即派兵南下镇压武汉革命军,凭借着新军精良的装备,很快便夺取了汉口。
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掌握了清王朝的军政大权,这就意味着载沣的权力生涯到头了。监国三年来,载沣少有作为,不仅没能剪除野心勃勃的袁世凯,甚至连革命党都无力镇压,清王朝在载沣手上日渐衰落。随着袁世凯的上位,载沣也不得不卸任监国摄政王,以醇亲王的名义退归藩邸,结束了他短暂且备受煎熬的三年监国生涯,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无欲无求的载沣隆裕太后同意宣统帝逊位,颁布清帝逊位诏书
退居藩邸的载沣再也没有能力干预朝政,随着满清贵族权势的没落,以袁世凯为代表的一批汉族武官开始强势抬头,成为左右清王朝命运的最强一股力量。宣统帝与隆裕太后,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根本无力抵御袁世凯的操纵与欺诈。
溥仪退位,这样的历史大事载沣为什么没有参与,因为这个时候的载沣早已经是一个无权无势,闲居在家的王爷。而同意溥仪退位,亲自颁布清帝退位诏书的隆裕太后,只是一介弱女子,个人政治影响力和驾驭群臣的能力远非慈禧太后可比。因此,当袁世凯向隆裕太后逼宫,许以优待清室的各种条件的时候,惶惶然不知所措的隆裕太后只能搂着小皇帝,含泪同意了宣统帝逊位。
清帝逊位,开国二百余年的清王朝走向终结,而已经远离朝堂的载沣想必内心是非常痛苦的,可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监国三年来,载沣深感满清王朝已经腐朽到骨子里,凭他一人之力,再加上一班尸位素餐的满清贵族,根本无力扭转局势,清王朝的覆灭实乃是在意料之中。
退居藩邸后,载沣在生活上很低调,极少与外人来往,他从不参与复辟活动,只求维持对皇室的《清室优待条件》和保持现状不蔓不知足矣。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率领八千辫子军进入紫禁城,拥护宣统复辟,这一出闹剧让不少清王朝的遗老遗少又燃起了复国的希望,只有载沣始终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至始至终都没有参与。冯玉祥把溥仪驱逐出紫禁城后,日本人又把暂居在天津租界的溥仪带到东北,只有载沣认为溥仪此去东北“凶多吉少”,持反对态度。可见载沣的头脑何其清醒,思想上也是很有远见的。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扫一扫关注
-
- 我的新浪微博号
- 扫一扫关注
-